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有納稅
『壹』 法院執行款要不要交稅
法律分析:法院執行款不需要交稅。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一條 為了加強稅收徵收管理,規范稅收徵收和繳納行為,保障國家稅收收入,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凡依法由稅務機關徵收的各種稅收的徵收管理,均適用本法。
第三條 稅收的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依照法律的規定執行律授權國務院規定的,依照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任何機關、單位和個人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擅自作出稅收開征、停徵以及減稅、免稅、退稅、補稅和其他同稅收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決定。
第四條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納稅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納稅人。
法律、行政法規規定負有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義務的單位和個人為扣繳義務人。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繳納稅款、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
『貳』 法院屬於什麼納稅人
法院屬於非稅收入納稅人。
法院作為國家的司法機關,其主要職責是行使審判權,解決爭議,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其運營經費主要來源於國家財政撥款,而非通過經營或交易活動產生的收入。因此,法院並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稅收納稅人。但法院在履行職責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一些非稅收入,如罰款、沒收款等,這些收入在扣除相關費用後,會按照國家規定上繳國庫。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法院可以被視為非稅收入納稅人。這樣能夠更好地體現法院在國家財政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法院作為國家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納稅與否直接關繫到國家財政收支平衡和稅收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因此,對於法院等非稅收入單位的納稅問題,國家也給予了相應的重視和規范。法院需要嚴格遵守國家財政紀律和稅收法規,確保國家財政的健康發展。同時,法院的非稅收入管理和使用也需要接受財政、審計等部門的監督,確保資金使用合法、合規。這樣不僅有助於提升法院的形象和公信力,也有助於維護國家財政體系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法院屬於非稅收入納稅人,其運營經費來源於國家財政撥款,但在履行職責過程中產生的非稅收入需按規定上繳國庫。同時,法院作為國家機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納稅問題直接關繫到國家財政收支平衡和稅收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因此,法院需要嚴格遵守國家財政紀律和稅收法規。
『叄』 法院判決收入要不要交稅
法律分析:法院強制執行費用,是法院收取的。法院是執法機關,不是個人,不用交個人所得稅。
法院強制執行的款項或物品,是依法給受益當事人的,應該為以前的納稅收入,是依法應該繳納過稅款的,不用再次交個人所得稅。如果是原來沒有依法納稅的收入,應繳納相關稅金及滯納金,並接受稅務局的處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二十五條 納稅人必須依照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稅務機關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確定的申報期限、申報內容,如實辦理納稅申報,報送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以及根據實際需要要求報送的其他納稅資料。
『肆』 法院判的賠償款要交稅嗎
法律分析:是否納稅要看是何種賠償。如果是國家賠償,根據《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對賠償請求人取得的賠償金不予征稅。」因此,對當事人取得的國家賠償金,法律規定不用繳納任何稅款,相應在企業所得稅(或個人所得稅)上應當一律作為免稅收入。如果是民事賠償,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營業稅若干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3)16號)文規定:單位和個人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和銷售不動產時,因受讓方違約而從受讓方取得的賠償金收入,應並入營業額中徵收營業稅。因此,當事人因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銷售不動產而取得的損失賠償,應按營業稅的規定計算徵收營業稅,並依法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或個人所得稅)。
法律依據:1.《國家賠償法》第三十四條規定:「對賠償請求人取得的賠償金不予征稅。」因此,對當事人取得的國家賠償金,法律規定不用繳納任何稅款,相應在企業所得稅(或個人所得稅)上應當一律作為免稅收入。
2.《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營業稅若干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3)16號)文規定:單位和個人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和銷售不動產時,因受讓方違約而從受讓方取得的賠償金收入,應並入營業額中徵收營業稅。因此,當事人因提供應稅勞務、轉讓無形資產或銷售不動產而取得的損失賠償,應按營業稅的規定計算徵收營業稅,並依法計算繳納企業所得稅(或個人所得稅)。
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暫行條例》第五條關於「納稅人的營業額為納稅人提供應稅勞務向對方收取的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的規定,因賠償金是出租方出租門面取得的,出租方取得的賠償金實質上是租門面取得的租金收入。所以對出租方取得的賠償金應按「服務業」稅目中的「租賃」項目徵收營業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