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誠信建設
㈠ 司法公信是指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的客觀表現,是裁判過程和裁判結果得到民眾充分信賴、尊重與認同的高度反映。簡言之,司法公信力一方面體現為民眾對司法的充分信任與尊重,包括對司法主體的充分信任與尊敬,對司法過程的充分信賴與認同,對司法裁判的自覺服從與執行;另一方面則體現為法律在整個社會的權威與尊嚴已經樹立,廣大民眾對法律持有十足的信心,公民的法律信仰包括司法信仰得到空前的加強。可見,司法公信力不僅與司法權的行使密切相關,而且與整個社會的法律信仰密不可分。除此之外,司法公信力還與宗教信仰、法律文化等因素也有著「剪不斷」的聯系。司法公信是社會誠信的基本保障,是指在司法機關依法行使司法權,裁判過程和裁判結果得到民眾充分信賴、尊重與認同。重點圍繞深化司法體制改革、推進司法公開、加強司法工作監督和司法執法能力建設等領域,加強誠信建設,促進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不僅是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保證,而且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底線。要以司法公開為原則,著力建立司法公信力和司法執法人員信譽,進一步加強司法,檢察,警察,監獄(辦公室)事務的公開度,因此以促進司法公正和增強公眾信任。 一、法官如何維護司法公信
1、完善司法保障制度,確保法院公正司法。為保證法院能夠抵禦各種干預,必須建立完善保障制度,通過身份保障機制和經費保障機制兩方面,使法院能夠獨立公正地辦理案件,切實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
2、加強法院隊伍建設,提高法官職業素養。日常工作中,應加強文書寫作、提高裁判文書質量,規范庭審行為,使審判權在陽光下運行,應向「執行亂」開刀,提高執行隊伍整體素質。並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健全法官管理問責制度,進一步樹立司法權威。
3、加強法律制度建設,切實優化司法環境。妥善處理「涉法信訪」問題。信訪是公民的權利,應予保護。但是,應區別對待:一是對於正常的信訪,要做到熱誠接待,明理釋法;二是對於有理有據的信訪問題,要深入調查研究,及時落實解決。三是對於纏訴纏訪問題,應該慎重對待。對濫用信訪權的行為絕不姑息遷就,依法予以制裁;對於影響社會穩定的行為則保持高壓姿態,絕不允許因信訪問題影響到社會發展和穩定。
4、注重溝通新聞媒介,正確指引輿論導向。減少其對法院司法工作的不利報道和干擾。對於濫用媒體為實現私利進行不正當報道的行為依法給予嚴厲打擊,同時規范法院內部接受媒體采訪的條件、標准。最高司法機關盡量與國家新聞部門加強聯動,結合我國現階段實際,聯合出台相關的內部規定,規范媒體的監督,通過宣傳報道向公眾傳遞法院正能量。
5、加強司法宣傳教育,提高民眾法律信仰。司法機關要積極倡導並重視法律文化建設,引領社會形成濃厚的法律文化氛圍,教育廣大公民自覺守法,依法辦事。積極開展法律宣傳活動,送法下鄉,就地辦案,以案釋法,引導廣大群眾學法、懂法、守法、護法,不斷增強法律意識,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促進司法公信力的提高。 二、司法工作人員包括哪些
1、負有偵查職責的人員。這些人員包括各級公安、國家安全、檢察等依法行使偵查權的機關中負責對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為進行偵查、訊問職責的人員。
2、負有檢察職責的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檢察院、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軍事檢察院等專門人民檢察院中擔任批准逮捕、審查起訴、出庭支持公訴、進行法律監督的人員。
3、負有審判職責的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中擔任刑事、民事、行政等各類案件審判工作的人員,包括院長、庭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審判員、書記員。
4、負有監管職責的人員。包括各級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以及司法行政部門所屬的監獄中擔任監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罪犯職責的人員;也包括在勞動教養場所中擔任監管勞教人員職責的人員。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三條 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或者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但是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速裁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高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至七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或者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