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可以錄像嗎
A. 法院開庭可以錄像嗎
未經允許不能錄像。法院審理案件,分公開審理和不公開審理兩種形式。不公開審理的案件,不容許旁聽,當然更不容許記者錄像;公開審理的案件,公民可以旁聽,當然記者也可以旁聽。但旁聽人員未經容許不得錄音、錄像和攝影,記者也不例外。
一、法律法規中有明確規定,開庭期間不允許私自錄音錄像。
根據法律法規相關政策,未經法院允許,全體人員需服從審判長或獨任審判員指揮,遵守法庭紀律,不得在庭審期間,進行拍照、錄音和錄像等活動。因此在開庭之前,書記員在宣讀法庭相關紀律時,會要求在場人員關閉手機等一切可進行錄音和錄像的電子工具。且庭審現場裝有監控,若發現私自錄像,會受到一定懲罰。
二、為保證法庭秩序,並維護其庄嚴形象。
在庭審現場,當法官公正嚴明的審理案件時,突然發出咔嚓咔嚓的拍照聲。而且有人站著錄像,有人坐著錄像,就差沒有揮舞著熒光棒了,這種場面會嚴重影響法庭的庄嚴形象,降低人們對於法律權威性的認可度。其次對於上述混亂現象,工作人員需要不停的維護庭審現場秩序才行,這樣勢必會干擾審判人員對案件的審理,將不利於案件審理的順利進行。
三、避免有心之人斷章取義,故意篡改庭審事實進行散播,造成惡劣社會影響。
法律案件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個人隱私、國家安全、商業機密和其他秘密事項等。在審理這些較敏感案件時,允許現場人員隨意進行錄音或錄像。可能會出現一些不法分子,為了個人利益或其它不正當緣由,通過現代化科學技術,對錄音錄像資料進行篡改,歪曲法庭事實,並散布在各種新媒體傳播渠道上。此種做法很容易誤導公眾,甚至會造成嚴重的社會影響,同時給當事人帶來精神上的傷害。現代社會網路暴力和網路輿論的可怕,相信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庭審活動錄音錄像的若干規定》
第十一條 當事人、辯護律師、訴訟代理人等可以依照規定復制錄音或者謄錄庭審錄音錄像,必要時人民法院應當配備相應設施。
第十五條 未經人民法院許可,任何人不得對庭審活動進行錄音錄像,不得對庭審錄音錄像進行拍錄、復制、刪除和遷移。行為人實施前款行為的,依照規定追究其相應責任。
B. 法庭上可以錄音錄像嗎
【法律分析】
法院開庭可以錄音錄像。開庭後,即是審判過程,可以申請錄音或錄像,即便是新聞媒體也需要經過法院許可,才可以在指定時間和地域錄音錄像。未經法庭允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等行為,法院可以暫扣此類傳播審判活動的器材,並責令其刪除有關內容。拒不刪除的,法院可以採取必要手段強制刪除。法院開庭錄音,一般應當在開庭前,向審判員等進行報告。由於不構成對法庭審判的干擾和法庭庄嚴氣氛的破壞,任何一個參加公開審判的人,包括控辯雙方及其代理律師、旁聽人員、新聞記者,都可以進行記錄;錄音設備種類較多,有的可能會影響到法庭審判。所以應該設立審查制度,不影響庭審的可以錄音。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 第十七條 全體人員在庭審活動中應當服從審判長或獨任審判員的指揮,尊重司法禮儀,遵守法庭紀律,不得實施下列做法:
(一)鼓掌、喧嘩;
(二)吸煙、進食;
(三)撥打或接聽電話;
(四)對庭審活動進行錄音、錄像、拍照或使用移動通信工具等傳播庭審活動;
(五)其他危害法庭安全或妨害法庭秩序的做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一十條 訴訟參與人和其他人應當遵守法庭規則。 人民法院對違反法庭規則的人,可以予以訓誡,責令退出法庭或者予以罰款、拘留。 人民法院對哄鬧、沖擊法庭,侮辱、誹謗、威脅、毆打審判人員,嚴重擾亂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較輕的,予以罰款、拘留。
C. 去法院開庭時,庭審會有錄像嗎那個錄像會保留多久呢開庭必須要錄像嗎當事人可以去查庭審錄像嗎
去法院開庭時,庭審會有錄像。那個錄像會與卷宗一樣長期保存。
根據最高法院的規定,開庭必須要錄像。
當事人可以去查看,復制庭審錄像。
《最高法院關於人民fa院庭審錄音錄像的若干規定》第一條人民fa院開庭審判案件,應當對庭審活動進行全程錄音錄像。
第十條人民fa院應當通過審判流程信息公開平台、訴訟服務平台以及其他便民訴訟服務平台,為當事人、辯護律師、訴訟代理人等依法查閱庭審錄音錄像提供便利。
對提供查閱的錄音錄像,人民fa院應當設置必要的安全防範措施。
第十一條當事人、辯護律師、訴訟代理人等可以依照規定復制錄音或者刻錄庭審錄音錄像,必要時人民fa院應當配備相應設施。
D. 法院開庭過程有錄像嗎
法律分析:開庭後,即是審判過程,可以申請錄音或錄像, 即便是新聞媒體,也需要經過法院許可,才可以在指定時間和地域錄音錄像。未經法庭允許,進行錄音、錄像、攝影的等行為,法院可以暫扣此類傳播審判活動的器材,並責令其刪除有關內容;拒不刪除的,法院可以採取必要手段強制刪除。
法律依據:《關於庭審活動錄音錄像的若干規定》
第一條 人民法院開庭審判案件,應當對庭審活動進行全程錄音錄像。
第二條 人民法院應當在法庭內配備固定或者移動的錄音錄像設備。有條件的人民法院可以在法庭安裝使用智能語音識別同步轉換文字系統。
第三條 庭審錄音錄像應當自宣布開庭時開始,至閉庭時結束。除下列情形外,庭審錄音錄像不得人為中斷:(一)休庭;(二)公開庭審中的不公開舉證、質證活動;(三)不宜錄制的調解活動。負責錄音錄像的人員應當對錄音錄像的起止時間、有無中斷等情況進行記
E. 法院執行可以錄像嗎
對於拒不主動履行判決書的,法院是可以根據申請人的申請依法進行強制執行的,但是法院在進行執行時也應該遵守相關法律的規定,不能違規執法,作為群眾也是可以進行監督的,那麼,法院執行可以錄像嗎?下面就跟著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法院執行可以錄像嗎就法院執行可以錄像拍照來說,法律沒有禁止性規定,對於公民而言,即為准許;拍攝時不得干擾法院執法,如果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個人隱私的,不得拍攝;同理,拍攝的錄像,也需要謹慎處理,不得用於非法目的或侵害他人的權益,否則,可能陷自己於法律風險之中。
二、法院執行局辦案流程是什麼
1、法院執行局收到案件材料後,經審查認為情況緊急、需立即採取執行措施的,經批准後可立即採取相應的執行措施。
2、法院執行局應當在收到案件材料後規定期限內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書,通知被執行人按照有關規定申報財產,責令被執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
被執行人在指定的履行期間內有轉移、隱匿、變賣、毀損財產等情形的,人民法院在獲悉後應當立即採取控制性執行措施。
3、法院執行局應當在收到案件材料後規定期限內通知申請執行人提供被執行人財產狀況或財產線索。
4、申請執行人提供了明確、具體的財產狀況或財產線索的,法院執行局應當在申請執行人提供財產狀況或財產線索後5日內進行查證、核實。情況緊急的,應當立即予以核查。
申請執行人無法提供被執行人財產狀況或財產線索,或者提供財產狀況或財產線索確有困難,需人民法院進行調查的,法院執行局應當在申請執行人提出調查申請後啟動調查程序。
三、欠錢不還法院強制執行程序是怎樣的
第一步:申請
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
對依法設立的仲裁機構的裁決,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
對公證機關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一方當事人不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執行,受申請的人民法院應當執行。公證債權文書確有錯誤的,人民法院裁定不予執行,並將裁定書送達雙方當事人和公證機關。
第二步:法院受理
當事人、利害關系人認為執行行為違反法律規定的,可以向負責執行的人民法院提出書面異議。當事人、利害關系人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15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撤銷或者改正;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
第三步:申請復議
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裁定不服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10日內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復議。人民法院自收到申請執行書之日起超過六個月未執行的,申請執行人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上一級人民法院經審查,可以責令原人民法院在一定期限內執行,也可以決定由本院執行或者指令其他人民法院執行。
執行過程中,案外人對執行標的提出書面異議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書面異議之日起十五日內審查,理由成立的,裁定中止對該標的的執行;理由不成立的,裁定駁回。案外人、當事人對裁定不服,認為原判決、裁定錯誤的,依照審判監督程序辦理;與原判決、裁定無關的,可以自裁定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第四步: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
執行員接到申請執行書或者移交執行書,應當向被執行人發出執行通知,責令其在指定的期間履行,逾期不履行的,強制執行。被執行人不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並有可能隱匿、轉移財產的,執行員可以立即採取強制執行措施。
第五步:採取強制措施
採取強制執行措施時,執行員應當出示證件。執行完畢後,應當將執行情況製作筆錄,由在場的有關人員簽名或者蓋章。執行法院可以通過以下強制執行的措施:查詢、凍結、劃撥被申請執行人的存款;扣留、提取被申請執行人的收入;查封、扣押、拍賣、變賣被申請執行人的財產;搜查被申請執行人隱匿的財產;強制被申請執行人交付法律文書指定交付的財物或者單據等措施。
以上就是為您詳細介紹的關於法院執行可以錄像嗎的相關內容,法院執行是公開的,隨意是可以進行錄像的,法院執法時一般自己也會全程錄像,做到公正公開,群眾也可以進行監督,發現有違法行為可以進行舉報。
F. 法院開庭可以錄像嗎
法律分析:庭審過程中,除非法庭允許,絕對不可以對庭審過程,私自錄音錄像。即便是新聞媒體,也需要經過法院許可,才可以在指定時間和地域錄音錄像。而且最高人民法院強制性規定,每一個庭審都要進行全程錄音錄像,可以在法院系統的直播網上找到庭審同步錄像,沒必要現場錄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
第十條 人民法院應當對庭審活動進行全程錄像或錄音。
第十一條 依法公開進行的庭審活動,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通過電視、互聯網或其他公共媒體進行圖文、音頻、視頻直播或錄播:(一)公眾關注度較高;(二)社會影響較大;(三)法治宣傳教育意義較強。
G. 法院為什麼不可以錄音錄像
法律分析:相關法律法規中有明確規定,開庭期間不允許私自錄音錄像。當然也是為保證法庭秩序,並維護其庄嚴形象。最後避免有心之人斷章取義,故意篡改庭審事實進行散播,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法院需要對庭審經過全程錄像,必要時還會進行庭審直播,當事人沒有必要再自行錄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第一百八十七條 人民法院決定開庭審判後,應當確定合議庭的組成人員,將人民檢察院的起訴書副本至遲在開庭十日以前送達被告人及其辯護人。在開庭以前,審判人員可以召集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對迴避、出庭證人名單、非法證據排除等與審判相關的問題,了解情況,聽取意見。人民法院確定開庭日期後,應當將開庭的時間、地點通知人民檢察院,傳喚當事人,通知辯護人、訴訟代理人、證人、鑒定人和翻譯人員,傳票和通知書至遲在開庭三日以前送達。公開審判的案件,應當在開庭三日以前先期公布案由、被告人姓名、開庭時間和地點。上述活動情形應當寫入筆錄,由審判人員和書記員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