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曾小譚
Ⅰ 刑事新聞收集【高分懸賞】
以下全為真實個案,不過就是時間為21世紀之後的?!
一、被告人陳柏行等人故意殺人案
案件事實:
2001年9月26日晚,被告人陳柏行、陳錦鋒、陳柏容及村民陳灼凌等人到本村大自然果場魚塘偷魚時,被該場負責治安的陳錦文抓獲,陳錦鋒逃脫。陳錦文通知村治保主任到場,聲稱每人罰款1500元,否則送派出所處理。陳柏行等人同意罰款並在罰款欠條上簽了字,寫明9月29日付清。9月27日,陳錦文又通知陳錦鋒交納罰款1000元。9月29日中午,四被告人因無力支付罰款,在一起商量若陳錦文收款時不肯減少罰款,就將其砍死,然後由陳柏行一人包攬責任。四人各自准備了刀具。當日下午3時許,陳錦文到陳柏行家收款,因講價不成,陳錦鋒首先持刀行凶,隨後,陳柏行、陳柏容、陳浩文持刀朝陳錦文的頭、頸部亂砍。陳錦文倒地後,陳柏行又在其頭、頸部砍了數刀,致其死亡。
審判情況:
廣州中院一審認為,被告人陳柏行、陳錦鋒、陳柏容、陳浩文無視國家法律,結伙非法剝奪他人生命,致一人死亡,其行為均已構成故意殺人罪,情節和後果特別嚴重,根據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條的規定,以故意殺人罪分別判處被告人陳柏行死刑,判處被告人陳錦鋒死緩,判處被告人陳柏容無期徒刑,判處被告人陳浩文有期徒刑十五年。省法院以故意殺人罪依法核准被告人陳柏行死刑,核准被告人陳錦鋒死緩刑。
二、被告人韓偉方綁架案
案件事實:
2003年3月23日12時許,身為深圳市華僑城一輝花園保安員的被告人韓偉方正在該住宅小區值班,看見住在該小區5棟A203房的被害人任思齊(男,10歲)一人在樓下,即產生綁架任思齊而後勒索錢財之念。韓偉方到小區管理處盜取了該小區尚未售出的5棟B201室的鑰匙,後尾隨任思齊上電梯,強行將任思齊帶到5棟B201室,拖到房間內,捂住任的嘴,用拳頭將任打昏。韓偉方將大門反鎖後,返回見任蘇醒,又用對講機猛擊任的頭部,並扯下房內對講機線勒住任的頸部,又脫下任的褲子用來堵塞任的嘴,在確認任已死去後,韓偉方將房間門反鎖後逃離。當晚20時許,韓偉方向同事借了手提電話,並打電話向任思齊的家長任錦泉勒索人民幣30萬元。
審判情況:
深圳中院一審根據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條的規定,以綁架罪判處被告人韓偉方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省法院二審認為,被告人韓偉方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綁架一名年僅11歲的兒童並將其殺死,後又向被害人的家人勒索錢財,其行為構成了綁架罪,手段殘暴,後果嚴重,應予嚴懲,依法以綁架罪核准了其死刑,並執行了死刑。
三、被告人趙穗丹等16人運輸、販賣毒品案
案件事實:
被告等人為了賺取高額利潤,鋌而走險,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運輸、販賣毒品犯罪網路。1999年以來至2002年1月間,被告人趙穗丹將毒品從廣州市托運到陽江市販賣給被告人盧顯碩等人,共計運輸、販賣海洛因18311.25克。被告人盧顯碩向被告人趙穗丹購買、販賣海洛因16892.5克。被告人曾懷記向被告人盧顯碩等人購買、販賣海洛因5100克。被告人黃貴珠向同案人方貴蘭和被告人佘帶等人購買、販賣海洛因867.25克。被告人曾玉娟向被告人盧顯碩等人購買、販賣毒品海洛因410克。被告人譚項生向他人購買、販賣毒品海洛因166.8克。被告人佘帶協助在逃犯的同案人方貴蘭將方每次向被告人趙穗丹購買海洛因的毒資存入銀行(共計有1228.75克海洛因的毒資)。被告人佘帶還單獨在被告人黃貴珠、程繼紅與被告人趙穗丹之間聯系買賣海洛因140克。被告人胡帶興協助被告人盧顯碩向被告人趙穗丹購買海洛因及販賣海洛因給他人共11685.8克,被告人程繼紅向原審被告人佘帶購買、販賣海洛因85克。被告人曾瑞霞協助在逃的同案人洪英偉向被告人曾懷記購買、販賣海洛因90克。被告人柳金花協助被告人曾懷記清點130克海洛因的毒資和將該毒資存入銀行。被告人敖道本向被告人曾懷記購買、販賣海洛因16.51克。被告人曾玉娟除單獨販賣海洛因外,還糾合原審被告人胡長琛、曾明獻、曾玉意、被告人何迎筍參與販賣海洛因,胡長琛參與販賣海洛因16.5克;何迎筍參與販賣海洛因7克,(何還單獨販賣海洛因3克);曾明獻參與販賣海洛因1克;曾玉意參與販賣海洛因0.65克。
審判情況:
陽江中院一審根據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條的規定,以運輸、販賣毒品罪,分別判處主犯趙穗丹、盧顯碩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財產。以販賣毒品罪,分別判處主犯曾懷記、黃貴珠、曾玉娟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財產。以運輸、販賣毒品犯罪分別判處被告人譚項生、佘帶、胡帶興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財產。以販賣毒品罪判處被告人程繼紅等8人不等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省法院二審認為,被告人趙穗丹運輸、販賣毒品海洛因數量巨大,論罪依法應處死刑,鑒於其檢舉了1名販賣毒品海洛因數量大的販毒分子,有重大立功表現,依法可予從輕處罰,改判其死緩刑。被告人曾玉娟販賣毒品數量大,論罪依法應處死刑,鑒於其歸案後能坦白交代罪行等具體案情此,可酌情從輕處罰,改判其死緩刑。其餘被告人量刑適當,予以維持。並依法核准被告人盧顯碩、曾懷記、黃貴珠死刑。
四、被告人廖軍等四十三人走私普通貨物案
案件事實:
2000年底至2001年12月,被告人廖軍、周華勝、潘伍光等人共同出資購買了四艘船隻,並僱用了被告人梁執九、楊少強等人為船員,從2001年2月起至2003年4月,利用運建築河沙到香港之機,先後從香港走私柴油15666.1噸入境銷售牟利,偷逃應繳稅額8884664.27元。2002年11月至2003年3月,被告人陳正桐、陳家永等人先後向被告人廖軍等人收購走私柴油818.916噸,偷逃應繳稅額479946.94元。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被告人麥旺炳、麥偉坤等人先後購買從香港走私入境的柴油1549.7噸,偷逃應繳稅額878680.29元。
審判情況:
佛山中院一審認為,被告人廖軍、周華勝、潘伍光等人逃避海關監管,利用船隻走私柴油入境銷售;被告人麥炳旺、麥偉坤、陳正桐、陳家永等人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購走私入境的柴油,其行為均構成走私普通貨物罪。佛山中院依據刑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二)項、第一百五十五條第(一)項及相關條款之規定,分別以走私普通貨物罪對廖軍、周化勝等43名被告人判處了刑罰,其中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8人,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有40人,並對以上各被告人分別判處了5千元至889萬元不等的罰金。省法院二審審理後對一審認定部分被告人參與走私偷逃應繳稅額作了糾正,維持了佛山中院對被告人廖軍、周華勝等人的定罪與及主刑判決,對部分被告人的主刑及罰金刑作了改判。
五、被告人余輝、操晏兵、王順祥等十四人搶劫案
案件事實:
1999年4月20日至2001年4月11日,余輝、操晏兵、王順祥、鍾前勝、姜孝見、袁啟林等人時分時合,在廣東省東莞市石碣鎮、石排鎮等地搶劫三十宗,搶得財物一批。其中,余輝搶劫18次74人,致1人輕傷,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480983元。並強奸婦女1人;操晏兵搶劫18次70人(其中入戶搶劫17次),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385528元。並強奸婦女1人;王順祥搶劫16次64人(其中入戶搶劫15次),致3人受傷,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292099元;鍾前勝入戶搶劫11次44人,致輕傷2人,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344285元;姜孝見入戶搶劫11次53人,致輕傷1人,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274539元;袁啟林入戶搶劫作案6次32人,致輕傷2人,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198610元;張生寧入戶搶劫3次14人,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6090元;唐洲入戶搶劫3次6人,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6090元;李秋輝入戶搶劫2次11人,致1名被害人輕傷,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144380元;何建川搶劫1次6人,搶得財物總價值人民幣4510元;楊波搶劫1次2人;鄧成航、唐仁懂均參與搶劫1次3人(未遂);馬江收購贓物2次共2輛摩托車,總價值人民幣3559元。
廣東省東莞市中級人民法院一審以搶劫罪、強奸罪判處余輝、操晏兵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搶劫罪判處王順祥、鍾前勝、姜孝見、袁啟林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搶劫罪判處張生寧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搶劫罪判處唐洲、李秋輝有期徒刑十五年,剝奪政治權利五年;以搶劫罪判處何建川有期徒刑十一年,剝奪政治權利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3000元。以搶劫罪判處唐仁懂、鄧成航有期徒刑十年,剝奪政治權利一年,並處罰金人民幣1000元;以搶劫罪判處楊波有期徒刑八年,並處罰金人民幣5000元;以收購贓物罪判處馬江有期徒刑二年,並處罰金人民幣2000元。
本院二審認為,余輝、操晏兵、王順祥、鍾前勝、姜孝見、袁啟林、張生寧、何建川、鄧成航、楊波、唐洲、李秋輝、唐仁懂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結伙採用暴力手段入戶搶劫他人財物,其行為均已構成搶劫罪;余輝、操晏兵、王順祥作案手段惡劣,主觀惡性極大,入戶搶劫多人多次,搶劫數額巨大,社會危害性極大,且操晏兵屬累犯,依法均應嚴懲。鍾前勝、姜孝見論罪應判處死刑,但考慮到二人搶劫的次數相對操晏兵、王順祥、余輝等人的較少,且沒有造成被害人死亡、重傷等後果,犯罪後認罪態度較好,可不立即執行。袁啟林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均極大,又繫纍犯,依法應判處死刑,鑒於其有立功表現,可以從輕處罰。余輝、操晏兵的行為還構成強奸罪,應依法數罪並罰;馬江的行為構成收購贓物罪。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一百八十九條第(一)、(二)項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條第(一)、(四)項、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一款、第三百一十二條、第四十八條、第二十六條第一、四款、第六十五條、第六十九條、第六十七條、第六十八條第一款、第二十三條、第五十六條第一款、第五十七條第一款、第六十四條之規定,並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授權高級人民法院和解放軍軍事法院核准部分死刑案件的通知》之規定:
核准以搶劫罪判處王順祥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搶劫罪、強奸罪判處余輝、操晏兵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以搶劫罪改判鍾前勝、姜孝見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搶劫罪改判袁啟林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以搶劫罪改判張生寧有期徒刑十五年,剝奪政治權利五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以搶劫罪改判李秋輝有期徒刑十三年,剝奪政治權利三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三千元;以搶劫罪改判鄧成航有期徒刑五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以搶劫罪改判唐仁懂有期徒刑五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以搶劫罪改判楊波有期徒刑四年,並處罰金人民幣一千元。
六、被告人莫兆軍被宣告無罪案
案件事實:
被告人莫兆軍原是四會市人民法院審判員。2001年9月,被告人莫兆軍獨任審理原告李兆興訴張坤石、陸群芳、張小嬌、張妙金借款糾紛一案,並依法作出民事判決,判令被告張坤石、陸群芳、張小嬌判決生效後10日內清還原告李兆興的借款一萬元及利息,並互負連帶清還責任;被告人張妙金不負還款責任。該判決發生法律效力後,李兆興向四會市人民法院申請執行。該院依程序於2001年11月13日向被告人張坤石等人送達了執行通知書,責令其在同月20日前履行判決。同月14日中午,被告人張坤石、陸群芳夫婦在四會市人民法院圍牆外服毒自殺。肇慶市指控被告人莫兆軍犯玩忽職守罪,訴至肇慶中院。
審判情況:
經肇慶中院一審,被告人莫兆軍被宣告無罪。肇慶市檢察院提出抗訴。省法院二審經審理認為,被告人莫兆軍在民事訴訟中依照法定程序履行獨任法官的職責,並依法作出判決,沒有出現不負責任或不正確履行職責的玩忽職守行為,客觀上出現當事人張坤石夫婦自殺結果與其職務行為之間沒有刑法上的必然因果關系,其行為不構成玩忽職守罪,因此,駁回抗訴,維持原判。
本案肯定了法官不對依法履行職責後出現的後果負刑事責任的觀點,嚴格遵守主客觀相統一原則,保證法官依法行使審判權,具有重要的意義。
Ⅱ 「我是世界頭號冰毒大王!」2009年1月9日超級毒販陳炳錫被處決
2009年1月9日,歷史的篇章:中國毒品巨頭陳炳錫落網
在1980年代改革開放的浪潮中,廣東普寧的窮小子陳炳錫憑借精明膽識,從葯材貿易轉型,一舉成為金三角毒品市場中的重量級人物。他與庄順盛聯手,編織了一張橫跨潮汕的販毒網,志在成為中國毒品界的一代梟雄。然而,陳炳錫深知毒品之源的重要性,他倚重普寧的張啟生,這位與香港黑道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人物。
然而,陳炳錫對海洛因的生意並不滿意,其高昂的成本、低純度以及運輸風險讓他看到了冰毒的潛力。冰毒以其低成本和強烈葯效,成為了他的新目標。陳與譚曉林合作,但譚對冰毒技術的缺乏導致進展緩慢。關鍵時刻,陳遇到了同樣涉足毒品的劉招華,劉不僅有制毒技術,而且曾為法院工作者,技術實力不容小覷。
1998年2月,陳炳錫與劉招華在廣州相遇,一拍即合。陳炳錫利用資源,劉招華則提供技術,然而陳始終懷疑劉的忠誠。調查後,陳確認劉是逃犯,因台灣販毒分子的背叛。劉招華堅信潮汕人之間的信任,兩人合作無間。劉傳授技術,陳的制毒工廠在寧夏廢棄的農葯廠悄然崛起,一年內製造出驚人的31噸冰毒。然而,銷售問題讓他們陷入了困境。
1999年,譚曉林的政治決策暴露了陳炳錫,他因販毒而成為眾矢之的。譚曉林岳父的家族內亂和販毒事件導致楊家被捕,譚曉林藉此機會鞏固勢力,但也因此觸怒了中國政府。警方搜查中發現了大量毒品,譚與陳炳錫的勾結浮出水面。陳被捕後,大量資金被轉移至泰國,劉招華因高調活動,於2005年被捕,譚曉林則在2001年落網。三人最終都因販毒罪名被判處死刑,盡管如此,他們的犯罪活動遠未及博社村毒品製造的嚴重程度。
Ⅲ 女教師裸死案回顧:屍檢6次歷經4年定案件,男友成最大嫌疑人,結果怎樣
在2003年湘潭市臨豐小學音樂教師黃靜裸死於學校宿舍的床上,黃靜渾身上下布滿傷痕,死相慘不忍睹。但屍檢報告稱,黃靜仍為處女,並未遭受他人凌辱。但警方卻在案發現場,意外發現黃靜男友精液。
黃靜案件被稱為中國網路第一案,雖然已經過去十幾年時間了,但他的影響力卻長盛不衰,而且對未來還會有著巨大的影響。
後來警方找到了竊賊,但記錄重要信息的資料被盜賊盜走後丟失。
案件結果2006年7月10日,法院一審判決,宣判被告人姜俊武無罪,但需賠償原告經濟損失57399.50元。判決書指出系黃靜在潛在病理改變的基礎下,因姜俊武採用較特殊方式進行的性活動促發死亡。
女教師裸死案疑點重重,堪比懸疑電影,但比現實更殘酷的是,按判決里的說法姜俊武採用較特殊方式進行的性活動促發其女友死亡,都促發死亡了,還是無罪真的是讓人無法理解。
Ⅳ 法律人思維有什麼特點
法律思維方法是職業法律人尤其是法官實踐法律這門善良和公正的藝術,分析解決法律問題和法律爭訟的思維方式、思維手段和思維工具,是法律人必備的職業技藝和職業技能。下面我為你整理關於法律人思維特點,希望能幫到你。
關於法律人思維的特點
首先,法律職業思維有一個基本要素。我們用這個要素來進行大腦活動。這個要素就是我們的行話,即“法言法語”。“法言法語”有兩個主要來源:一是來自於法律的規定,如刑法中的術語:犯罪、過失、未遂、中止等。第二是當你在法庭上發現法定術語不夠用,不夠徹底深入地分析案情的時候會常引用的一些原理。
法律職業的第二個特徵是程序優先的思維原理。假如學校撥下來10萬元作為獎學金。我就要制定一個“品學兼優”的評比規則。然而這個“品學兼優”的實體規則是模糊而抽象的。於是,我通過自己的解釋,徇私舞弊地將10萬元給了我一個戰友的兒子和一個親戚的女兒。終於大家發現了。於是校長革去了我的職務,換上了劉向文老師(眾笑)。劉老師馬上宣布我的實體規則無效,又制定了一條程序規則:1、全班50名同學有平等申請獎學金的權利。2、第二周內班委公開討論,如有爭議,被爭議之人在全班公開討論表決通過。於是獎學金在第三周順利發放。雖然有一兩個同學說他應該得獎學金,但他們認可了這個程序,所以也就等於認可了結果的公正性。大家都知道我在講結果的正當性問題。支持法官審判結果正當性的依據主要有:1、法律事實。2、法律規則及其解釋。3、對說服當事人具有極其重要作用的程序。以上是法律思維的第二個特徵:程序優先原理。
第三個特徵是:所有法律人的思維與大眾思維有很大的區別。即法律思維是向過去看的,而非向未來。向未來看是大眾思維的模式。例如股民炒股,行政市長拆除違規建築,改善市容環境,甚至政治家提出的“一國兩制”政策等,都是預見未來的。而只有法律思維是向過去看的。原因有兩點:1、法律人手中的一切案件都是過去發生的。2、法律人辦案的法律依據即法律規范都是過去制定的。所以法律人不期望社會有過多的變革,法律人判案的思維基點是過去,他們的思維具有保守性。
第四個特徵是法律職業思維時時出於兩種事物的矛盾之中:1、法律范疇中的邏輯。2、倫理道德范疇中的情理。即情與法的矛盾之中。這對矛盾困擾著法律人幾千年,而且也將繼續下去。法官處理這對矛盾時會首先考慮,優先考慮法律邏輯,而在中國特殊的文化國情下,情與法矛盾的歷史和法官的苦惱相互伴隨了4500年的司法歷史。一個日本法學家總結說影響中國法律的三個重要因素是情理、情感、情節。我認為還應該在三個因素之上加上一個更中國化的因素:情面。情面即熟人社會中的人際關系。相對於美國、日本等法制發達的國家來說,我國正處於形式主義法治階段,也就是法治的初級階段。所以當情與法發生矛盾時,我國法官應首先考慮法律邏輯而非情感因素。到了西方後現代法治社會中,清理情感才被作為一種重要的因素加以考慮。在後現代法治已經頗為成熟的國家中,當邏輯與情理發生矛盾時,法官有很大的權力進行造法,法官可以行使自由裁量權,對某一法律條文進行立法目的上的解釋,或者叫做社會學意義上的解釋。當法官有這么大的權力時,就可以說情理已經被融入到法律之中了。所以在形式主義法治階段,我們應該注重邏輯。一個階段應由其特有的特點和任務。所以我國進行的法官專業化、職業化的司法改革是正確的。我們要正視發展階段的差異性,不能盲目地學習西方國家的法治平民化。當我們的發展超越了形式主義法治階段後,我們就可以去搞法治的平民化,從而把實體公平、實質正義兼顧在法治之中。
法律思維的第五個特徵。法律人的思維目的是判決案件時追求“真”,追求真實、真理。但問題是我們法律人是否有條件像科學家一樣追求絕對真實呢?誰也不能完全恢復一秒鍾前作的某個動作,更何況是一個月、一年前發生的事件呢?比如三個月前,中原路發生了一起出租司機被殺案。現場留下了一根頭發,兩根火柴,三支煙頭,四個腳印,你能夠把證據全都收集到么?你能把現場完全恢復么?有時,證據是會滅失的,而且法律人的辦案時間有限,不像科學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取證、調查。所以我們法律人只能追求相對的真實,即程序中構建的真實,而非絕對真實。當法院寫判決書時,判決書中所述事實就是本重構的事實,而非客觀世界中的事實,非絕對的真實、真相、真理。所以“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的“事實”應作新的解釋。
最後一個特徵是思維的最終結果及最終的判斷結果是非此即彼的。司法活動是一種思維過程,是最重要形成一種判斷的過程。這種判斷是一種結論,這種結論應該是非此即彼的。即日本一個法學家所說的“一刀切”的思維。這種思維會導致被切的一方不滿,但是這是職業的特質,我們是沒有辦法的。有人會認為一些法官死腦筋,不懂得調解,但調解也需要一定的規范可循。在日本,司法活動中的調節制度要比我們的完善。我國調解制度的不完善在於沒有一套完整的系統的規范或規則。結果法官在司法實踐中搞“背靠背”式的調解。這種調解不是建立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的。有雙方對立面的才叫“程序”,沒有的叫做“首序”,它是縱向的,自上而下的。“程序”是有對方對抗的,是橫向的。古代中國有一種“妙判”,考慮了情理的判決。我們應該把古代中國法官的妙判同現代中國的法律制度結合起來。如果在反思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同時吸收古代法官的妙判制度,即達到了孔夫子誇獎子路的“片言折獄”。
法律人的思維方式
1、重權利思維
(1)耶林大師提出“為權利而斗爭”。認為爭取權利既是作為權利人的權利也是權利人作為公民對國家和社會的一種義務。
近年來有很多公益訴訟,如佛山律師狀告鐵道部春運提價、天津律師狀告高速公路公司高速路不高速等訴訟,與其說是權利人主張權利不如說是對社會承擔了責任。
(2)煙台大學法學院張平華教授在《私法視野里的權利限制》一文中認為在轉型期要強調“權利本位”,而不是國家社會本位,也不是權利本位兼顧社會本位。對權利行使的限制不是隨意的,只有存在權利優先的基礎限制才可以對另一種權利的行使進行限制。
廣東省惠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原告譚某訴死者陳某妻子以及婚生子女遺產繼承案,針對原告譚某提出因其母親涉嫌與死者陳某同居生下原告,進而申請法院強制抽取被告(死者某與妻子的婚生子女)的體液,證明其是死者陳某的非婚生子女。作為被告的代理人提出譚某為證明其為死者陳某與另一女子所生並有權繼承陳的巨額遺產,在陳某已經去世並無留下DNA的情況下,申請法院強制抽取婚生子女的體液勢必損害被告的身體健康權和人格權,建議法院駁回原告的申請。惠州市中院最終駁回原告的申請正是體現重權利思維。這里就涉及婚生子女的身體權、人格權的保護以及譚某的生存權和財產權保護的沖突問題。法院最終採信了生命權、人格權優於財產權乃至生存權。
2、合法性思維
馬克思曾說:“法官的上級就是法律。”崇尚法律至上,因此對任何爭議的評估首先考慮的是合法性評價。近年來,法學家對孫志剛案、對公路部門收取養路費養人不養路的質疑以及廣州市、珠海市關於禁止助力車上路聽證會等事件的關注,均是從合憲性(合法性)審查角度提出質疑的。
3、重程序思維
培根提出:一份錯誤裁判只是污染了河水,違反程序就是污染了水源。 我們學習的西方制衡理論,其中支撐制衡理論運行就有程序正義理論。法律程序的自治,要求我們在程序內進行思考和判斷。通過兼聽則明的程序論證爭議並使之形成共識。 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經常一並提及,程序有其獨立價值,一項紛爭經歷了全部程序,則保障了當事人的主體地位平等,當事人的陳述權和申辯權,這樣的裁決結果通常可以為當事人所接受。
美國在紀念911大會上用半天時間宣讀死者的名字,引發《原來悼念可以這樣進行》的感嘆。
辛普森案主要就是因為警方未按程序收集證據導致證據失效,判決辛普森無罪,此案的判決結果美國民眾和被害人家屬的普遍認可和接受。但是中國版的辛普森案-“黃靜裸死案”在經歷五次鑒定和審理後,法院最終判決被告人無罪,但黃靜的親人和社會各界卻不能接受無罪判決的結果,最後只能由法學專家呼籲對於“特殊性行為”是否構成強奸犯罪已經嚴格程序審理,各方應當接受其法律效力。
這就要審視普通民眾“實事求是”的思維與法律人的程序正義沖突。程序下運轉的法律資源是有限的,科學和真理的探知是無時間限制的;法院作為審判組織如果與社會偏見或社會壓力接觸太近,與社會保持適當的距離,以科學家探知真理的精神審理案件,那麼,將無法作出及時有效的判斷。民眾如不了解和接受程序爭議的理念將無法接受法院作出的裁決。
4、重邏輯思維
梁慧星教授在一篇文章《怎樣學習法律》就說,法律實際上是由概念、特徵、規范等組成,它包含了三段論。不論是法官的裁判、律師的代理與辯論、檢察官的指控都離不開邏輯思維的運用。
(1)“ 少生快富”;“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好”;“生男生女都一樣,女兒也是傳後人”,為什麼應當清理?因為,這些口號缺乏生活經驗和邏輯規則支撐;
(2)在被告人林衛軍被控製造冰毒案中,公訴人將一鍋含冰毒液體當作冰毒成品來指控,作為其辯護人指出該指控是違反邏輯的,也是違反程序的,未能排除合理性懷疑。最終,法院採信辯護人的辯護意見。
(3)林肯根據案發當時月光特徵、證人與被告人之間的距離和各自的方位、被告人的面容變化等因素的邏輯聯系推翻原告證人的作證,為被告人作無罪辯護。進一步印證了法律人的邏輯思維是法律人形成思維定勢。
5、重經驗法則思維
法律從來就不是純粹的邏輯規則,而是安身立命的經驗規則,來自人生社會經驗,要照顧人們的體驗和感受。因此,法律思維常常是向過去看齊,表現為穩妥甚至保守。
(1)年輕法官在審理一對夫妻離婚案件中,為完成調解工作,疏導原被告要珍惜感情、珍愛家庭,說什麼一夜夫妻百日恩,遭受到原被告的詰問。但是,坐在一旁的陪審員老大娘對女方說一句:“夫妻相扶一輩子不容易,姑娘,聽大娘的沒錯”,女方就撤訴了。這就是年輕法官缺乏人生經驗。
(2)案發在重慶市的從一棟大樓掉下的煙灰盅砸傷行人,行人將該棟大樓3樓以上的住戶均告上法庭並要求承擔連帶責任,最後法院在無法查清人煙灰盅具體從那一住戶家掉下,在排除事發當時不在大樓居住的住戶外,3樓以上的住戶均要對行人負責。連帶責任是社會公共安全一道保障,使人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的結果,是一種社會秩序的安排,解決了被害人在無力舉證時期權利也能得到救濟。
6、利益衡量規則思維
有法學家主張法益學說,在糾紛中權衡各個法益的大小,擇其重者保護之。用流行政治話語就是在處理糾紛中要講法律效果,也要講社會效果。由於法律的滯後性,往往由於合法但不合理、合情的事情常常發生,甚至處理的結果不為大眾所接受,因此,我們不能拘泥於合法性,經過權利、程序、邏輯思維後我們仍要權衡利益,使我們律師代理和法官裁判案件都達到較好的社會效果。很多證據規則是從利益衡量角度確定的。
(1)廣州市某法官因汽車行駛中按喇叭被交警罰款起訴交警,被判敗訴,就涉及交警的作證能力和處罰權沖突問題,最後處理本案法官認為同時賦予交警作證能力和處罰權有利於社會秩序的維護。
(2)在首例國家司法考試試卷雷同行政訴訟案,原告孫振國訴司法部撤銷確認考試成績無效行為,就涉及雷同試卷的認定權和處罰權沖突。
Ⅳ 冉建新死亡事件是怎麼回事
事情的起因
李偉到利川後,在分管的幾件事情上對我有看法。一是在2006年時黨代會上,利川幾名幹部打麻將受到批評,回來開整風會。李書記在會上言語過激。對此,我發表過個人看法;二是濱江路建成後,老百姓占路為市,政府決定由李牽頭撤除。在此過程,認為我光為老百姓說話,行動緩慢;三是在制止利川「三違」行為過程中,就為老百姓危房不允許改建,我在會上提出:為了政績,應考慮老百姓的利益,不能太左。特別是在2010年九月二十六日政府召開的「三違」整治工作會上,有二十多個單位負責人參加。我提出紀委查三違中的違法案件應該從執法部門入手,就對著辦事處幹部貪污幾座拆墳的錢……
……的工作。對此,李大為光火,當天會後,在吃飯時就對幾個單位負責人咬牙切齒的說「要收拾冉建新」。此後在各種不同的場合表示要想法整我。因為利川的幹部群眾近幾年了解李偉,所以從一般幹部到大家領導都議論紛紛,都以打電話等各種方式提醒我注意。我專程幾次到李偉的辦公室向他道歉,賠不是,李均未明確表態。接著就對幾名單位負責人說:「哼,道歉,我非整他不可」我聽到這種說法多了。又專程我一些與李關系好的領導包括也退休的老領導幫我說情,並向市裡主要領導匯報,明確表示李要整我,這更激怒了李偉。這些可以調查利川從一般幹部群眾到大家領導。
2 「兩規」的程序是違規的
2010年11月12日上午,我正在濱江路接線工作現場,先是李義市長就火車站站前廣場工程的相關事宜作指示,並約定第二天到現場督辦,不久,市紀委付書記向賢忠打電話通知我到紀委。我到紀委後不久,向、付二名付書記找我談話,要我到警示教育基地就「三違」治理工作中的相關問題做說明。跟辦案人到基地後第二天就以失職瀆職宣布對我「兩規」。但是整個二個多月中從未提及過失職瀆職問題,都是要我交代經濟問題。我的確存在收受紅包的問題,但以下問題令人費解。
一是「兩規」是未經紀委常委集體決定、報市委、州紀委同意後作出的。或者是李偉個人決定的。而是「兩規」前是否初核。初核的錯誤事實是什麼。三是為什麼「規此查彼」,與社會廣為傳言的「收拾他」有無直接聯系。四是在雙規我之前,為了找到「收拾」的證據,先後對幾名與我工作聯系緊、平常關系好的幹部和村民……
……紀委有無必要對農村村民黨員採取「兩規」措施。為了達到整人的目的,不惜採取這樣嚴肅的措施是否違規。
3 辦案中的疑問
我被「兩規」後,就以上相關問題向辦案人提出疑問,在前近一個月里,辦案人未作任何解釋。到12月初,州紀委派出的聯合調查組到利川,給的說法是省紀委的黃先耀書記,省委巡視組的李冰組?,州紀委肖書記,王建明書記親筆簽署意見,要嚴肅查處,並已列入全省的督辦案件。在此過程中省紀委的王、陳二處長直接與我談話四次,重點解釋領導簽批和省紀委督辦。並多次強調省紀委將於2011年六月3(或是5)日專題研究我的案件。可是從兩規後,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李偉曾於11月26日召開全市幹部大會,通報我有嚴重的失職瀆職問題,並強調不許過問此案,不允許任何人議論此案,更不能說情等。然後,抽調公安、檢查、法院、國土、審計、規劃等單位大批人馬對經管和有關的事宜採取大規模廣覆蓋拉網地查找我的問題,並查詢我的銀行存款等到。調查的時間從上世紀我在檢察院工作時和司法局任職時經管的……
Ⅵ 羅定市政廣場8月26日6時左右發現殺死兩名女屍體,點解無上今日關注的呢相關市政府無比信息公開嗎
有的。
昨天上午,市中級人民法院在羅定市對兩宗故意殺人案件進行了公開宣判,故意殺人罪犯譚錦新(男,32歲)、范麗珍(女,45歲)被依法押赴刑場執行死刑。
這兩被告人都是故意非法剝奪他人生命,手段殘忍,社會危害極大。
其中故意殺人罪犯譚錦新是備受關注的羅定市政廣場「8.26」兩女子被害命案兇手,此案一度沸沸揚揚,曾令市民談案色變。經過廣東省、市縣三級警方的聯合偵查,在案發36小時後告破。
據了解,2012年8月26日凌晨3時左右,被告人譚錦新酒後在羅定市市政廣場閑逛,看見女被害人陳某和李某在一塊聊天,便上前搭訕,遭責罵後離開。回家途中,譚錦新自感境遇不順,便回家拿了一把菜刀返回廣場,揮刀殺害兩被害人後再對屍體進行猥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