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代司法官
❶ 夏朝皇帝以下由大到小都有些什麼官 詳細,謝謝!
由於夏朝到秦朝2000多年間的關於職官的資料很少,而且真偽難辨。很長一段時期研究職官要麼完全依據《周禮》,要麼忽略不談。但是《周禮》成書較晚,其中內容和銅器銘文相比多有不符,許多學者都認為不能完全依據此書來研究西周的職官。如果忽略,則這段時期的職官完全是個空白。現在一般以甲骨文、金文以及比較可靠的文獻來研究秦朝以前的職官制度。
夏商時期國家規模比較小,機構也簡單,沒有明確的職務分工。
在這個時期,國家的君主稱為「後」或「王」。在王以下權力最大的是「史」,也稱為「巫」。他們是上帝與人間的溝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們傳達給君主,再由君主來執行。甲骨文中很多都是進行這種行為的紀錄。
夏朝的職官如羲和(主管歷法)、大理(主管訴訟)等都是由巫史擔任的。巫史的職務一般是世襲的。此外,王的親屬子女也經常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但是大都沒有明確的職務名稱。
古代文獻對夏朝官制缺少詳細記載,這也與國家機器建立初期的官職設置必定粗略有關。即便如此,一些零散的材料仍可使我們對夏朝職官設置有少許了解。《左傳·定公元年》記載:「薛之皇祖奚仲居薛,以為夏車正。」車正是主管造車的官。傳說奚仲很善於造車,所以做了夏朝的車正。又《左傳·哀公元年》記載,少康為夏王前,曾做諸侯有仍氏的牧正,後來又逃到有虞氏那裡做庖正。牧正是主管畜牧的官,而庖正是主管膳食的官。夏朝有軍隊,進行過多次戰爭,自然有統率軍隊的官長。《尚書·甘誓》說:啟與有扈氏「大戰於甘,乃召六卿。」鄭玄注說「六卿」是六軍的將領,這是用後人的觀念作解釋,實際的官名尚不清楚。夏朝有監獄。《竹書紀年》說:「夏後芬三十六年作圜土。」芬是啟以後的第七個夏王,當時由於階級矛盾尖銳,夏王芬便建築圜土來囚禁反抗者。圜土是圓形的土牢,把罪犯圈圍在其中。這也表示有司法的官員。《尚書·胤征》、《左傳·昭公十七年》都記載了夏代發生日食的時候,出現「瞽奏鼓,嗇夫馳,庶人走」的情形。這里的瞽是樂官。對嗇夫的職掌,後人解釋不一,有的說是主管祭祀所用布幣的官,有的說是主管耕作奴隸的官。總之,盡管夏朝的職官設置十分簡略,但其官僚機構畢竟已具雛形。
中央:相、卿士、卜、祝、史、師
地方:侯、伯
❷ 夏朝還建立了那些國家機構這些國家機構的性質是什麼
夏朝建立,定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即史傳之「即位於夏邑」。為適應統治的需要,統治者逐漸改造舊的氏族制組織,建立新的國家機構,以適應建國後統治的需要。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靠部分地改造氏族制度的機關,部分地用設置新機關來排擠掉它們,並且最後全部以真正的國家權力機關來取代它們。」
一、夏代國家中央機構置建的雛形
夏代中央機構的設置極為簡單,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注重宗教和軍事事務機構的設置。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它是在原始氏族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其國家機構的設置帶有明顯的原始氏族制時代的胎跡。在一定程度上承襲了原始社會末期氏族部落和部落聯盟管理組織的職能,在初生的國家機構中重點置設了處理對外事務的軍事事務管理機構和處理內部事務的宗教事務管理機構兩大機構系統,即古人所雲之「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是也。
(一) 「六卿」機構
夏代國家建立伊始,夏啟便仿舜時的做法,以6個主管備方面政務的官員為主,再配置若干僚屬,形成6個簡單的行政事務管理機構,簡稱為「六卿』』機構。夏代的,「六卿」機構既管政事,又管軍事,職能較多,權力很大。《尚書·甘誓》雲:「(啟)九戰於甘,乃召六卿。」這是「六卿』』機構軍事職能的體現。當然,限於史料,夏代的「 六卿」,機構每一「卿」的名稱及具體職掌如何,尚待考證。
總之,夏代的「六卿」機構地位很重要,常參與「國之大事」,就是說,它們還不僅僅是行政事務管理機構,同時也是夏代中央的中樞決策機構
(二) 「三正」機構
「三正」是夏代的中央行政事務管理機構。一是「牧正」機構,掌管全國的農業和畜牧業。史載少康曾做過「牧正」主吏:二是「車正」機構,掌管全國的車輛製造行業。《左傳》「定公元年」記載:「薛之皇祖薛以為夏車正。」三是「庖正」機構,管理王族的後勤供給。
據史料記載,夏代中央還設有其他一些機構。如《尚書·立政》雲:夏朝有「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據考證,這里的「事」,應是夏代中央的宗教兼軍事事務機構;「牧」,應是夏代的民事事務管理機構;「准」,應是夏代的司法事務管理機構。夏代的軍事統兵機構是中軍府;為夏王生活服務的機構是御正。等等。
二、夏朝與所轄地域的關系
夏朝的統治范圍狹小,機構設置簡單,正如列寧在《論國家》中所說的那樣:「當時的社會和國家比現在小得多,交通極不發達,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當時山河海洋所造成的障礙比現在大得多,所以國家是在比現在狹小得多的地理范圍內形成起來的。」從史料上看,夏朝在於地方還沒有建置直接統轄的管理機構,只有一些夏的同盟部落和同盟國,既有姒姓,也有其他姓。《史記·夏本紀》載:「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後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尋氏、彤城氏、褒氏、費氏、杞氏、繒氏、辛氏、冥氏、斟戈氏。」其中,有扈氏,東漢人馬融考證其分布在扶風鄠縣,即今陝西戶縣。近代也有人認為該部落是東夷少昊族中的九扈,居於今鄭州北黃河北岸的原武一帶:斟尋氏、斟戈氏(或稱斟灌),亦是與夏同姓的二部落,相傳斟尋部活動在今山東濰縣一帶,斟灌部活動在今山東壽光二帶。杞氏,也是夏的同姓部落,他們的後代定居在今河南杞縣一帶,春秋時有杞國,即其後裔。有仍氏為夏王相妻後緡之母家部落,居於今山東濟寧一帶。此外,見於文獻記載的還有韋、顧、昆吾等,亦都是與夏有同盟關系的部落或小國。韋,彭姓,居於今河南滑縣一帶。顧,己姓,或稱雇、鼓,居今山東鄄城一帶。昆吾,已姓,據說以制陶、冶銅而著稱,居於今河南濮陽西南一帶,古時稱該地為昆吾之墟。葛,也是夏的同盟,與湯(商)為鄰,居於今河南寧陵北,相傳成湯滅夏的戰爭就是從伐葛開始的。
夏與這些同盟國喝同盟部落只是「同盟」關系,中央機構對他們的管理並不是直接的,各部族的事務由首領自我管理。這與後世各朝政府在各處設置直屬中央的地方機構的情況是大不一樣的。
❸ 商代中央最高審判官吏是
商代司法官是司寇。夏朝不存在,更沒有大理官。
❹ 中國最早提出創建監獄的人是誰
我國最早提出創建監獄的人是皋陶(gáo yáo)。中國神話中公正的法官。清臉鳥嘴,鐵面無私。他有一隻獨角羊,能知道誰是有罪的人,皋陶審理案件,遇到疑難,就牽來神羊 ,神羊只觸有罪的人。
皋陶, 皋城(今安徽六安)人,皋陶是黃帝之子少昊之後,生於公元前21世紀,古六安國始祖,相傳為東夷族首領,偃姓。傳說舜時被任為掌管刑法的官。
禹繼位後按禪讓制舉薦皋陶為他的繼承人,「且授政」(即叫他處理政務),但皋陶先於禹而亡故,未繼位。後來禹又舉薦益為繼承人。今六安城東有皋陶墓,,春秋時期的英、六等國是皋陶的後人。
(4)夏代司法官擴展閱讀:
皋陶給現代人的啟示
第一,法律一定要和道德教化連在一起。皋陶為什麼受人尊重,首先不在於他天才的法律創造,而是在立法、司法中始終貫徹了一種人道主義、民本的精神,甚至還有某種悲天憫人的情懷。
所以就這一點來講,他的主張要比後來的李斯、張湯的主張更貼近百姓的心靈。以德化民和以法治國必須連在一起,合則兩興,分則兩敗。
第二,法律必須符合邏輯,簡明扼要。皋陶所創制的法律,極有邏輯,比如「五典五惇」「五刑五用」「五刑有服、五服三就、五流有度、五度三居」等;且言簡意賅,比如「昏、墨、賊,殺」等。
所謂良法,不僅要有好的內容,更要有好的邏輯;立法過程中,要注重內在邏輯,強調其概括性,使得法律疏而不失,簡便易行。這正是皋陶在法律上的成功之道。
第三,法律的權威,既來自於法律文本本身,更來自於執法之人。皋陶之法為何有權威,且皋陶為何被封為獄神,在於皋陶本身的清廉公正的司法形象。皋陶所言立意高遠,皋陶所行正大光明,言行高度統一,所以民才信服。
❺ 夏商時期主要法律形式是
夏代法制簡況 (一)法律形式(1)習慣法(2)制定法——夏有亂政,而作禹刑。(3)誓——夏代君主在戰爭期間發布的緊急軍事命令。(二)法律內容 1、將原社會的禮改造成法律統治的有效武器。法律維護專制王權,鎮壓各種違背「王命」和反抗國家統治的行為。2、規定帶有行政法規性質的《政典》,用以維護奴隸主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3、確認土地「國有」的民法的內容。4、確認徵收賦稅的各項制度。(三)司法制度1、司法制度和審判制度 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稱「大理」,地方司法官稱「士」,基層稱「蒙士」。2、監獄的設置——圜土,圓也。 </B>商代的法律制度</B>一、商代的立法指導思想(一)「王權神授」的法律思想(二)「天討」與「天罰」的法律思想二、法律形式與主要法律 (一)法律形式 1、制定不公開的刑書——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 2、誓 3、王與權臣的命令、文告——商代權臣根據王的意志發布的命令,當時被稱為「訓」。(二)主要法律 1、《湯刑》——為商代成文刑書,也是商代法律的泛稱。2、《官刑》——商代懲治國家官吏犯罪、違紀與失職行為的專門法律,帶有行政法律的性質,但卻採取刑事制裁的方式加以處理。3、「居民」之法——丈量土地、劃分居住區域及安置百姓的法規。4、車服之令——商湯為區別尊卑貴賤的等級,曾下車服之令。三、法律內容 (一)軍事法規內容 1、以軍法保證對夏代的討伐戰爭 2、嚴格軍法,懲治「不服誓言」罪(二)刑事法規內容 1、運用刑法手段,嚴厲鎮壓反抗國家統治的各種犯罪——商代以刑法嚴酷著稱。 2、刑法嚴懲蠱惑民心擾亂社會秩序的犯罪。 (三)行政法規內容——制定了嚴格約束統治集團成員的行政法律規范《官刑》。 (四)民事法規內容 1、所有權問題——當時,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歸為王有,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2、婚姻家庭制度——商代在確定婚姻關繫上比夏代更明確地規定了一夫一妻制,但只適用於平民百姓。 3、繼承製度——兄終及弟,子繼為輔。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構 商代中央最高審判機構改稱為司寇,司寇以下設「正」、「史」等審判官。 (二)審判制度 1、重案與疑案的審理 ◆商代對重要案件的審理一般要經過三級,即史與正的審理,大司寇的審理,以及三公參聽的審理,最後上報商王的批准。 ◆商代對疑案的審理持慎重態度,主張廣泛徵求意見,然後定案。 ◆主張審判依據事實,有犯意無實據的,不認為是犯罪。 2、天罰和神判 ◆統治者廣泛利用社會上普遍存在迷信與落後,假託神意進行審判。 ◆假託鬼神之意,實施殘暴的處罰和刑殺。 3、監獄制度商代因襲夏代制度,把監獄仍然稱之為「圜土」。商代又有專門的關押要犯的監獄,稱之為「囹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