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國聯法院
A. 格陵蘭是什麼地方!
是屬於丹麥的 殖民地.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面積達2 175 600平方公里,但大約84%都由冰雪覆蓋。假若島上所有冰雪都溶化的話,全島的外貌就好像一個浮在海上的巨型甜圈餅。格陵蘭這個名稱的意思為「綠色的土地」,在丹麥王國下是一個有著特殊地位的國家。全境大部分處在北極圈內,氣候寒冷。隔海峽與加拿大與冰島兩國相望。
格陵蘭的土著居民究竟何時來到這里,為什麼他們要選中這樣一個荒涼的地方居住,這些都已經無人知曉。在冰島的殖民者於982年來到這里的時候,他們發現這里無人居住。在島的極南端,冰島人建立了三個據點,在接下來的幾個世紀中,他們一直堅持了下來。
格陵蘭這個名字正是這些斯堪的納維亞人所取。根據北歐神話史詩薩迦的記載,紅鬍子埃里克森因為犯謀殺罪而從冰島流亡至此。埃里克森一家及其奴隸向西北航行,以探尋傳說存在在那裡的陸地。當他在島上定居下來後,便給該島取名格陵蘭(意即「綠色的土地」),以吸引更多的移民。(至少該島南端的峽灣還是多草的。)他的這一妙計果然成功,北歐移民也能和新來的因紐特人和睦相處。12世紀時,在格陵蘭甚至還建立了一個天主教的主教轄區。1386年,格陵蘭正式歸屬於挪威,由於當時挪威是北歐三國卡爾馬聯盟成員,所以在該聯盟瓦解後,格陵蘭又轉屬於丹麥-挪威雙重君主國的統治。
在堅持了五百多年以後,北歐人的定居點在15世紀突然消失了,這很可能是因為小冰期引起了普遍的食物匱乏。後來發現的該時期居民的遺骨,都帶有營養不良的特徵。
1814年,根據基爾條約,丹麥重新獲得了格陵蘭的主權。
20世紀20年代,當挪威從丹麥手中取得獨立之後,佔領了當時無人居住的格陵蘭島東部地區,宣稱該地是無主土地,聲稱對其擁有主權。1933年,丹麥和挪威兩國同意將此爭端提交國聯下屬的國際法院訟裁,根據仲裁結果,丹麥獲得了全部格陵蘭島的主權。
在早期的地圖上,格陵蘭也曾被標上Gruntland的名字(意為大地之地),到底Grunt是Green的訛音,還是反過來,至今無人知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格陵蘭和丹麥本土的聯系,由於1940年4月9日納綷德國佔領丹麥而被切斷。格陵蘭通過開采Ivigtut的冰晶石礦,設法同美國和加拿大進行貿易,獲得了必需的商品。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戰爭結束。
北大西洋的氣候受格陵蘭東北部沿海的洋流情況影響很深。因此,二戰期間在這一地區也發生了小規模的戰斗。1943年,一名丹麥士兵在該地區陣亡,一年以後,一名德國士兵也戰死該地。
[編輯]政治
格陵蘭的國家元首是丹麥國王,現任為瑪格麗特二世,丹麥政府任命一位高級專員(Rigsombudsmand)代表丹麥國王和政府。
格陵蘭自治議會經普選產生,任期4年,設31個議席。自治政府首腦格陵蘭總督通常就是議會多數黨首領。
[編輯]地理
Image:Sermeqkujadtlek.jpg
格陵蘭是世界最大島嶼,位於北美洲東北,北冰洋和大西洋之間,西面隔巴芬灣和戴維斯海峽與加拿大的北極島嶼相望,東邊隔丹麥海峽和冰島對望。由於面積龐大,格陵蘭常被稱為-{格陵蘭次大陸}-。全島約五分之四地區處於北極圈之內。
格陵蘭是繼南極洲以外,世界另一個主要冰原和淡水的儲藏地區。全島的大部份地區都被冰帽蓋上,只有島的極北部,和東西兩邊的狹長地帶,由於該等地區的空氣異常乾燥,難以形成積雪,原始地貌才得以暴露。亦因為中部地區長期受冰雪蓋壓,故中部地區,若去除雪帽覆蓋後,會比島緣地區低。全島以中部偏東最高海拔3 300米,邊緣地區約平約海拔一千至二千米。若然將格陵蘭島全部冰雪溶掉,在冰河侵蝕作用的影響下將會呈現島嶼群的狀態。
在1989年至1993年期間,歐洲和美國的氣候研究人員到達格陵蘭島冰帽的高峰,鑽挖了一對2英里(約3.2公里)長的冰芯,去研究其化學成份。冰芯內藏有的空氣是不能去出冰帽的,愈深層的冰芯空氣代表該空氣成份是在一個較早的時期的空氣,研究其內容有利於發現遠至100 000年前的遠古時期北半球的氣候狀況。而研究結果是地球的氣候,通常是在一種較長期穩定的氣候,經過突然急速的不穩定變化,轉為另一種長期穩定的氣候。
[編輯]經濟
格陵蘭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經受了經濟緊縮,但1993年以來,經濟開始復甦。格陵蘭自治政府自1980年以來一直採取緊縮財政政策並有效保證了盈餘的公共預算和較低的通貨膨脹。自1990年島內最後的鉛礦和鋅礦的關閉以來,格陵蘭的外貿一直處於赤字狀態。現在該島的經濟嚴重依賴於漁業和漁產品出口,捕蝦業是最大的支柱產業。盡管格陵蘭已經重新開始對烴和礦物的勘探活動,要使其生產物質化仍需要數年時間。旅遊業是該地區唯一有短期收益潛力的部門,但這也受到旅遊季節短和消費高的限制。包括國有企業和市政府的公共部門在該地區經濟中扮演主導角色。政府約一半的歲入來自於丹麥政府的補貼,這也是國民生產總值的重要補充。
[編輯]人口
人口: 56,309 (2000年7月數據)
年齡結構:
0-14 歲: 27% (男性 7,718; 女性 7,483)
15-64 歲: 68% (男性 20,860; 女性 17,272)
65 歲及以上: 5% (男性 1,332; 女性 1,644) (2000年數據)
人口增長率: 0.09% (2000年數據)
出生率: 16.85 出生/1,000 人口 (2000年數據)
死亡率: 7.55 死亡/1,000 人口 (2000年數據)
Net migration rate: -8.38 migrant(s)/1,000 population (2000 est.)
性別比率:
出生: 1 男性/女性
15歲以下 1.03 男性/女性
15-64歲: 1.21 男性/女性
65歲及以上: 0.81 男性/女性
總人口: 1.13 男性/女性 (2000)
嬰兒死亡率: 18.26 死亡/1,000 安全出生 (2000)
出生時期望壽命:
總人口: 68.07 歲
男性: 64.52 歲
女性 71.69 歲 (2000)
生育率: 2.45 新生兒/婦女 (2000)
種族: 格陵蘭人 87% (因紐特人和歐洲裔格陵蘭人), 丹麥人和其他 13%
宗教: 基督教信義宗
語言: 格陵蘭語(東因紐特語), 丹麥語, 英語
[編輯]文化
格陵蘭文化是由因紐特人和維京探險家創造的。因紐特人仍然以打魚為生。 There are annual dog-sled races in which everyone with a team participates.
格陵蘭開始吸引遊人參觀,在這里可以進行狗拉雪樵比賽、打魚、hiking, and cro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