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考試民事案例分析

法官考試民事案例分析

發布時間: 2025-08-22 11:42:27

Ⅰ 民事訴訟法的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1、劉某因買賣合同糾紛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馮某履行合同並承擔違約責任。法院按照普通程序審理該案件,由於被告要求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審理,法院決定由法官張某和人民陪審員喬某、吉某組成合議庭,張某任審判長。劉某得知陪審員喬某是被告的表弟,便要求其迴避,但迴避申請被張法官當場拒絕。在審理中,被告提出自己未能按照合同約定交貨,是由於天降大雨,沖垮了公路。法庭審理後認為,原告未及時告知交貨地點是造成被告遲延履行的主要原因,因而駁回了原告要求被告承擔違約責任的請求。原告不服判決,提起上訴,二審法院發回重審,一審法院組成合議庭對該案件再次進行審理。
問:
(1)本案合議庭的組成是否合法?
(2)張某申請迴避的理由是否成立?
(3)張法官的作法是否合法?
(4)對法院的決定不服,是否可以提出上訴?
(5)張法官是否可以參加新的合議庭?新合議庭可否由人民陪審員參加?
(6)一審法院對案件的審判是否存在程序上的錯誤?
分析:
本案雖不屬於有較大社會影響的案件,但被告要求人民陪審員參加審理,法院決定由陪審員參加審理是合法的。然而,法院未採用隨機抽取辦法而是指定陪審員,此做法不合法。在合議庭組成上存在重大瑕疵。原告的迴避理由成立。喬某作為被告的表弟,雖非近親屬,但民訴法將「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對案件的公正審理」列為迴避事由,喬某情況符合此情形,故迴避理由成立。張法官的作法不合法。根據民訴法,審判人員迴避應由院長決定,其他人員由審判長決定。喬某為審判人員,張法官無權決定其迴避。原告不宜提起上訴。民訴法規定,當事人不服迴避決定,可申請復議,無權上訴。張法官不得參加新合議庭。為防止先入為主,保證程序公正,發回重審案件應另行組成合議庭,原合議庭成員不得參加。另行組成的合議庭仍為一審合議庭,故可由人民陪審員參加,原陪審員不得成為新成員。一審法院審判程序存在重大瑕疵。審判違反辯論原則,被告未主張違約系原告過錯,未陳述原告未及時通知交貨地點事實,法官將未主張、未經辯論事實作為裁判基礎,背離辯論原則,對當事人造成裁判突襲。

Ⅱ 有關民事訴訟法的案例

張某系一農戶,娶妻劉某,生了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張某以務農為生計,用自己的收入蓋了十六間磚房並依法辦理了相關房產手續,該十六間房產都在張某的名下。後來兒女都長大,大兒子結婚後兩年生了一個兒子,小兒子沒有結婚,兩個兒子和張某夫婦住在一起。女兒結婚後生了一兒一女兩個兒子,女兒住在其丈夫家中。

1990 年春天,為了進城購買春耕的種子和化肥,張某向同村的李某家借了一輛客貨車和大兒子小兒子一起進城,當時化肥和種子都比較緊缺,因此在進城之前,張某寫信給他經常采購化肥和種子的何某,信中稱張某決定購買若干化肥和種子,要求何某為他保留該批貨物,因為以往在化肥和中子緊缺的情況下張某都是通過寫信的方式向何某訂貨的,因此未等到何某的回函張某就帶著兩個兒子進程采購貨物了。但是途中因為張某駕車不慎並且山路濕滑該客貨車不幸翻落,被人發現時,張某和兩個兒子都已經死亡,該客貨車也已經完全報廢。後來經過了解,李某的該客貨車在當年並未依照規定進行年檢和保險。

事故發生後,張某一家都非常的悲痛,在辦理完張某和兩個兒子的後事之後,劉某決定將家產予以分配,劉某認為,該十六間房產是其丈夫的,因此都應該歸她所有,她同意將其中的一間房產借給大兒媳婦和孫子住,但是她提出如果大兒媳婦再嫁就要把這間房子騰出來,而對於女兒,她認為女兒已經嫁人了是「潑出去的水」沒有資格再回娘家分財產。女兒對此很不滿意,向劉某提出要求繼承張某的房產,雙方協商未果,女兒向劉某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請求人民法院確定她的繼承權和繼承份額。此時,同村的李某找到劉某要求劉某賠償其客貨車的損失,劉某答復他車是張某損壞的,「現在人都死了,還有什麼可賠的」,拒絕賠償,於是李某也向劉某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劉某賠償其客貨車的損失。過了一段時間,城裡的何某來信詢問張某何時進城購買化肥和種子,但是劉某並未予以答復,後來何某親自來找劉某,劉某告知其張某已經死亡,現在不需要這批化肥和種子了,但是何某堅持要求劉某支付該化肥和種子的費用並提貨,因為何某為了給張某留著這批貨,在當時化肥和種子很緊缺的情況下仍然沒有賣出該批貨,現在購買的時節已經過了如果劉某不購買該批貨物,該批貨物將無法出售。但是劉某認為,貨物是張某訂購的,現在張某已經死亡她不應該承擔責任,而且當時張某給何某寫信表示需要這批貨物時何某也沒有給明確的答復,她當然可以不再購買。幾經反復,何某的這批化肥和種子終於還是沒有賣出去,造成了何某的損失,何某於是也向劉某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劉某支付該化肥和種子的貨款。

當地人民法院在接到這三份起訴狀之後,認為被告是同一個人,因此可以將這三個案件合並審理,於是法院以傳票的形式通知三個案件的當事人同時參加訴訟。以法官蔡某組成的合議庭一審對三個案件進行了合並審理,對於張某女兒的訴求,合議庭認為男女平等,張某的女兒也有合法的繼承權,張某的遺產由劉某和張某的女兒共同繼承,一人一半,因此判決劉某將八間房產交付張某的女兒作為她合法繼承的遺產,另外八間歸劉某所有;對於李某的訴求,合議庭認為李某未按照相關規定辦理車輛年檢和保險手續,本身存在過錯,但是張某確實毀壞了李某的車輛,考慮到張某的收入主要用於張某和劉某的生活使用,因此劉某作為張某的妻子應當承擔全部的賠償責任,因此法院判決劉某從其繼承的遺產中賠償李某車損的一半,價值按照李某購車時的車價和相關費用的總數計算;對於何某的訴求,合議庭認為張某寫信要求何某保留貨物,但是何某並沒有及時答復,雙方並沒有成立合同關系,因此何某的損失劉某不應賠償。

本案是一個關於繼承和合同關系的案例,對於本案的分析,還是要先理順其中存在的法律關系,再對各個法律關系進行分析從而確定各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以此為基礎來評價當地人民法院的判決。

一、張某死亡之後其遺產繼承的法律關系,這里主要是哪些財產是張某的遺產,哪些人有繼承權,各繼承人的繼承份額是多少。

(一)確定張某的遺產范圍,即哪些財產是張某的遺產。根據案例所述,該十六間房產均在張某名下,但是這樣並不意味著該十六間房產均歸張某所有,雖然在房屋產權證明文件上並沒有標明劉某作為房屋所有權人或者共有人,但是根據婚姻法的規定,除了下列財產之外均應視為夫妻共有財產:

1、一方的婚前財產;

2、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3、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4、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5、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而且根據繼承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財產,除有約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遺產,應當先將共同所有的財產的一半分出為配偶所有,其餘的為被繼承人的遺產。」因此,該十六間房產中有八間房產因張某和劉某的夫妻關系應屬於劉某所有,其他的八間房產應當作為張某的遺產由合法繼承人予以繼承。

(二),應當確定哪些人對張某的遺產有繼承權。根據繼承法的規定,繼承人分為兩個順序,第一順序的繼承人為被繼承人的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的繼承人為被繼承人的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喪偶的兒媳對公、婆,喪偶的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遺產,而且只有在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的情況下第二順序繼承人才有繼承權。同時繼承法明確規定繼承權男女平等。因此,劉某和張某的女兒肯定應當有繼承權。但是,由於張某的兩個兒子和張某一同死亡而且無法確定死亡的先後順序,那麼他們之間的遺產繼承關系如何確定呢?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 相互有繼承關系的幾個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如不能確定死亡先後時間的,推定沒有繼承人的人先死亡。死亡人各自都有繼承人的,如幾個死亡人輩份不同,推定長輩先死亡;幾個死亡人輩份相同,推定同時死亡,彼此不發生繼承,由他們各自的繼承人分別繼承。 」本案中因為無法確認張某和兩個兒子的死亡順序,根據上述規定應當推定張某先死亡。因此,本案中張某的財產應當有如下繼承人:劉某、張某的兩個兒子和張某的女兒。

(三),在確定了張某遺產范圍和有權繼承人之後應當確定該遺產如何分配。張某的遺產為八間房產,由劉某、張某的兩個兒子和張某的女兒平均分配,各得二間。由於張某的兩個兒子也已經死亡,張某大兒子的遺產應當首先分出一半即一間房產作為夫妻財產歸張某大兒子的妻子所有(理由如前所述),另一間房產由張某大兒子的妻子、張某大兒子的兒子和劉某平均繼承。根據繼承法第三十條的規定:「夫妻一方死亡後另一方再婚的,有權處分所繼承的財產,任何人不得干涉。」因此劉某告訴大兒媳婦如果再婚就騰出房產的要求顯屬違法。張某二兒子的遺產,根據繼承法的規定應當由劉某繼承。因此,僅就遺產繼承考慮,張某的遺產繼承完畢後,劉某應當取得十二間房產的所有權;張某的大兒媳婦應當取得一間房產的所有權;張某的孫子應當與其母和劉某共同所有一間房產;張某的女兒分得兩間房產。

二、張某對李某客貨車毀損的責任以及賠償的問題。

張某向李某借客貨車並造成該車輛全損,張某應當對此承擔賠償責任,由於張某死亡,因此根據繼承法應當由張某的繼承人從張某的遺產中先行支付該賠償款。根據當地法院的判決,這里有幾個問題需要探討一下:

(一),李某隻起訴劉某請求賠償法院應否認可。造成李某車輛毀損的責任人是張某,由於張某的死亡,才導致李某起訴張某的繼承人從張某的遺產中支付該筆賠償款,賠付的最終責任財產仍然是張某的財產,張某的繼承人在李某車輛毀損這一事件上並無過錯,只是基於繼承關系和繼承財產的處分才成為本案的被告,或者說張某的繼承人是因為繼承關系而成為張某的代理人參與關於可能對張某財產加以處分的司法程序。而本案中,劉某、張某的女兒都是張某財產的合法繼承人,李某對車損賠付提起的訴訟,法院應當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追加張某的女兒為共同被告。而對於張某的大兒媳婦和張某的孫子,他們雖然實際上因為張某死亡基於繼承關系取得了張某的財產,但由於本案中他們對於張某的財產並沒有直接的繼承權利,而是基於他們和張某大兒子的婚姻關系和對張某大兒子的繼承關系取得的,因此張某的大兒媳婦和孫子不應當列為李某訴訟的共同被告。

(二),李某未對車輛進行年檢和保險的過錯是否可以作為張某的繼承人減免賠付責任的適法理由。筆者認為,李某未對車輛進行年檢和保險確實違反了有關車輛管理的規定,但這是李某和當地車輛管理部門的行政管理關系的過錯,該過錯並沒有影響李某和張某之間出借和賠償的民事關系,法院在審理張某是否應當在雙方租借關系中對可歸則於張某的原因導致的車輛毀壞承擔責任及承擔多大責任的民事案件中,不應當將李某在行政管理關系中的過錯作為張某減免民事賠付責任的適法理由。因此,張某的繼承人應當以張某的遺產為限對李某的車輛毀損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三),賠償金額的確定標准問題。法院判決中的賠付標準是以李某購買車輛時的價款和辦理車輛牌照手續的相關費用的總和來計算,本案中所述李某未對其車輛進行年檢和保險,應當認定這輛客貨車至少已經使用一年以上,作為一種可磨損的消耗品,車輛價值在其使用之後應當有相應的貶損,法院應當考慮已經使用的車輛價值的折舊問題,以該車輛的價值和辦理手續的相關費用減除成本折舊之後計算張某應當賠付的款項。如果原被告一方或者雙方對價值確定存在爭議,還應當由法律認可的機構對該車輛當時的實際價值進行評估。

三、張某向何某致函的法律關系。張某向何某致函要求何某為其預留春耕的化肥和種子,這一行為應當屬於要約。何某確實在當時化肥和種子都很緊缺的情況下為了照顧老客戶為張某預留了這些物品,但是並沒有以合同法上一般的承諾方式??通知的方式作出,因此何某提起訴訟的關鍵問題即是何某的行為是否為有效的承諾,張某遭遇不幸之後,劉某在何某的催促之下告知其張某要求何某預留的貨物不再需要是否為有效的要約撤銷,張某和何某的合同關系是否成立。

(一),根據合同法第二十二條的規定:「承諾應當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但根據交易習慣或者要約表明可以通過行為作出承諾的除外。」由於張某和何某是常年的貿易夥伴,彼此之間有一定的交易習慣和交易默契,因此何某有理由相信該要約的有效性並且根據雙方一貫的交易習慣只要預留該批貨物張某就會按期采購,而且根據張某的指示何某不需要通知張某,只要將相應數量的化肥和中子准備好等待張某前來購買就可以了,雖然這是一種不作為的行為方式,但是也確實符合張某要約(信函)中的明確指示,所以對於合同法第二十二條所述的「通過行為作出承諾」中的「行為」我們當然也可以認定為包括不作為的方式。

(二),根據合同法第十八條和第十九條的規定,要約撤銷應當在受要約人發出承諾通知之前到達受要約人,但是如下情況要約不得撤銷:「(一)要約人確定了承諾期限或者以其他形式明示要約不可撤銷;(二) 受要約人有理由認為要約是不可撤銷的,並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准備工作。」如上所述,雖然何某並沒有發出承諾通知,但是根據雙方的交易習慣以及張某在要約中的指示,何某實際上已經為履行合同作了准備工作,雖然是不作為方式,但是在當時的市場條件下,何某完全可以將該批貨物出售而不至積壓受損,因此劉某的撤銷要約的行為是無效的。因此,張某與何某的合同關系已經成立並且有效,張某的意外不幸不能作為何某損失的免責事由,何某的損失應當從張某的遺產中先行支付。

四、法院對上述三個案件的審理。

(一),法院合並審理上述三個案件是否符合法律規定。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當事人一方或者雙方為 2 人以上,其訴訟標的是共同的,或者訴訟標的是同一種類、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合並審理並經當事人同意的,為共同訴訟。」可見,合並審理應當符合一定的條件,三個案件的訴訟標的是共同的??張某的遺產,雖然他們對該訴訟標的的訴求即他們對訴訟標的的權利義務並不一致,但是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第二款也認可了這種共同訴訟的合法性,但是三個案件的被告是同一人並不能成為合並審理的適法理由,因此該法院合並合理三個案件的理由不能成立。而且法院合並審理這三個案件並沒有經過三個案件的當事人同意應屬程序違法,因此該法院合並審理不符合法律規定。

(二),法院對於張某女兒的繼承權的確認和繼承份額的確認損害了張某大兒媳婦和孫子的權利。關於張某女兒的繼承份額在前面已經闡述了,法院認定的份額有誤。此處要探討的是法院的這一判決是否損害了張某大兒媳婦和孫子的權利。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張某大兒媳婦和孫子應當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他們沒有要求參加訴訟,人民法院應當通知他們參加訴訟,即使他們沒有參加訴訟,人民法院在判決分割張某遺產時,也應當根據繼承法的規定確定他們的繼承份額,而不應當因為他們沒有參加訴訟而剝奪了他們的繼承權利。

關於該法院判決的其他不當之處在前面的分析中已有詳述,此不贅言。

Ⅲ 【民事訴訟法】2019法考主觀題案例分析題(10.10)

案情:居住在甲市A區的王某駕車以60公里時速在甲市B區行駛,突遇居住在甲市C區的劉某騎自行車橫穿馬路,王某緊急剎車,劉某在車前倒地受傷。劉某被送往甲市B區醫院治療,療效一般,留有一定後遺症。之後,雙方就王某開車是否撞倒劉某,以及相關賠償事宜發生爭執,無法達成協議。

劉某訴至法院,主張自己被王某開車撞傷,要求賠償。劉某提交的證據包括:甲市B區交警大隊的交通事故處理認定書(該認定書沒有對劉某倒地受傷是否為王某開車所致作出認定)、醫院的診斷書(復印件)、處方(復印件)、葯費和住院費的發票等。王某提交了自己在事故現場用數碼攝像機拍攝的車與劉某倒地後狀態的視頻資料。圖像顯示,劉某倒地位置與王某車距離1米左右。王某以該證據證明其車沒有撞倒劉某。

一審中,雙方爭執焦點為:劉某倒地受傷是否為王某駕車撞倒所致;劉某所留後遺症是否因醫療措施不當所致。

法院審理後,無法確定王某的車是否撞倒劉某。一審法院認為,王某的車是否撞倒劉某無法確定,但即使王某的車沒有撞倒劉某,由於王某車型較大、車速較快、剎車突然、剎車聲音刺耳等原因,足以使劉某受到驚嚇而從自行車上摔倒受傷。因此,王某應當對劉某受傷承擔相應責任。同時,劉某因違反交通規則,對其受傷也應當承擔相應責任。據此,法院判決:王某對劉某的經濟損失承擔50%的賠償責任。關於劉某受傷後留下後遺症問題,一審法院沒有作出說明。

王某不服一審判決,提起上訴。二審法院審理後認為,綜合各種證據,認定王某的車撞倒劉某,致其受傷。同時,二審法院認為,一審法院關於雙方當事人就事故的經濟責任分擔符合法律原則和規定。故此,二審法院駁回王某上訴,維持原判。(2012/四/五)

問題:

1.對劉某提起的損害賠償訴訟,哪個(些)法院有管轄權?為什麼?

2.本案所列當事人提供的證據,屬於法律規定中的哪種證據?屬於理論上的哪類證據?

3.根據民事訴訟法學(包括證據法學)相關原理,一審法院判決是否存在問題?為什麼?

4.根據《民事訴訟法》有關規定,二審法院判決是否存在問題?為什麼?

【答案解析】

1.【考點】管轄

【答案】對本案享有管轄權的有甲市A區法院和甲市B區法院。本案屬於侵權糾紛,侵權行為地與被告住所地法院享有管轄權;本案的侵權行為發生在甲市B區,被告王某居住在甲市A區。

【解題思路】法律依據為《民事訴訟法》第28條規定,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因此甲市A區、甲市B區法院有管轄權。

2.【考點】證據種類;證據分類

【答案】根據《民事訴訟法》關於證據的分類:本案中,交通大隊的事故認定書、醫院的診斷書(復印件)、處方(復印件)、葯費和住院費的發票都屬於書證,王某在事故現場用數碼攝像機拍攝的就他的車與劉某倒地之後的狀態的視頻資料屬於視聽資料。根據理論上對證據的分類:上述證據都屬於間接證據;甲市B區交通大隊的交通事故處理認定書、葯費和住院費的發票,王某自己在事故現場用數碼攝像機拍攝的就他的車與劉某倒地之後的狀態的視頻資料屬於原始證據,醫院的診斷書(復印件)、處方(復印件)屬於傳來證據;就證明王某的車撞倒劉某並致劉某受傷的事實而言,劉某提供的各類證據均為本證,王某提供的證據為反證。

【解題思路】視聽資料的本質是需要藉助於一定的儀器,本案中王某在事故現場用數碼攝像機拍攝的就他的車與劉某倒地之後的狀態的視頻屬於視聽資料。而書證的本質是以具體物質載體中所記載的內容證明案件,本案中交通大隊的事故認定書、醫院的診斷書(復印件)、處方(復印件)、葯費和住院費發票屬於書證。除了復印件為傳來證據,其餘的上述所有證據均為原始證據。本證是為了完成就王某的車撞倒劉某的證明責任而提出的證據,因此劉某提交的證據為本證,王某提交的證據是為了反駁劉某的主張,為反證。上述所有證據都不能直接、單獨證明案件事實,為間接證據。

3.【考點】判決

【答案】一審法院判決存在如下問題:第一,判決沒有針對案件的爭議焦點作出事實認定,違反了辯論原則;第二,在案件爭執的法律要件事實真偽不明的情況下,法院沒有根據證明責任原理來作出判決;第三,法院未對第二個爭執焦點作出事實認定。

理由說明:(1)本案當事人的爭執焦點是劉某倒地受傷是否為王某駕車撞倒了劉某;劉某受傷之後所留下的後遺症是否是因為對劉某採取的醫療措施不當所致。但法院判決中沒有對這兩個爭議事實進行認定,而是把法院自己認為成立的事實——劉某因受到王某開車的驚嚇而摔倒,作為判決的根據,而這一事實當事人並未主張,也沒有經過雙方當事人的辯論。因此,在這問題上,法院的做法實際上是嚴重地限制了當事人辯論權的行使。

(2)法院通過調取相關證據,以及經過開庭審理,最後仍然無法確定王某的車是否撞到了劉某。此時,當事人所爭議的案件事實處於真偽不明的狀態,在此情況下,法院應當根據證明責任分配來作出判決。

【解題思路】當事人有證據但法官無法確信本案待證事實存在與否,即作為裁判基礎的法律要件事實處於真偽不明的狀態,真偽不明是證明責任發生的前提,此時須根據證明責任分配作出判決,而不是把法院自己認為的事實作為依據判決,一審法院未對雙方爭執焦點作出事實認定,而認定劉某因受到王某駕車的驚嚇而摔倒,當事人均未就這一事實進行辯論,違反了辯論原則。

4.【考點】上訴案件的裁判

【答案】二審法院維持原判,駁回上訴是不符合《民事訴訟法》規定的。因為,依據法律規定,只有在一審法院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情況下,二審法院才可以維持原判,駁回上訴。而本案中,二審法院的判決認定了王某開車撞倒了劉某,該事實認定與一審法院對案件事實的認定有根本性的差別,這說明一審法院認定案件事實不清或存在錯誤,在此種情況下,二審法院應當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重審或依法改判,而不應當維持原判。

【解題思路】法律依據為《民事訴訟法》第170條規定:“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因此二審法院維持原判、駁回上訴錯誤。

Ⅳ 民事訴訟法案例分析

這個問題不好回答。。

我的理解,對於管轄權異議,二審裁定已經生效,就不能對原審法院回提出答管轄權異議(除非申請再審)。

原告不服原審判決,提起上訴後,二審法院僅應就實體部分(事實和法律適用)進行審理。根據民訴規定,事實清楚、法律適用錯誤的,依法改判;事實認定錯誤,或者事實認定不清,證據不足,裁定撤銷原判,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申,或者查清事實後依法改判。

因此,我認為二審法院應該改判,或者發回原審法院重審。

Ⅳ 民法案例分析!

案例:說好的人車分流豈能說改就改

購房前,周某等業主在宣傳冊、沙盤、廣告片等宣傳資料中看到,其所購買的小區設有人車分流設施和露天泳池。

但後來業主們得知:在開發商天福公司向有關部門備案的建設規劃中,該小區並非人車分流,天福公司是在通過竣工驗收後,以草皮覆蓋地面車位的方式營造人車分流的「假象」,而有關部門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刻責令天福公司進行整改、恢復地面車位。至於「室外泳池」,則系違法建築,不能使用。

當業主找到天福公司交涉時,卻被告知,《商品房預售合同》中約定其保留對小區平面布局的修改權以及宣傳資料所載內容不列為合同的組成部分。

解讀:「霸王條款」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上海一中院法官劉佳表示,《民法典》實施後,其第496條規定了格式條款不訂入合同的情形,即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未履行提示或者說明義務,致使對方沒有注意或者理解與其有重大利害關系的條款的,對方可以主張該條款不成為合同的內容。

因此,開發商作為格式條款的提供者不僅必須公平地設置雙方的權利和義務,還必須對相對方盡到提示或說明義務,否則不能視為雙方對該條款內容達成合意,該條款內容亦不得訂入合同、進入效力評價的范疇。

《民法典》實施後,適用格式條款的相關判例顯示,條款制定方利用地位優勢製造「霸王條款」的空間將越來越小,市場交易將更加公平、規范。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民法典

熱點內容
公司治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2 13:07:22 瀏覽:318
民法典的專題 發布:2025-08-22 13:01:54 瀏覽:812
寧波私自外牆開設門窗條例 發布:2025-08-22 12:53:06 瀏覽:629
綜合行政執法局規章制度 發布:2025-08-22 12:49:42 瀏覽:190
行政案件不開庭也聯系不到法官 發布:2025-08-22 12:45:33 瀏覽:729
法官年度個人總結 發布:2025-08-22 12:30:13 瀏覽:615
法律援助的律師可靠嗎 發布:2025-08-22 12:26:00 瀏覽:611
行政機關公眾號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2 12:20:11 瀏覽:884
2018司法考試卷四真題 發布:2025-08-22 12:18:46 瀏覽:772
順義法院法官照片 發布:2025-08-22 12:16:46 瀏覽: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