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闡釋制度

法官闡釋制度

發布時間: 2025-07-11 09:58:54

Ⅰ 行政解釋的特點

1981年《關於加強法律解釋工作的決議》的出台,標志著中國法律解釋體制的全面確立,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和行政解釋「三國鼎立」局面的最終形成。
1981年決議連同憲法、《立法法》和其他法律法規中有關法律解釋的規定一起構成了中國獨具特色的法律解釋體制。其中,行政解釋體制的特點表現如下。 (一)用法律的形式將行政解釋規定為一種獨立的權力,不僅與立法權、司法權和執法權相區別,還與立法解釋和司法解釋相分立。
在學理上,將法律解釋分為法定解釋和學理解釋或有權解釋和無權解釋,其中,法定解釋或有權解釋就是
法律明確規定的有權主體進行的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法律闡釋與說明。「在制度設計上,人們視法律解釋為一種單獨的權力,一種通過解釋形成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一般解釋性規定的權力,而不是一種附屬於法律制定權和法律實施權或決定權的活動。」(註:張志銘:《法律解釋操作分析》,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頁。)法律解釋被視為與立法權、司法權和執法權相脫離的獨立權力,因此,行政解釋自然也被視為一種獨立的權力。從行政解釋的法定解釋主體上來看,行政解釋權主要集中在法規規章的制定者手中,而且是以一種機關或組織的形式出現的,根據行政法的「法不授權即為禁止」的原則,我們推出如下結論至少在邏輯上是具有合理性的:行政執法人員不具有行政解釋權。在這個結論的前提下我們可以進一步說:中國的行政解釋權是與行政執法權相脫離的。1981年決議規定:「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其他法律、法令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進行解釋」,「凡屬於地方性法規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主管部門進行解釋」。由此表明行政解釋權力范圍限定為:不屬於審判和檢察工作中的法律法令和地方性法規具體應用的問題,力求使行政解釋與立法解釋、司法解釋劃清界限,各司其職。行政解釋的法定權力被賦予給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省級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門和較大的市人民政府行使,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的解釋行為均為無效解釋。這樣,行政解釋作為一種法定權力,與司法解釋、立法解釋一起形成了法律解釋三分天下的局面,行政解釋登上中國法制史的舞台。 (二)中國行政解釋的主體是具有立法權的行政主體,並呈現出一元多極的特點。
行政解釋作為一項獨立的權力被賦予給部分行政主體。按照姜明安教授主編的21世紀教材的觀點,行政主體是行政法學界的專用概念,中國行政法學者使用行政主體概念主要有兩種用法:其一,行政主體包括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其二,行政主體指能獨立以自己名義對外行使行政職權和承擔法律責任的某一行政機關或法律法規授權的組織。行政機關不僅包括各級人民政府,還包括各級人民政府所屬的職能部門。(註:姜明安主編:《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7頁。)行政解釋的主體並非包括所有的行政主體,而是指具有行政法規和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具體指國務院、國務院各部委和國務院直屬機構、省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職能部門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市的人民政府。中國行政解釋的主體呈現如下兩個特點:第一、有權制定法律,就有權解釋法律。行政法規的解釋權被賦予國務院,規章的解釋權被賦予規章制定者。第二、有權執行法律,不一定有權解釋法律。目前,中國既不承認法官的解釋權,也不承認行政執法人員的解釋權,只賦予上級或較高級的適法機關(司法機關和執法機關)法律解釋權,更多的下級行政機關和廣大的適法者(法官和行政執法人員)不具有法律解釋權,只能機械地嚴格地適用法律,不能越雷池一步。
行政解釋的主體也呈現出一元多極的特點:由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到地方較大市的人民政府,從而形成了在不同級別的行政機關之間進行權力分配的行政解釋體制。 (三)中國的行政解釋主要是事前解釋和抽象解釋。
所謂事前解釋,是指解釋主體在法律適用之前對法律文本進行的解釋,包括立法者在法律文本中制定的解釋性條款和適法者針對法律制定的實施細則,這里的「事」是指個案的法律事實。所謂抽象解釋,是指解釋主體對法律文本進行的具有普遍法律效力的一般性規定,它與事前解釋的概念在本質上是相同的,只是視角不同而已。
從中國行政解釋體制的設計來看,對於行政法規和規章的條文本身需要進一步明確界限或者作補充規定的,由法規和規章制定者解釋,從而形成了立法性的行政解釋,這類解釋基本上都是抽象解釋;盡管1981年決議規定「法律、法令如何具體應用的問題由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解釋」,但因為國務院及其主管部門不是法律法規的具體實施者,不能夠在具體執法過程中作出個案解釋,其解釋行為只能表現為針對法律文本的抽象解釋。從中國目前行政解釋的形式來看,「行政解釋在形式上就表現為行政規范」(註:葉必豐,周佑勇編著:《行政規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95頁。),是對法律法規的文本進行的抽象解釋,是法律法規的細化。情況常常是這樣的:一個行政解釋行為是緊隨著一部法律法規的頒布而產生的,如1990年9月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1991年5月國家版權局經國務院批准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實施條例》,該條例就是對《著作權法》的細化和解釋;2001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又對《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進行了修改,國務院於2002年8月緊接著出台了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實施條例》,由此可以看出:這類立法性的行政解釋的目標是法律法規文本,而與法律事實無關,是法律文本與法律事實相結合之前的解釋,不是法律適用過程中的解釋,因而基本上是一種事前解釋和抽象解釋。
在中國的執法實踐中,具體解釋和事後解釋是普遍存在的執法活動中的必然行為,只不過沒有被中國的行政解釋體制明確承認。所謂具體解釋,是指解釋主體在法律適用過程中結合個案對法律和法律事實進行的解釋,所謂事後解釋,是指解釋者在法律事實發生後為了解決糾紛和正確適用法律而作的解釋,這兩個概念如同事前解釋和抽象解釋兩個概念一樣,盡管名稱不同,出發點不同,卻能殊途同歸。 (四)全國人大常委會在行政解釋體制中具有主導地位,具有最終的裁決權。
2000年《立法法》用一整節規定了法律解釋問題,該規定僅是關於立法解釋權的歸屬和立法解釋范圍的規定(註:顧昂然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講話》,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3月版,第40頁。),因而是狹義的法律解釋的規定,與1981年決議並不沖突,所以中國的法律解釋體制仍然是以該決議的規定為法律框架和基礎。《立法法》第86條規定「根據授權制定的法規與法律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從而將行政解釋的最終裁決權賦予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立法法》第88條又進一步規定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務委員會對立法性行政解釋的監督權,規定了任何國家機關制定的法律法規及規章最終不能與憲法相抵觸,不能與上位法相抵觸,否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常務委員會有權撤銷。這樣,中國的法律解釋體制就呈現出以全國人大為監督機關、以全國人大常委會為最高主導的各類各級國家機關分工解釋的特點。 (五)審判機關對行政解釋行為不具有司法審查權。
既然行政解釋是一項權力,就應該在行政解釋體制中設計一個針對行政解釋的監督機制,有效地控制行政解釋權。我們在《立法法》中可以找到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立法性行政解釋的監督規定,但在實踐中,全國人大常委會行使過幾次法律監督權?行使過幾次法律解釋的監督權?行使過幾次行政解釋的監督權?或許以上問題的答案屈指可數。我們在《行政訴訟法》中找到了司法審查的規定,該法第二條規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眾所周知,中國審判機關只能對行政主體的具體行政行為進行審查,而中國的行政解釋主要是一種抽象解釋,因而是一種抽象行政行為,所以行政解釋被排除在行政訴訟受案范圍之外,不能接受司法審查。

Ⅱ 我國的憲法實施的保障機制包括哪些

(一)政治保障:中國共產黨帶頭模範地遵守和執行憲法是憲法實施的政治保障。只有執政黨帶頭模範地遵守和執行憲法,其他政黨、組織和廣大人民群眾也會自覺地遵守和執行憲法。
(二)法律保障:憲法自身的保障,如憲法宣告自己的根本法地位,自己最高的法律效力,以及嚴格復雜的修改程序等等,就是憲法實施的法律保障。
(三)組織保障:是指依靠監督機關組織來保障憲法的實施。如,全國人大有權撤銷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違憲決定;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撤銷 國務院制定的同憲法相抵的行政法規和決議,也有權撤銷下一級地方權力機關的違憲的地方性法規。地方各級人大有權撤銷同級人大常委會的不適當的決定,撤銷本級人民政府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
(四)依靠人民群眾:憲法能否貫徹執行同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的關系十分密切,因此,廣大的人民群眾不僅自己要自覺地遵守憲法和法律,而且還要監督各級國家機關、各企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及其工作人員實施憲法。

Ⅲ 立法解釋與司法解釋

立法解釋,是立法機關根據立法原意,對法律規范具體條文的含義以及所使用的概念、術語、定義所作的說明。
凡屬法律規定需要進一步明確具體含義的或者法律制定後出現新的情況,需要明確適用法律依據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解釋,是為立法解釋。
在我國立法解釋權屬於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中央軍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和全國人大各部門委員會以及省級人大常委會可以向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法律解釋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法律解釋同法律具有同等效力。
我國立法解釋的方式:事前解釋與事後解釋。

司法解釋就是依法有權做出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廣義上是指,每一個法官審理每一起案件,都要對法律做出理解,然後才能夠具體適用。因此,必須對法律做出解釋,才能做出裁判。每一個案件都要這樣做。由最高法院對具體適用法律的問題,作出的解釋就是司法解釋。
司法解釋有時特指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對審判和檢察工作中具體應用法律所作的具有普遍司法效力的解釋。
司法解釋只能由有權機關做出。司法解釋,具有普遍的司法效力,有關司法機關在辦案中應當遵照執行。應該嚴格依法進行。沒有法律具體明確規定的,也要嚴格依照法律的精神和法律的原則作出解釋,供審判工作中具體適用。這就是我們對司法解釋的一般理解。

Ⅳ 民事訴訟中關於專家輔助人有何規定

現代訴訟中,醫療事故、環境污染和知識產權等案件,專業性強,為查明事實,分清是非,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在法庭審理過程中需要專家提供專業意見。在中國的刑事訴訟程序、民事訴訟程序及行政訴訟程序中都有關於專家輔助人的規定。
網友咨詢:
民事訴訟中關於專家輔助人有何規定?
律師解答:
專家輔助人,具備某學科領域的專業知識,經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申請,在法院同意情況下,到庭對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發表意見,輔助其進行訴訟的人員。
當事人可以在舉證期限屆滿前向人民法院申請由一至二名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員出庭,代表當事人對鑒定意見進行質證,或者對案件事實所涉及的專業問題提出意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法庭上就專業問題提出的意見,視為當事人的陳述。人民法院准許當事人申請的,相關費用由提出申請的當事人負擔。
人民法院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詢問。經法庭准許,當事人可以對出庭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進行詢問,當事人各自申請的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可以就案件中的有關問題進行對質。
律師補充:
創設專家輔助人制度的重要意義:
① 提高了當事人對專門問題的參與性;
② 有助於法官保持必要的獨立性。
專家輔助人的作用:
① 就案件的專門問題進行說明、接受詢問;
② 幫助當事人對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發表意見、進行詢問。
需要注意的問題:
① 專家輔助人與專家證人是不同的。前者的作用是闡釋和說明,後者的作用是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作出結論性意見。
② 專家輔助人出庭,應當由當事人書面申請,並得到法庭批准。
③ 專家輔助人出庭,有關費用由提出申請的當事人負擔。
【法律依據】
《民事訴訟法》
第八十二條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通知有專門知識的人出庭,就鑒定人作出的鑒定意見或者專業問題提出意見。

熱點內容
360由於政策法規 發布:2025-08-15 02:18:51 瀏覽:413
盛澤律師 發布:2025-08-15 02:18:50 瀏覽:409
拘留條例實施辦法 發布:2025-08-15 02:09:54 瀏覽:852
勞動法發布是哪年 發布:2025-08-15 01:49:46 瀏覽:247
往來郵件公證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5 01:48:31 瀏覽:671
司法公務員待遇 發布:2025-08-15 01:40:51 瀏覽:258
嫁律師 發布:2025-08-15 01:35:54 瀏覽:818
勞動法如果公司搬遷賠錢嗎 發布:2025-08-15 01:30:11 瀏覽:155
江寧司法 發布:2025-08-15 01:28:02 瀏覽:910
關於道德的英語小故事 發布:2025-08-15 01:21:56 瀏覽: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