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最高法院九人
『壹』 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內容簡介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內部世界,向來籠罩著神秘的面紗。1979年的《最高法院弟兄們》揭示了伯格法院的大法官們,而《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則將焦點轉向了倫奎斯特法院與羅伯茨法院的時期。從1980年至2007年,這本書詳盡記錄了大法官們在墮胎、民權、宗教自由等關鍵議題上的觀點碰撞和立場演變,尤其是圍繞著倫奎斯特、奧康納、羅伯茨、肯尼迪、斯卡利亞等人的個性、理念和成長經歷的深入描繪。
專欄作家傑弗里•圖賓通過深度訪談現任大法官和七十多位助理法官,以人物傳記的形式,生動描繪了他們之間的微妙關系。書中揭示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如奧康納為何與小布希總統關系惡化,同性戀法官助理如何影響法院法律文化,以及倫奎斯特對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的態度。柯林頓總統為何放棄提名政治家為大法官,以及右翼保守派抵制艾伯特•岡薩雷斯和哈里特•邁爾斯的原因,也在書中找到了答案。
圖賓的筆觸生動,書中充滿了細節。他揭示了大法官們黑色法袍下鮮為人知的一面:肯尼迪的內斂、倫奎斯特的保守新潮、斯卡利亞的孩童般純真、奧康納的創新思維、托馬斯的獨立性、布雷耶的圓滑和蘇特的隱士特質。這些生動描繪使得《紐約時報》將其列為2007年的十大好書之一,讓讀者得以深入理解最高法院的決策過程和背後的故事。
『貳』 美國大法官金斯伯格在美國有著怎樣的身份地位
美國最高法院總共是有九名大法官的,而金斯伯格就是其中之一。是終身任回職的,除非去世答、自願退休或者遭到國會的彈劾,誰也不能撤換她, 並且她還擁有最終管轄權的權力,也就是說美國所有關於法律訴訟的案子她都有權力進行裁決。
女權主義者,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歷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
(2)美國最高法院九人擴展閱讀:
1959年畢業於哥倫比亞法學院,曾當法學教師和婦女權益律師,1980年被任命為聯邦上訴法院哥倫比亞特區巡迴審判區法官,1993年由柯林頓總統任命為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系最高法院內富有爭議的自由派法官之一,堅決主張婦女有墮胎的權利。
主要作品
Civil Procere in Sweden (1965)(與Anders Bruzelius合著)。
Text, Cases, and Materials on Sex-Based Discrimination (1974)(與Herma Hill Kay和Kenneth M. Davidson合著)。
在許多法律評論和期刊上發表過多篇關於民事訴訟、沖突法、憲法和比較法方面的文章。
『叄』 《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讀後感
[《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讀後感]最近剛剛讀完這本《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作者是美國CNN資深法律評論員傑弗里·圖賓,畢業於哈佛法學院,曾任紐約市布魯克林區聯邦助理檢察員,《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讀後感。由我國學者,現任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何帆翻譯。
· 《九人》記述的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從1990年至2007年這段歷史。作者取材於對若干大法官及75位法官助理的訪談資料,生動記述了1990年至2007年17年間聯邦最高法院的的人事更替、提名過程、立場變遷及判決內幕,內容橫跨伯格法院、倫奎斯特法院與羅伯茨法院三個時期。本書延續了由水門事件揭幕者鮑勃·伍德沃德與斯科特·阿姆斯特朗在1979年合作出版的《最高法院弟兄們》的內容,《最高法院弟兄們》則完整呈現了1969年至1975年間伯格法院的全貌。
· 通過對《九人》的閱讀,系統學習了一次美國司法制度與政治文化,聯邦最高法院的歷史給了我們一個管窺美國政治文化和憲政問題的窗口,澄清了一些自己過去對聯邦最高法院的認識誤區,從中美司法運作層面了體驗到中美政治文化的巨大差異。
· 首先,聯邦最高法院並不是想像中的一個超脫於政治而存在的獨立司法力量。聯邦最高法院已深深嵌入了美國的政治文化之中,作為美國政治構架的組成部分,最高法院根本無法超脫於政治而存在。總統對大法官候選人的挑選,完全是基於政治考量。大法官個人的政治傾向和黨派隸屬直接決定了是否其能夠通過提名。最高法院法官的確認程序,一直以來都是民主黨和共和黨政治斗爭的延伸。另一方面,在許多重大案件的判決結果上,九位大法官的投票結果往往也是以黨派劃分,判決意見會受到意識形態、政見分歧乃至黨派偏見的影響,從而形成鮮明的兩黨對峙的局面。政治性法院由此可見一斑。
· 不過,美國最高法院司法的政治性並不必然等同於黨派政治。我們不能用美國司法的政治化,來對其他國家司法的政治化(尤其是我國的司法政治化)進行片面解讀。美國最高法院之所以具有濃重的政治色彩,與其在憲政構架中的地位以及其自身功能息息相關。聯邦最高法院處理的案件多數涉及憲法問題,而憲法問題從來都是政治領域的核心議題。從這個角度來講,司法與政治無法割裂,也不能割裂。但是,在中國,法院的政治化來自於執政黨對司法工作的絕對領導,司法機關和其他機關一樣成為執政黨鞏固其執政地位的工具。考慮到中美兩國國情、政體之間的差異,我不想評論那種政治化更科學合理,但我反對的是,將兩者混為一談,試圖以他國司法政治化的存在性論證我國司法政治的合理性,這顯然不是科學的態度。
· 第二,在美國,對公民基本權利的保障已經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防護體系,聯邦最高法院已然成為保障公民憲法權利的橋頭堡。最高法院的功能就是通過大法官的工作,解釋憲法、審查法律、界定公民憲法權利。法治理念、憲法至上已深入人心。如書中所講,法治的實質在於節制公權,保障民權,一部憲法應保障公民免遭政府的脅迫與侵害。被奉為美國精神之一部分的判詞曾這樣寫道如果在我們憲法的星空上有一顆不變的星辰,那就是,無論在政治、民族主義、宗教還是其他輿論問題上,任何官員,不論其職位高低,都無權決定什麼是正確的,也無權用言辭或行動來強迫公民……
· 正是基於這種文化認識上的差異,我們才很難理解,為什麼在中國人看起來似乎無關緊要的話題,諸如墮胎、持槍、種族、宗教、同性戀、州與聯邦權力劃分等,在美國卻是自由派與保守派斗爭的焦點。在這些問題上的表態,甚或能夠決定總統的歸屬,讀後感《《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讀後感》。其實,這恰恰反映了不同國家法治發展不同階段的產物。在美國,政府行為目的的正當性,並不能成為其合法性的依據。民眾始終保持著對政府的高度警惕。這與我國動輒政府一呼百應的局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持槍為例,書中介紹了一個案例,美國訴洛佩茲案,一個名叫洛佩茲的高中生因攜槍進入校園,被聯邦檢察部門起訴,原因是洛佩茲違反了國會1990年制定的《校區禁槍法》。這看似簡單的案件事實,在法律上卻並不簡單。從我們的角度來看,校園禁槍再正當不過了,我們甚至找不出任何理由來反對在校園禁止攜帶槍支。然而美國人又是如何看待這個案件呢?最高法院以5:4票作出判決,宣布國會制定的《校區禁槍法》違憲,國會制定的《校區禁槍法》因超越憲法貿易條款賦予的許可權而無效!首席法官倫奎斯特在判決意見中寫道憲法授予聯邦政府的權力很少而且有明確規定。
· 與美國相比,墮胎、持槍、同性戀等問題從來不是我們中國法院的議題,我們的法院還停留在探究什麼樣的舉證方式對當事人最公平?民事侵權的人身損害標准能否適用於刑事案件?憲法能否在司法中適用?……中國的司法制度仍然呈現出如司法權力地方化、審判活動行政化、法官職業大眾化的弊病,我們的司法改革還停留在法院職能定位、化解矛盾糾紛的低層次水平上。由此可見,我們目前還處於並長期處於法治的初級階段。
· 第三,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法官不僅是優秀的法律人,同時也是優秀的政治家。一方面,前文提到聯邦最高法院處理的案件多數涉及憲法問題,而憲法問題從來都是政治領域的核心議題。因此處理這類案件,不僅需要大法官們具備豐富的法律知識,更需要他們具備一個政治家的審時度勢。正如理查德·波斯納所言……憲法性案件的判決只能依靠政治決斷,……根本與法律規范無關。在最高法院什麼法律最重要?大法官威廉·布倫南說:5票法則!有了5票,你就可以在這個地方為所欲為!因此游說和妥協成為了大法官們判決前必須要做的事情。另一方面,那些 認為能夠成為最高法院法官的人必然都是美國法律人的精英,都有著深厚的學術背景和豐富的法律執業經驗的理想主義者該失望了。因為能成為最高法院法官的人不見得一定是出色的律師或者下級法院的法官,他還可能來自於政府其他部門,國會議員、政府官員等。如柯林頓總統就一直想提名一位政客進入最高法院。在柯林頓看來,最高法院如果全部由只具備法官經歷的人組成,將是極不健康的,他認為,這些人對真實世界根本沒有充分的體驗。此外,由於最高法院法官實行終身制,因此不是每一個總統都有機會提名最高法院法官。一旦出現了提名機會,總統會盡可能提名自己黨派的人進入最高法院,以保證在自己任期內的政策不會被最高法院否決。這樣一來,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就不是任人唯賢了,而是任人唯親!在小布希執政期間,所有提名候選人均為共和黨保守派人士。大法官本人如果不是健康問題的話,也通常會在自己所屬黨派執政之後選擇退休或離職,以保證將提名接替自己的機會留給自己黨派的總統。
· 第四,美國最高法院在遵循先例上不是想像中那麼嚴格。如作者所講:在最高法院,一旦涉及敏感的政治議題,判決結果從來不取決於言辭論辯的質量,而是大法官們的立場。先例是可以推翻的,問題的關鍵在於最高法院的人員組成,誰能取得五票,誰就可以創造先例。類似的案情,一樣是墮胎案件、政教關系……,只是因為最高法院保守派和自由派法官的人數組成出現了微妙的變化,就可以導致判決結果的顛覆。
· ……
· 總之,《九人》的閱讀為我開啟了一扇神秘之門,將我引入了那黑色絲絨大幕的背後,一個個判決背後鮮為人知的內幕,為我全景呈現了1990年之後最高法院的發展歷程。通過《九人》的閱讀,可以讓我們進行一種由此及彼、反求諸己的理性反思,這正是我們中國學者、法官乃至整個法律人共同體的責任。可以說《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是一本可讀性和資料性極強的著作。 〔《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肆』 美國最高法院有幾大法官
美國最高法院有9大法官。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是美國最高審判機構,由總統徵得參議院同意後任命的9名終身法官組成,其判例對全國有拘束力,享有特殊的司法審查(judicial review)權,即有權通過具體案例宣布聯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違憲。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從一個開始不受人重視的小角色躍升為如今一言九鼎的大人物可以說主要得益於以下因素:
1、美國三權分立的憲政框架
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三條對國家的司法權進行了規定。雖然起初三權之中司法權處於較弱的地位,但開國先賢們始終堅持權力之間的制約和平衡,力圖通過三權之間的相互牽制使得各個部門安守本分。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這種特殊的分權體制內逐漸地樹立了自己的權威。
2、判例傳統
美國承繼了英國普通法的判例法思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通過大量判例的積淀,不斷刷新原有的憲政原則,在憲政結構各個層面不斷進行價值判斷和選擇,使得美國憲法獲得了長久不衰的生命力,適應了新的社會現實發展的需要。每個判例都折射出美國特定歷史時期的重大主題、基本社會現實和主導的法律理論和法律思想。因此,美國憲法的發展史主要就是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判例史,聯邦最高法院是憲法的現行發言人,在程序所規定的界限和對憲法基本理念加以尊重的基礎上,聯邦最高法院成為進行冷靜再思考的場所。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聯邦最高法院一直在塑造著美國。
3、富有開拓精神的大法官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建立之初,三權之間的界線是模糊的,如憲法的解釋權和司法審查權的歸屬並無定論,聯邦最高法院傑出的大法官們在案件審理中巧妙地將這些權力收入囊中,為聯邦最高法院日後取得舉足輕重的地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之後,在廢除種族隔離和保護人權上,以沃倫為首的大法官們也走出了勇敢的一步,表現出了非凡的膽識和胸懷。
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正式頭銜都是用Justice(公正),而非通常用的Judge(法官),可見其地位之崇高,美國人把他們看作是憲法所賦予的廣泛個人自由的監護者和解決全國性重大爭論的仲裁人,大法官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的法律貴族和政治精英,他們總是站在歷史與現實之間,審時度勢,用手中的法之金劍,指引美國憲法的行進方向,美國憲法中即使是最微小的進步與變革都深深地滲透著大法官們的縝密智慧與穿透現實、洞察未來的力量。
4、妥協的精神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在立法權與行政權之間,以及國家與民眾之間,適應不同的社會背景,為各個時期社會重大問題的交鋒提供了公開的場合,以公開的方式將社會問題肢解、剖析;以判決的形式對各種利益做出價值判斷,並對利益之間的沖突做出權衡,弱化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的整體進步。
『伍』 美國現任最高法院大法官是哪九位
1、小約翰-羅伯茨 John G. Roberts, Jr
2005年9月由布希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通過,羅伯茨就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第17任首席大法官。他也是美國兩個世紀以來最年輕的首席大法官。
2、安東尼亞-斯卡利亞 Antonia Scalia
自1986年起擔任此職,是目前服務時間最長和最資深的大法官。其父為西西里移民,其母也是義大利裔美國人。
1986年被羅納德·里根任命為大法官,接替升任首席大法官的威廉·倫奎斯特。斯卡利亞被普遍認為是最高法院最保守的大法官,反對實踐主義司法,支持約束主義司法。
他以比較嚴謹的態度解釋國會制定的法律,以比較寬的態度解釋州和地方的法律,除非後者與聯邦法律或保守的憲政原則相違背。
3、安東尼-肯尼迪 Antony M. Kennedy
羅納德·里根總統提名肯尼迪為最高法院法官,且他在1988年正式成為最高法院大法官。自桑德拉·戴·奧康納退休後,肯尼迪常被認為是最高法院中唯一的搖擺票,在很多投票5:4的案件中處於關鍵地位。他立場傾向中間偏右。
4、克拉倫斯-托馬斯 Clarence Thomas
美國法學家,自1991年以來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是最高法院繼瑟古德·馬歇爾後第二位黑人法官,是最高法院的保守派之一。
5、露絲-金斯伯格 Ruth Bader Ginsburg
1993年,美國最高法院懷特大法官退休,最高法院出現了空缺。當時柯林頓政府的女司法部長珍妮特·雷諾向柯林頓舉薦金斯伯格。參議員以96票對3票通過了金斯伯格的確認。
1993年8月10日金絲伯格宣誓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女性、第一位猶太人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
6、斯蒂芬-布雷耶 Stephen Breyer
斯蒂芬-布雷耶畢業於馬薩諸塞州的哈佛大學,並獲得法律學位。他曾任職於政府部門及學術界,並從1980年至1990年擔任聯邦上訴法院第一巡迴審判庭法官,且於90年至1994年晉升為上訴法院首席大法官。
比爾·柯林頓總統提名布雷耶為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在1994年正式成為最高法院大法官。他被認為是最高法院的自由派。
7、塞繆爾-阿利托 Samuel A. Alito, Jr
2006年1月31日被喬治·沃克·布希任命為最高法院大法官。阿利托曾就讀於普林斯頓大學及耶魯大學法學院,1990年被老布希任命為第三巡迴上訴法院法官。
他是第110位最高法院大法官,接替退休的桑德拉·戴·奧康納,被認為是最高法院的保守派。
8、索妮婭-索托馬約爾 Sonia M. Sotomayor
2009年8月6日美國參議院以68票贊成、31票反對的表決結果,批准了聯邦上訴法院女法官索尼婭·索托馬約爾擔任最高法院法官的提名。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提名通過後說,他相信索托馬約爾能勝任這一職務。
8月8日 索尼婭·索托馬約爾宣誓就任美國最高法院法官,接替6月退休的法官戴維·蘇特,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拉美裔最高法院法官。
9、埃琳娜-凱根 Elena Kagan
2010.8.6 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為埃琳娜.凱根進入最高法院在東廳舉行慶祝晚宴之前,於總統辦公室簽署委任狀。
『陸』 美國最高法院現任9名大法官分別是誰
美國最高法院由9位大法官組成,法官終身任期,由總統提名,國會批准。其中一名首席大法官(chief justice),8名(associate justice)。最高法院根據五人多數的意見裁判,各個政黨也希望在大法官中增加支持該黨的法官數量,所以大法官的提名和大法官的退休和離世都會給美國政壇帶來動盪。
1.首席大法官羅伯茨1955年出生在紐約,現年63歲,擔任大法官已經13年。布希總統提名其擔任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2005年至今,他一直擔任聯邦首席大法官。
2.肯尼迪大法官1936年出生,現年82歲,擔任大法官30年。先後就讀於斯坦福大學,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和哈佛大學。他不僅具有執業實務經驗,並且在多個大學擔任過教授。1975年擔任美國第九巡迴上訴法院法官,經里根總統提名,在1988年擔任大法官至今。
3.托馬斯大法官出生於1948年,現年70歲,擔任大法官25年。就讀過聖十字學院和耶魯大學。1974年拿到密蘇里州執業證書,擔任過密蘇里州檢察長助手,議員副秘書,擔任過多個政府職位。1980年,擔任美國哥倫比亞特區上訴巡迴法院法官,經布希總統提名,從1991年任職至今。
4.金斯伯格大法官女性大法官,出生於1933年,現年85歲,擔任大法官25年,就讀過康奈爾大學,哈佛大學,哥倫比耶大學法學院。她也曾經擔任過法官助理,在大學擔任過教授。她在發起女性自由和權利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擔任美國加州巡迴上訴法院的法官,經柯林頓總統提名,1993年任職至今。
5.阿利託大法官1950年出生,現年68歲,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已經12年。擔任過法官助理,助理檢察官,美國副助理檢察長。在1990年擔任美國第三上訴巡迴法院法官,經布希總統提名,於2006年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
6.索托馬約爾大法官1954年出生,現年64歲,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11年。就讀過普林斯頓大學和耶魯大學。擔任過地區檢察官助理。1991年,經布希總統提名,擔任美國聯邦地區法院法官,隨後擔任聯邦上訴法院第二巡迴法庭法官,經奧巴馬總統提名,於2009年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
7.卡根大法官出生於1960年,現年58歲,擔任大法官8年,就讀過普林斯頓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擔任過法官助理,法學教授,哈佛法學院院長。2009年,奧巴馬總統提名她擔任副檢察總長,2010年又提名她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
8.戈薩奇大法官1967年出生,現年53歲,2017年擔任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現任最高法院大法官中最年輕的一位。就讀過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和牛津大學。
9.布雷特大法官1965年2月12日生於華盛頓特區,耶魯大學文學學士學位,法律博士學位.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名其擔任最高法院大法官,2018年10月就職。
曾任美國上訴法院第三巡迴法庭Walter法官的法官助理,美國聯邦檢察總長辦公室檢察官,美國獨立檢察官辦公室檢察官,華盛頓律所合夥人,布希總統的高級副顧問、總裁助理和幕僚秘書,06年被任命為哥倫比亞巡迴上訴法院的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