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長汀法院院長

長汀法院院長

發布時間: 2025-08-16 09:28:06

❶ 中共一大參會人員是那些

李達、李漢俊、張國燾、劉仁靜、何叔衡、董必武、陳潭秋、王燼美、鄧恩銘、陳公博、周佛海、包惠僧

1、王燼美(1898--1925),山東莒縣北杏村人,今屬諸城,濟南共產主義小組代表。後任中共山東省委書記,1925年8月在青島病逝。

❷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者的各自結局,包括中共一大的代表

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者的各自結局各不相同,中共早期黨員的人生道路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矢志不渝地捍衛信仰;第二種是對信仰產生懷疑,游移不定;第三種是背叛信仰,站在正義的對立面。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法租界貝勒路樹德里3號(後稱望志路106號,現改興業路76號)和浙江嘉興南湖召開。出席大會的各地代表共13人。13人之後的人生道路完全不同:

一、矢志不渝地捍衛信仰(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鄧恩銘、何叔衡)

1、毛澤東、董必武,後來成為中共領袖、歷史巨人。

2、何叔衡血灑疆場,壯烈犧牲;鄧恩銘、陳潭秋慘遭殺害,英勇就義。

二、對信仰產生懷疑,游移不定(李漢俊、李達)

1、李漢俊

李漢俊是中共一大代表,後來血染刑場,被敵人所害。但此時他已不是中共黨員。

二大後,李漢俊與張國燾和陳獨秀發生矛盾,就漸漸脫離了黨的活動。李漢俊不在黨組織中活動,但並沒有放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革命工作。大革命失敗後,他利用「合法」職位,掩護了一批尚未暴露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進步人士,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

1927年12月17日下午,李漢俊在寓所被新上台的桂系軍閥胡宗鐸抓走,在未審訊的情況下,當晚被槍決。

2、李達

1920年李達啟程回國,很快與陳獨秀、李漢俊等人共同成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

1922年,李達攜家返湘,同毛澤東等合作辦湖南自修大學去了。李的這次返湘,既有毛澤東所邀,也因他與陳獨秀和張國燾的矛盾所致。是年,李達憤然宣布脫黨,犯下他一生「最大的錯誤」。

1949年12月,毛澤東作為歷史見證人,劉少奇作為介紹人,李達重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三、背叛信仰,站在正義的對立面(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包惠僧、劉仁靜)

陳公博、周佛海、張國燾背棄信仰,叛變投敵;包惠僧、劉仁靜歷經曲折,迷途知返。

1、二號巨奸陳公博

以參加中共一大為轉折點,陳公博對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熱情急劇下降,以至於在幾個月時間內,對共產主義學說產生了懷疑和困惑,後來竟產生出國留學的念頭,以逃脫黨的工作和轟轟烈烈的大革命。

1925年4月,陳公博從美國回到廣州,隨即加入國民黨,再度登上政治舞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陳公博與已叛國投敵的汪精衛、周佛海狼狽為奸。1946年4月12日,陳公博被以「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罪判處死刑。

2、投機能手周佛海

中共一大閉幕後,周佛海准備同楊淑慧結婚。後因楊父反對,他帶著楊淑慧於1921年11月再度前往日本就讀。返回日本後,他實際上與黨組織脫離了關系,不再從事黨的任何工作。

不久,他應邀來到廣州出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秘書,同時兼任廣東大學教授。隨著地位的變化,他與黨的離心傾向日益加重,並散布對黨的不滿情緒。

中共廣州支部負責人對他進行了耐心批評和教育,幫助他認識錯誤。但他毫無悔改之意,後來竟公開聲明與共產黨脫離關系。中共中央為純潔黨的組織,准其脫黨。從此,周佛海走向了反共反人民的道路,成為國民黨右派營壘中的干將和蔣介石的心腹。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周佛海基於抗日必敗的論調,與汪精衛出於共同的利益需要和政治主張而「物以類聚」了。周佛海抱著強烈的政治野心投靠汪精衛,奉汪精衛為「精神領袖」。

1946年11月7日,國民黨南京高等法院判處周佛海死刑。由於蔣介石念其為重慶方面做過「貢獻」,出面干預,才被減為無期徒刑,保住了腦袋。1948年2月28日,周佛海因心臟病發作暴死在南京老虎橋監獄。

3、分裂元兇張國燾

在中共一大上,張國燾被選為中央組織主任,後來由於激烈反對黨的國共合作戰略,並在黨內組織小集團,受到中共中央的尖銳批評。

1931年4月,張國燾進入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擔任該根據地中央分局書記兼軍委主席。在這里,他積極推行王明「左」傾路線,大搞肅反擴大化,錯整了不少好同志。在長征期間,張國燾反對中央北上抗日方針,妄圖用武力挾持黨中央,分裂紅軍。

1938年4月4日即清明節前一天,張國燾以陝甘寧邊區政府代主席的身份去陝西祭掃黃帝陵。正值國民黨西北行營主任蔣鼎文也在拜祭。祭畢,他便一頭鑽進蔣鼎文的轎車去了西安。

自此,張國燾投入了蔣介石的懷抱,死心塌地地在國民黨營壘里幹了長達十年的特務勾當。

1948年冬,隨著國民黨政權的垮台,張國燾已無利用的價值,被國民黨當局踢出局,他只好攜帶家眷逃到台灣。

4、落伍之人包惠僧

中共一大後的頭幾年,包惠僧先是在上海參與編輯《勞動周刊》,後來歷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長江支部主任、中共武漢區委委員長。

1924年,他奉黨組織之命加入國民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清黨」,包惠僧被清洗了出來。此後,他輾轉於湖北老家、江蘇、上海等地避難。不久,他因看不到中國共產黨的前途,便脫離了共產黨。

1949年11月,包惠僧回到北京。周恩來與包惠僧作了長談,並將他安排到華北人民革命大學學習,後分配到內務部研究室任研究員,不久在國務院參事室任參事。「文革」中,包惠僧受到沖擊。1979年7月2日,包惠僧因腹主動脈瘤破裂大量失血而離開人世。

5、托派分子劉仁靜

中共一大閉幕後,劉仁靜回到北京。1926年,劉仁靜受黨中央派遣,再度赴莫斯科,進入國際列寧主義學院學習。學習期間,蘇共爆發了斯大林與托洛茨基的尖銳斗爭。斗爭的結果,托洛茨基被開除黨籍,並被驅逐出境。得知這一消息後,劉仁靜十分震驚,且與托氏產生了思想上的共鳴。

1929年12月29日,黨中央在《紅旗》上刊出《給劉仁靜的一封公開信》,限他三日內說清問題。可劉仁靜置若罔聞,依然我行我素,最終自行脫黨被除名。劉仁靜一心要當托派的首領,自稱「中國托派天字第一號人物」,在托派組織里搞得烏煙瘴氣。

1948年,他跑到南京擔任國民黨中央政治研究室研究員。上海解放不久,劉仁靜來到北京。劉少奇親自找到他,嚴厲地批評了他的錯誤,責其進行深刻反省。劉仁靜終於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決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四、英年早逝(王盡美)

王盡美是濟南代表。1921年6月,王盡美接到一大通知後,乘輪船到上海。

一大結束後,他與瞿秋白、鄧恩銘等同志一道,代表中共參加了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的遠東會議,並會見了列寧。1925年1月11日至22日,王盡美帶病到上海參加了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1925年8月19日,年僅27歲的王盡美因肺病逝世。


(2)長汀法院院長擴展閱讀

中共一大的歷史意義

中共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綱領,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規定黨的綱領是:

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公有;聯合共產國際。綱領明確提出要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並確定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

中共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猶如一輪紅日在東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國革命的前程。這是近代中國社會進步和革命發展的客觀要求,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

❸ 古代姓沈的名人有哪些

沈(shen3)姓有三種來源: 1、 出自姬姓,以國為姓,是黃帝的後裔。沈本是上古國名,最早是夏禹子孫的封國。周初時,武王死後,由年幼的成王即位,周公旦(文王第4子)攝政。三監不服,與武庚(商紂王之子)勾結,聯合東方夷族反叛,後被周公旦所滅。季載(文王第10子)因平叛有功,被周公舉薦為周天子的司空,後成王將其叔叔季載封於沈國,又名聃國。季載又稱冉季載。聃又寫作冉,古時,冉、沈讀音相同。春秋時,沈國為蔡國所滅,季載之後子逞逃奔楚國,其後子孫遂以原國名命姓,稱沈氏。 2、 出自羋姓,是顓頊帝的後裔。春秋時,楚莊王之子公子貞被封在沈邑,其後遂以封邑名命姓,稱沈姓。 3、 出自少昊金天氏,以國為氏。少昊金天氏裔孫台駘氏之後有人建立沈國,春秋時,為晉國所滅,子孫遂以沈為氏。 姓氏分布 沈姓起源於今河南、安徽兩省間地。春秋時,沈國被蔡國滅掉後,季載的後代子逞逃奔楚國,其孫沈尹戌,初隱居於零山,後仕楚為左司馬。尹戌之子沈諸梁,世襲作司馬,食采於葉(今河南葉縣)。秦時,子逞之子沈平封竹邑(今安徽符離集)侯。沈平之子沈遵徙居九江壽春(今安徽壽縣)。東漢時有沈戎舉家徙居會稽烏程吳興(今浙江吳興縣),此為沈姓南遷之始。魏晉南北朝是沈姓大舉南遷之時。至唐代,沈姓已散居今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唐初,中原有沈姓將佐隨從陳政、陳元光父子領軍入閩開辟漳州,在福建安家落戶,其子孫散居龍溪、漳浦、南靖、長泰、詔安等地,唐末,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又有中原沈姓族人隨同遷王。南宋初有吳興人沈啟承官至汀州府知府,其子沈廷輔,隨父入閩,後遷居福建省建陽縣。沈廷輔有8子,分居寧化、龍巖、長汀、清流、延平、連城、上杭等地,其後又有人徙居廣東的大埔、梅州等地。明末,沈斯庵徙居今台南縣善化鎮,為沈姓移居台灣之始。清乾隆、嘉慶年間,福建漳州、泉州及廣東沈氏,又有多支遷往台灣,進而又移居海外。沈姓歷代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南方姓氏。 姓氏名人 沈沖:南朝齊吳興武康人,字景綽。沈懷文子。仕宋,歷任撫軍正佐,兼記室。父懷文得罪被殺,與兄弟情哀貌苦,見者傷之,以此知名。歷官尋陽太守。齊武帝時,遷御史中丞、五兵尚書。與兄沈淡、沈淵名譽有優劣,世號為「腰鼓兄弟」。卒年五十一。謚恭。 沈約:南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聲律學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書》的作者。他首創「四聲」之說(把每個字分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運用聲調變化,能使詩歌動聽,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創新。著有《晉書》、《四聲譜》等書。今天的國語注音符號,就是以《四聲譜》演變而來的。 沈亞之:唐吳興人,字賢。初至長安,與李賀結交。憲宗元和十年第進士。為秘書省正字。穆宗長慶中,補櫟陽令。後累遷殿中丞御史內供奉。文宗太和三年,柏耆宣慰德州,取為判官。耆罷,亦貶南康尉。官終郢州掾。以文詞得名,嘗游韓愈門下。作傳奇小說《湘中怨辭》、《異夢錄》、《秦夢記》等。有集。 沈既濟:唐代文學家,長於史學,又善作小說。撰有《建中實錄》10卷及傳奇小說《枕中記》《任氏傳》等。《枕中記》中記述了盧生在邯鄲住旅館的時候,借道士呂翁的枕頭用,夢到自己登科當了丞相,非常榮華,醒來店主所蒸發黃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貴功名不過是做了一個夢而已。這就是「黃梁夢」的出處。明代湯顯祖寫的雜劇《邯鄲記》即以它為題材寫成的。 沈□期:唐朝詩人,相州內黃(今屬河南)人。他與同時代的宋之問均為宮廷詩夫。世人稱為「沈宋」。他擅長七言詩,形式上講究聲律,屬對精密,但缺乏內容。沈□期的詩對律詩的定型有一定影響。 沈括:北宋科學家、政治家,錢塘人。他勤於鑽研,精通天文、歷法、數學及醫學,並對物理學和地質學方面的某些規律和現象有較科學的認識。他晚年住在夢溪園(今江蘇鎮江東郊),將平生研究成果及見聞撰成《夢溪筆談》30卷。該書詳細記錄了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還首先提出了石油的命名。《夢溪筆談》對研究北宋社會狀況極有價值。 沈周:字啟南,號石田,又號白石翁,長洲人(今江蘇省吳縣),明代畫家。博覽群書,文學左氏,詩擬白居易、蘇軾、陸游,字仿黃庭堅。擅畫山水,多江南山川、園林景物,師法董源、巨然、黃工望。兼工花卉、鳥獸、人物。詩文俱佳,與唐寅、文徵明、仇英並稱「明之四大家」。
評論 | 2 3

2013-09-23 15:25熱心網友 最快回答
沈 約:南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聲律學家。他是《二十四史》中《宋書》的作者。他首創「四聲」之說(把每個字分為平、上、去、入),指出如何運用聲調變化,能使詩歌動聽,講求聲律對仗,推動詩歌走向格律化,在文學史上是一個重要的創新。著有《晉書》、《四聲譜》等書。今天的國語注音符號,就是以《四聲譜》演變而來的。
沈 括: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北宋科學家,他所著《夢溪筆談》記載了其在天文、數學、礦業、醫葯、生物、物理等多方面成就,為後世科學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本人是一位博學多才的科學家,著有《良方》、《長興集》等傳世。
沈 周:明代畫家。博覽群書,文學左氏,詩擬白居易、蘇軾、陸游,字仿黃庭堅。擅畫山水,多江南山川、園林景物,師法董源、巨然、黃工望。兼工花卉、鳥獸、人物。為明代吳門畫派四家之一。為人耿直,不應科舉,長期從事繪畫和詩文創作。名重於明代中葉畫壇,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合稱「明四家」。著有《石田集》、《江南春詞》、《石田詩鈔》、《石田雜記》等。
沈 和:字和甫,杭州人,戲曲作家。能詞翰,善談謔,兼明音律。《錄鬼簿》載:「後居江州(九江),近年方卒,江西稱為蠻子關漢卿者是也。」著雜劇《祈甘雨貨郎朱蛇記》、《徐駙馬樂昌分鏡記》、《鄭玉蛾燕山逢故人》、《鬧法場郭興何楊》、《歡喜冤家》等五種。以上種種元曲的問世,不僅繁榮了江西的雜劇活動,而且因其內容大多為歷史題材,對明代弋陽腔連台本戲的形成和發展均產生了一定影響。所作雜劇時人稱為「蠻子關漢卿」。
沈 仕:字懋學(1488-1565),又字子登,號青門山人,明代浙江省仁和(今杭州市)人,散曲家、畫家,能詩,善畫花鳥山水。其散曲多描寫艷情及享樂生活,內容庸俗。當時稱為「青門體」。著有散曲集《唾窗絨》等。
沈 璟:明代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戲曲理論家,戲曲作家,曾官至吏部員外郎,光祿寺丞等職。致力戲曲聲律研究,形成「吳江派」,沈氏一族從事詞曲研究,創作共延衍11代17人,蔚然大觀。
沈 鵬:中國當代著名書法家、美術評論家、詩人、編輯出版家。齋名介居。1931年9月出生於江蘇江陰。幼年始習字畫。入大學後攻讀文學,又學新聞專業。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人民美術出版社藝術委員會顧問等。書法長行草,有強烈的時代風貌與個人風格,書體兼及隸、楷多種面貌,受到國內外高度評價。著作有《書畫評論》、《沈鵬書畫談》、《三餘吟草》、《當代書法家精品訂·沈鵬卷》、《草書千字文》等。主持和手編的書刊達500種以上。
沈法興:隋末唐初湖州武康(今浙江省德清西)人,隋末梁王。出身於江南世家,任吳興郡守,打著為楊廣報仇的旗號聚眾造反,靠著家族的號召力,短時間內就發展到七萬餘人,並佔領了江都南方重鎮毗陵。杜伏威據厲陽,李子通據海陵,沈法興據毗陵,三大勢力都對江都虎視眈眈,後為李子通擊敗。
沈慶之:字弘先,南北朝時期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宋朝著名將領、太尉,封始興郡公,曾在婁湖(今江蘇省南京市)廣置田產。沈慶之從小就非常會打仗,常常打勝仗回來,後來他被封為「建武將軍」,專門負責防守邊疆。
沈亞之:唐代吳興人,文學家,元和進士,善文辭,且能詩,為李商隱所推許。有作品《湘中怨辭》、《異夢錄》、《秦夢記》、《沈下賢集》等傳世。
沈佺期:河南省內黃人。唐代著名詩人,擅長七言詩,詞藻華麗,律體嚴謹,與宋之問齊名,並稱「沈宋」。曾官至太子少詹事情、修文館直學士。對律詩體制的定型頗有影響。
沈既濟:唐代文學家,吳(郡治今江蘇蘇州市)人,長於史學,又善作小說。撰有《建中實錄》10卷及傳奇小說《枕中記》《任氏傳》等。其《枕中記》中記述了盧生在邯鄲住旅館的時候,借道士呂翁的枕頭用,夢到自己登科當了丞相,非常榮華,醒來店主所蒸發黃梁尚未煮熟,因悟富貴功名不過是做了一個夢而已。這就是「黃梁夢」的出處。明代湯顯祖寫的雜劇《邯鄲記》即以它為題材寫成的。
沈傳師:字子言,唐代蘇州(今屬江蘇省)人,書法家,曾官至吏部侍郎,工書法。唐德宗貞元(785-805)末舉進士,歷太子校書郎、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湖南觀察使。寶歷元年(825年)入拜尚書右丞、吏部侍郎。工正、行、草,皆有楷法。朱長文《續書斷》把它和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權等並列為妙品。宋歐陽修《六一題跋》雲:「傳師書非一體,放逸可愛。」宋代米芾對他人的書法很少許可,但對沈傳師極為推崇。說沈的書法「如龍游天表,虎踞溪旁,精神自若,骨法清虛。」人稱中唐以後沈書最佳,米芾自稱學大書以沈傳師為主。陶宗儀《書史會要》稱其「善楷、隸、行、草,以書自名」。傳世書跡有《羅池廟碑》、《游道林嶽麓寺詩》、《柳州石井銘》等。今存正書《羅池廟碑》拓本。
沈欽韓:字文起,號小宛,原籍浙江省潮州(今吳興),史學家,文學家,學問淵博,精史地之學,長於訓詁考證。資秉極敏,而勤學甚至。家綦貧,書值千錢即無力購致,假之藏書家,計日以還,輒寫其要,遂淹通群經。尤長《禮》與《春秋》,熟於諸史志,旁及百家,故記,官書,野乘,古今專集,匯集,類抄,札記,究其條緒,悉歸於統。故所為制舉文,沈博怪瑋,常人不能解。
沈德潛:江蘇長州人,清朝詩人,他主張作詩應符合理學原理,為擬古詩派代表,其作品《唐詩別裁》、《古詩源》為研究古詩發展的重要著作。
沈永年:字青原,江蘇省華亭人,清代畫家,所畫山水能得元代意趣。
沈鈞儒:浙江嘉興人,早年積極參加革命運動,多次組織群眾運動,為「七君子」之一,解放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最高法院院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政協副主席等職,為我國的革命與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
沈雁冰:筆名矛盾,浙江桐鄉人,著名革命文學家,中共黨員,早年參加文學革命運動,解放後歷任我國文化部門重要職務。他先後創作了《子夜》、《蝕》、《虹》、《春蠶》、《林家鋪子》等傑出的文學作品。
【中國人民解放軍沈姓開國將軍生平簡介】
沈啟賢少將
沈啟賢(1912-——),陝西省漢陰縣人。1930年參加西北軍。1936年由西北軍起義參加陝南抗日義勇軍第1軍,任參謀長。1937年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15軍團,任第15軍團警衛團參謀長。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教導營營長,新編第4旅參謀長,新四軍第3師10旅29團團長,蘇北軍區淮海軍分區第一支隊支隊長,新四軍第3師司令部參謀處處長。
解放戰爭時期,任吉江軍區參謀長,北滿軍區第4軍分區司令員、獨立第5師師長,東北人民解放軍第12縱隊36師師長,第四野戰軍49軍147師師長,145師師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9軍參謀長,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參謀長,志願軍空軍參謀長,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空軍系副主任、主任,空軍學院副院長。是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三級八一勛章、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沈鴻林少將
沈鴻林(1910-——),山東省菏澤縣人。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0年闖關東,在山海關附近被東北軍抓兵,在110師4旅53團3營1連當兵,1931年當了班長。1935年在陝西與紅軍作戰時被俘,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紅一方面軍2師2團2連班長。參加了東征、西征和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115師343旅685團營長,新四軍獨立旅2團營長,山東軍區第1師2團參謀長。參加了平型關戰斗。
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第1師補充團團長,第四野戰軍42軍155師465團團長。參加了保衛四平和三下江南等戰役戰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155師副師長,中南軍區鐵道運輸司令部參謀長,1953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鐵路工程9師師長,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214師師長,鐵道兵大興安嶺會戰指揮部副指揮兼工程部部長,大興安嶺指揮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荊江分洪和海南島國防工程建設。為大興安嶺林區建設做出了貢獻。後任鐵道兵學校校長,鐵道兵技術學校顧問。
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軍銜。榮獲八一獎章、二級獨 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中國人民解放軍沈姓當代將軍生平簡介】
沈濱義中將
沈濱義(1944.12-——),浙江省義烏縣人。1964年12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66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65年12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某部快艇電航兵。1969年4月後任海軍快艇艇長、副中隊長、中隊長、副大隊長。1975年3月入軍政大學軍事系學習。1978年2月後任海軍快艇支隊參謀長、副支隊長、支隊長。1980年9月入海軍學院合成指揮班學習。1983年8月任海軍赴孟加拉國軍事學裝備專家組組長。1985年8月任海軍福建基地參謀長。1987年9月入**基本系學習。1989年10月任海軍東海艦隊副參謀長。1991年8月任海軍上海基地司令員。1993年3月任解放軍總後勤部部長助理,1994年12月任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1999年12月任解放軍海軍副司令員。
1988年9月被授予海軍大校軍銜,1990年晉升為海軍少將軍銜,1996年晉升為海軍中將軍銜。

熱點內容
天下法學 發布:2025-08-16 11:26:06 瀏覽:123
大排檔擾民法律 發布:2025-08-16 11:25:57 瀏覽:926
電商法是什麼 發布:2025-08-16 11:21:07 瀏覽:486
地方性法律法規是行政法規嗎 發布:2025-08-16 11:20:57 瀏覽:9
2014年萬國民刑先修班刑法韓友誼 發布:2025-08-16 11:16:48 瀏覽:628
民事訴訟法原告適格 發布:2025-08-16 11:12:54 瀏覽:663
扣劃通知書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6 11:12:54 瀏覽:854
如何推進地區法治建設 發布:2025-08-16 11:07:56 瀏覽:341
一個新法律部門經濟法 發布:2025-08-16 11:04:27 瀏覽:664
社會與法花若離枝三季 發布:2025-08-16 10:58:15 瀏覽: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