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信訪聽證
1. 法院信訪案件的處理程序和方法
處理程序:
1、登記來訪情況。登記信訪人的基本情況,登記人數、姓名、身份證號、所屬單位、人員身份、之前信訪單位等。
2、聽信訪人陳述,了解信訪人反映的問題共有幾個,各屬於什麼性質的問題。
3、答復受理范圍。根據信訪人反映問題辨認信訪人的訴求應該歸哪些部門管,哪些屬於紀檢監察機關受理,哪些不屬於紀檢監察機關受理,能當場答復的當場給予答復。
4、業務范圍內的,進一步聽取其詳細介紹情況。每個問題盡量了解全面,了解清楚被反映人、線索來源、信訪要求、真實動機與目的。群眾信訪目的與動機多種多樣。
5、填寫信訪舉報登記表。由工作人員提出處置意見,報領導拿出最後處置意見。
信訪是指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
信訪人對復查意見不服的,可以自收到書面答復之日起30日內向復查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請求復核。收到復核請求的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復核請求之日起30日內提出復核意見。
拓展資料:法院信訪案件辦理期限是多久?
對反映下級人民法院執行案件辦理問題的信訪材料,上級法院的承辦人應當於15個工作日內完成甄別工作,緊急情況應即刻辦理、及時報告、及時採取措施。也就是說,信訪材料必須在20個工作日內得到初步處理;根據辦理初訪案件的要求及實踐,各地法院承辦人對反映本院問題的信訪材料的辦理時限是30日。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進一步加強法院信訪工作的通知》第一條今年是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年,維護社會穩定的任務仍然很重。維護社會穩定是人民法院工作的政治任務,各級法院必須從講政治的高度進一步增強做好信訪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堅決貫徹落實中央政法工作會議精神,充分發揮審判職能作用,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力維護社會政治穩定,為改革和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2. 法院信訪處的作用和許可權
法律分析:人民法院的信訪員是指人民法院紀檢監察機構信訪舉報工作人員。
法律依據:《信訪條例》
第二十二條 信訪人按照本條例規定直接向各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以外的行政機關提出的信訪事項,有關行政機關應當予以登記符合本條例第十四條第一款規定並屬於本機關法定職權范圍的信訪事項,應當受理,不得推諉、敷衍、拖延不屬於本機關職權范圍的信訪事項,應當告知信訪人向有權的機關提出。有關行政機關收到信訪事項後,能夠當場答復是否受理的,應當當場書面答復能當場答復的,應當自收到信訪事項之日起15日內書面告知信訪人。但是,信訪人的姓名(名稱)、住址不清的除外。有關行政機關應當相互通報信訪事項的受理情況。
第二十八條 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辦理信訪事項,應當恪盡職守、秉公辦事,查明事實、分清責任,宣傳法制、教育疏導,及時妥善處理,不得推諉、敷衍、拖延。
第二十九條 信訪人反映的情況,提出的建議、意見,有利於行政機關改進工作、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關行政機關應當認真研究論證並積極採納。
第三十條 行政機關工作人員與信訪事項或者信訪人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當迴避。
第三十一條 對信訪事項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辦理信訪事項,應當聽取信訪人陳述事實和理由要時可以要求信訪人、有關組織和人員說明情況要進一步核實有關情況的,可以向其他組織和人員調查。對重大、復雜、疑難的信訪事項,可以舉行聽證。聽證應當公開舉行,通過質詢、辯論、評議、合議等方式,查明事實,分清責任。聽證范圍、主持人、參加人、程序等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
第三十二條 對信訪事項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經調查核實,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及其他有關規定,分別作出以下處理,並書面答復信訪人:(一)請求事實清楚,符合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予以支持二)請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據的,應當對信訪人做好解釋工作三)請求缺乏事實根據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其他有關規定的,不予支持。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依照前款第(一)項規定作出支持信訪請求意見的,應當督促有關機關或者單位執行。
3. 人民法院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工作辦法
法院信訪案件的處理程序和方法:通過聯席會議、建立排查調處機制、建立信訪督查工作制度等方式,及時化解矛盾和糾紛。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的負責人應當閱批重要來信、接待重要來訪、聽取信訪工作匯報,研究解決信訪工作中的突出問題。
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採用前款規定的形式,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稱信訪人。各級的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做好信訪工作,認真處理來信、接待來訪,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建議和要求,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努力為人民群眾服務。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暢通信訪渠道,為信訪人採用本條例規定的形式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提供便利條件。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打擊報復信訪人。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科學、民主決策,依法履行職責,從源頭上預防導致信訪事項的矛盾和糾紛。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統一領導、部門協調,統籌兼顧、標本兼治,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信訪工作格局,通過聯席會議、建立排查調處機制、建立信訪督查工作制度等方式,及時化解矛盾和糾紛。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門的負責人應當閱批重要來信、接待重要來訪、聽取信訪工作匯報,研究解決信訪工作中的突出問題。
一、涉訴是什麼意思:
涉訴是在黨中央"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思想下出現的新名詞。它是指當事人對刑事執法、行政執法等權力部門在案件或問題處理上不滿,認為受到了不法侵害或不公平的待遇,從而引發上訪告狀的案件。
二、什麼是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
針對當前一些涉法涉訴信訪反復申訴、沒完沒了的問題,對合理訴求確實解決到位、實際困難確已妥善解決的問題,經過公開聽證、公開質證、公開答復,由省級以上政法機關審核後,按有關規定作出終結決定,各級政法機關不再受理、交辦、通報,以維護司法裁判的權威性和終局性。
【法律依據】:
《信訪條例》
第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向社會公布信訪工作機構的通信地址、電子信箱、投訴電話、信訪接待的時間和地點、查詢信訪事項處理進展及結果的方式等相關事項。
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在其信訪接待場所或者網站公布與信訪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規章,信訪事項的處理程序,以及其他為信訪人提供便利的相關事項。
4. 法院信訪終結聽證會的一般程序聽證人員可以發言嗎
可以。
聽證會按下列程序進行:
(一)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開始,並核對信訪人及其委託代理人的身份。
( 二)聽證主持人公布聽證事由及聽證主持人、聽證員、記錄員的姓名、工作單位,並詢問信訪人及相關人員是否提出迴避申請;
(三)聽證主持人向聽證參與人及旁聽人員宣布聽證權利義務及聽證會紀律;
(四)信訪人或其委託代理人進行信訪事項陳述並提供相關證據;
(五)原信訪事項承辦人提出處理信訪問題的事實、證據和使用政策法規的依據及處理建議;
(六)信訪人及其委託代理人進行申辯和質證;
(七)原信訪事項承辦人就有爭議的事實、依據、處理建議進行答辯;
(八)信訪人或委託代理人作最後陳述;
(九)原信訪事項承辦人作最後陳述;
(十)原信訪事項承辦人及信訪人或委託代理人暫時退場。聽證主持人組織聽證員就聽證事實和證據,以及使用政策、法規等對信訪事項的處理發表聽證意見,經評議、合議後形成聽證結論;(十一)原信訪事項承辦人及信訪人或委託代理人入場。由聽證員代表按照合議後形成的結論發表意見,最後由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結論並宣布聽證結束。
5. 信訪後法院會怎麼處理
信訪後法院的處理方法如下:
1、登記來訪情況,以及信訪人的基本情況;
2、聽信訪人陳述,了解信訪人反映的問題;
3、答復受理范圍;
4、業務范圍內的,進一步聽取其詳細介紹情況;
5、填寫信訪舉報登記表。
信訪的注意事項:
1、信訪材料的審查:法院會首先審查信訪材料,確定其是否屬於法院受理范圍;
2、是否立案審查:對於符合條件的信訪事項,法院將進行立案審查,以決定是否啟動正式的司法程序;
3、信訪事項的分類處理:法院會根據信訪內容的性質,將其分為訴訟類和非訴訟類,分別採取不同的處理方式;
4、回復信訪人:無論是否立案,法院都會對信訪人做出回復,告知處理結果或者進一步需要採取的步驟;
5、轉交相關部門:如果信訪事項不屬於法院管轄,可能會轉交給相關的行政機關或其他司法機構處理;
6、監督與指導:高級法院可能會對下級法院處理信訪事項的情況進行監督和指導,確保按照法律規定正確處理。
綜上所述,信訪後法院的處理方法包括登記來訪情況和信訪人的基本情況,聽取信訪人陳述並了解問題,答復受理范圍,進一步了解詳細情況,並填寫信訪舉報登記表。
【法律依據】:
《信訪工作條例》
第三十一條
對信訪人提出的申訴求決類事項,有權處理的機關、單位應當區分情況,分別按照下列方式辦理:
(一)應當通過審判機關訴訟程序或者復議程序、檢察機關刑事立案程序或者法律監督程序、公安機關法律程序處理的,涉法涉訴信訪事項未依法終結的,按照法律法規規定的程序處理。
(二)應當通過仲裁解決的,導入相應程序處理。
(三)可以通過黨員申訴、申請復審等解決的,導入相應程序處理。
(四)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裁決、行政確認、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行政程序解決的,導入相應程序處理。
(六)不屬於以上情形的,應當聽取信訪人陳述事實和理由,並調查核實,出具信訪處理意見書。對重大、復雜、疑難的信訪事項,可以舉行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