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法院司法改革
Ⅰ 法官員額制改革,為何會引起一片爭議
法官員額制改革:爭議背後的深意與挑戰
法官員額制改革,這個司法領域內的焦點話題,引發了廣泛討論和深度思考。它並非簡單的法官編制調整,而是旨在通過精細化管理,提升司法效能的制度創新。
定義與發展歷程</
員額制,源自2001年最高法的規劃,旨在根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案件量等因素,科學配置法官資源。自那時起,上海、廣東等地區率先試點,逐步向全國擴展。截至2017年,全國法院已基本完成改革,85%以上的司法人員聚焦於一線,標志著這一制度的實質性推進。
爭議焦點與初衷</
然而,改革並非毫無波折。39%的員額比率曾引發質疑,法官名額分配的公平性、法官助理角色的定位以及資深與年輕法官的權衡,都成為討論的熱點。設立員額制的初衷,是打造精英化的司法隊伍,通過法官、助理與書記員的協同,提高審判效率,確保公正司法。
優勢與挑戰</
員額法官的優勢在於,他們享有更高的薪酬和更純粹的司法職責,這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改革還減少了行政干擾,優化了審判流程。在基層,法官員額制幫助配置資源,形成專業化的審判團隊,提升了司法效率。
然而,改革初期的不滿聲音源自於資歷差距可能導致的名額爭奪。如今,隨著改革的深入,大部分法官助理得以入額,這一問題已趨於緩解。法官員額制的推行,旨在塑造專業化的司法隊伍,但如何在競爭中保持公正,確保每一位司法工作者的權益,成為關鍵議題。
未來展望與平衡</
構建「三化」法官團隊的目標,意味著司法隊伍的優化,但也可能帶來競爭壓力。在「案多人少」的現狀下,如何兼顧法官的工作量、薪酬激勵和績效評估,以激發他們的工作積極性,是改革面臨的挑戰。這需要在政策設計中尋求平衡,確保改革的順利推進和司法公正的實現。
Ⅱ 鄒碧華先進事跡報告會摘錄 以無我精神追尋法治夢想
鄒碧華先進事跡報告會摘錄 以無我精神追尋法治夢想
上海法院痛失了一位好法官、好乾部。他就是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鄒碧華,去世時年僅47歲。碧華曾對我說,當他第一次把當上法官的消息,告訴了遠在江西老家的母親時,只有小學文化程度的母親再三叮囑他,一定要做一個有良心的法官。
"做一個有良心的法官。"母親的這句話,成了他一生的追求,一輩子的堅守。
2008年9月,當事人沃根生83歲老母親居住的閣樓起火,老人不幸葬身火海。沃根生悲痛不已,認為物業公司應對火災承擔責任,於是將物業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於缺乏證據,沃根生最終敗訴了。判決以後,他不服,一年接著一年上訪。碧華得知這個情況後,主動接待了沃根生,並提出要去現場看看。來到現場,碧華拱著腰一級一級走上發黑的樓梯。閣樓很矮,碧華的頭幾乎要碰到樓頂的橫梁,他非常認真地聽完沃根生的講述,神色卻變得越來越凝重。
回來後,他對信訪法官說:"這個案子的判決沒有問題。但我們做法官的既要善解法律,也要善解人意。這樣一位60歲的老人為了母親的事四處奔波,我們一定要將心比心,要讓他感受到法律對人格、對情感的尊重,這才是法律真正強大的力量。"
在碧華的直接指導下,信訪法官聯系了街道、電力、消防等多個部門,為沃根生仔細分析了起火原因,並協助沃家修繕了閣樓。沃根生非常感動,拉著信訪法官的手,連聲道謝。
2016年12月15日,當他聽到鄒碧華去世的消息後,夫妻倆連夜從外地趕回上海,但還是沒能趕上追悼會,他們難過地說:"一直希望能有 機會 當面謝謝鄒院長,但再也不會有這個機會了!"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碧華就是這樣,努力讓 人民群眾 在每一個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記得他剛去長寧法院 工作 不久,有一次我遇見他,他興致勃勃地向我介紹起基層法院的管理理念和信息化建設的設想。我當時就非常驚訝,他長期在高院工作,怎麼對基層情況了解得這么透徹。後來我才知道,他一上任就調閱了100多件執行中止案件和大量的群眾來信,加班加點分析研究,白天一有空,就去立案大廳看法官接待,去法庭旁聽案件的審理。正是這種有針對性的探究,才讓他一下子就抓住了問題的關鍵。
2013年,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上海開啟司法改革試點的大幕。面對困難,碧華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他帶領司改辦在全市召開了30多場座談會,梳理了5大類100多個關鍵問題,研究了10多個國家和
地區的法院管理及法官職業保障制度,歷經180多個日日夜夜,前後34稿,終於研究制定出了《上海法院司法改革方案》。記得有一次召開司法改革培訓會議,他一個晚上趕出了200多頁的PPT,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在會上說服更多的人來支持和理解司法改革方案。
他就是以這樣一種"無我"的精神,追尋著他的法治夢想。去年12月9日,在碧華去世的前一天,我在電梯里碰見他,他對我說:"我最近感到特別累!"他是個從不說累的人,我有些擔心,趕緊勸他休息幾天,但他笑笑說,明天還有幾個會呢。沒想到,這竟成了他對我說的最後一句話!
碧華,你走得太匆忙了,我想對你說:你主持開發的律師服務平台,今年1月5日已經正式上線了,在律師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你牽掛的信訪監控管理系統,長寧法院已經基本完成了升級;你最關心的人員分類定崗工作,現在已在四家試點法院正式啟動了;我知道你正在起草撰寫《法院管理》這本書,我們一定會盡快幫你整理出來,讓它早日問世。
你放心的走吧,我們一定會帶著你的夢想,在依法治國的征途中,砥礪前行!
鄒碧華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摘錄(2)
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法院立案二庭副庭長張楓
我和許多同事一樣,都是鄒院長的超級粉絲。鄒碧華在長寧法院的4年,對我們而言,是重拾夢想的4年,是重燃激情的4年。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鄒碧華是在一次座談會上。那是在2009年,他針對青年幹警召開了一次職業生涯規劃座談會。會上,他就像洞察了我們的心裡一樣,和我們講起了"職業生涯的7年之癢"。
我那時已經在法院工作了15年,雖然我的辦案績效一直不錯,但就像個車間操作工,憑著經驗和感覺辦案子。理想早就成了鏡中花、水中月。
那天,我第一個發言,如實講了心裡話。鄒碧華很贊賞我的直率,他說,年輕人都會碰到這樣的問題,關鍵是我們自己能不能堅守夢想。有時候,不是機會沒有眷顧你,而是你自己迷失了方向。
他的話句句打在我心上,我感覺自己被一槍打中了。從那天起,我和許多像我一樣的同事們,彷彿又有了再沖一下的渴望。
鄒碧華也似乎看到了我們 情緒 的變化,一有機會就和我們一起討論案件,交流心得,教會我們細致入微的工作方法。他常常提醒我們:"法官不應該是冰冷的法律適用機器,而是一個充滿人文品格的司法者,我們要學會運用 心理 學方法,讓司法過程充滿親和力,這樣有助於提高人民群眾對司法的信心,並推動
法律信仰的形成。"
方法多,善於改進工作機制,這是長寧法院很多人對鄒碧華的印象。到長寧法院後,他發現很多當事人來到法院得不到妥善的接待,於是情緒事件不斷發生,最後矛盾加劇,與法院形成了對抗。
於是,他推出了《群眾接待場景65例》。這65例包含了立案、審理、執行、信訪等程序的各個環節,每個都列出了正確的做法,並予以說明理由。就像一面面鏡子,讓我們每個人檢討著自己的一言一行,也讓我們在接待群眾時,多了幾分自信和從容。
2011年,我經過競崗成為了民一庭副庭長,分管訴調對接中心。那段 時間 ,有一些當事人和律師投訴,認為訴前調解效率不高,浪費時間。鄒碧華就問我,難道真是他們不願意配合調解工作嗎?我們的解釋工作做到位了嗎?他要求我們用簡訊服務的方法解決問題。
於是,立案後我們就發送兩條簡訊。一條告知調解員姓名,並承諾調解員將會在兩個工作日之內主動聯系;另一條則是介紹訴調對接中心以及調解員,並附上宣傳標語"我們用心為您創造美好生活"。
沒多久,一位律師寫來表揚信。他感慨地說,他是第一次接到法院發送的簡訊服務。法院這么尊重律師,他很感動,而且案件也得到了這么專業化的調解。
這封表揚信讓我深深感到,鄒碧華說得對,一個人,一個團隊,只要熱愛自己的職業,用心做事,許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2010年,在他的倡導下,長寧法院組建了"小教員團隊",開辦了法官論壇,很多法官走上了講台。在他的鼓勵和幫助下,我和其他教員在實踐中成長。如今,執行局的謝壽山主講心理學、少年庭的錢曉峰主講少年審判、而我則主講鄒碧華的《九步調解法》。我們每個人在傳播法治夢想的同時,也收獲著傳道者的快樂。
鄒碧華力推的人文關懷、可視化管理、信息化建設,已經滲透到長寧法院每一個平常的日子裡。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他生前曾這樣說。是的,鄒碧華用生命告訴我們,一個懂得尊重職業的法官,才能擁有正確的 人生 價值 觀;一個擁有正確價值觀的法院,才可能擁有不斷前行的.力量!
鄒碧華同志先進事跡報告會摘錄(3)
「希望讓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呂紅兵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鄒碧華不幸離世的消息迅速傳遍整個律師界。驚聞這一噩耗,律師們無不感到震驚和悲傷。2010年初,時任長寧法院院長的鄒碧華,在聽取紀檢監察工作匯報時得知,有律師反映,一些法官在庭審中
時常打斷律師發言,甚至呵斥律師,一些判決書對律師代理意見回應較少或回應時遺漏要點。
這讓鄒碧華很是感慨。他認為,律師與法官盡管職責分工不同,但雙方作為法律職業共同體,化解社會矛盾、維護法律尊嚴、追求公平正義的 目標 是一致的,因而有必要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建立良性互動關系。
基於此,他親自起草並主導推出了《法官尊重律師十條意見》。一個基層法院,能在全國法院系統率先為保障律師權利出台正式文件,在律師界乃至法律界都引起了震動。
這讓我們做律師的,心生敬佩和感動,並給予了積極的回應。長寧區律師工作委員會向全區律師發出了律師尊重法官的倡議書。上海律師學院在為新執業律師授課時,將做好庭前准備工作,在法庭發言時注意控制情緒,給予法官充分尊重,避免沖突等內容,均列入其中。
2012年,鄒碧華在博客中寫下一篇題為《法官應當如何對待律師》的文章,反思法官的角色意識,闡述了法律職業共同體建設對中國法治的重要性。
"希望讓律師的執業環境越來越好。"這是鄒碧華在去世前一天發出的最後一條微信朋友圈的留言,時間永遠定格在2016年12月9日11時45分。這是他對當天試運行的上海法院"律師服務平台"寫下的寄語。
在鄒碧華寫下這句寄語的兩周之前,全國律師協會民事委員會2016年年會在上海召開,他受邀作了《司法改革背景下構建法律共同體的幾點思考》的演講,"律師服務平台"的雛形,第一次閃亮在我們眼前。
鄒碧華像是"法院的產品經理",精心打磨著律師服務平台的每一個功能。在前期調研中,他曾派工作人員在全上海范圍內調取了20萬件有律師參與的案件,經過仔細核算,他們發現,若每個案件中,律師通過網上閱卷減少往來法院的次數,就能節省60萬個小時工作時間,10萬次車輛往返。為幫助律師識別惡意訴訟情況,服務平台專門設置了"關聯案件自動推送功能",將同一當事人在上海法院系統涉及的案件製作一份清單推送給律師。還有庭審排期避讓功能,免去了同一律師同一時間幾個案件在不同法院開庭的困擾。
這個服務平台的推出,自去年7月啟動,到11月鄒碧華向我們展示,前後只用了短短的4個月!我驚嘆於這種高效率,孰不知在這背後,需要鄒碧華和他的團隊傾注多少心血,又有多少個殫精竭慮的夜晚。
如今,上海1325家律師事務所的近17000名律師,都已成為了這個服務平台的受益者。
通過使用,律師們驚喜地發現,平台提供了從案件材料遞交、繳納訴訟費到獲取案號的"一條龍"服務,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網上立案。為確保各項程序在可視化下進行,平台還專門設置了網上評價功能,法官與律師可以進行雙向評價,以實現相互監督。
鄒碧華用生命,讓法治的天空更清朗。而我們,就是要繼承他的理想 信念 和實踐創造,帶著他心中的那團火,奮力前行
Ⅲ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的法院建設
近年來來,上海高院緊緊圍繞「源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主線,以司法體制改革為動力,強化審判工作,服務工作大局,推進法治上海、平安上海建設,堅持從嚴治院,建設過硬隊伍,努力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
上海高院著力推進司法公開,構建開放、動態、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在審判流程、裁判文書、執行信息三大公開平台的基礎上,逐步構建了12368訴訟服務平台、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服務平台、律師服務平台、新聞信息公開平台等司法公開新的渠道。上海高院的司法透明度連續兩年名列全國法院第一。
上海法院作為全國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單位之一,堅決貫徹中央、市委、最高法院對改革的統一部署,堅持頂層設計、分步實施、試點先行、先易後難、依法穩妥的原則,牢牢把握改革的正確方向,准確把握改革的目標任務,有重點、有步驟、有秩序地推進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上海高院著力抓好法院隊伍建設,加強廉政教育,強化審務督察;加強法官隊伍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不斷提高司法能力,為踐行司法公正、提升辦案質量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Ⅳ 什麼是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四項改革
司法體復制改革中,司法責任制、制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司法人員職業保障制度、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省級統一管理等四項改革,是司法體制改革的基礎性制度性措施。
今年7月,中央政法委在上海召開司法體制改革試點工作推進會,進一步明確試點要求。中央政法委會同中央組織部、中央編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以及中央政法單位,及時出台關於司法責任制、法官檢察官職務序列及配套工資制度、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編制管理等方面改革意見,明確改革方向和政策導向。
Ⅳ 第二批司法體制改革的省份是哪些
第二法司法體制改革試點的省、市、自治區為:雲南、山西、內版蒙古、黑龍江、權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重慶、寧夏、貴州12個。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改革司法管理體制,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這項改革舉措,對於確保法院、檢察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具有深遠意義。
第一批選擇上海、廣東、吉林、湖北、海南、青海6個省市先行試點,為全面推進司法改革積累經驗。
第二批試點省市自治區於今年上半年陸續進入了司法體制改革,包括雲南、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重慶、寧夏、貴州12個。
Ⅵ 鄒碧華先進事跡 傳承發揚鄒碧華的時代精神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鄒碧華就是後者。我們追憶鄒碧華,就是要把他的精神傳承下來、發揚下去,用他的精神孕育出更多的「鄒碧華」。這也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鄒碧華是勇於擔當的改革奮楫者。*指出,「面臨改革大潮,我們要做改革的弄潮兒」。鄒碧華就是弄潮兒的楷模。他身前除了擔任上海高院副院長,還有另一個頭銜——上海司改辦主任。從參與研製最高法「審判權力運行機制改革試點」「司法公開平台建設改革試點」等方案,到參與主持起草《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鄒碧華以「背著『黑鍋』前行」的擔當精神,啃下了司法改革中一個又一個「硬骨頭」。生長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時代,每名黨員領導幹部都要像鄒碧華一樣,追求改革理想,獻身改革大業,不計個人得失,不計個人毀譽,頂住壓力,沖破阻力,將改革「
一點一點向前拱」,在改革的征程上「殺出一條血路」。
鄒碧華是勤政務實的時代好乾部。勤政務實,是我們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和鮮明品格。這一點在鄒碧華身上得到了有力印證。推行法官員額制,獨創一套「案件權重系數」,避免了兩個「一刀切」;針對執行投訴多,變「一人一案管到底」傳統運行模式為接待、查控、研判、強制4個環節,執行投訴率下降76%;為讓當事人方便聯系法官,建起法院「小總機」,安排專人接聽,成為如今在全國法院推廣的12368熱線電話的雛形……鄒碧華用一個個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有數據、重事實才能更好地推進改革」的工作理念。站在歷史與未來的交匯點,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每名黨員領導幹部都要像鄒碧華一樣,謀實事、出實招、求實效,向實處著力、用實干說話、憑實績立身。唯有勤政務實,方能謀成小康之業、揚起改革之帆、行好法治之道、築牢執政之基。
鄒碧華是與時俱進的行業創新者。「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只會越來越退步,吐故納新、與時俱進,才能越來越進步。鄒碧華曾經說,「我們做司法改革,光懂審判業務和法院那點兒事是不夠的,你必須及時吸取其他學科的最新成就,可視化、大數據、移動終端……都是未來的大趨勢,法院現在不研究、不跟上,將來就會被別的行業嘲笑。」主持制定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設三年規劃,他綜合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開,其中6項應用屬於全國法院首創。「不日新者必日退」。作為黨員領導幹部,無論身處何種崗位、從事什麼工作,都要像鄒碧華一樣,敢於創新、善於創新,在創新中贏得工作主動、答好時代考題
Ⅶ 員額制是怎麼來的
員額制的實施始於2017年,全國基層法院正式推行。最高法院司改辦領導在內部會議中介紹了該制度的背景。
第一點,中央事權的普及。領導指出,不論最高院法官還是基層法院法官,行使的都是統一的國家審判權。因此,員額制實施後,所有員額法官都會獲得加薪。
第二點,司法責任制改革的挑戰。原計劃中,所有法官都將加薪,不區分員額。然而,財政部領導提出質疑,認為應依據法官的工作量和辛苦程度來決定。最終,決定僅對工作更繁忙、更辛苦的員額法官加薪,非員額法官加薪幅度相對較小。
第三點,員額法官比例的決定。上海法院率先進行改革,最終確定員額法官比例為39%,這一比例至今未變。然而,目前這一比例在許多地區已顯得不足。
員額制旨在通過加薪激勵更高效的工作,同時平衡財政壓力。然而,隨著司法需求的增加,員額法官比例的合理性受到了質疑。
Ⅷ 我國實行的法官員額制是什麼意思
1. 我國實施法官員額制的目標是確保法院的人力資源有效配置,將85%的資源投入到辦案一線。
2. 法官員額制的核心在於選拔優秀的法官進入員額,並為這些法官配備相應的輔助人員,包括法官助理和書記員。
3.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中國法院的司法改革》白皮書,法官員額制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4.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司法體制改革進行了全面部署,自2014年起,我國的司法改革取得了顯著進展。
5. 中央確定的首批司法改革試點包括上海、廣東、吉林、湖北、青海、海南、貴州七個省市。
6. 2015年,山西、內蒙古、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山東、重慶、雲南、寧夏被選為第二批司法改革試點,進一步推進了司法責任制、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司法人員職業保障以及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等改革措施。
7.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要求試點地方加強組織領導,細化實施方案,推動制度創新,以確保司法改革的有效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