日本法院訴訟
㈠ 駐日美軍在日犯有刑事罪,日本法院有無權利審判
《日美安全保障條約》
[英文]:Treaty of Security and Safeguard Between Japan and United States
[ 日本和美國簽訂的安全保障條約。1951年9月8日由日本首相 吉田茂 和美國代表D.G.艾奇遜簽署。正式名稱為《日本國和美利堅合眾國之間的安全保障條約》。條約規定美國有權在日本國內及其周圍駐扎陸海空軍,根據日本政府的請求美軍可以鎮壓日本發生的暴動和騷亂。1952年2月28日,日美兩國根據《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又在東京簽訂了《日美行政協定》。詳細規定了駐日美軍的地位及特權,如日本向美軍提供基地和設施,承認美國使用、管理和保衛這些基地及設施的權利;美國軍人及其家屬犯罪,日本無審判權;日本每年向美國支付1.55億美元的防衛經費等。1952年4月28日《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和《日美行政協定》同時生效。1960年1月19日,日本首相 岸信介 和美國總統D.D. 艾森豪威爾 在華盛頓簽署《日本國和美利堅合眾國共同合作和安全保障條約》,是為《新日美安全保障條約》。與舊條約相比,增加了政治上與經濟上的合作,以及在日本行政管轄下的領域內日美任何一方受到攻擊時將採取共同行動,行使武力時兩國事前協商等內容;刪除了鎮壓日本內亂的條款。新條約於1970年期滿後,以兩國不通告廢除而自動延長的方式延續至今。1972年5月美國把沖繩歸還日本,該條約同樣適用於沖繩。
注意看
㈡ 在日本怎麼起訴離婚
首先這要看日本法復院制是怎麼規定的,否則要根據以下情形分別對待。
1、如在國內結婚並定居在國外,且定居國法院以離婚訴訟必須由婚姻登記地(指國內)法院管轄為由不予受理,那麼可以在結婚登記所在地或者一方在國內的最後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訴離婚。
2、如在國外結婚並定居在國外,且定居國法院以離婚訴訟必須由國籍所屬國法院管轄為由不予受理,那麼可以在一方原住所地或者國內的最後居住地人民法院起訴離婚。
3、如果一方居住在國外,一方居住在國內,不管哪一方起訴,國內一方住所地法院都有管轄權。國外法院已經受理的,國內一方也在國內起訴的,受理法院有權管轄。
4、雙方在國外但未定居,一方向法院起訴離婚,應由原告或被告原住所地的法院管轄。
㈢ 求日本細菌戰訴訟案的細節情況
日本東京高等法院19日下午宣判,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訴訟案二審敗訴。 原告和律師團表示不服判決,表示將向日本最高法院提起上訴。原告和律師團表示不服判決,表示將向日本最高法院提起上訴。 這次宣判和2002年8月27日東京地方法院一審宣判一樣,承認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實施過違反國際法的細菌戰的事實,但不判定日本政府需要向中國受害者道歉賠償,理由還是所謂的「國家無答責」,民眾沒有向國家要求賠償的權利。這次宣判和2002年8月27日東京地方法院一審宣判一樣,承認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實施過違反國際法的細菌戰的事實,但不判定日本政府需要向中國受害者道歉賠償,理由還是所謂的「國家無答責」,民眾沒有向國家要求賠償的權利。 日本731部隊從1940年10月到1942年10月,先後6次在浙江衢州市、寧波市、湖南常德市進行細菌戰,奪去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日本731部隊從1940年10月到1942年10月,先後6次在浙江衢州市、寧波市、湖南常德市進行細菌戰,奪去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 這次赴日打官司的原告代表之一張禮忠的兩個弟弟和爺爺均死於日軍投放的鼠疫細菌,奶奶和父親也因無法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相繼去世,這一切給當時只有10多歲的張禮忠帶來極大的打擊。這次赴日打官司的原告代表之一張禮忠的兩個弟弟和爺爺均死於日軍投放的鼠疫細菌,奶奶和父親也因無法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相繼去世,這一切給當時只有10多歲的張禮忠帶來極大的打擊。 聽到敗訴的判決後,張禮忠無比憤怒,他說,這是一次沒有人性的野蠻判決,他一定要戰鬥到底,討回公道。聽到敗訴的判決後,張禮忠無比憤怒,他說,這是一次沒有人性的野蠻判決,他一定要戰斗到底,討回公道。 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訴訟原告團法律顧問中國律師樓獻在法院宣判後發表了3點聲明:一、「7·19」判決是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的再一次傷害,是對人道主義的踐踏;二、「7·19」判決使我們對日本法官的道德感深深地失望,日本法官已喪失了良知和獨立性。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訴訟原告團法律顧問中國律師樓獻在法院宣判後發表了3點聲明:一、「7·19」判決是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的再一次傷害,是對人道主義的踐踏;二、「7·19」判決使我們對日本法官的道德感深深地失望,日本法官已喪失了良知和獨立性。 從2004年12月15日東京高等法院駁回慰安婦的訴訟,到2005年5月13日再駁回平頂山慘案的原告的訴訟,2005年6月23日再駁回劉連仁的訴訟,再到今天的「7·19」判決,東京高等法院離良知越來越遠了。從2004年12月15日東京高等法院駁回慰安婦的訴訟,到2005年5月13日再駁回平頂山慘案的原告的訴訟,2005年6月23日再駁回劉連仁的訴訟,再到今天的「7·19」判決,東京高等法院離良知越來越遠了。 三、「7·19」判決使我們聯想到小泉純一郎不斷參拜靖國神社,我們為日本的民主和法治擔憂,為中日關係的未來擔憂。三、「7·19」判決使我們聯想到小泉純一郎不斷參拜靖國神社,我們為日本的民主和法治擔憂,為中日關系的未來擔憂。 原告律師團團長土屋公獻發表談話說,最近,日本法院一係列判決都是這樣的結果,即使一審勝訴,二審也會敗訴,這說明日本法院和日本政府預先都是商量好的。原告律師團團長土屋公獻發表談話說,最近,日本法院一系列判決都是這樣的結果,即使一審勝訴,二審也會敗訴,這說明日本法院和日本政府預先都是商量好的。 他對日本的三權分立制度出現如此怪現狀感到憤怒。他對日本的三權分立制度出現如此怪現狀感到憤怒。 他表示,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永遠友好,他決心堅持戰鬥到底,上訴到最高法院。他表示,為了中日兩國人民的永遠友好,他決心堅持戰斗到底,上訴到最高法院。 判決之後,中國原告聲援團和日本友好人士舉行了抗議示威,日本友好人士打出的標語是「要求日本政府調查731部隊在中國進行細菌戰的事實」,「對細菌戰受害者謝罪和賠償」。判決之後,中國原告聲援團和日本友好人士舉行了抗議示威,日本友好人士打出的標語是「要求日本政府調查731部隊在中國進行細菌戰的事實」,「對細菌戰受害者謝罪和賠償」。 中國原告聲援團打出的標語是:「還我尊嚴,還我公道,還我正義」。中國原告聲援團打出的標語是:「還我尊嚴,還我公道,還我正義」。 聲援團秘書長陳玉芳女士告訴記者:「我們就是要通過正義的行動,向全世界人民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讓人們提高警惕,防止歷史悲劇重演。」(完)聲援團秘書長陳玉芳女士告訴記者:「我們就是要通過正義的行動,向全世界人民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罪行。讓人們提高警惕,防止歷史悲劇重演。」(
㈣ 女方在日本 男方在中國 怎樣才能離婚
離婚訴訟。離婚訴訟是指夫妻中的一方基於法定離婚原因,向人民法院提起的、由人民法院對婚姻關系的維持與否進行判決的訴訟。
離婚訴訟的手續(過程)如下:
1、到人民法院向法院提起訴訟申請。一般是到立案大廳,由立案大廳進行審查,對於符合立案條件的,給予立案。如果你們雙方不在同地居住的,則按「原告就被告」的原則,你要到男方的所在地提出訴訟。提出離婚訴訟申請時,須提供以下證件:
A、請求判定離婚的起訴書(一式三份)
B、戶口本
C、身份證(臨時身份證、戶籍證明、軍官證、士官證、軍隊文職幹部證等)
D、結婚證
2、經立案大廳審查符合立案條件,准予立案後,由立案庭發出立案通知書,你憑立案通知書繳納訴訟費(50元)。法院正式受理案件。
3、法院的立案庭受理案件後,將案件移送民事庭,由民事庭進行審理。
4、民事庭受案後,向男方發出傳票,要求其在某個時間到庭應訴。同時,法院也通知你到庭參訴。
5、雙方到庭後,由法院進行調解(這是必經程序)。調解的結果有3種:
A.經調解後雙方願意維持婚姻的,則由你撤回起訴,婚姻繼續有效。
B.經調解後,他同意你的離婚請求的,並且對子女及財產問題作出處理的,則由你撤回起訴,由雙方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登記離婚。
C.經調解後,你仍堅持要求離婚而他不同意的,或雙方同意但對子女及財產問題的處理存有爭議的。則由法院進行審理判決。
6、法院通過開庭審理,作出准予離婚或不準予離婚的判決。
法院以雙方感情是否確已破裂作為判決離婚的法定條件。其中,《婚姻法》第32條規定了准予離婚的以下例示性的法定理由:
A.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B、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C.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D.因感情不和而分居滿2年的
E.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另須注意的是,如果他是現役軍人,他如果不同意離婚,那麼你不能提起離婚訴訟。
㈤ 請求法律幫助我在中國起訴和日本人離婚,法院已受理,可沒有明確的法
1、對於涉外婚姻的離婚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有明確的規定,只是當事人不版知道而已。依據《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147條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同外國人結婚的,適用於婚姻締結地的法律。離婚的,適用於受理離婚法院所在地的法律。
就本案而言,當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起訴涉外婚姻的當事人,且被受理。顯然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及其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因此,當事人應當按照本國法律的規定,制定訴訟策略,實現所涉的離婚問題、財產分割問題、子女撫養及夫妻共同債務的承擔問題。
2、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判決准予或不準離婚,應以夫妻感情是否破裂作為界限,判定夫妻感情是否破裂,應從婚姻基礎、婚後感情、離婚原因、夫妻關系現狀、有無和好的可能等方面綜合判斷。
司法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32條、36條、37條、38條、39條、40條、41條、42條、46條
司法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是否破裂的若干具體意見》
司法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1》1條、2條、28條、29條、30條
㈥ 關於日本法律的一些問題...
1、日本在除奴隸社會的氏族法以外,沒有自己創設的法律。奴隸制時期,日本使用固有的氏族法,主要表現為不成文的命令和習慣。公元645年的「大化革新」,廢除了奴隸制,確立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統治,創建了以唐朝法律為模式的日本封建法律制度。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法承襲中國唐代和明代法制的傳統,是中華法系的重要成員。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加入了大陸法系的行列,以德國法為樣板建立了六法體系,但也保留了濃厚的封建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又吸收了英美法的許多精華。因此,日本法同時具有兩大法系的特徵。
2、而中國的現代法律,是在民國時期,效仿法租界和德租界的大陸法系建立的,後來也借鑒吸收了英美法系同時也難免具有封建思想的殘余。新中國的法律也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剔除了封建思想的殘余,經歷了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的過程。
由於近代以來法的現代化方式的影響,加上建國後引入的前蘇聯法律模式也是受民法法系的影響,所以,我國總體上仍然傾向於民法法系,但吸收了普通法系的一些經驗,如審判程序等。
日本的司法制度
(一)司法組織
1.近代司法組織的形成
明治維新初期,日本還沒有系統的法院組織體系,司法與行政不分。1871年成立司法省,民刑裁判權統一由其監管,地方則由地方行政官兼任司法官。1875年制定《大審院各級法院職制章程》,規定大審院為全國最高司法機關,下設上等法院、巡迴法院、府縣法院,廢除了地方官兼任司法官的制度,初步實現了司法與行政的分離。
明治憲法頒行後,按法國和德國的模式建立了普通法院和行政法院兩個系統,並於1890年頒布了《裁判所構成法》和《行政裁判法》。《裁判所構成法》參照德國法院組織體系制定而成,規定全國設區法院、地方法院、控訴院、大審院,實行四級三審制。《行政裁判法》規定了行政法院組織以及行政訴訟原則和制度,共4章47條。法律規定在東京設立行政法院,只負責審理依法律、敕令及有關行政裁判文件所規定的行政違法案件。
1893年制定了《律師法》,規定律師須在各地方法院的名簿上登記,而且要加入所在地的律師會,地方律師會則須接受地方檢事局首長的監督。
2.戰後司法組織的改革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根據《日本國憲法》的原則和精神,制定、頒布了《法院法》、《檢察廳法》和《律師法》,從而使日本的司法組織發生了很大變化。
1947年頒布實施的《法院法》廢除了明治憲法體制下設立的行政法院和特別法院,實行單一的法院體系;法院為最高法院、高等法院、地方法院、簡易法院四個審級。
1947年頒布實施的《檢察廳法》按法院審級設置獨立的檢察廳,分為最高檢察廳、高等檢察廳、地方檢察廳和區檢察廳四級;作為統一執行國家檢察工作的機關,下級檢察廳受上級檢察廳領導,法務大臣有權對檢察廳進行一般的指導監督;檢察官不再是司法官,而是國家行政官吏,其地位受法律保護。
1949年頒布的《律師法》確立律師自治原則,改變了日本律師處於國家機關嚴密監督之下的的舊體制,並規定:律師的主要使命是維護人權、伸張正義,在地方法院轄區內設立律師會,在全國設立日本律師聯合會;律師聯合會是所有律師都必須參加的團體,它是指導、聯系及監督全國的律師及律師會的最高機關;律師有權設置律師事務所,但須向所在地的律師會辦理申報手續。現在日本的律師事務所分單獨事務所和共同事務所兩種,大部分的律師都集中在日本的大城市,其主要業務活動是參加法庭訴訟。
日本的法官、檢察官、律師的社會地位很高,均有嚴格的考試、錄用、培養制度,對日本法學理論的發展和法律實踐的完善都有很大的貢獻,三者一起構成日本的「法曹三者」,被譽為「法制建設上的三根支柱」。
(二)訴訟制度
1.近代訴訟法典的制定
(1)《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
1890年,日本參照德國刑事訴訟法,頒布了《刑事訴訟法》,它分為8編15章,共 334條,其基本特點是:將訴訟分為公訴與私訴,公訴由檢事提起、以證明犯罪和適用刑罰為目的,私訴由被害人提起,以返還贓物及得到因犯罪行為造成的損害賠償為目的;具體規定了法官的迴避制度;把預審作為公判審理前必須的訴訟程序;規定了4種上訴形式,即控訴、上告、非常上告、抗告。
(2)《民事訴訟法典》的制定
1880年日本曾仿照1807年的法國民事訴訟法制定過一個草案,但因政府已准備改效1877年的德國民事訴訟法而未能交付審議。1884年聘請德國專家幫助起草民事訴訟法典,經法律調查委員會的幾度修改,於1890年4月獲得通過並公布,次年1月開始實施。該法典是日本第一部民事訴訟法典,分為8編12章,共805條,主要特點有:貫徹當事人進行主義、法院不幹涉的原則;肯定了通過和解解決民事糾紛的傳統做法,訴訟提起前可以申請法院和解,在第一審程序中的任何階段法官都有權進行和解嘗試,若和解不成再進行判決;法院在審理上訴案件時,只限於在原審提出的請求和上訴申請的范圍內進行。
2.戰後訴訟制度的變化
二次大戰以後,刑事訴訟制度發生了很大變化。
(1)1948年日本《刑事訴訟法》體現出新的特點:① 規定各種強制處分都須有令狀,新設宣告拘留理由制度,體現了保障人權的原則;② 明確刑事案件的追訴權專屬於檢察官和檢察官根據罪犯的情況享有起訴或不起訴的裁量權,但又規定職權濫用罪,以防止檢察官行使職權的不公正;③廢止預審,擴大辯護制度,限制被告人自供的證據能力,體現了對被告當事人地位的尊重;④檢察官提起公訴時只向法院提交一份起訴狀,而不移送案卷和證據材料,貫徹了以庭審為中心和辯論原則;⑤廢除了對被告人不利的再審,對被告有利的按其請求可以再審,第二審的控訴從原來的復審制改為事後審查制。總之,這個法典體現了大陸刑訴制度與英美刑訴制度相結合的特點。
(2)1929年開始實施的《民事訴訟法》在二次大戰後並沒有被全面修改,但隨著客觀形勢的變化和受美國法律制度的影響,對《民事訴訟法》作了部分修改,頒布了單行法規,在減輕訴訟雙方的負擔、削弱父權干涉主義及訴訟程序民主化等方面有所改進。後又出現將本來屬於《民事訴訟法》的事項分離出來的趨勢,如1979年制定了《民事執行法》、1989年制定了《民事保全法》等單行法規,使民事訴訟制度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戰後廢除了行政法院的設置,行政訴訟案件也由普通法院審理,但由於行政訴訟案件的特殊性,1948年制定《行政案件訴訟特例法》。現行的行政訴訟制度則主要體現在1962年制定的《行政案件訴訟法》中。行政案件的訴訟程序有其相對獨立性。
㈦ 中日貿易合作,一旦發生問題上法庭,定在在日本以日本法律判決,這種說法合理嗎
國際貿易,通常有約定管轄方式(是訴訟還是仲裁),管轄的法院(中國的法院還回是日本國的法院)和適用答的法律(中國的法律還是日本國的法律,還是國際貿易規則等),這是雙方當事人自行協商確定的,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行性規定,都是合法的,當然如果存在侵犯國家主權的規定,那就無效。你和日本企業做生意,最好當然是約定適用中國的法律進行判決,且要在中國大陸法律管轄,這樣對你肯定是有利的。
㈧ 中國民間對日本的訴訟為什麼都失敗了
日本不承認中國法院作出的判決的法律效力,中國同樣如此,也不承認日本法院判決的法律效力;因此,在以前,中國的受害者只能赴日本起訴,判決才能得到有效的執行。
一、日本政府人為設置法律障礙,日本公司刻意迴避法律責任。
隨著中日政治關系的變化,中國經濟實力的發展,中國對日本的需要已經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因此,中國已經改變態度!在京部分勞工倖存者及遺屬委託康健律師團於2014年2月26日,率先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三菱公司等被告企業提起損害賠償訴訟。目前,已有63名受害勞工執意追究三菱公司的法律責任,並先後獲得北京第一中級人民法院的立案。
在此之前,三菱公司曾口頭表示,願意與中國勞工全面和解,但長期拒絕和解談判。直至中國法院立案後,三菱公司感受到了壓力,這才積極地拋出「和解協議」,意欲一攬子解決所有勞工的訴權問題。三菱公司擺出和解的姿態、積極推動全面和解的目的,難免有逃避中國法院的管轄、逃避法律責任之嫌。
二、中國法院審理日本血債企業案件意義重大
迄今為止,中國民間對日索賠赴日訴訟的近30個案件,大多被日本各級法院以中國政府放棄了個人對日索賠訴權為由駁回。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聲稱:「日中之間關於上次大戰的索賠權問題,在1972年日中聯合聲明發表後便已經不再存在。這是日本政府一貫的立場。」在這樣的背景下,一部分中國勞工堅持在中國法院起訴、追究三菱公司的法律責任就顯得意義重大。
此前日本最高法院的判決明顯歪曲歷史,偏袒三菱公司,肆意剝奪了中國受害勞工的合法權益。但任何嚴重違反國際人道法、奴役勞工的侵權行為實施者都無法逃脫法律責任。日本司法機構和日本政府誣稱中國政府放棄了民間對日索賠的訴權,這是片面的、十分不負責任的說辭。中國受害勞工在國內起訴加害者追究其法律責任的同時,法庭的審理必然會涉及澄清中國政府的立場和依據,作出依法維護國家主權、維護老一輩國家領導人尊嚴和維護受害者合法權益的判決。通過開庭依法審理有助於粉碎日本司法機構和日本政府肆意挑撥中國政府和人民之間關系的陰謀。
在對日民間索賠的問題上,法律爭端盡可能用法律手段進行解決為妥。此案一旦在中國法院獲勝,如果這些企業還想進入中國市場的話。必將促進其他日本加害企業主動與受害勞工進行和解談判,因此,中國法院的一紙判決,不可或缺且意義重大!
㈨ 請問我跟日本人在日本登記了,並且我已經回國,而他還在日本,如果我要訴訟離婚應該怎麼做。
涉外離婚訴訟是解除涉外婚姻關系而引發的訴訟。依據我國有關法律的規定,涉外婚姻是指婚姻關系中具有涉外因素的婚姻,這里的涉外因素包括夫妻一方是港、澳、台居民、華僑、外國人,或者婚姻登記在國外辦理。對於在國內辦理結婚登記,一方或雙方在國外但未定居的離婚訴訟,不屬於嚴格意義上的涉外離婚訴訟。
涉外離婚訴訟的管轄問題較非涉外離婚訴訟案件的管轄要復雜的多。
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對於在國內結婚並定居國外的華僑,如定居國法院以離婚訴訟須由婚姻締結地法院管轄為由不予受理,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的,由婚姻締結地或一方在國內的最後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在國外結婚並定居國外的案件,如定居國法院以離婚訴訟須由國籍所屬國法院管轄為由不予受理,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在國內的最後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註:從文意可知上面提到的是應是夫妻雙方為華僑的情況,不單指一方;婚姻締結地即婚姻登記地)
中國公民一方居住在國外,一方居住在國內,不論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國內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國內一方住所地與經常居住地不一致時,以經常居住地為准。如國外一方向居住國法院起訴,國內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受訴的人民法院有權管轄。
中國公民雙方在國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的,由原告或被告原住所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夫妻雙方出國留學後分道揚鑣的不在少數,若一方提出離婚,則在管轄問題上適用這一規定。)
對在國外辦理結婚登記的離婚訴訟,如果雙方均為外國人,我國法院原則上不予受理;如果雙方為中國公民(不管有未在國外定居),則我國法院在受理時一般要求原告提交婚姻登記地法院出具的「離婚訴訟須由國籍所屬國法院管轄」的證明。
被告若為外國人,在我國國內合法居留的,以被告的居所地為管轄地。比如:被告是美國人,被派遣到美國一家公司在武漢的代表處工作,則武漢的法院有權管轄。(隨著經濟、文化和教育等交流、合作的加強,我國公民同外國人的結婚率也日益攀升。作為在我國合法居留的外國人,在我國沒有法律意義上的「住所」、「經常居住地」,只有所謂的「居所」。從「原告就被告」這一一般性的管轄原理出發,應以居所地作為管轄地)
「涉外民事訴訟的被告對人民法院管轄不提出異議,並應訴答辯的,視為承認該人民法院為有管轄權的法院。」這一民事訴訟法關於「默認管轄權」的規定。對於涉外離婚訴訟而言則不適用。對於一件涉外離婚案件,如果本應屬於他國管轄,原告卻向我國法院起訴,則不能因為被告沒有異議而使我國法院成為管轄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