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仙游微法院

仙游微法院

發布時間: 2025-05-14 15:49:56

A. 關於佛教的一些疑問

9、佛教以前是可以吃肉的(三凈肉:不見殺,不聞殺,不專為已殺),現在南傳佛教(部份東南亞地區)和藏傳佛教都還可以吃肉。
8、打個比方來說這個問題,投胎轉世,就象人搬了家住一樣,房子的款式(轉世後可能男女,膚色,高矮胖瘦都不一樣哦)雖然不同了,可住在裡面的主人還是沒變,他有著同樣的習慣和思維方式。如果你想找人報仇,你會去找同一款式的房子報仇還是找已經搬過家,住在另一個房子的主人報仇呢?佛改變不了因果(因為不是佛控制的),但法庭卻可以錯判(因為法官控制)。
7、佛是覺悟的人,人是未覺悟的佛,如果你做人做膩了,沒准哪天起一念貪惡,會投胎轉世去做豬狗畜生,你說的神仙也是未覺悟的佛,神仙下凡有可能就很難回到天上去嘍!就象你如果做了畜生,再想做回人來可就麻煩了。佛也會下生到六道中來的,但不是做佛做膩了才來到人間或者地獄去的,應象地藏菩薩一樣,是憑著救苦度眾生的大願來的。
6、佛說不殺生是為了培養慈悲心,幫助人修行,成了佛可是沒有眾生可殺。所以是為人說的,但是生為人,要讓身體活著修行,不可能不殺生的,吃一碗水,也不知殺了多少微生物。只是起念動機不同罷了。為了滿足自已的貪欲,殺生害命,必與眾生結怨,因果受報。如果動機是為了救苦度眾生,殺了也同沒殺。打個比方,我拆了你家的房子,讓你搬進大別墅,你還會找我報仇嗎?只是別人不曾看見,總說你必定會找我報仇。
5、孩童和思想單純的人,還未透過執著,遠遠沒有達到佛的境界,所以不會有象佛一樣的成果,當然煩惱卻明顯示比成人或者貪念旺盛的人少許多,相比也算是小有成果吧。
4、佛所說心無雜念,並不是無念,有正念在,工作生活都不荒廢。這樣你卻說象活死人?如果你覺得象醉鬼一樣,整天顛三倒四,走路都走不直的生活才有趣,大可不必學佛啊!
3、佛法是解決苦惱的辦法,它與科學並無違背,成佛的人並不是萬事不幹的,工作生活都不誤,成了佛就徹底覺悟了,不但知道小行星啥時會撞到地球。還能讓它改變方向,更甚者還能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撞來就撞來吧,沒什麼大不了的,頂多我再到別的星球去住哦!成了佛就再也不會做有損健康的行為了,讓人的壽命達到極限。只是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任何有相的東西都不可能永遠存在,你如果想你的肉身長生不老,萬壽無疆,那你一定成不了佛了。出佛的地方並不是所有人都成佛的,胡錦濤的老家也沒有人人都能當官的啊!人懶沒法教化。
2、佛具有六神通,其中有一種叫他心通,徹底覺悟了,就了知一切了,哪會不知道所有人的思想呢?如果有不知道的,那覺悟就沒有徹底。小小計算機算什麼呢,不就是人類製造出來供人使用的一個工具而已。另外再說一下佛的神通,心經說:「不增不減」,就是人修行成佛了,他也沒有比沒成佛的人多起一點東西來,即使是十惡不郝的地獄魔鬼,他也並沒有減少一點東西。你也是佛,未覺悟的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究竟成佛,只是時間早晚而已。修行成佛就象你使用電腦,突然哪一天發現電腦的新功能一樣,其實電腦是沒增沒減的,只是功能你沒修行成佛,沒發現罷了。
1、佛不是神仙,是修行後徹底覺悟的人,佛可以居住在任何地方,可以在天堂,可以在人間,也可以在地獄。還可以在外星球。天其實本沒有多少層之說,只是為了方便人的理解才說的,就象時間本是連續的,為了方便用歷法硬把時間劃分開來,規定365天是一年,過了今年是龍年,佛說的多少層天是就人的修行境界來劃分的,並沒有一堵牆來隔開。說外星人,如果它也住在地球,它是外星人還是地球人呢?說這個也沒意義。佛經是佛所說的言論,經過他的弟子們記錄下來的文字,你用電腦一搜,全出來,沒你說的那麼玄乎,還冒個外星語?如果你老是思念你的親人,他們就會有感應。人人都一樣。佛經也一樣,你天天念著它,心裡想著它,就和佛感應上了,呵呵!說得太神了!別迷信!
以上羅唆一大串,謹供參考。

B. 煌煌荊楚吟·南嶽之旅·衡山·佛道香火

煌煌荊楚吟·南嶽之旅·衡山·佛道香火

南嶽衡山,寺廟庵觀星羅棋布,六朝以來即是著名的宗教聖地。佛道共處,相爭而又相安。

道家羽流捷足登

據載,遠在西漢,道家即在南嶽開始活動。武帝曾封南嶽金母殿道士王穀神為「太微先生」,皮元曜為「太素先生」。直到南北朝以前,基本上是道家的天下。羽客們聲稱南嶽是上列注生之宿,下符長育之功的神靈境界,為導雲雨、養萬物、惠群生的洞天福地,是道家朱陵太虛之天。只要學道居此,即可度世飛升。他們尊奉岳神為南嶽真君,乃古代之太虛真人赤松子,說其祖師爺李耳(即老子,太上老君),即得道於赤松子。並進獻給這位南方之神以九丹日精之冠、朱光之袍,及夜光天真之印。一些史志也載,南嶽白日飛升者屢有所見,僅在朱陵洞天——紫蓋峰水簾洞處飛升者就有晉代陳興明、施存、尹道全、陳惠慶,南朝徐靈期、張曇要、張如珍、王靈輿、鄧郁之等九位道仙。於是,四處道徒爭先恐後前來煉丹修行,追求長生不老之術,極盛時全山有道觀四十餘處。其中,最早的大概是徐靈期和鄧玄寂於287年在華嚴峰下創建的衡岳觀,其後有招仙觀、九仙觀、洞門觀、北帝院、西靈觀、玉清觀、普賢觀等著名宮觀。由於歲月久遠,這些建築多已頹圮。現保存較為完好的尚有集賢峰下的黃庭觀等。

黃庭觀祭祀供奉的是南嶽地區家喻戶曉的「南嶽夫人」。傳說中的南嶽夫人,姓魏名華存,又名魏元君,字賢安,山東任城(今濟寧市)人,晉司徒魏舒之女。少時飽讀經書,仰慕仙術,曾蓄志終身不嫁。後迫於父母之命,24歲時嫁於南陽劉幼彥為妻,生有二男二女。劉幼彥曾為修武縣令,魏華存隨夫到任所後,仍矢志念經修道,常百日閉門不出。一個月夜,太極真人安度明、東華青童君、碧海景林真人、清虛真人王子登四仙降臨她的卧室,贈予太上寶文三十一卷及《上清黃庭內景經》。當時世道紛亂,她終於看破紅塵,帶著侍女麻姑到南嶽修道。她因念大禹得金簡玉書之事,先登金簡峰一大石上仰天祈禱,此處後世稱「仰天台」。她又到集賢峰,發現峰下有個小峰,小峰西南邊有塊一丈見方的岩石穩穩地擱置在另一塊石頭上,頗像一張獨腳的八仙桌,決意將其作禮斗壇,來日從此處飛升。於是請人於石旁建造道觀「紫虛閣」。從此,她在此隱居靜修,每日除三次在大石上祈天禮斗外,均披閱四仙所贈寶卷。凡此十六載,年事愈高而臉色愈紅潤。東晉咸和九年(334)八十三歲壽旦之夜,當她登壇禮天時,一班仙人駕鶴來臨,口稱前來迎接仙姑。她於是托劍化形而去。後協同西王母管理天台山、緱山、王屋山、大霍山及南嶽眾仙事務。宋景祐年間,賜名「紫虛元君」,元祐年間進封「高元宸照紫虛元道元君」,為茅山嗣上清經籙第一代太師,領上真司命、南嶽夫人。茅山嗣上清第二代玄師為楊羲,曾得夫人親授,下傳第三代真師許穆。嗣後代代相傳,延續至今。為祭祀魏夫人,隋大業十四年(618)始建觀,稱魏閣(亦有說唐始建),內供魏夫人塑像。唐大歷三年(768)大書法家顏真卿重修,並親題碑碣,詳述魏夫人得道之事。此時,因唐朝皇帝自稱是老子後裔,故對道教大加尊崇,魏夫人聲名更著。李白即有「尋仙向南嶽,應見魏夫人」的詩句。宋仁宗賜名「紫虛元君之閣」。政和五年(1115)宋徽宗再賜名黃庭觀。黃庭二字取自四仙所授《上清黃庭內景經》。《黃庭經》為道家經典,一般認為有《上清黃庭內景經》、《上清黃庭外景經》兩種,而所傳《上清黃庭中景經》疑為後人所作。據宋張君房《道藏》雲,黃庭二字含義為:「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指腦中、心中、脾中。」因此,《黃庭經》是道家必讀的修煉專書。

黃庭觀現址為清乾隆年間移建,位於集賢峰下白龍潭左邊,距南嶽廟二里許。觀門有對聯「欲往西池謁王母;且來南嶽拜夫人」,橫額「山不在高」。入門左側有「憩足仙關」石。正殿門楣鐫有「黃庭觀「三字。正殿、過殿、左廂房等均為清代磚木結構。觀門外有魏夫人「禮斗壇」(即飛仙石、飛升石),上有魏夫人飛仙的足跡。這塊石頭非常奇怪,一個人無心用指頭輕輕一點:它便微微動一下,但若很多人一齊用力推,它倒反而紋絲不動。據說南宋時有十多個僧人為損道家仙氣,曾合力掀推此石,結果使盡吃奶的力氣也沒推動,反被巨大的回推力嚇得逃之夭夭。人們說,那是魏夫人遣使五百力士將它穩住了。

相傳歷代在此觀得道者不少,如衡山農民率子廉,做道士後曾住觀內,後羽化仙游;蒼梧女道士王妙想在觀內白日飛升。南宋時前來修煉的長沙女道士緱姑,更有一段「青鳥渡仙」的傳說。緱姑來黃庭觀不久,魏夫人派青鳥傳話,告知她本是西王母後代,使其更堅定修仙信念。後又讓青鳥送來逢凶化吉的黃色羽毛,使緱姑幾次逃脫猛虎的襲擊和惡僧的傷害。最後又引緱姑登飛仙石,乘白鶴羽化而遷居九嶷山。

慧思奕棋贏地盤

自南北朝開始,隨著衡岳十八高僧的相繼出現,道教在南嶽的一統地位被打破,佛教香火日益旺盛。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陳廢帝光大元年(567)南來的慧思。

據《續高僧傳》、《佛祖統紀》載,慧思俗姓李,武津(今河南上蔡東)人。孩童時,他作過兩個夢:一是梵僧勸他學佛悟道;二是普賢菩薩騎著白象來到他身邊,摸了一下他的頭頂。不久,他頭頂即長出一個頭髻狀的肉坨坨,作為「佛印」終生留在他的頭上。這些夢和佛印,把他引入佛門。他15歲出家為僧,專誦《法華經》、《般若經》。由於佛教內部的宗派斗爭,他「定慧雙開」的主張多遭非議,且屢遭暗算。為求生存,圖謀發展,他決計離開北齊。正在他選擇去向之際,忽聞空中有音:「若欲修定,當往武當、南嶽。」他於是帶領門徒於光大元年來到南嶽。到南嶽的當年就創建了般若寺(即今福嚴寺),第二年又創建小般若寺(即今藏經殿),於是名揚四方,歸者雲集,使南嶽佛門香火空前旺盛,被尊為天台宗三祖。於是,一系列關於他的傳說不脛而走。

其一曰:「奕棋贏山」。據說他到南嶽後,首先拜會了創建南嶽天台寺的好友海印禪師。從海印處得知,岳神喜歡下棋,且對奕時要賭賽輸贏,曾誇下海口,說誰要勝過他,要什麼給什麼。慧思為求站腳,決定與岳神對奕。結果三戰三捷,岳神為不食言,同意滿足他的任何要求。慧思躬身作答:「貧僧只求大神給我一個掛得了禪杖的安身之地。」岳神慨然應允:「南嶽七十二峰任你挑選!」慧思連忙合十說:「請讓錫杖擇居。錫杖落下處,求大神恩准貧僧結草為庵。」岳神笑應。慧思暗暗念動咒語,然後揚手將錫杖拋向空中,須臾落在了今福嚴寺一帶。此處正是岳神看中已久的福地,不免有些尷尬,但又不便改口。慧思忙合掌致謝,並保證在禪場內設榻恭候,長年供奉。不久慧思在飛杖定下的寶地建造了般若禪林。禪林內果然專辟一進殿堂,作為岳神遊憩下榻之所。並在前殿供奉重達一萬三千斤的岳神銅像一尊。岳神見慧思如此報答,也就不再計較,並與其結為棋友。

其二曰:「岳神下山」。一日,慧思於祝融峰頂岳神廟與岳神對奕,趁岳神贏棋高興之時,又請岳神再賜給一線之地,以便僧眾出入。岳神問這一線之地如何劃定。慧思脫下袈裟,合十說:「貧僧不敢多要,只求我這袈裟的蔭蔽之處。」袈裟蔭蔽之地,值得幾何?岳神未及細想便又應允。這時只見慧思口中念念有詞,拋起袈裟,頃刻化成一片浮雲,越鋪越寬,很快就把前山各個山頭遮住。岳神這才如夢初醒,大驚道:「南嶽前山全被大師佔去,連我下山也無通路,這叫我如何安身?」慧思一笑,連說不妨。隨即一指岳神平時蹲著下棋的石鼓說:「您原來坐在哪裡,以後還是坐在哪裡。這石鼓所落之處,即尊神喬遷之寶地。」說著,伸出指頭朝石鼓一點,那石鼓便著魔一般順坡滾下,一直到山腳那塊空曠的平地才停下。慧思又合十道:「以貧僧之見,大神高踞祝融,風狂路陡,百姓朝拜、官府祭祀,多有不便,終日冷冷清清,有何意思?倒不如搬到山下,另立殿宇,多享數十倍人間香火,少受數十倍仙家孤獨,何樂而不為?」岳神也覺得有道理,再加上佩服慧思的法力與智慧,便欣然下山,在石鼓所落處建造了新居,即現在的南嶽大廟。下山以後,香火果然比山頂旺盛多了,也就樂滋滋地享起傻福來。慧思呢,不久就在錫杖落處建起寺院,以其擅演《般若經》而取名般若寺,亦稱般若台。隨後又在祥光峰下建起小般若禪林。一時僧徒大增,每餐吃飯者多達一千,其中般若寺在冊僧人五百,另五百吃齋食的羅漢被安置於寺旁洞中,後世因有「羅漢洞」之謂。

其三曰:「卓錫引泉」。寺院興旺自是好事,然而寺院無水,僧眾每日為遠道汲水所苦。慧思乃施展法力,以錫杖在寺下山坷沙地里戳出一股清泉。眾僧擴而為井,名之曰「卓錫泉」。不日,慧思又讓猛虎銜錫杖引路,在寺後東側岩石下尋得一眼新泉,亦擴而為井,號「虎跑泉」。此二井越是天旱水越深,越是下雨水越清;向裡面倒一百罐水也不會增多,從中汲一百罐水也不會見少。這兩口神泉的開發,不僅解決了寺院的水源,更顯示了慧思的法力,其影響深遠綿長。杭州「虎跑泉」的來歷據說即與此泉有關。

其四曰:「三生有緣」。一次,慧思與岳神在般若寺旁閑步,談起慧思身世。慧思告訴岳神說,他與南嶽三生有緣。岳神要他證實,他帶岳神來到寺旁一塊岩石上,指著下面石碑處說:「我一生曾在這里坐禪,被賊人砍了首級。」岳神命人尋找,果得斷頭枯骨一具,呈檀香木色。向西南稍行,見一大石,慧思又說:「我二生曾棲居於此,終我天年。」岳神細察,見骷髏尚在,色澤晶瑩。又前行至般若寺與南台寺之間,慧思指一平坦處說:「此處原有古寺,我三生曾在此主持。」掘之,得見堂宇基石、僧用器皿。至此,岳神驚嘆不已,乃同意慧思在此開基築台,演說般若經。慧思聲名益振,僧徒一時逾萬。佛門後代又於慧思三生棲居處分別建有「一生岩」、「二生塔」、「三生藏」(一說三生塔,慧思三生屍體皆藏於其中)等聖跡。

其五曰:「道佛相爭」。佛門興盛引起道徒嫉恨。紫蓋峰下九仙觀道主歐陽正則望著般若寺上空的斑讕雲彩,終日忿忿不已,乃鼓動眾道徒四處砍鑿,以斷佛門勝氣。然而無濟於事,徒留下南天門處許多溝痕而已。歐陽正則又於陳宣宗太建元年(569)親赴陳都建業(今南京),向宣帝獻奏疏說慧思乃是北齊派遣來搞內應的奸細,欲借朝廷之手翦除佛門。宣帝即派使者前往南嶽考察。使者上山不遠,被一老虎攔住去路,轉而向山下百姓打聽,人們皆言慧思法力無邊,但毫無叛心。宣帝適巧又在便殿作一夢,夢見慧思飛杖來殿,要他勿聽道士饞言,否則將用禪杖盪平宮廷。宣帝於是治歐陽正則以「誣告罔上」之罪。從此,慧思名聲震動南陳朝野。不久,兵亂烽起,陳後主的愛妃張麗華因敬慕慧思而選定南嶽作避亂之所,並削發受戒,拜慧思為師,法號慈惠。慧思將她安頓在建成不久的小般若禪林。不久,兵亂暫息,後主還朝理政,因思念這位愛妃而派人日夜兼程趕至南嶽,接其回宮。陳妃猶豫難決,乃故作難辭:「除非我的頭發長得和在宮里一樣時,或在這山谷里釣出一條鯉魚,方才回宮。」沒想到,十天後她居然發如青絲,披齊腰間,姿容不減當年,而且也果然從幽谷釣出一條三尺長的鯉魚。於是,她欣然回宮,慧思也被召到建業當了國師。小般若寺則留下了梳妝台和釣魚台的遺跡。後明代桂王之母陳太妃曾棲居此處,並在原梳妝台廢址上重建梳妝台,每日於其中梳妝飾容。

另外,據說慧思死後托生於日本,為聖德王子,繼續「興隆佛法」。唐鑒真和尚東渡日前提及過此事,日本真人元開《唐大和尚東征傳》亦有記載。

天下南嶽僧佔多

「從來好話佛說盡,天下名山僧佔多。」自慧思後,佛教勢力在南嶽漸成燎原之勢。至唐中葉,便占壓倒優勢,一些道觀也改為佛寺。其影響還遠播日本、東南亞,從而引出許多國際佛教交往的佳話。

南嶽佛寺,以五大叢林(福嚴寺、祝聖寺、上封寺、南台寺和大善寺)為最著。一說為六大叢林,外加清涼寺。

福嚴寺,即慧思所建般若寺,在擲缽峰下。唐開元元年(713),禪宗七祖懷讓辟此寺為道場,宋太平興國年間改稱福嚴寺。據說當時寺中福嚴和尚,主持栽種杉樹十萬株作為修寺材料,致使該寺規模日益宏大,故易此名。現寺為清同治九年(1870)重建。山門橫匾石刻:「天下法院。」兩旁石刻聯:「六朝古剎;七祖道場」;進門不遠知客廳前石柱刻聯:「福嚴為南山第一古剎;般若是老祖不二法門」;寺後拜經台岩上有「極高明」三字,傳為唐李泌所題,故又名極高明台;石壁東側有一石刻說明:「高無見頂相,明不借他光」,中間一大「佛」字,意為佛相極高,佛光極明,佛至高無上,故極高明;又一石名「慧思一生岩」;寺前有慧思「三生塔」;寺左有虎跑泉;寺右有一古銀杏樹,相傳曾受戒於慧師,今腰圍已逾五米,樹齡高達一千四百多年……這一切,都顯示著福嚴寺的悠久歷史和顯赫地位。寺周圍景色秀麗,昔有上天獅子、主僧入光、一柱擎天、鏡台流月、丹鳳銜書、石竿垂釣,三僧共話、煙語飛花等十景,引得歷代文人流連忘返,吟誦石刻甚多。

祝聖寺,在南嶽鎮東街。相傳原址為禹祭舜之冷清宮。唐初改建佛教寺院,名彌陀台。大歷末賜號般若道場,貞元間又賜號彌陀寺,宋時改為勝業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湖南巡撫趙申喬監修岳廟,為迎康熙南巡,將寺擴為行宮,後因康熙未至,又於1714年改名祝聖寺。寺周圍古木參天,原有禹柏庵、御書亭以及柳宗元撰書的碑文等古跡。寺宏大華美,前後五進,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方丈室、羅漢堂。其中羅漢堂石刻五百羅漢像尤為人稱道。石刻系光緒年間寺僧心月所為。心月和尚多才多藝,尤擅雕刻。他得一部常州天寧寺五百羅漢像拓本,決心重刻傳世。經四方奔走,備齊石料和鐫刻工具後,他在長沙埋首窗下,精心刻縷三年,雕出了比天寧寺更有神採的五百羅漢像。隨即從長沙運至南嶽,獻給祝聖寺。寺中為此專建羅漢堂,將五百羅漢像依次嵌於堂壁之上。心月和尚圓寂後,佛徒們將其安葬於上封寺側,並建塔垂觀,以示紀念。可惜,這組藝術珍品全部毀於十年動亂之中。現僅存拓本陳列在南嶽大廟書畫館內。

上封寺,在祝融峰下,南嶽最早古剎之一。原為道教光天觀,稱第二十二福地。隋大業年間(605—618),隋煬帝南巡至此,下旨改觀為寺,賜名上封寺。寺屢建屢廢,現僅存後殿。寺後山頂有望日台,傳為元世祖時所建,上有一石碑,刻有「望日出處」四字。宋代名僧佛印有《觀日出》一詩,頗得此處觀日出日落之真趣:

《佛道香火》古詩句出處:秋高氣怒上封寺,碧落浮雲放欲收。萬頃蒼波澄玉鑒,一輪紅日滾金球。遠觀西北幾千里,近視東南數百州。好景一時觀不盡,天生有份再來游。

南台寺,號稱「天下法源」,在擲缽峰下,「天下法院」福嚴寺附近。據《南嶽志》載,寺為梁天監年間海印和尚始建。唐天寶二年(743)僧希遷(又名石頭和尚)辟為道場,天寶九年在此著《草庵歌》、《參同契》。宋乾道初年(1165)無礙和尚在此禮佛,又予重建。元明各代,僧徒於岳廟西廊各建私屋分居,自稱「老南台」和「新南台」,皆以正宗自居。現存南台寺為清光緒年間淡雲尚經十多年經營所重建。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寺剛開始重建之時,日本僧梅曉(號六休上人),自稱是南嶽石頭希遷第四十二代法孫,專程到南嶽游訪南台寺,虔誠參拜希遷祖塔,聯接宗源。日本佛教曹洞宗把南台寺看作祖庭。曹洞宗是中國禪宗南宗的五家之一。由唐代僧人良價及其弟子本寂所創。他們先後在筠州洞山(今江西宜豐)、撫州曹山(今江西宜黃)宣揚禪宗,所以取二山之名,稱其為曹洞宗。「洞」字在前,是為順口起見。另有一說,因南宗始祖慧能別號曹溪,再取良價所在洞山之名,故合稱「曹洞」。慧能創南宗後,一變過去佛門衣缽單傳之規,廣授心印,因而法嗣有六十三人。這些法嗣後多各立宗派,其中南嶽懷讓、青原行思、荷澤神會、永嘉玄覺四派影響最為深遠。青原一系後又分出曹洞、雲門、法眼三派。行思傳希遷,希遷傳葯山,葯山傳雲岩,雲岩傳良價。良價既是希遷四傳弟子,希遷又是青原嫡傳、曹洞祖師,並在南台寺辟道場,日本曹洞宗以此為祖庭就自然了。曹洞宗傳入日本是在南宋時。十三世紀中葉,日僧道元來華學佛,這時禪宗五家只有臨濟、曹洞兩派較為盛行。曹洞宗因道元傳入日本,臨濟宗也在十二世紀至十三世紀之間傳入日本,其餘各家在南宋以後便衰落不傳。現南台寺中尚有石頭和尚之墓「相見塔」。希遷俗姓陳,廣東人,曾師事慧能,慧能死後,他到羅浮山受戒,聞行思禪師秉承慧能衣缽,又從行思。天寶初往南嶽南台寺,在寺東大石上結庵修行,時人尊之為石頭和尚。歸從他門下者甚眾,湖南禪宗以他為主。年九十一圓寂,皇帝敕溢無際大師。梅曉來南台寺,受到淡雲厚禮相待。察看新寺工地後,梅曉許願贈送日本全部藏經。當時日本共有六部藏經:宋版本黃檗藏經一部,高麗明北藏本一部,鐵眼和尚仿明本,島田蕃根縮高麗本,新刻合校一部三本,輯續各宗禪師語錄本一部。六部藏經共七百多卷。四年後,全部藏經果然轉輾送到,此時重建的南台寺已落成近兩年。接經那天,立道場,設禪齋,很是熱鬧了一番。為表示中日僧人共同溯源認祖,淡雲、梅曉親手把重見天日的海印題刻鑿洗翻新,把名紳題書的「重振南宗」拓上匾額,又勒於石頭。還把亂石刺蓬中新找到的「南台禪寺碑和希遷的《草庵歌》、《參同契》石刻,整理後置寺內醒目處。光緒三十三年(1907),王闓運應淡雲之請,作《日本僧贈南台寺藏經記》,記述梅曉贈經一事,後勒刻於石。

除上述南嶽佛教五大叢林外,著名佛寺還有方廣寺、藏經殿、高台寺、鐵佛寺等。全盛期佛寺總數多達二百餘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南嶽佛寺在此中占盡風光。

不過,盡管佛教勢力佔了絕對優勢,與道家羽流卻也相安無事。這可從岳神大廟的建築構思中窺見一斑:大廟配殿東側為八個道觀,西側八個佛寺,皆五十三間。人們說,這是岳神下山後感激慧思給他所擇新居帶來的好處,同時又未忘昔日道家對他的禮奉,於是他讓兩家弟子平等地侍奉在他身旁。其實,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佛道相爭而又相安,儒釋道三教合流這一重要特徵的生動反映。

C. 蘇軾最有名的二十首詩詞

【太白山下早行至橫渠鎮書崇壽院壁】
馬上續殘夢,不知朝日開。亂山橫翠幛,落月淡孤燈。奔走煩郵吏,安閑愧老僧。再游應眷眷,聊亦記吾曾。
【留題延生觀後山上小堂】

溪山愈好意無厭,上到巉第幾尖。深谷野禽毛羽怪,上方仙子鬢眉纖。不慚弄玉騎丹鳳,應逐嫦娥駕老蟾。澗草岩花自無主,晚來蝴蝶入疏簾。
【留題仙游潭中興寺寺東有玉女洞洞南有馬融讀書石室過潭而南山石益奇潭上有橋畏其險不敢渡】
清潭百尺皎無泥,山木陰陰谷鳥啼。蜀客曾游明月峽,秦人今在武陵溪。獨攀書室窺岩竇,還訪仙姝款石閨。猶有愛山心未至,不將雙腳踏飛梯。

【石鼻城】
平時戰國今無在,陌上征夫自不閑。北客初來試新險,蜀人従此送殘山。獨穿暗月朦朧里,愁渡奔河蒼茫間。漸入西南風景變,道邊修竹水潺潺。

【磻溪石】
墨突不暇黔,孔席未嘗暖。安知渭上叟,跪石留雙骭。一朝嬰世故,辛苦平多難。亦欲就安眠,旅人譏客懶。

【郿塢】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里金多退足憑。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樓觀(秦始皇立老子廟於觀南,晉惠始修此觀。)】
門前古碣卧斜陽,閱世如流事可傷。長有游幽人悲晉惠,強修遺廟學秦皇。丹砂久窖井水赤,白�誰燒廚灶香。聞道神仙亦相過,只疑田叟是庚桑。
【九月二十日微雪懷子由弟二首】
岐陽九月天微雪,已作蕭條歲暮心。短日送寒砧杵急,冷官無事屋廬深。愁腸別後能消酒,白發秋來已上簪。近買貂裘堪出塞,忽思乘傳問西琛。
江上同舟詩滿篋,鄭西分馬涕垂膺。未成報國慚書劍,豈不懷歸畏友朋。官舍度秋驚歲晚,寺樓見雪與誰登。遙知讀《易》東窗下,車馬敲門定不應。

【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三首】
病中聞汝免來商,旅雁何時更著行。遠別不知官爵好,思歸苦覺歲年長。著書多暇真良計,従宦無功謾去鄉。惟有王城最堪隱,萬人如海一身藏。
近従章子聞渠說,苦道商人望汝來。說客有靈慚直道,逋翁久沒厭凡才。夷音僅可通名姓,癭俗無由辨頸腮。答策不堪宜落此,上書求免亦何哉。(章子,敦也。)
辭官不出意誰知,敢向清時怨位卑。萬事悠悠付杯酒,流年冉冉入霜髭。策曾忤世人嫌汝,《易》可忘憂家有師。此外知心更誰是,夢魂相覓苦參差。

【病中大雪數日未嘗起觀虢令趙薦以詩相屬戲用其韻答之】
經旬卧齋閣,終日親劑和。不知雪已深,但覺寒無奈。飄蕭窗紙鳴,堆壓檐板墮。(關中皆以板為檐。風飆助凝冽,幃幔困軒簸。惟思近醇醲,未敢窺璨瑳。何時反炎赫,卻欲躬臼磨。誰雲坐無氈,尚有裘充貨。西鄰歌吹發,促席寒威挫。崩騰踏成徑,繚繞飛入座。人歡瓦先融,飲俊瓶屢卧。嗟余獨愁寂,空室自困坷。欲為後日賞,恐被游塵涴。寒更報新霽,皎月懸半破。有客獨苦吟,清夜默自課。詩人例窮蹇,秀句出寒餓。何當暴雪霜,庶以躡郊賀。

【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蜀之風俗如是余官岐下歲暮思歸而不可得故為此三詩寄子由饋歲】
農功各已收,歲事得相佐。為歡恐無具,假物不論貨。山川隨出產,貧富稱小大。寘盤巨鯉橫,發籠雙兔卧。富人事華靡,彩綉光翻座。貧者愧不能,微摯出舂磨。官居故人少,里巷佳節過。亦欲舉鄉風,獨倡無人和。

【別歲】
故人適千里,臨別尚遲遲。人行猶可復,歲行那可追。問歲安所之,遠在天一涯。已逐東流水,赴海歸無時。東鄰酒初熟,西舍彘亦肥。且為一日歡,慰此窮年悲。勿嗟舊歲別,行與新歲辭。去去勿回顧,還君老與衰。

【守歲】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

【和子由踏青】
春風陌上驚微塵,遊人初樂歲華新。人閑正好路旁飲,麥短未怕游車輪。城中居人厭城郭,喧闐曉出空四鄰。歌鼓驚山草木動,簞瓢散野烏鳶馴。何人聚眾稱道人,遮道賣符色怒瞋。宜蠶使汝繭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路人未必信此語,強為買服禳新春。道人得錢徑沽酒,醉倒自謂吾符神。

浣溪紗
蘇軾
簌簌衣襟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繅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行香子

一葉舟輕,雙槳鴻驚。

水天清、影湛波平。

魚翻藻鑒,鷺點煙汀。

過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畫,曲曲如屏。

算當年、虛老嚴陵。

君臣一夢,今古空名。

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浣溪沙

照日深紅暖見魚,

連村綠暗晚藏烏。

黃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雖未慣,

猿猱聞鼓不須呼。

歸家說與採桑姑。
蝶戀花①

【宋】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醉翁操
蘇 軾

琅琊幽谷 ,山水奇麗,泉鳴空澗,若中音會,醉翁喜之,
把酒臨聽,輒欣然忘歸。既去十餘年,而好奇之士沈遵聞之往
游,以琴寫其聲,曰《醉翁操 》,節奏疏宕而音指華暢,知琴
者以為絕倫 。然有其聲而無其辭 。翁雖為作歌,而與琴聲不
合 。又依《楚詞》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辭以制曲。雖
粗合韻度而琴聲為詞所繩的,非天成也。後三十餘年,翁既捐
館舍,遵亦沒久矣。有廬山玉澗道人崔閑,特妙於琴,恨此曲

之無詞,乃譜其聲,而請於東坡居士以補之雲。
琅然,清圓,誰彈,響空山。
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
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
醉翁去後,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時而童顛,水有時而回川。
思翁無歲年,翁今為飛仙。
此意在人間,試聽徽外三兩弦。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 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調歌頭
黃州快哉亭
贈張偓佺
蘇軾
落日綉簾卷,亭下水連空。
知君為我新作,窗戶濕青紅。
長記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煙雨,杳杳沒孤鴻。
認得醉翁語:「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凈,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
堪笑蘭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籟,剛道有雌雄。
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

水調歌頭
蘇軾
歐陽文忠公嘗問余:「琴詩何者最善?答以退之聽穎
師琴詩最善。公曰:此詩最奇麗,然非聽琴,乃聽琵琶
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質夫家善琵琶者,乞為歌詞。余久
不作,特取退之詞,稍加隱括,使就聲律,以遺之雲。
昵昵兒女語,燈火夜微明。
恩怨爾汝來去,彈指淚和聲。
忽變軒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氣,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雲遠,飛絮攪青冥。
眾禽里,真彩鳳,獨不鳴。
躋攀寸步千險,一落百尋輕。
煩子指間風雨,置我腸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從歸去,無淚與君傾。

滿庭芳
蘇軾
有王長官者,棄官黃州三十三年,黃人謂之王先生。因
送陳慥來過余,因為賦此。
三十三年,今誰存者?算只君與長江。
凜然蒼檜,霜干苦難雙。
聞道司州古縣,雲溪上、竹塢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寧肯過吾邦?
摐摐,疏雨過,風林舞破,煙蓋雲幢。
願持此邀君,一飲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夢里、相對殘釭。
歌聲斷,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滿庭芳
蘇軾
元豐七年四月一日,佘將去黃移汝,留別雪堂鄰里二三君
子,會李仲覽自江東來別,遂書以遺之。
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
坐見黃州再閏,兒童盡、楚語吳歌。
山中友,雞豚社酒,相勸老東坡。
雲何,當此去,人生底事,來往如梭。
待閑看秋風,洛水清波。
好在堂前細柳,應念我,莫剪柔柯。
仍傳語,江南父老,時與曬漁蓑。

滿江紅
寄鄂州朱使君壽昌
蘇軾
江漢西來,高樓下、蒲萄深碧。
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
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
《江表傳》,君休讀;
狂處士,真堪惜。
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
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願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

一叢花
初春病起
蘇軾
今年春淺侵年,冰雪破春妍。
東風有信無人見,露微意、柳際花邊。
寒夜縱長,孤衾易暖,鍾鼓漸清圓。
朝來初日半銜山,樓閣淡疏煙。
遊人便作尋芳計,小桃杏、應已爭先。
衰病少悰,疏慵自放,惟愛日高眠

D. 古今的著名書法家有哪些

1、王羲之 代表作:《蘭亭集序》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

5、張旭 代表作:《古詩四貼》

張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漢族,是中國唐朝中期的知名書法家。出生於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開元、天寶時在世,曾任常熟縣尉,金吾長史。

在書法界,他有「草聖」的稱呼。在唐朝開元年間官至常熟尉,後又為金吾長史,世稱他為「張長史」。善草書,性好酒,世稱張顛,詩亦別具一格,以七絕見長。

E. 帶「忘歸」的五言詩句大全

「忘歸」開頭的五言詩句
1、偶與息心侶,忘歸才子家。——出自唐·錢起《過長孫宅與朗上人茶會》
2、忘歸更有處,松下片雲幽。——出自唐·錢起《九日登玉山》
3、得意鷗波外,忘歸雁浦邊。——出自南宋·陸游《雜興》
4、滅跡人間世,忘歸象外情。——出自唐·錢起《宴鬱林觀張道士房》
5、共事林泉郡,忘歸南北人。——出自蘇轍《送李昭敘移黎陽都監歸洛省親》
6、詣寂長杳冥,忘歸暫采擷。——出自唐·皎然《妙喜寺達公…、房都……四十二韻》
7、結伴尋沙鷺,忘歸笑杜鵑。——出自釋文珦《忘歸》
8、乞任多朝市,忘歸有海僧。——出自魏野《三門與臧奎推官聯句題東樓》
9、忘歸親野水,適性許雲鴻。——出自唐·皎然《夏日集裴錄事北亭避暑》
10、賞靜憐雲竹,忘歸步月台。——出自唐·杜甫《徐九少尹見過》
「忘歸」結尾的五言詩句
1、采掇獲所願,躋登倦忘歸。——出自翁卷《山中采葯》
2、伴僧行不困,臨水語忘歸。——出自唐·劉得仁《晚游慈恩寺》
3、城南時一到,山寺幾忘歸。——出自蘇頌《和林成之五題·城南》
4、信此澹忘歸,淹留冰玉鄰。——出自唐·竇群《同王晦伯朱遐景宿慧山寺》
5、乘月多忘歸,往往帶霜露。——出自薛紹彭《句》
6、碧沙常獨立,清景自忘歸。——出自唐·李德裕《思平泉樹石雜詠一十首·白鷺鶿》
7、野僧還惜別,遊客亦忘歸。——出自唐·鄭良士《題興化高田院橋亭》
8、攜詩曉相訪,話舊夜忘歸。——出自陶夢桂《次韻紅彥謨》
9、尋僧忽忘歸,飽食莫攜手。——出自蘇轍《同王適曹煥游清居院步還所居》
10、魏武賦忘歸,孤軍處山頂。——出自梅堯臣《重過瓜步山》
11、客至亦忘歸,裊裊茶煙綠。——出自李若水《次韻和友人竹石》
12、宦遊不忘歸,合異鳥欲翔。——出自蘇轍《和鮮於子駿益昌官舍八詠其八寶峰亭》
13、愛此坐忘歸,東峰月華吐。——出自釋長吉《題清輝堂》
14、行歌樵互答,醉卧客忘歸。——出自明·唐寅《張夢晉圖》
15、南園避中伏,意適晚忘歸。——出自文同《六月十日中伏玉峰園避暑值雨》
16、遊人巒山水,日晏澹忘歸。——出自司馬光《壽安雜詩十首·且游》
17、清暉能娛人,遊子憺忘歸。——出自南北朝·謝靈運《石壁精舍還湖中作》
18、坐久遂忘歸,更問鍾山路。——出自何異《安源院》
19、遊子老忘歸,一榻卧衰病。——出自南宋·陸游《雨中作》
20、津途賞無限,征客暫忘歸。——出自唐·席豫《江行紀事二首》
21、論文尊有酒,竟日坐忘歸。——出自趙蕃《同文顯過山居》
22、郎君似冰玉,令我亦忘歸。——出自李處權《贈彥先》
23、靜中知必壽,樂矣自忘歸。——出自魏克愚《游洞霄登秀樓》
24、一坐欲忘歸,暮禽聲嘖嘖。——出自唐·白居易《溪中早春》
25、遠客還登會,秋懷欲忘歸。——出自唐·耿湋《與清江上人及諸公宿李八昆季宅》
26、紛吾刀筆慮,逢此憺忘歸。——出自宋祁《池上》
27、謂草非有情,盍為乎忘歸。——出自吳泳《擬古三章留別果山同官》
28、痿人常念起,夫我豈忘歸。——出自蘇軾《和陶還舊居》
29、二陸為童日,驅馳屢忘歸。——出自許尚《華亭百詠·陸機茸》
30、地偏相識盡,雞犬亦忘歸。——出自唐·杜甫《寒食》
31、泉甘崖木老,坐嘯欲忘歸。——出自北宋·黃庭堅《靈龜泉上》
32、端居常嬾動,偶出卻忘歸。——出自南宋·陸游《秋夕書事》
33、道人勤灑掃,令尹每忘歸。——出自北宋·黃庭堅《寄題安福李令適軒》
34、層樓壓清漢,初上便忘歸。——出自李廳《光化霽景樓》
35、老力出市米,溪寒莫忘歸。——出自趙處澹《追和隱淵明詠貧士》
36、炎涼君莫問,見即在忘歸。——出自唐·盧綸《送鹽鐵裴判官入蜀》
37、悠悠去忘歸,寧畏長官罵。——出自陳知柔《天台游山》
38、野老坐爭席,林叟談忘歸。——出自司馬光《送張伯常同年移居郢州》
39、沈沈澹忘歸,欲歸重回顧。——出自南宋·文天祥《題宣州疊嶂樓》
40、微吟忽忘歸,俗駕不可宿。——出自孫應時《游靈岩觀瀑布》
41、樂此暮忘歸,疏鍾起岩畔。——出自文同《蒼溪山寺》
42、春山多勝事,賞玩夜忘歸。——出自唐·於良史《春山夜月》
43、吾行正無定,魂夢豈忘歸。——出自宋·楊萬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44、直能捐世慮,何處不忘歸。——出自李公明《漫作》
45、人情春和時,怡游類忘歸。——出自韓渨《八月初七日…傾注風…籬拔吾庭樹》
46、民樂我亦樂,興觴淡忘歸。——出自邵彪《賦丹陽縣治滄浪台》
47、俗緣今覺盡,才到已忘歸。——出自陳元通《五日登五華岩》
48、相與澹忘歸,自辰將及酉。——出自唐·白居易《游坊口懸泉,偶題石上》
49、狂夫老無賴,見逐便忘歸。——出自蘇轍《九日三首》
50、離舍本不遠,連朝亦忘歸。——出自丘葵《雨中宿章法院》
51、延緣欲忘歸,落日齋堂鼓。——出自黎廷瑞《庚辰六月陪…詩道人…分韻約有興》
52、枯枝坐守者,若個是忘歸。——出自梅堯臣《觀抭兔》
53、情根枯未得,愛此幾忘歸。——出自郟僑《訪翠微邈上人》
54、世間長不見,寧止暫忘歸。——出自唐·祖詠《題遠公經台》
55、徙倚暮忘歸,人境相與閑。——出自黃干《侍晦翁飲浮翠用劉叔通韻》
56、俗人猶語此,余亦轉忘歸。——出自唐·殷遙《春晚山行》
57、紅塵不到處,青嶂此忘歸。——出自蘇紳《膠山寺》
58、琴中彈不盡,石上坐忘歸。——出自陳伯孫《詩一首》
59、塵喧都不到,安得此忘歸。——出自唐·章孝標《題紫微山上方》
60、轉食柅東州,安閑遂忘歸。——出自郭印《次韻彥正兄見寄》
61、澹然久忘歸,寂寂就遐屏。——出自蘇轍《答王定國問疾》
62、官曹拘束久,出郭便忘歸。——出自郭印《出郊》
63、地偏花帶恨,林暖鳥忘歸。——出自南宋·陸游《秋來益覺頑健時一出遊意中甚適雜賦五字》
64、此地饒古跡,世人多忘歸。——出自唐·丘為《送閻校書之越》
65、冥冥塵外心,澹然暮忘歸。——出自方回《同張文煥過吳式賢二十六韻》
66、物態皆光輝,憑高自忘歸。——出自唐仲友《續八詠·遲日春偏麗》
67、久客若忘歸,此身笑匏繫。——出自戴復古《久寓泉南待…不可住…亭安下即事》
68、久客不忘歸,如頭垢思沐。——出自宋·陳與義《題長岡亭呈德升大光》
69、非他瀑布比,對此欲忘歸。——出自戴復古《大龍湫》
70、得意或忘歸,蒼然迫曛暮。——出自袁燮《游寶方山》
71、香剎夜忘歸,松清古殿扉。——出自唐·綦毋潛《宿龍興寺》
72、次公狂已甚,不醉亦忘歸。——出自宋·陳三聘《臨江仙》
73、醉里屢忘歸,任虛檐月轉。——出自宋·楊無咎《瑞雲濃》
74、野意寫不盡,微吟浩忘歸。——出自陳知柔《題山石》
75、令人澹忘歸,似到真華胥。——出自真德秀《游鼓山》
76、霏譚隔千里,使我幾忘歸。——出自唐士恥《送傑老住仙游》
77、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出自梅堯臣《中伏日陪二通判妙覺寺避暑》
78、南荒何所戀,為爾即忘歸。——出自唐·鄭谷《荔枝》
79、踟躇遂忘歸,清嘯送日落。——出自南宋·陸游《午睡起消搖園中因登山麓薄暮乃歸》
80、獨游屢忘歸,況此隱淪處。——出自唐·錢起《藍田溪與漁者宿》
81、謫遠自安命,三年已忘歸。——出自唐·綦毋潛《送平判官入秦》
82、悠然澹忘歸,於茲得解脫。——出自陶崇《訪僧歸雲庵》
83、攜酒新塘南,中夜欲忘歸。——出自南宋·陸游《新塘觀月》
84、前峰有蘭若,吟賞自忘歸。——出自釋智圓《山行》
85、出門初憚煩,載塗乃忘歸。——出自楊萬里《人日詰朝從昌英叔出謁》
86、竹泉清可鑒,苔石坐忘歸。——出自張榘《第一峰詩》
87、愛此忽忘歸,願兄且三年。——出自蘇轍《和子瞻自徐移湖將過宋都途中見寄五首》
88、蕭閑水西寺,駐錫莫忘歸。——出自林逋《送思齊上人之宣城》
89、九江風雨外,有客淡忘歸。——出自元·錢應庚《八聲甘州 和邵復孺》
90、雲泉聊適性,缾錫遂忘歸。——出自祖無擇《贈廬山崇勝珂長老》
91、徘徊澹忘歸,空林明遠燒。——出自於石《晚步》
92、念此久忘歸,露濡襟袖渥。——出自劉宰《東禪百韻》
93、日暮不忘歸,青山滿煙景。——出自韓維《游龍門詩十二首·香山上方》
94、屏山宗邵子,晦木不忘歸。——出自許月卿《甥館五首》
95、舞詠自忘歸,何須在鄒魯。——出自劉仲堪《沂風亭》
96、愛賞忽成句,淹留時忘歸。——出自司馬光《和李殿丞倉中對菊三首》
97、引雛誰共食,求友便忘歸。——出自胡仲弓《哀黃鳥》
98、持杯籬菊畔,又見醉忘歸。——出自吳錫疇《菊邊持螯》
99、西園最多趣,永日自忘歸。——出自唐·李德裕《春暮思平泉雜詠二十首·西園》
100、正午不見日,我來每忘歸。——出自南宋·陸游《避暑松竹間》
101、禪庭清溜滿,幽興自忘歸。——出自梅堯臣《寒食前一日陪希深遠游大字院》
102、我不願上天,湖中亦忘歸。——出自張閏《泛星槎》
103、唯有偷光客,追游欲忘歸。——出自唐·溫庭皓《觀山燈獻徐尚書》
104、蜀姜寧可恃,投釣此忘歸。——出自北宋·王安石《揖仙閣》
105、相對各忘歸,西來自嫌速。——出自蘇轍《寄濟南守李公擇》
106、看雲獨忘歸,聽泉常永日。——出自張九成《庚午正月七夜自詠》
107、碧洞志忘歸,紫芝行可搴。——出自唐·錢起《仲春晚尋覆釜山》
108、斷蛟雲夢澤,希為識忘歸。——出自唐·李嶠《箭》
109、嘉與之子游,浩歌夕忘歸。——出自孔武仲《休日與李端叔出城西》
110、俯仰正忘歸,白日動明鏡。——出自孔武仲《磁湖安流亭》
111、語真頓忘歸,談宗知有在。——出自曹勛《次蔡瞻明題南園》
112、解帶欲忘歸,壺觴歡自足。——出自梅堯臣《西禪院竹》
113、騎蟾人已去,搗葯兔忘歸。——出自儲泳《月岩》
114、嬉遊各忘歸,闐咽頃未睹。——出自蘇軾《次韻劉景文路分上元》
115、沼清魚可數,軒靜客忘歸。——出自陳必復《游前溪西庵》
「忘歸」在中間的五言詩句
1、主人善止客,柯爛忘歸年。——出自唐·錢起《過瑞龍觀道士》
2、安得忘歸草,言樹背與襟。——出自魏晉·陸機《贈從兄車騎詩》
3、每到雲泉中,便攎忘歸跡。——出自張士遜《題寶蓋岩寺》
4、三宿忘歸去,圭峰恰對門。——出自唐·鄭谷《訪姨兄王斌渭口別墅》
5、那知海陬侄,培粟忘歸耕。——出自洪邁《寄題叔父池亭》
6、自忘歸鄉里,不見新舊戚。——出自唐·劉駕《馮叟居》
7、應有忘歸者,扁舟采白蘋。——出自仇遠《韶華》
8、便欲忘歸路,方知隱易招。——出自唐·元稹《和友封題開善寺十韻》
9、如何耽時寵,遊宦忘歸寧。——出自魏晉·陸機《為陸思遠婦作詩》
10、遙知忘歸趣,喜得春景遲。——出自唐·皎然《奉酬袁使君高春遊鶺鴒峰蘭若見懷》
11、碧落忘歸處,佳期不厭逢。——出自唐·錢起《開元觀遇張侍御》
12、薄暮忘歸路,垂楊噪亂鴉。——出自唐·李建勛《踏青樽前》
13、使我忘歸憂,亦自得詩力。——出自宋·陳與義《書懷示友十首》
14、風清濯煩襟,日永忘歸轡。——出自蘇頌《次韻君實內翰同游范景仁東園》
15、興逸忘歸去,高眠借石床。——出自魏了翁《游上天竺》
16、野步忘歸遠,春心不自休。——出自劉子翚《野步》
17、屢入忘歸地,長嗟俗事牽。——出自唐·包佶《秋日過徐氏園林》
18、因忘歸路晚,紉佩得秋蘭。——出自孫嚞《游丹山》
19、自得忘歸樂,應多扣角吟。——出自呂弘《題黃犢嶺》
20、坐久忘歸去,蘿衣上紫煙。——出自清·石濤《前海觀蓮花峰》
21、故鄉何由返,年老忘歸路。——出自釋文珦《泊舟》
22、偶步忘歸遠,心閑逸興增。——出自劉子翚《偶步》
23、仙弈示樵夫,能言忘歸路。——出自唐·謝勮《游爛柯山》
24、從此東籬下,應忘歸去來。——出自司馬光《和李殿丞倉中對菊三首》
25、摩挲忘歸石,告以幽遐觀。——出自張元干《奉同黃檗慧…珪公游…為賦十四韻》
26、靜立忘歸興,殘陽鳥忽吟。——出自釋智圓《游石壁寺》
27、論罷情益親,涉旬忘歸程。——出自唐·劉禹錫《送李策秀才…中親故…州呂八郎中》
28、知已同行樂,應忘歸路長。——出自陳瀧《懷高履常》
29、五字忍飢吟,十年忘歸路。——出自釋智朋《寒山贊》
30、小邦王事繁,夜食忘歸沐。——出自王淹《吾兄文夫宦…情用韋…知風雨夜復》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見涼山 發布:2025-05-14 18:39:32 瀏覽:844
山東省法律援助網上平台 發布:2025-05-14 18:39:27 瀏覽:450
樂平樂港法院 發布:2025-05-14 18:37:17 瀏覽:486
廣告表演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4 18:29:30 瀏覽:743
道德經輕諾 發布:2025-05-14 18:29:27 瀏覽:506
澳門包圍立法會 發布:2025-05-14 18:23:22 瀏覽:621
法院周慶 發布:2025-05-14 18:22:31 瀏覽:615
上海政法學院咋樣 發布:2025-05-14 18:22:18 瀏覽:802
法律道德論文 發布:2025-05-14 18:20:49 瀏覽:784
條例在法律淵源上屬於 發布:2025-05-14 18:08:18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