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院對二審證據

法院對二審證據

發布時間: 2021-01-11 13:25:54

❶ 二審時能再向二審法院遞交證據和申請鑒定呢

除非新證據是一審時因客觀原因未能發現或者在一審以後才出現的,否則內即使法官同意你交了對方也可容以不質證,你就等於沒交。除非你的證據對證明案件事實起了關鍵性作用,但是這樣的情況是不多的,要看法官如果掌握了。

❷ 上訴中級法院二審證據可以當庭提交么

你好,當事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二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專提出;二審不需要屬開庭審理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屬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十一條規定的「新的證據」的范圍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

❸ 二審向法院申請調取證據,法院會查嗎

二審向法院申請調取證據,只要符合以下規定,法院就會去調查。回如果不符合以下規定,法答院不會調查的。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九十四條 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第二款規定的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包括:
(一)證據由國家有關部門保存,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無權查閱調取的;
(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
(三)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證據。
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可以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書面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

❹ 一審法院判我勝訴,二審對方沒有新證據繼續上訴。請問二審法院還要開庭嗎如果開庭是否和一審一樣

對方繼續上訴,通常多會開庭審理。可能對方有新證據,而你不知道。但會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如果開庭,程序是和一審一樣。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六十九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應當組成合議庭,開庭審理。經過閱卷、調查和詢問當事人,對沒有提出新的事實、證據或者理由,合議庭認為不需要開庭審理的,可以不開庭審理。

(4)法院對二審證據擴展閱讀:

案例:

2009年,一代國學大師季羨林辭世。然而,與其遺產有關的糾紛卻一直沒有停歇。今年3月6日,涉及649件文物、書畫最終歸屬的「季承訴北大返還原物糾紛案」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二審開庭,但據媒體報道,此案被申請延期審理,沒有當庭宣判。

記者從該案原告季承處了解到,本案於3月27日上午繼續開庭。已是82歲高齡的季承表示,本次庭審很關鍵,自己會再次發言申述上訴理由。

一審原告敗訴 曾稱「不拒絕與北大和解」。

2016年5月31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這起案件進行了審理。庭審焦點集中在三個問題上,第一,請求返還原物是否於法有據;第二,贈與協議是否有效;第三,贈與協議是否具有公益性。

季羨林之子季承起訴稱,2008年12月季羨林曾書囑「原來保存在北大圖書館里的書籍文物只是保存而已,我從來沒有說過全部捐贈」、「全權委託我的兒子季承處理有關我的一切事物、務」。

對於季承的起訴,北京大學答辯稱:季羨林先生未有撤銷《捐贈協議》的行為,且《合同法》明確規定,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可以撤銷的規定。季承提出「返還原物主張」沒有依據。

經過審理,8月16日,北京一中院對這起案件進行了一審宣判,駁回原告季承的全部訴訟請求。季承當庭表示上訴。

二審延期審理 3月27日繼續開庭。

3月6日,這件頗受關注的案子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二審開庭。季承到庭參加庭審。季承說,當初父親季羨林與北大之間僅為「字畫藏品暫存關系」,一審法院卻將字畫認為「有扶貧、救災等公益性質」而不可原物返還所有權人的贈品,屬於誤判。

❺ 當事人在二審中提出新證據的,二審法院應該如何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四十二條
當事人在一審程序中提回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答一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
當事人在二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二審開庭前或者開庭審理時提出;二審不需要開庭審理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
第四十三條
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是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
當事人經人民法院准許延期舉證但因客觀原因未能在准許的期限內提供,且不審理該證據可能導致裁判明顯不公的,其提供的證據可視為新的證據。
第四十五條
一方當事人提出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對方當事人在合理期限內提出意見或者舉證。

❻ 人民法院對證據的採信原則

(1)未經法庭質證的證據不能作為法院裁判的依據。這是司法解釋第31條第1款的規定,是法院採信證據的最基本規則。任何證據只有經過質證,才有可能作為裁判依據。這不僅是因為沒有經過質證的證據,就等於是沒有經過考驗,其證明力和可信度是很值得懷疑的,而且是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保障和尊重當事人的舉證、質證權利。
(2)復議機關在復議過程中收集和補充的證據,不能作為法院維持原具體行政行為的根據。這是司法解釋第31條第2款的規定,目的仍然在於保證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在作出決定時已經有充分確鑿的證據。由此,也間接地禁止復議機關在復議過程中為原具體行政行為收集和補充證據。
(3)被告在二審過程中向法庭提交在一審過程中沒有提交的證據,不能作為二審法院撤銷或者變更一審裁判的依據。
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目的是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無論是從懲罰犯罪的目的出發,還是為了保障人權,都要求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由於運用證據認定案件事實畢竟不同於自然科學中的證明,承認「可知論」並不等於每個案件都可以查得水落石出。疑案從無是無罪推定原則的一個派出規則,也是證據採信規則的重要法則。對任何一個案件的認定必須依靠確實、充分的證據,如果不能提出確實、充分的證據證實被告人的罪行,達不到證明標准,就必須轉化為「無罪的判定」。實行疑案從無的證據採信規則的指導意義在於:第一,當證據與證據之間有矛盾不能排除時,應當採取疑案從無的原則,存疑不起訴。第二,當證據採信達不到「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的要求,仍然要以證據不足為由,不予定罪量刑。

❼ 二審時 一審證據需要重新質證嗎

一般情況下,二審時對一審已經質證過的證據不需要質證。

《刑事訴訟法》第186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就第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進行全面審。第二審程序查,不受上訴或者抗訴范圍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訴的,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一並處理。

一、一審法院對雙方提供的證據進行質證,對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關聯性以及有無證明力、證明力大小等根據高度蓋然性、非法證據排除規則等規定,結合日常生活規則、個案綜合情況進行認定。

二、如果是有新的證據、當時的證據有問題或者是確有其他合理要求的。則可以重新質證。

(7)法院對二審證據擴展閱讀

《刑事訴訟法》第186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應當就第一審判決認定的事實和適用的法律進行全面審。第二審程序查,不受上訴或者抗訴范圍的限制。共同犯罪的案件只有部分被告人上訴的,應當對全案進行審查,一並處理。

二審處理原則,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89條至191條的規定,第二審法院對不服第一審判決的上訴、抗訴案件進行審理後,應按先列情形分別作出處理:

1、原判決認定事實正確,證據確實、充分,適用法律正確,量刑適當的,應當裁定駁回上訴或抗訴,維持原判。

2、原判決認定事實沒有錯誤,但適用法律有錯誤或者量刑不當的,第二審法院應當撤銷原判,重新判決,並在判決中闡明改判的根據和理由。

3、原判事實不清楚或者證據不足的,可由二審法院查清事實後改判,也可以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法院重新審判。

4、發現一審法院有下列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之一的,應當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新審判:

(1)違反法律有關公開審判的規定的。

(2)違反迴避制度的。

(3)剝奪或者限制了當事人的法定訴訟權利。

(4)審判組織的組成不合法的。

(5)其他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

❽ 上訴二審法院時提供新證據有效嗎

在二審時提交新證據不行,當事人在再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申請再審時提出。新證據的效力是有法院認定的。具體依據如下:

一、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具體規定如下:

1、第七十一條人民法院對視聽資料,應當辨別真偽,並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2、第七十五條人民法院對當事人的陳述,應當結合本案的其他證據,審查確定能否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當事人拒絕陳述的,不影響人民法院根據證據認定案件事實。

3、第一百三十九條當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證據。當事人經法庭許可,可以向證人、鑒定人、勘驗人發問。當事人要求重新進行調查、鑒定或者勘驗的,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二、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具體規定如下:

1、第四十三條當事人舉證期限屆滿後提供的證據不是新的證據的,人民法院不予採納。

當事人經人民法院准許延期舉證,但因客觀原因未能在准許的期限內提供,且不審理該證據可能導致裁判明顯不公的,其提供的證據可視為新的證據。

2、第四十四條《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新的證據」,是指原審庭審結束後新發現的證據。當事人在再審程序中提供新的證據的,應當在申請再審時提出。

(8)法院對二審證據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在民事訴訟中有關「舉證時限」的規定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被告應當在答辯期屆滿前提出書面答辯,闡明其對原告訴訟請求及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的意見。

2、人民法院應當在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和應訴通知書的同時向當事人送達舉證通知書。舉證通知書應當載明舉證責任的分配原則與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調查取證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情況指定的舉證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證據的法律後果。

3、舉證期限:根據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65條的規定,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案件審理情況確定當事人應當提供的證據及其期限。

4、人民法院確定舉證期限,第一審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於十五日,當事人提供新的證據的第二審案件不得少於十日

5、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6、當事人增加、變更訴訟請求,應當在舉證期限屆滿前提出。當事人提起反訴應當在一審法庭辯論終結前提出。

7、當事人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指定舉證期限。

8、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確有困難的,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申請延期舉證,經人民法院准許,可以適當延長舉證期限。當事人在延長的舉證期限內提交證據材料仍有困難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請,是否准許由人民法院決定。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中國審判流程信息公開網—《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熱點內容
女律師笑話 發布:2025-09-02 04:29:55 瀏覽:508
2013新婚姻法離婚 發布:2025-09-02 04:28:31 瀏覽:794
普法法律知識1到3年極 發布:2025-09-02 04:05:10 瀏覽:145
根據合同法94條通知 發布:2025-09-02 03:55:13 瀏覽:761
我要咨詢法律援助 發布:2025-09-02 03:48:40 瀏覽:480
開封律師咨詢 發布:2025-09-02 03:48:40 瀏覽:898
識法學法 發布:2025-09-02 03:44:19 瀏覽:308
民法通則第17條 發布:2025-09-02 03:24:27 瀏覽:822
民法通則一百四十條 發布:2025-09-02 03:24:26 瀏覽:675
法院院執行網 發布:2025-09-02 03:13:07 瀏覽: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