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法律適用能力

法官法律適用能力

發布時間: 2025-08-03 08:49:52

法官如何正確適用法律

法律客觀:

刑法》第3條罪刑法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第4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權。第5條罪責刑相適應刑罰的輕重,應當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

Ⅱ 法官應具備的能力素質

導語:所謂法官素質,主要包括政治素質、業務素質和道德素質。政治素質,是指法官應具有的政治條件,也是首要條件或者說是重要條件。因為法官掌握著生殺予奪的權利,並有國家強制力做保證。法官必須擁護國家憲法,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在政治上同黨中央保持一致,執行國家法律政策不允許有絲毫隨意性,即解決一個「忠」的問題,即忠實於國家,忠實於人民,忠實於法律。

法官應具備的能力素質 篇1

首先要具備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

加上司法解釋等,每年要有20部法律法規出台,雖不要求我們都背誦條文,但日常用到的,必須熟爛於心,達到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光知道條文內容還不行,要了解該條文的原理、出台背景。對一些基礎性的幾部法律要能記住原文最好,比如三大程序法、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等,特別是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批復。

要有一定的審判實踐經驗的累積。

你法學理論知識掌握得再扎實,但往往與審判實踐脫節。一位法學研究生開庭不一定比基層法庭審判員駕馭庭審能力強。因為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案件,法律關系錯綜復雜,它不會按照書本上的理論去發生。無論庭審、調解、執行,都會有許多突發事件,你得具備應變復雜局面的能力。比如一個同樣類型的案件,別人三下五去二調解好了,既提高了審判效率,又節省了審判資源,當事人不上訴,社會效果好;而另一位法官,因為缺乏調解技能和技巧,當事人不但不滿意你,有時還到院領導或上級反映你態度粗暴、強迫調解等。

要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

作為法官是司法人員,執行法律規定,是正義的化身,維護公平的使者,「公堂一言斷勝負,朱筆一落命攸關」,法官可謂位高權重,職責神聖。一名法官,他法學水平再高,審判實踐經驗再豐富,如果他沒有職業道德,搞權錢交易、徇私枉法,那他不是稱職而合格的法官。比如抵制人情關系案、確保實體公正、程序公正,保持中立地位、不幹預案件,禁止單方接觸、遵守迴避制度,勤勉敬業、注重效率,不經商、不結交損友,不泄密、不參加邪教,不利用職權謀取非法利益等。

要有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方向。

司法機關是國家的專政機關,它是國家的「刀把子」,也就是要維護國家長治久安、使人民過上安居樂業的幸福生活。從小的講,就是圍繞縣委中心工作,提供保駕護航。政治素質決定著法官行使審判權的立場、方針,體現著「為誰掌權、為誰服務」的政治傾向。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忠實地執行憲法和法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忠於職守、秉公辦案、不徇私情、懲惡揚善、弘揚正義、正直善良、謙虛謹慎。

法官應具備復合型人才的能力。

既要有扎實的法學理論基礎、良好的法律意識、豐富的法律知識、高超的職業技能,對社會現實的充分認識,良好的道德素質,嚴格自律,行為檢點,還要具備善良、誠實、正直、互助、進取、勤勞、忘我、無私、剛正不阿的品質,良好的個人聲譽;不但要懂得社會科學,還要理解自然科學,甚至要聽懂幾種語言,比如英語、少數民族語言、當地風俗習慣等;具備與人民群眾打交道、做群眾思想工作的能力。

法官應具備的能力素質 篇2

一、人民法官應當具備敏銳的政治洞察力。

司法權力是國家政治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官在執行職務中行使裁判權就是國家政治權力運作的具體表現形式之一。因此,一名優秀的法官需要有很強的政治洞察力、政治敏感性、政治辨別力。如果一個法官缺乏應有的政治覺悟,就無法能動地司法,容易就案辦案、孤立辦案、機械辦案,就無法踐行「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工作主題,就無法通過司法辦案來實現黨的宗旨,司法也會失去社會公眾的認同。

二、人民法官應當具備法律理論水平。

法院系統要求法官職業化,就是法官以行使國家審判權為專門職業並具備獨特的職業意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地位。具體來說,法官不但要有熟練操作天平的技巧,而且要有深厚的法學理論功底。

三、人民法官應當具備說服磋合能力。

社會對法官的要求不是不是絕對的超然,不是對案件一判了之,而是要求「辯法析理,勝敗皆服」。當好一名法官就必須具備說服磋合能力,磋合成功了,雙方互諒互讓,矛盾化解了,你才稱得上一名好法官。

四、人民法官應當具備寬廣胸懷。

作為法官,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時候不宜廣泛採用對付敵我矛盾的暴力手段。然而,司法裁判涉及到爭訟雙方當事人的切身利益,法官有時會受到當事人的誤解、謾罵,甚至圍攻。面對這些行為,法官有時需要忍辱負重,要慎用強制措施,以體現司法的謙抑性、人民性。人當好一名法官就必須具有宰相一樣的肚量,容忍當事人一些過激行為。

五、人民法官應當具備淡泊心境。

當好一名法官就不要太在乎外界的世俗評價。在現實中,社會公眾是以行政級別的.高低評判一個人在機關單位工作的成功與否,水平高低與否,優秀與否,但是當好一名法官就應當以出世的心態做好入世的審判工作,要自得其樂,刻苦鑽研業務,以精湛的業務水平作為自己人生的最高追求,而將人情冷暖、世態炎涼視為過眼雲煙。

六、人民法官應當具備捨身護法的精神。

法官在行使審判權的過程中,常常面臨權力的拷擊、金錢的誘惑、人情的干擾、甚至黑惡勢力軟硬兼施的威脅,如果法官沒有捨身護法的精神,法官就無法「匡扶正義,懲惡揚善」,就無法保護貧弱群體的利益,就無法超然於物外,公正裁判,最終法官也會失去本來的意義,喪失自己的尊嚴。

法官應具備的能力素質 篇3

一、法官應具備的素質。

法官是國家法律的化身,是審判權的具體行使者。法官的職業素養是法官的最基本的素質。在審判活動中,法官始終要做到:保持中立;平等對待;提高透明;公正審判;工作高效;獨立審判;文明執法。充分發揮自己的使命,讓人們都知道,法官是傳承公平和正義的人,代表良知和法律的人,承受各種沖突的人。法官是一個神聖的職業,只當法官不求素質不是好法官,那麼法官應有的素質是什麼呢?法官的素質主要有:(一)內在素質包括:政治素質、職業素質、職業道德、心理素質。(二)外在形象包括:善言正行、樹立公信、接待文明、開庭准時、儀表端莊、舉止規范。(三)專業知識包括:勤於學習、善於積累,掌握審判方法。(四)專業要求包括:刑事、民事司法理性,刑事、民事敏感性,嚴格的證據意識,嫻熟的證明技術和方法。

二、法官應具備的三個能力。

首先是駕馭庭審能力。在庭前准備階段的即:閱讀歸納能力;籌劃安排能力。在開庭審理階段即:駕馭指揮能力;應變控制能力;認證、裁決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其次是法律適用能力。無論是刑事法官還是民事法官,法律適用能力是法官審判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掌握和具備法律適用能力,對辦好一件案件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個法官如果在適用法律時出現不當或者錯誤,那麼這個案件就會成為錯案或冤案,經不起歷史的考驗。如我國《刑法》規定的罪名繁多,刑事法官在具體辦理案件時,要根據被告人實施的行為後果來界定罪名和適用法律。在審判實踐中,要掌握以下幾個問題:一、刑法無明文規定的判斷標准與運用。二、刑法推定的司法運用問題。推定既是一個程序法問題,也是一個實體法問題。刑事推定的適用范圍包括:主觀罪過的推定認定,幾類特殊犯罪的推定認定。三、法條竟合的界定適用。四、多種量刑情節的適用原則與方法。五、適用多種量刑情節的幾個技術性問題。

第三主要是裁判文書製作能力。案件審結後,按照裁判文書結構的製作要求製作文書。首先規範文書結構寫作,把首部、政、尾部有機連接起來,使當事人能夠清晰地看到裁判文書三大部分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其次,把文書事實要素敘述規范,即:事實要素清楚;突出爭議焦點;因果關系明確;證據運用恰當。再次,把文書說理部分敘述規范,即:突出依法論理;說理有針對性;准確援引法律條文。第四,遵循文書規范格式的技術要求。寫完後,要反復閱讀、查看,檢查是否有語言、句子、詞語不規范、有錯誤、始終做到:「一清二楚、十分明確、句穩詞妥、通體通順」,從而經得起歷史的考驗。反復推敲論證和說理是否得當、透徹、貼切和具有說服力,論證是否結構嚴謹、邏輯嚴密。

作為法官,不僅要維護憲法,永遠忠於法律,依法履行法官職責,恪守法官職業道德,培養良好的思想素養,嚴肅執法、秉公辦案、清正廉明、司法公正。還要堅持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樹立「司法為民」意識和掌握嫻熟的審判技巧,在審判活動中,具有高超的駕馭庭審能力、法律適用能力和裁判文書製作能力,這樣的法官才是一個合格的法官。

Ⅲ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釋義:第二十三條

第二十三條 對法官的考核內容包括:審判工作實績,思想品德,審判業務和法學理論水平,工作態度和審判作風。重點考核審判工作實績。

【釋義】 本條是關於法官考核內容的規定。

本條是原《法官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的內容,未作修改。

根據《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的有關規定,對公務員的考核主要是從德、能、勤、績四個方面進行考察與評價。法官法參照公務員考核的內容,結合法官工族凳作的實際情況,對法官的考核內容作了明確具體的規定。

這里的「審判工作實績」,是指法官從事審判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績,包括審判工作的質量、數量、效率以及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受獎勵的情況等。本法將審判工作實績作為考核的重點,體現了法官工作的特殊要求和考核的主要方向,是適應審判工作的實際需要的。作為對法官的考核,應當重點是看其審理案件的數量、質量,以及取得的社會效果,

這里的「思想道德」,主要是指法官的政治思想表現、工作作風、職業道德和品德修養。具體內容主要是指:法官能否模範地遵守憲法和法律、法規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能否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自覺接受人民群眾監督;能否自覺不斷旅穗鎮地學習黨的理論著作,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質和政策理論水平;能否忠於職守,服從命令,嚴守國家秘密和審判工作秘密,秉公執法、不徇私情、辦事公道等。

「審判業務」,是指法官從事審判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應用能力,以及查明事實和適用法律的能力。作為法官,要想勝任自己的工作,就要勤奮鑽研審判業務,特別是針對重大疑難案件,在熟練地運用法律知識的同時,能夠學習其他相關的知識理論,不斷地豐富自己的知識水平和提高自己的審判業務。這里的「法學理論水平」,是指對法學理論學習、掌握和運用的程度。法學理論,既包括法學基礎理論,也包括刑事法學、民事法學、經濟法學、行政法學、訴訟法學等部門法。實踐中主要是指該法官從事具體審判工作應當掌握的法學理論。

「工作態度」,主要是指法官在辦理實際案件的過程中,是否能認真負責地對待每一件具體案件,是否能處理好工作與個人事務的關拆粗系。「審判作風」,是指法官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能否真正做到公開、公正,是否存在著歧視當事人的行為,是否存在著不平等對待訴訟代理人的行為,審理案件是否能夠做到及時、准確,等等。

Ⅳ 年輕法官需具備哪些司法職業素養

一、法官應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
法官應具有對國家和社會的深切關懷,對基層人民群眾抱有同情心,時刻站在當事人的角度思考問題,真正做到「司法為民」。
二、法官應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職業道德
法官應拒絕物質誘惑,堅守道德原則,以高尚的品格取信於人,服務於司法。
三、法官應具有良好的文化及人文素養
法官應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尊重和理性對待當事人。同時,良好的文化修養有助於法官從更寬廣的角度審視糾紛解決途徑。
四、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能力
法官應具備認定事實、適用法律、庭審駕馭、裁判思維、裁判效率、文書製作等基本職業技能,同時與時俱進,適應新類型案件的需求。
五、法官應具有良好的司法形象
法官應態度謙和、耐心,言語文明,舉止大方得體,以良好的司法形象展現對當事人的尊重和對法律的信仰。
六、法官應具有豐富的社會閱歷
豐富的社會閱歷有助於法官與人處事,案件裁判,形成敏銳的洞察力,從而找到解決糾紛的最佳辦法。
七、法官應具有實現公平正義的理想和勇敢精神
法官應堅守公平正義的理想,具備勇氣,不畏懼外在威脅,嚴格依法辦案,維護法律的公平正義。
八、法官的職業素養
法官的職業素養包括司法理念、司法形象、司法能力、職業操守和敬業精神等方面,是先天稟賦和後天學習實踐的綜合體現。
九、法官的司法形象
法官的司法形象是指其儀表、態度、言行等,是社會公眾對法院最直觀的認識。
十、法官的司法能力
法官的司法能力主要指裁判能力,包括法律學養、裁判思維、庭審駕馭、文書製作、審判效率等,同時也包括調解能力。
十一、法官的工作原則
法官在工作中應堅持「正人先正己,修業必修身」的原則,注重個人修養,淡泊名利,清正廉潔,無愧於當事人、親人和朋友,無愧於身穿的法服和胸前的法徽。

Ⅳ 法官的作用

作為司法工作者,法官的主要任務是在具體案件的裁判中,准確適用法律,保護合法,制裁違法,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人民法庭的法官,風里來,雨里去,工作在非常艱苦的環境下,而且基層法庭法官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還兼有基層地方官和村民自治組織的職能。定期或不定期向地方黨委、政府匯報工作,並參與地方的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
1、法官的角色
自從有人類社會,就有爭端、沖突。有爭端、沖突,就有解決爭端、沖突的裁決者,作為解決爭端裁決者的法官,其實早在古代社會就已經開始出現。起初,當人與人之間發生爭端、沖突時,是採取「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同態復仇方式自行加以解決,但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方式必然導致「環環相報」,使糾紛永無休止。於是,為最終解決爭端,當事人不得不選擇他們一致認為是信得過的、不帶偏見的、中立的第三者即法官充當裁決者,將爭端交由法官來了斷。任何一個人,由於利益沖突的緣故,可能都會對法官的裁決行為表示不滿。美國學者德沃金在其名著《法律帝國》這樣說道:「法院是法律帝國的首都,法官是帝國的王侯。」所以,每一個受到法律制裁的人都應當尊重法官。因為這不僅是對法官的尊重,更是對我們賴以生存的法律的尊重。在公眾心目當中,法官是有修養的偉人,甚至具有慈父般的威嚴。無論是古代社會還是現代社會,盡管對於法官的內涵解釋上,職責在不同的國家,可能有所不同,法官能力也存在一定差異,但無論如何也不能背離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法官本質上就是一個居中裁判者,他以行使國家司法權為特徵,以追求社會公平與正義為終極目標。
2、法官的功能
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加強法官隊伍職業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將法官定義為:以行使國家審判權為專門職業,並具備獨特的職業意識,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地位的法律職業群體。中國的法官不僅要具備嫻熟的庭審能力、獨立而審視的法律適用能力、權威的裁判能力與說服能力、裁判文書製作能力、事實的認定能力,而且還要具備相當高超的執行能力,以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法官除了要忠於憲法和法律之外,還要把講政治放在首位。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服務於大局,不能就案辦案。法官不僅僅是法律人,更為重要的還是政治人。衡量一個法官的能力高低和對一個法官的業績考核,更重要的在法庭之外。法官除了審案,還要具備很好的協調能力,參與社會治安的綜合治理能力,並且在辦案效果上應當注重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法官的重要性:
法官是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專業人員,在一個國家的法制建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不同法系的國家,法官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差別。
在英美法系,判例法是法律的主要淵源。法官屬於「文化界的巨人」,或被稱為「慈父般的人物」。英美法系中有許多顯赫的名字基本上屬於法官,如科克,曼斯菲爾德,馬歇爾,霍姆斯,斯托里,卡多佐等等,可以說,普通法是在法官手中誕生、成長起來的,他們從一個又一個的案件中獲得其原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並在裁決相關的案件時,通過判例約束著後來的法官,他們擁有「立法職能」,法官的判例具有完全的法律效力。生活在普通法系國家中的人們,對法官的工作和職業是非常尊敬和信賴的,在訴訟中,法官居中裁斷,主導著訴訟程序的走向,訴訟好比是一場法律格鬥,雙方當事人地位完全平等,法官的職責,按丹寧勛爵的說法:在我們國家形成的審案制度里,是法官開庭聽訊和裁定各方爭論的問題,而不是代表整個社會進行調查或驗證。因此,在訴訟中不允許法官傳喚他認為可以使事實得到澄清的證人。法官只能傳喚訴訟雙方請來的證人。同樣,要由律師來輪流質詢證人,而不是由法官來質詢,以免顯得法官有所偏袒。而且要由律師盡可能完整有力地闡明案情,不要粗暴地打斷律師的話頭,以免影響他辯護的效果。法官的事情就是聽取證詞。??假如他超越此限,就等於自卸法官的責任,改演律師的角色。在這種法系的國家,法官一般都是從律師中選任的,如在英國,除治安法官外,所有法官均至少有7年的出庭律師的經歷,法官的等級森嚴,人們很少見到年輕的法官,40歲以前被任命為法官的情況極少,一旦被任命為法官,法官們都清楚地意識到這是他們歷盡各種苛刻的考試、考察而得來的,是他們一生中姍姍來遲的輝煌成就,這也是隨後社會尊敬和他們的威望被承認的重要原因。
而在大陸法系國家,法律的主要淵源是制定法,即由立法機關頒布的成文法。他們一般認為,法官只要把事實和法律最大限度的完美結合起來,即達到了公平、公正。在適用法律的過程中,法官的使命就是不折不扣地適用法律,按步就搬地判案即可,法官解釋法律的權力受到了嚴格限制,以防法律的「可能變形」。至於法律本身是否真正體現了公正,是「良法」還是「惡法」,是否有助於解決爭端,都不是法官所應關注的事。可見,在大陸法系各國,往往法典繁多,留給法官自由解釋的餘地很少,法官們的判例並沒有被打上個人烙印而為人所重視。美國學者梅利曼對大陸法系的法官形象就作過生動的描繪:「法官不過是一種工匠,除了很特殊的案件外,他出席法庭僅是為解決各種爭訴事實。從現行的法律規定中尋覓顯而易見的法律後果。他們的作用也僅僅在於找到這個正確的法律條款,把條款與事實聯系起來.......,法官的形象就是立法者所設計和建造的機械的操作者,法官本身的作用也與機器無異。......大陸法系的法官不是那種有修養的偉人,也沒有父親般的尊嚴,常常就和我們普通人一樣。」與英美法系法官不同,大陸法系的法官很難在其職業生涯中使自己聲名顯赫。「總之,大陸法系的司法工作是一個官僚的職業;法官是職員、公僕;司法的作用則是狹窄、機械而無創造性。」法官是「執行一個重要而基本上非創造性職能的文官」。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
第十八條法官的級別分為十二級。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為首席大法官,二至十二級法官分為大法官、高級法官、法官。
第十九條法官的等級的確定,以法官所任職務、德才表現、業務水平、審判工作實績和工作年限為依據。
第二十條法官的等級編制、評定和晉升辦法,由國家另行規定。

Ⅵ 法院法官對案件判決是可裁判性嗎

法院法官對案件判決的裁判性視乎法律體系的不同而異。在某些國家,法官具有一定的裁判自由度,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法律觀點做出決定。然而,其他國家的法官受到更嚴格的限制,必須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和解釋。總體而言,法官的裁判性應基於法律,但也需考慮案件事實和情況,以確保公正和合理的裁決。最終,法官的裁判性是否可行取決於所在國家的法律體系和司法實踐。
根據法律體系的不同,法院法官對案件的判決可能具有不同的裁判性。在一些國家的法律體系中,法官的判決是具有裁判性的,這意味著法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和法律觀點來做出決定。法官可以解釋和適用法律,並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做出裁決。
然而,在其他國家的法律體系中,法官的裁判權可能受到更嚴格的限制。這些國家可能採用了更為形式化和規定化的法律體系,法官在判決案件時必須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和解釋,不得隨意裁量。
總體而言,法官的判決應該是基於法律的,但在某些情況下,法官可能會有一定的裁判自由度,以便根據案件的具體事實和情況做出公正的裁決。這樣的裁判性有助於法官根據法律的精神和目的來解決案件,並確保公正和合理的司法決策。
需要注意的是,法官的裁判性並不意味著他們可以隨意違背法律規定或濫用權力。法官仍然需要遵循法律的約束和原則,以確保他們的判決是合法和合理的。對於法官的裁判性是否可行,最終取決於所在國家的法律體系和司法實踐。
法院法官在案件判決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和重要的職責。他們負責審理案件,根據法律、證據和相關法規作出公正的判決。法院法官必須具備扎實的法律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以便正確解釋和適用法律。他們需要審查案件材料、聽取雙方辯論,並對證據進行評估。在判決過程中,法官需要權衡各種因素,包括法律規定、先例判決、公眾利益和當事人的權益。他們的職責還包括保障司法獨立、維護法律秩序和促進公正司法。總之,法院法官在案件判決中扮演著公正、中立和權威的角色,確保法律的正確適用和公正的司法決策。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2018修正)》:
第一章審判組織第一百八十三條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或者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但是基層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速裁程序的案件可以由審判員一人獨任審判。高級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至七人或者由審判員和人民陪審員共三人或者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應當由審判員三人至七人組成合議庭進行。人民法院審判上訴和抗訴案件,由審判員三人或者五人組成合議庭進行。合議庭的成員人數應當是單數。

Ⅶ 法官有沒有選擇適用法律的權利有沒有宣布法律無效的權利

沒有。

法律如何適用,是有相關文件規定的。對於法律的適用是上位法優於下位法,新法優於舊法,特殊法優於普通法,這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中規定的。

所以法官如何適用法律,選擇適用哪個法律,是沒有太多自由裁量權的,是要遵守法律規定、圍繞客觀事實的,不是說想適用哪個就適用哪個的,你可以理解為法官沒有這個選擇適用的權利。

對於法律是否有效,這更加不是法官能夠決定的。如果我們從俠義的角度理解法律的話,法律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所制定的,其它的法規條例辦法,也是由國務院或者其它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所制定的,一個法律從制定到生效到適用到失效,要經過復雜的流程和審核,絕不是法官能夠說無效就無效的。

熱點內容
民法郭明瑞房 發布:2025-08-12 02:23:52 瀏覽:230
友新司法所 發布:2025-08-12 02:09:53 瀏覽:459
房屋建築質量管理條例 發布:2025-08-12 02:07:02 瀏覽:390
打人應該承擔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12 02:05:39 瀏覽:251
法官不作為如何起訴他 發布:2025-08-12 02:05:36 瀏覽:79
刑法一寸木 發布:2025-08-12 02:05:32 瀏覽:184
健康溫州法律法規 發布:2025-08-12 01:59:35 瀏覽:760
cpa經濟法的教學視頻百度雲 發布:2025-08-12 01:59:25 瀏覽:947
馬兆瑞經濟法企業法 發布:2025-08-12 01:58:01 瀏覽:801
法學香餑餑 發布:2025-08-12 01:50:54 瀏覽: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