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流江法官
『壹』 跟西門豹有一樣的名人故事
1、東漢 宗均
九江太守,那裡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屢次成為百姓的禍患,官府常常徵集、設立捕獸的柵欄、陷阱卻仍然有很多人被傷害。宗均說:「虎豹在山上,龜和鱷魚在水裡,它們各自有生活的處所。況且江淮之地有猛獸,就如同北方有雞、豬一樣。現在成為百姓的禍患,罪過在於殘忍的官吏,而不辭辛勞地張網捕撈,不是顧憐(百姓)的根本做法。一定要斥退姦邪、貪婪的人,考慮提拔忠誠、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柵欄、陷阱,免除賦稅。」這件事過了以後有傳言說老虎都相互結伴向東邊渡過長江了。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蟲(鬧蝗災),它們一起飛到九江的邊界,就向東西兩個方向散去,由於這件事宗均的名聲被遠近的人們稱頌。浚遒縣有唐、後兩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所有的巫神都要為山神娶百姓的女兒為妻,每年都要更換,百姓於是就不敢進行嫁娶之事,前後幾任太守都不敢禁止。宗均下達命令說:「從現在開始,給山神娶的妻子都要從從事巫術的人家中選娶,千萬不要打擾百姓。」於是,這種事就再也沒有了。
2.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責任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並且善於思考,講究辦事效率。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於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3. 黃霸(?-公元前51),字次公,西漢時期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史學家班固評論說:「自從漢朝建立以來,要講治理百姓的官吏還是數黃霸第一。」黃霸還在年少時,就立下了做一名好官吏的志向。由於漢時並無科舉制度,漢武帝為緩解財政困難,發布詔令,凡是向國家貢獻財產的給官做。黃霸便用糧食換了一個卒史。從政後,奉公守法,以廉為本;體察民情,以勸課農桑為重。特別是黃霸斷案,崇尚仁政,反對酷刑;對疑案堅持從輕處理;主張對犯罪實行外寬內明,教化為先,把重點放在防患於未然上,所以,黃霸為官,百姓擁護,朝廷滿意,屬下悅服。黃霸也因此從一年俸二百石的小史,一直升到了朝廷的丞相。其中,以在當時的大郡--潁川郡任太守的政績最為突出。此前,潁川郡是一個豪強地主稱霸一方,百姓流離失所的地方,他到任後,大刀闊斧,布施恩德,安置流民,重視農桑,施行教化,經過幾年的精心治理,潁川出現了太平安定,吏治清明,生產發展,「田者讓畔、道不拾遺」的太平景象,皇帝因此下詔稱頌黃霸是良吏中的最優秀者。
4. 徐有功(?-702),本名徐弘敏,唐朝長安人,是唐代最著名的專司審案的官吏。在古代,大多數官職都是行政司法混一的,只有在朝廷才有專門的審案官,但在官僚體系中地位極低,也難有作為。徐有功雖長期擔任專職審案官,卻因敢於嚴格守法,犯顏直諫,執正、平反成百上千冤案,救活人命多達萬人以上而名留青史。徐有功先後任過蒲州司法參軍、司刑寺(即大理寺)司刑丞、秋官(即刑部)員外郎、郎中侍御史司刑少卿等職。徐有功為官之時,正值武周時期,上有武後作亂,下有酷吏網羅,執法守正彼為不易。由於徐有功前後執正大案六七百件,救活人命數以萬計,因而難免得罪酷吏、奸臣,頻遭彈劾、推審,但最終皆因找不出他貪贓或徇私枉法的證據,使他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兩次被罷官又兩次復出,盡管如此,他仍持志不渝,不阿諛奉承,一心執法守正。也正因如此,使徐有功能成為歷史上罕見的一位名留青史的專職"法官",被當時人譽為"自古無有"的好官。
5. 狄仁傑(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後,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並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狄仁傑為官,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後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傑斷案傳奇》。
6.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餘年,先後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考慮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後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於後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7.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後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後,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包拯一生清廉簡朴,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 他一生嚴於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製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後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內容。
包拯在當時和後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後,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同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非常典型的。
8. 況鍾(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鍾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現在,只要一提起況鍾,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裡那位甘冒風險、敢於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鍾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後積勞成疾,病逝於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鍾,在他死後,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9. 海瑞(公元1514-1587),字汝賢,海南瓊山縣人。他生活的年代,正是明王朝由盛及衰的轉折時期。表面一片昇平,其時危機四伏。海瑞年青時,便對社會問題表現了極大的關注。在戶部供職時,出於對國家財力的憂慮,為進諫迷信道教、一心求仙而縱容各地大興土木修建廟壇道觀的嘉靖帝,以六品小官身份抱著必死決心毅然上疏。這次他呈上的奏疏便是有名的「直言天下第一事疏」,後人稱為《治安疏》。奏疏遞上後,海瑞即被入獄,好在不久嘉靖病逝、新帝在丞相徐階的勸說之下,才得以獲赦,官復原職,並逐步升至應天十府巡撫等職。之後,他為匡正時弊,嚴肅法紀,主持制定了貪污滿「八十貫絞」等嚴刑。他鐵面無私,對一直有恩於他的老丞相徐階也毫不留情,將徐家仗勢多佔的40萬畝良田退還原主,將欺壓良民的徐階的兩個兒子及20多個家人依律問罪。縱觀海瑞為官,歷經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多次冒死進諫,雖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的根本利益,但他嚴於執法,除暴安良,生活清廉,同情百姓,招撫流亡,注意發展生產,興修水利,限制大地主無止境的盤剝,改革落後的風俗習慣,等,得到了百姓的廣泛擁護,其行為具有不可否認的歷史進步作用。
10. 湯斌(公元1627-1687),字孔伯,別號荊峴,晚又號潛庵,祖籍保南睢州(今睢縣)。主要政績在康熙朝,官至內閣學士、江寧巡撫、禮部尚書等。湯斌為官一生,除著書立說,發展理學學說外,幾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河務和漕運的治理上,並注意為百姓減輕負擔、賑災救施、興利除害,從而始終躬身實踐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民本」思想,為變「滿目榛荒,人丁稀少」為「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做出了一定貢獻,其為官清廉,至死僅遺俸銀八兩,連買棺材的錢都不夠,真正可謂是一代清官。
從歷史上看,清官終極上干不過貪官,清官雖然誓死與皇帝一心,可到臨界點上皇帝與清官卻不一條心。人的慾望永遠大於實際上能把它填滿的填充物,這意味著在自然狀態下(即在沒有有效監督機制下),清官不可能比貪官多,清流的力量不可能比濁流的力量大。中國那麼多代王朝,貪官下馬雖多,但是最後都是濁流毀滅了這個王朝,而不是清流拯救了這個王朝。所以清官與貪官的關系根本上講是獨虎對群狼的局面,勢單力薄,處於隨時可能被毀滅的情勢里。清官的最大力量源泉是朝廷,可是十個貪官好歹能讓一個朝廷成其為朝廷,一個清官卻絕對支撐不了一個朝廷。這就意味著皇帝不可能完全違背十個貪官的意志而為一個清官撐腰。從理論上講,皇帝也是人,他對享受的要求更高更多,貪欲更大,因而皇帝的氣味與貪官更接近。這意味著,清官的矛頭最 後必然刺向皇帝,也就是說,如果任由清官作為,最後必定傷及皇帝。如果皇帝完全由著清官,皇帝則損失多多,從本質上講,清官與皇帝不是同路人,不是利益共同體;中庸點講,清官是朝廷平衡權力的一條腿,極端的講,清官是皇帝之敵。人有人格,國有國格。格是什麼?格是取向,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格是規范,是規矩,是為人之本,是立身之道。而我又一直以為,在諸色人等之格中,「官格」當屬首重之列。
《論語》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又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都在講做人之道,當然,儒家學說更是歷代為官之道之圭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國人為人為官的信條,成為國人講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標。無論是屈原、包拯、文天祥,還是范仲淹、諸葛亮,無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還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歷史上的清官、廉官、勤官、績官、能官,都是講求官德官格的模範,他們以自身的愛國、為民、勤政、重義、忠誠等高格美德,在歷史的「凌煙閣」上鐫刻下了不朽的名字,他們為當時的人民奉獻了真誠和心血,他們為歷史的前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貳』 誰能給我一些關於明朝海瑞的資料越多越好!今天之內!
海瑞(-1587),廣東瓊山人,即現在的海南島,字汝賢,號剛峰。他取此號的意思是一切以剛為主,要終生剛直不阿。因此人們尊稱為剛峰先生。
海瑞是明朝嘉靖時期的著名清官,由於敢於直言進諫,懲惡揚善,一心為民謀利,被人民敬為海青天、南包公,其英名流傳至今。
海瑞雖然出生於官僚家庭,但童年時期的家境並不殷實,在他僅四歲時父親不幸病逝,他和母親相依為命,生活異常清苦。母親很剛強,勤儉持家,教子有方,\"苦針裁,營衣食,節費用,督瑞學\"。在她的親自督導下,海瑞自幼即誦讀《大學》、《中庸》等書,加上母親為他所請的良師指點及嚴格要求,海瑞得到了良好的家教與文化教育,這使海瑞很早就有了報國愛民的思想。
明朝隆慶三年,即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僉都御史、欽差總督糧道巡撫應天十府,即現在長江下游兩岸,包括南京、蘇州、常州等地,是個非常富庶的地方。但海瑞到任後卻發現,人民在重賦和惡吏貪官的壓迫下生活極為困苦。如果趕上當年發生澇災,直到冬至的時候,還有一半田地被淹在水裡。糧價飛漲,百姓不去討飯就會餓死。於是,海瑞決定將治水與救災一起解決,既為當前又為將來謀利。後來,終於弄清受災原因是由於連接太湖通海的吳凇江淤塞所致,海瑞便召集飢民,趁冬閑季節開工,疏浚吳凇江及其支流。又經上書請求,將應該上交的糧食留下一些解決災民吃飯問題。這樣就調動了百姓的積極性,工程很快完成,當地的百姓都很感激海瑞。
為了維護農民的利益,海瑞進一步懲罰惡霸,歸還被強奪的土地。但對自己有恩的徐階在當地佔有的土地最多。徐階怕一點不退也不行,於是就象徵性地退了一些。海瑞則寫信勸他應該作出表率,多退一些田,同時勸說自己的兒子也改正錯誤。許多京官紛紛為已經告老還鄉的徐階說情,但海瑞還是聯合一些官員,迫使徐階退了二分之一的田地。海瑞依照法律將徐階兩個違法的兒子充了軍。其他地主們見此情景,趕忙將多佔的田依數退還。
海瑞還在賦稅方面減輕了人民負擔。當時江南的賦稅很混亂,有田的地主往往不納或少納,地少的農民卻要負擔很重的賦稅,其實,加重的部分都是替地主所交的,由地方官平攤到每個百姓頭上。這無疑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海瑞組織人清查土地,簡化賦稅制度,減輕百姓負擔,地主階級聯合誣告他,說他支持倭寇,不久,海瑞被罷了官。
海瑞擔任應天巡撫時,不但愛民撫民,還為民除害謀利,但他自己卻生活得很儉朴清苦。所到之處不許鼓樂迎送,也不住豪華的住宅。地方上為迎接他大擺宴席,他卻規定物價高的地方每頓飯不能超過三錢銀子,物價低的地方不超過二錢銀子。他一生很多時間閑居家中,只靠祖上留下的一點土地過活。他沒有置買田產,只在母親去世後靠別人幫助買了一塊墳地,將母親安葬了。
海瑞去世前幾天,還退還了兵部多送來的七錢銀子。他的妻子、兒子早已去世,喪事由別人料理,他的遺物只有八兩銀子,一匹粗布和幾套舊衣服。靠同僚的幫助,他的靈柩才得以運回故鄉。船在江上行駛時,兩岸的百姓自動穿孝來哭送他,店鋪也停了業,送行的隊伍長達百里。如今,在人民心中,海瑞成了正義的象徵,各地共有十幾種地方戲在傳唱著他的故事。
『叄』 誰能全面解讀法國清流門事件
法國政壇角斗:前總理被逼到牆角 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的私宅和個人辦公室於上周分別遭到司法部門的搜查,緣由仍然是一年半前爆發的政治大丑聞「清流門事件」的後續:根據警方在法國秘密情報部門退役將軍榮多銷毀的電腦硬碟上復原的數據表明,德維爾潘的名字出現在榮多的一份筆錄里,據此司法部門懷疑德維爾潘應為這一丑聞負更大的責任,結果出現了上述「抄家」一幕。 憤怒的德維爾潘從休假地趕回巴黎,「我拒絕成為此事的替罪羊,這也太草率了!盯著我不放的結果,就是我們離真相越來越遠!」前總理在上周六接受采訪時如此說。 此事將當今法國政壇三大巨頭——除了前總理德維爾潘外,還有前總統希拉克和現任總統薩科齊——捲入其中,前兩者被懷疑對後者進行「政治陷害」,而薩科齊則是此案的「投訴者」。在法國歷史上,前任總理遭到司法搜查,這還屬首次。最令平民百姓不解的是,圍繞此事之爭,既非政策歧見,亦與國家利益無關,而是政壇幕後的爾虞我詐。 司法搜查:事主一無所知 上周五上午10時,一輛警車停在巴黎克雷貝爾街的一幢大樓前:前總理德維爾潘在此有一套個人辦公室。警方蜂擁而入,細細搜查,直到下午5時才離開。走時搬去了兩大紙箱的文件。在此前一天,檢察官讓—瑪麗·杜伊和亨利·蓬斯已經在德維爾潘的巴黎十七區的私宅搜查了整整6個小時,也搬走了好幾箱文件。 據《世界報》報道,在被搜走的材料中,包括兩份蓋有「國防機密」字樣的文件。裡面有什麼內容目前尚不得而知。不過根據法國法律,檢方當局要使用這兩份「國防機密」文件的話,還要向現任國防部長提出解密申請。當然,現任國防部長已經不再是德維爾潘或前總統希拉克的人了,而是此丑聞的「受害者」現任總統薩科齊任命的。 決定對前總理的私宅和辦公室進行搜查的法律依據,是從前法國秘密情報人員榮多將軍的電腦里找到的一份筆錄。菲利浦·榮多被描述成法國的「007式」的人物。他在2003年到2004年期間,是法國國防部的一位情報官員。是他被委派調查有關「清流」公司的一份名單的情況。在這份據稱是受賄者的名單上,有現任法國總統薩科齊的名字。 當丑聞爆發後,榮多遭到司法部門調查。這時他曾銷毀了一台個人用的電腦。但檢察官卻修復了部分硬碟,找到一些被刪除的文件,發現其中有一份筆錄。榮多在筆錄中寫著,他聽另外兩名涉案者、投寄匿名信告密的讓—路易·傑爾戈蘭和電腦專家伊瑪德·拉烏德說,是德維爾潘和法國前總統希拉克下令對「清流」公司名單進行調查,目的在於打擊薩科齊本人。 本來德維爾潘還只是作為證人出席此案作證,並未遭到任何起訴。去年12月他曾以證人身份接受了檢察官長達17個小時的詢問。但這次對他本人私宅和個人辦公室的搜查,證明德維爾潘很有可能將會遭到起訴。 令人蹊蹺的是,當警方在巴黎搜查時,德維爾潘還在外地度假,對此一無所知。是報刊將此事捅了出來,德維爾潘才恍然大悟。當事人都不知的事,媒體卻能詳細述說,令人懷疑「司法機密」完全是一句空話。對此,德維爾潘表示「極為憤慨」,但也無可奈何。 目前檢察官尚未做出是否起訴前總理的決定。本月18日司法當局將聽取傑爾戈蘭的證詞,筆錄作者榮多則將在19日接受訊問。如果榮多和傑爾戈蘭的證詞也對德維爾潘不利的話,則對於前總理來說,前景就不妙了。 事件起因:售台武器丑聞 整個事情的起因,則要追溯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當時法國社會黨總統密特朗誤判局勢,批准向台灣出售6艘拉斐特護衛艦,造成中法關系的波折。事後人們才知道,在這起軍火交易中,有高達5億美元的巨額回扣從台灣流向法國。這就是被當時稱為「可以炸毀共和國二十次」的「拉斐特護衛艦丑聞案」。 這一丑聞內幕非常復雜。當時是法國社會黨政府執政。但據透露,這筆5億美元的回扣不僅僅由左翼人士享用,而且右翼政客也收取了「閉嘴費」。5億美元不是一個小數。 經手此事的法國埃爾夫石油公司高官西爾萬被捕後一直拒不交代,據分析就是擔心涉及的面實在太大太廣,一著不慎將會性命攸關!事實上從案發以來法國和台灣方面就已經有8名涉案者死於非命(車禍、關窗時從五層樓摔下來、自殺、「心臟病發作」,當然還有明目張膽的謀殺),其中甚至包括負責此案調查的檢察官。這一切都讓當事者不寒而慄。法國當局至今將最為關鍵的一些材料列為「國防機密」,拒絕司法機構染指,因此這一「世紀大案」在審理了十幾年後仍然不明不白。被判入獄的都是一些明顯的「替罪羊」。前外長羅朗·迪馬曾一度被拉下水,判處兩年有期徒刑。但在迪馬要將秘密全盤倒出的「威脅」之下,巴黎上訴法庭取消了對迪馬的所有指控,令人備感此案內幕之深。而「清流」公司案則是「拉斐特丑聞」的案中案。 德維爾潘:可能涉嫌誣告 「清流」公司是位於盧森堡的一家金融轉賬公司,每天都有大量的資金出入。很多人懷疑這家公司偷偷地為黑社會和其他有關利益者「洗錢」。就在「拉斐特丑聞」於2001年立案調查開始後,「清流」公司進入了調查者的視線。2004年當時的主審法官接到一封匿名信,揭露了一個長長的名單,聲稱名單上的人接受了「拉斐特丑聞」案中的回扣,並將回扣放入「清流」公司洗錢。寄出這封匿名信的人,就是當時任法國「歐洲航天與航空防務公司」第三把手、與德維爾潘關系十分密切的讓—路易·傑爾戈蘭。 出現這份名單後,當時的德維爾潘還只是外交部長。是他本人一天將傑爾戈蘭和榮多將軍叫到外交部辦公室,要求榮多將軍就這份名單進行秘密調查。德維爾潘的說法是,因為回扣問題涉及到法國國家利益,因此有必要就此進行調查。但他否認曾直接提到薩科齊的名字。 必須說明的是,當時法國右翼內部斗爭非常激烈。希拉克派和支持內政部長薩科齊的人馬正在為爭奪下一屆總統候選人進行著你死我活的斗爭。自1995年法國右翼內部一度分裂,出現了當時的總理巴拉迪爾與巴黎市長希拉克之間為爭奪總統寶座而展開的激烈爭奪,此後右翼內部的傷痕就一直沒有癒合。2005年至2006年正是今年法國總統大選的關鍵時刻。以薩科齊為一方,希拉克和德維爾潘為另一方的右翼內部兩大派系正在進行著最後的決斗。如往常一樣,丑聞是打擊對手最好的武器。「清流」公司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 隨著司法調查的深入,檢察官發現這份名單是捏造的。其中有後來當選法國總統的薩科齊的名字。為此,薩科齊於2006年初向司法當局提出了訴訟。此後調查的關鍵就一直圍繞著是誰下令、又是誰著手對這份名單進行篡改,以便「抹黑」薩科齊的。主管電腦的伊瑪德·拉烏德否認是他對電腦名單動了手腳。傑爾戈蘭也否認他本人是始作俑者。在榮多電腦硬碟上發現的新資料使檢察官將懷疑的視線直接轉向了德維爾潘本人,因為榮多的筆錄是這樣寫的:據拉烏德告,他的上司傑爾戈蘭從德維爾潘那裡得到指示,稱希拉克總統下令要「打擊薩科齊」。對於檢察官來說,這已經足以將德維爾潘送上法庭。因為這證明德維爾潘事先已經知道薩科齊的名字出現在「清流」公司名單上是「假的」。那麼德維爾潘為自己的所有辯護就都出現了問題。 前景詭秘:到底誰在操控? 此事件一經披露,立即在法國政壇激起千層浪!一方面專家和媒體對已經沉寂了一年多的這一陳年舊案突然再現,感到奇怪和蹊蹺。硬碟修復的時機不早不晚,恰好在德維爾潘離開馬蒂翁大廈之後。一些記者在報道中透露,對前總理的搜查沒有內政部長的批準是不可能的,這證明,此案的最初起訴者現任總統薩科齊看來「並不準備就此罷手」,非要將此案調查到底不可。其中內情到底如何,令人無法參透。 另一方面,這一案件無論是從重要性還是從緊迫性來說,都遠遠比不上「拉斐特丑聞」案。緊追德維爾潘不放的結果是,真正拿了5億美元回扣的政治家至今逍遙法外,甚至在「國防機密」的保護下高枕無憂。為何對主案不聞不問,甚至借口「國防機密」而緊緊捂住,哪怕從理論上來說,當時的涉案者應該主要都是左翼人士,因為當時的總統是社會黨的密特朗、總理是社會黨的克雷松夫人。此後從1995年開始,總統府就一直掌握在右翼手中,到2002年希拉克擊敗極右翼候選人勒龐連選成功時,右翼控制了法國幾乎所有的國家政權,包括參眾兩院和司法機構。為什麼仍然以「國防機密」為借口而繼續封鎖司法部門對此案的調查呢?種種跡象都證明,右翼內部確實可能有一部分「得利者」。 「清流」公司丑聞最初並不是司法機構在進行調查,而是一位記者。這位名叫德尼斯·羅貝爾的記者追蹤該公司多年,堅信該公司問題多多,並出版了好幾本書來披露其「洗錢」的內幕,其中包括有關「售台武器案」中的回扣問題。 但司法機構對其所有調查似乎都沒有任何興趣。直到出現了「假名單」事件後,法國司法部門才「如夢方醒」,開始追蹤此事。但也僅僅局限於對上述假名單的追蹤而已。對羅貝爾披露的情況則一如既往:不感興趣。最終還因羅貝爾書中的某些事實的不準確而將「丑聞的披露者」送上了法庭。 難怪有些評論認為,整個案件給人印象是追枝節而棄主幹。問題在於此舉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偶然? 由於此案不僅僅涉及德維爾潘,事實上也把前總統希拉克捲入其中。前不久司法部門曾准備以證人身份傳訊希拉克,但遭到後者的拒絕(法國法律規定,以證人身份遭到傳訊是可以拒絕的)。但明眼人已經看到,此案的最終目標,很有可能「醉翁之意不在酒」。其中的奧妙,看來很難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