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演繹推理
發布時間: 2025-08-15 04:22:53
Ⅰ 判決推理結構的正確性
判決書的製作,在實質上應當具備邏輯性和公正性的特點。
邏輯性司法裁判要辨別是非曲直,要解決互相對立的訴訟爭議,要對案件事實予以揭示和證明,就必須使用一定的邏輯形式。司法過程是一個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邏輯進行推理和判斷的過程,邏輯是司法實踐的基本工具。司法判決使用的是三段論式的邏輯形式。早在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司法判決中,這種邏輯形式就已經開始運用。司法判決的邏輯性體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指判決書的結構是三段論的邏輯推理關系。判決書除首部和尾部外,可概括劃分為認定事實、法律理由、判決主文三大部分,三部分之間是三段論的邏輯推理關系。即認定事實是小前提,法律理由是大前提,判決主文是結論。如果認定的事實不清,所依據的證據不足,則是小前提不成立;如果適用法律不當,則是大前提不成立。小前提或大前提的不成立,都會導致結論的錯誤,即推導出錯誤的判決結果。其二是指在認定事實和確定責任時,通常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進行證明。其操作方法與前述相同,即法官在具體的案件中要以法律的相關條文作為三段論的大前提,將案件事實作為小前提,從而推導出一個司法結論。在判例法國家,法官在進行這種演繹推理之前需要先進行一番歸納推理,即先要搜集上級法院或本院從前的有關判決,從這些司法先例中歸納出一個一般原則,再以演繹之法將此一般原則應用於具體案件中。
熱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