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脅法院執法
⑴ 政府阻攔法院執行怎麼辦
法院有權追究有關人員的相關責任,
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 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四)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⑵ 法庭上被告方以當庭自殺言語威脅法官,作為原告方的我咋辦
我就碰到過好多這樣的案件,特別是一些離婚糾紛案件, 有些被告方不願意離婚。為了達到他們不離婚的目的,他們什麼壞點子都想到,並且以自殺相威脅,想以此讓原告人服軟,從而善罷甘休。但是法律是公正嚴肅的,他們的目的是得不逞的。 作為原告方,你不用怕,法律自會為你撐腰的。
去年我就辦理一起離婚案件,男女雙方結婚二年有餘,男方性格暴躁,對女方經常實施家暴,使女方不堪忍受。於是女方多次想要求離婚。但她每次提起離婚,男方就威脅女方說:「這輩子就別想離婚,要離婚大家就一起去死,並且我要連你的家人一塊兒都帶著。」
聽到這些話,女方都非常害怕,女方迫於男方的威脅,一直沒有敢去離婚。從此,男方就抓住女方的這個弱點,對女方更加變本加厲,動不動就實施家庭暴力。後來女方忍無可忍,抱著赴死的心態起訴與男方離婚。男方堅持不同意離婚,並多次打電話威脅法庭,揚言:誰要判他離婚,他就死在法院法庭。
法庭是人民法庭,怎麼能受他的如此威脅?於是查明情況後,決定開庭審理他們離婚。最後被告看嚇唬不成,當庭撲通下跪,央求原告原諒他,要求法院不要判他們離婚。
法庭看到他的悔恨和誠意,為了給他一次機會,第1次就沒有判決他們離婚。
可是男方過的沒有半年,老毛病又犯了,喝了酒之後對女方又打又罵。女方沒有辦法,一年後只得又提出離婚。
被告這回又是威脅原告、威脅法庭,並拿著一瓶農葯揚言要死在法庭內。面對被告人的囂張氣焰,法庭果斷採取強制措施,依法將被告拘留15天。被告在拘留所內老實了,積極承認錯誤,悔過自新,並且保證以後再也不敢威脅謾罵了。因此,法庭將其提前予以釋放。
他們的離婚案件糾紛,法庭根據他們的具體情況, 判決他們離婚,拿到判決書的時候男方傻眼了,也沒有什麼勁了,垂頭喪氣的回家。對於他來說,走到這一步,他也是自作自受。
所以碰到被告方情緒激動,語言過激的時候,首先要保持冷靜、不要怕,要採取合理合法的形式與他做斗爭。
我國法律規定:公民享有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對這些權利任何人不得非法剝奪和侵害。當公民的人身權利和民主權利遭受不法侵害的時候,公民有檢舉、揭發、申訴、控告、訴訟等一系列的權利。這是法律賦予公民的基本權利,每個公民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都有權尋求法律保護。
被控告人一方如果對舉報人進行打擊報復和阻撓傷害的話,那麼被控告人更是一種違法犯罪行為,只能會受到法律的嚴懲,對其是沒有一點好處的。
所以說,公民碰到侵害自己合法權益的事情,一定要敢於斗爭,不要懼怕壞人的威脅和恐嚇。他們越是威脅和恐嚇,越是體現到自己渺小和害怕。要相信: 到什麼時候真理都一定會戰勝邪惡的,好人一定會戰勝壞人的。
法庭是說理講法的地方,不是當事人撒野的地方。被告方在法庭上以自殺等言語相威脅,這種行為就是一種妨礙訴訟的行為。
因此,人民法院對於碰到揚言要以自殺相威脅的當事人, 首先可以口頭警告和訓誡,其次可以其進行罰款和拘留,最後情節嚴重的,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被告人如此揚言,說明被告人是一種無知的表現。法律是公正無私的,對於被告人的行為,法庭也不會屈服和害怕的,法律自會有辦法制裁他。
人的性格是各種各樣的,有的人性格溫和,有的人性格暴躁。打官司的時候,如果碰到被告方的性格暴躁,那麼被告方就會有一些言語威脅或者是人身攻擊。所以作為原告方碰到這樣的情況,應當沉著冷靜,可以採取以下五點措施:
一、態度一定要柔和,語言一定要委婉。 注意不要過激,不要用一些能夠刺激被告方惱怒的詞語和動作。與被告方心平氣和談判解決問題,並不是與對方增強好勝來斗氣的。
所以,在整個打官司的過程中,盡量與被告坦誠交換意見,要以理服人,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如果能進行調解解決問題,那麼盡量進行以調解為主。讓雙方都做到互諒互讓,盡量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解決糾紛,最後達成調解協議,然後讓法院製作調解書就可以了。
這樣既能解決問題,又能夠避免矛盾激化,防止被告方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事情來。
用調解解決糾紛的方式是最好的方式,只要調解是在雙方平等,自願,互利互惠的基礎上達成的協議,那麼法律都會予以保護的。
二、對於被告一些過激的言詞和不理智的行為,能躲即躲,能避則避。
總之不能跟他硬碰硬,也不能與他發生正面沖突。被告方的過激語言,也許是屬於一時氣憤,頭腦一時沖動不冷靜,以至於什麼話都說,而且不計後果,所以這個時候盡量冷處理。迴避一下被告的鋒芒,等過了一段時間後,被告方的情緒穩定了一些,事情想通了。那麼,其就不具備危險性了,再與他談判或者打官司也不遲。
在具體生活中,能忍就忍,能讓則讓。這也反映出一個人的涵養和大度。忍一時風平浪靜,讓三分海闊天空。這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兩方互不相讓,與被告針鋒相對對著干。那麼這只能會激化矛盾,使問題更加復雜,難以解決。並且會造成一些後果 ,可能也無法想像。所以這時候最好的方式就是,盡量迴避、冷處理。就是不與被告打照面,就是不與被告正面接觸,讓他無可奈何,想發脾氣也找不到人。
三、對於被告的一些不正常的言行,一定要及時與法官溝通,尋求法律的幫助。
在訴訟過程中,發現被告有一些不正常的言行,或者是預料到被告會做出一些過激的事情來,一定要提前與法院溝通,向法官說明情況,要求法院採取相應的措施,防止被告採取一些極端的做法。
在訴訟過程中,如果法院發現當事人有一些過激的行為和違法的情況的時候,法官首先向他宣布法律的規定,敦促其遵紀守法,告訴他妨礙訴訟應當承擔的後果,也即是警告他不要輕易妄動。
如果說被告方不聽勸阻的話,那麼法庭完全可以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10條、113條的規定, 對於被告人予以罰款和拘留。 如果被告人仍然我行我素,對法律沒有敬畏之心置若罔聞,甚至於變本加厲的話。那麼法院完全可以根據被告的具體情況,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責任。
根據《刑法》第309條的規定, 對於妨礙訴訟的被告人,可以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所以被告人膽敢威脅法庭和其他訴訟參與人,情節嚴重的就有可能會被判刑坐牢。
四、對被告人的威脅行為,也可以尋求其他幫助。
在訴訟期間,可以要求法院出具人身保護令,對於原告的人身進行有效保護。
在非訴訟期間,發現被告人有一些危險行為的時候,也可以及時報警,要求公安機關對於被告的威脅行為予以制裁。如果被告的威脅行為情節輕微,可以給予治安管理處罰;如果被告的威脅行為情節嚴重,也可以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將被告繩之以法。
假如原告人在單位或者在家,也可以要求單位或者是基層社區組織給予必要的保護和照顧。
現在攝像監控探頭那麼多,見義勇為的好人又那麼多,相信被告人是不敢輕易妄動以身試法的,他只不過是想嚇唬嚇唬人罷了。
五、為了防止一些不測,作為原告人一定要提高警惕,時刻防備被告人進行攻擊傷害。
最好隨身攜帶一些防身用具,在必要的時候可以實施正當防衛,對抗不法侵害。
當然,盡量避免一個人獨處和出行,在家一定要關好門窗,不讓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機。對於那些有錢的人,可以僱用保鏢來保護自己。如果實在沒有錢,也盡量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彼此也有個照應。
當然,對於一些膽大妄為的犯罪分子,一味地忍讓和迴避也不是最好的辦法。最有效的辦法就是 在戰略上藐視他們,在戰術上重視他們。 毫不畏懼,敢於與他們作斗爭。這個 社會 畢竟是好人多,畢竟是壞人會怕好人的。
因此,碰到一些實在躲不掉的威脅和傷害行為,一定要敢於反抗、善於反抗。必要的時候,實施正當防衛。根據《刑法》第20條第3款的規定,為了使本人的人身免受不法侵害,對被告人正在進行行凶、殺人、搶劫等暴力犯罪的時候,可以實施無限防衛權。即使一刀將他們殺害,也屬於正當防衛,也會不負刑事責任的。
對於那些壞人,要善於同他們做斗爭,要敢於同他們做斗爭。相信法律會保護好人的,好人一定會戰勝壞人的。
只要人人都拿起法律武器,那麼壞人既無容身之地。
你說是嗎?
他說威脅法官,已經觸犯了法律,恐嚇威脅他人,已經涉嫌刑事責任,還可能會做出報復行為。
作為原告,有權利維護自身利益,並且申請保護令,要求對方先留在監獄觀察,勞改,並且進行教育,放出來你和法官都會被報復,威脅到生命安全,
法官也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因為恐嚇就偏袒恐嚇方,助長歪風邪氣,給 社會 帶來不良教導,加上警力,
智取,要告訴被告,恐嚇,也是會連累家人的,父母沒有教導好自己的孩子,也是會受到影響,要想辦法牽制,
⑶ 法官最怕你怎麼威脅
1. 在理論層面,遭受威脅或恐嚇的受害者應當能夠獲得相應的救濟。例如,根據《反家庭暴力法》等相關法規,遭受家庭暴力或面臨家庭暴力風險的當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法院有義務受理。
2. 若被申請人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可能會構成犯罪,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若尚未構成犯罪,法院應當給予訓誡,並可根據情節輕重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或15日以下拘留。
3. 然而,在實際操作中,人身安全保護令和其他保護措施未必能完美執行,有時甚至難以正常實施。當事人可能情緒波動大,易怒,經常毆打、辱罵或威脅、恐嚇被害人,甚至威脅執法或司法人員。
4. 執法人員和司法人員不可能隨時隨地監督這些「地痞無賴」,被害人也不可能時刻保持警惕。此外,執法人員和司法人員擔心嚴格處理這些惡勢力可能會招致報復,因此可能不敢採取堅決措施。
5. 現實中,執法人員和司法人員遭受報復、傷害甚至殺害的案例時有發生。現行法律通常僅將言語威脅恐嚇作為治安處罰,而不視為刑事罪行,除非造成明顯傷情構成輕傷以上,方可視為故意傷害罪。
6. 這種做法實際上是對惡勢力的放縱,對無辜者的不公平,不利於正義的實現。法治社會不能容忍「地痞無賴」式的惡行。
7. 言語威脅雖未造成身體傷害,但對被害人的精神和心理可能造成極大損害。精神暴力在某種程度上可能比肢體暴力更具危害性。
8. 因此,必須對那些肆意恐嚇、威脅他人的人採取有效的限制和制裁措施。例如,在實施人身保護令的同時,可對當事人使用帶有定位和報警功能的電子監控設備。
9. 對於多次威脅恐嚇他人的人,應以尋釁滋事罪論處,並在出獄後繼續強制佩戴電子監控設備並進行心理矯正。
10. 只有通過強有力的限制和制裁措施,才能有效保護他人免受此類侵害,確保社會的安寧與和諧。
⑷ 法官最怕你怎麼威脅
理論上,遭遇威脅、恐嚇的被害人可以得到相應的救濟措施。如根據《反家庭暴力》等規定,當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臨家庭暴力的現實危險,向法院申請人身安全保護令的,法院應當受理。被申請人違反人身安全保護令,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法院應當給予訓誡,可以根據情節輕重處以1000元以下罰款、15日以下拘留。
而實務操作中,人身安全保護令以及其他保護措施未必能夠完美無缺地執行,甚至是難以正常實施。如當事人情緒無常,暴躁易怒的,可能經常毆打、辱罵被害人,或者威脅、恐嚇被害人,甚至恐嚇執法、司法人員。對於這些屢罰屢犯,頑劣不改的「地痞無賴」,執法人員、司法人員不可能隨時跟在身邊進行觀察和監督,被害人也不可能隨時隨地加以提防。
再者,執法、司法人員也擔心要是從嚴處理這些「地痞無賴」的話,可能招致打擊報復,以致於不敢動真碰硬,任由其胡作非為。現實中,執法、司法人員被報復陷害,傷害乃至殺害的惡性案件並非沒有。而且,根據現行法律,言語威脅恐嚇往往僅能治安處罰,不能給予其刑事制裁,因為僅有明顯傷情且構成輕傷以上的,方可構成故意傷害罪。這顯然是對作惡者的放縱,也是對老實人的變相「侵害」,無利於公平正義的實現。
法治社會不能任由「地痞無賴」式的肆意作惡者胡作非為。要知道,恐嚇威脅他人行為,雖然沒有給被害人帶來有形的身體傷害,卻給其精神和心理帶來極大的摧殘和恐懼。再者,言語威脅升級為肢體暴力和殺人行為的事件並非沒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精神暴力比肢體暴力的危害更大,更具有可罰性。
故而,勢必對肆意恐嚇、威脅他人者予以約束和制裁。如實施人身保護令後還可對當事人佩戴具有定位、報警功能的電子監控設備,一旦其接近被害人或越出一定界限,就果斷處罰。對於多次威脅恐嚇他人者,不妨以尋釁滋事罪論處,且在當事人出獄後依然強制佩戴電子監控設備並實行心理矯治。只有對此類行為採取強力的約束和制裁措施,方能有效保護他人免遭「地痞無賴」式侵害,讓社會安寧得以保障。
⑸ 怎麼看司法「鬧訪」和威脅法官的行為
法律是一件嚴肅的事情,關繫到社會的穩定,關繫到老百姓的方方面面生活。中國的司法制度一直在努力健全,現在我國的法律制度已經逐步的完善,這一點得到廣大群眾的支持,在世界上也得到認可。法律法規人人需要遵守,有一些個別的人,想要通過一些違法亂紀的行為阻礙法律,威脅法官,這必須受到嚴厲的懲罰。
最近一些時間,我注意到一些新聞,有些地方出現司法鬧訪和威脅法官的事情,我覺得這樣的事情應該堅決的予以打擊,特別是違法犯罪分子必須進行嚴厲的懲處,這樣才能維護司法工作人員的安全,這方面國家應該有專門的針對性保護方案,對於法官和其他法律工作人員進行保護。
出現一些鬧訪和威脅法官的事情,說明有些人對於法官和司法工作者的工作不認可,認為侵犯了他們的利益,這樣的人主要是根據自己的利益來做事情,根本不顧國家的法律法規,更不顧司法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此類人對於社會的危害極大,國家應該成立專門的監管機構進行適當的處理,保護司法工作人員的安全。
從另一個角度分析,司法機關特別是法院的工作者,應該審判案件期間,將每一步做到公開透明,讓當事人立即具體的情況,穩定當事人的情緒,處理好當事人關切的細節,這樣當事人就可以了解自己的案件審理情況,對於司法工作者和法院的審判能夠理智起來,一些法院和司法部門的工作人員,沒有耐心解釋,不給當事人一個透明的辦事的過程,這也是矛盾激化的原因。
我們的社會法制工作者,要積極的宣司法工作,讓老百姓了解司法工作的步驟,了解司法工作的基本職能,知道法院工作的一些程序,這樣可以讓社會明白司法工作的具體情況,老百姓才能理解司法工作者的行為,現在一些司法工作者高高在上,根本不屑聯系群眾,這也是引起矛盾的一個關鍵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