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金法院志
Ⅰ 貴州省道德模範人物事跡
1、杜富國,男,漢族,1991年11月出生,中共黨員,遵義市湄潭縣興隆鎮太平村人,南部戰區陸軍雲南掃雷大隊中士,2010年12月入伍。
2018年10月11日,杜富國同志在雲南掃雷作業中為保護戰友英勇負傷,失去了雙手和雙眼。杜富國為邊境掃除雷患、為戰友血染雷場的英雄壯舉,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
2015年,杜富國主動申請到邊境掃雷,3年來,他1000餘次蹚過雷場,拆除2400餘枚爆炸物,處置各類險情20多起。
2、雍元書,男,漢族,1948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貴州省遵義市湄潭縣復興鎮湄江湖村村醫。
2018年3月11日晚,中央電視台《2017尋找最美醫生》大型公益活動頒獎典禮播出,一位七旬老人走進了全國人民的視野,他名叫雍元書。這天,他作為貴州省5名候選人中唯一一名來自偏遠山區的鄉村醫生,獲得了「最美醫生」表彰。
3、魏發府,男,漢族,1942年2月出生,貴州遵義市桐梓縣大河鎮石牛村農民。
1985年,已過不惑之年的魏發府,與村集體簽訂了綠化2000多畝荒山的合同,在海拔1000多米的大坪山展開了人生最為壯麗的搏擊。30餘年來,魏發府組織當地群眾修通了3個村組長達10多公里的3條鄉村公路,改變了當地人祖輩以來肩挑背馱的歷史。
他在大坪山上造林近2000畝,植樹20餘萬株,使得山上一度斷流的山泉又恢復了水流,滿足了山下數百人畜飲用水的需求和上千畝耕地的澆灌。他擁有價值2000萬元的森林財富,卻把山林視為生命,一直清貧地生活在大山上,無怨無悔地守護這片山林。
4、鄭小雁,女,漢族,1976年12月出生,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天龍鎮雙硐衛生室村醫。
村民鄭某某是個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已20多年,長期被關鎖在家中小屋內,妻子早已改嫁。鄭某某有一兒子,自小成績優秀,不幸於2014年也患上精神分裂症。兩人均靠鄭某某80多歲的父母照顧。2016年鄭某某的母親去世,僅靠父親編竹活貼補家用。
由於家庭經濟困難承擔不起治療費用,於是鄭某某父子倆放棄在院治療。鄭小雁得知這一信息後,一方面多次與鄭某某的前妻溝通交流,讓其回來照顧孩子;另一方面積極與上級醫院對接尋求幫助,不僅為父子二人免除了醫葯費,還堅持每周到鄭某某家中監督指導,免費送葯。
通過細心周到的服務,鄭某某兒子病情穩定,重返校園,讓這個家庭重現一份生機。
5、徐燕,女,漢族,1975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貴陽市公安局指揮中心110報警服務台主任。
1996年,貴陽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成立,剛從警校畢業不久的徐燕成為首批16個110接警員中的一員。剛開始,徐燕和1位同事上1個班,每個班24小時。同事給徐燕算了一筆賬,按一個工作日接250個電話保守計算,20年間徐燕總共接了70多萬個電話。
如今,徐燕已成長為貴陽市公安局指揮中心110報警服務台主任。接聽報警電話仍舊是她工作的常態,因為在她看來,盡管接處警理念在改變、方式在進步,但人民警察的神聖職責和使命沒有變,自己對黨忠誠服務人民的理想信念沒有變。在「變」與「不變」中,她始終堅守著從警的初心,在這個平凡崗位上,用不一樣的情懷帶領著一幫人,守衛著萬家燈火,保護著一方平安。
Ⅱ 貴州歷史上都有什麼名人
張之洞、何應欽、王陽明、楊龍友、周漁璜等。
1、張之洞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又是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
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出生於貴州興義府,祖籍直隸南皮。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
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
2、何應欽
何應欽(1890年4月2日-1987年10月21日),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字敬之,貴州省興義人。早年留學日本,就讀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
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參加滬軍。二次革命失敗後,再到日本就讀於陸軍士官學校。
1948年5月,任國防部長,次年3月任行政院長,5月辭職,8月去台灣歷任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民國聯合國同志會理事長、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大同盟主任委員等職。
1987年10月在台北病逝。
1945年9月,何應欽在南京代表中國政府接受岡村代表日本政府投降,這是一個中國軍人所能享有的最大榮耀!
3、王陽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
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4、楊龍友
楊文驄(1596年—1646年),字龍友,貴州人,明代畫家。流寓金陵(今南京)。萬曆四十七年(1619)舉人,六次會試不中,崇禎七年(1634)選為華亭縣教諭,後遷青田、江寧、永嘉等知縣。
為御史詹兆恆參劾被奪官。楊文驄博學好古,善畫山水。為「畫中九友」之一。生於貴築,獨破天荒,所作台蕖等圖,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結,有元人之風雅去其佻,出入巨然、惠崇之間。
5、周漁璜
周漁璜,清初著名學者,詩人。父親周國柱有四子,漁璜排行第一。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漁璜22歲鄉試第一。三十三年(1694年),29歲時成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
三十六年(1697年)散館,授翰林院檢討。四十四年(1705年)任浙江鄉試正考官。四十九年(1710年)擢升翰林院侍讀。五十年(1711年)簡任順天學政。
五十一年(1712年)升侍讀學士。五十二年(1713年)晉升詹事府詹理,奉命祭禹陵、明太祖孝陵,檢閱浙江、江南兩省兵。五十三年(1714年),終因操勞過度,年近半百即逝世於任上。
Ⅲ 土家族的小故事(60字)
覃垕,是張家界土家人民心中的「神」。
覃垕的故事,在澧水流域的永定、桑植、慈利、石門以及鄂西的鶴峰、咸豐一帶廣為流傳,有口皆碑。
「覃垕翻身五百年」是當地土家人民對覃垕的良好祝願。「六月六」已成為傳統的覃垕犧牲紀念日。
相傳有一年,朝廷殺了不少土家族山民,覃垕的娘也被殺害了。娘死後給他托夢,說她的墳頭有三根大楠竹,要覃垕砍去做成弓箭,練武三年六個月,等到雞飛狗上屋的時候,就打開大門,向京城開弓放箭,殺死皇帝,給土家人民報仇,給娘報仇。覃垕把這事對姐姐說了。姐弟倆便砍來竹子做成弓箭,覃垕閉上大門,天天在堂屋裡練武。練呀練,一直練了三年。功夫學得差不多了,這時姐姐耐不住了,便把雞狗一頓亂趕,趕得雞飛狗跳,然後慌慌張張叫覃垕開弓放箭。覃垕一看,果然雞飛狗上屋了,就取出弓箭,朝著京城「嗖!嗖!嗖!」就是三箭。可由於火候未到,第一箭,落在三十里外的澧水河裡,那地方如今叫箭潭;第二箭,落在三百里外的澧州,那地方如今叫箭門;第三箭,身到皇帝的龍椅上,皇帝正上早朝,覃垕的箭沒有射中。覃垕開箭之後,後園的楠竹一齊炸開了,每個竹節里奔出一人一馬,但因時間未到,出來後就倒在地上死了。大米界原是幾山大米,那是覃垕的軍糧,也因時間未到,而變成了一堆堆的黃土。皇帝受了一驚,忙從龍椅上取下箭來,一看,箭桿鐫有「茅崗覃垕王」字樣,遂派人四下捉拿,終於將覃垕抓到解往京城。臨行前,姐姐囑覃垕說:「若皇上問你身上的九條龍是生成的還是畫的,你說是畫的。」。覃垕到了京城,皇帝大堂審問,指著覃垕的背脊問:「你身上的龍是生成的還是畫的?」覃垕說:「是畫的」。結果皇帝下令將覃垕剝皮殺死。誰知皮一剝,只見幾道金光一閃,覃垕身上的九條龍全部沖天而去,剎時天昏地暗,京城日月不明。皇帝知道殺錯了真命天子,只得每一年讓覃垕坐三天皇位。
傳說,寄託著土家人民對覃垕的無限情感。
傳說不是毫無根據的胡編亂造。《明史》及有關地方史志中,對覃垕均有詳細記載。
元朝末年,蒙古貴族殘酷而腐敗的統治,激起各地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湖廣澧州大庸衛茅崗宣慰都元帥吳統志、吳毓父子的殘酷統治,激起茅崗土家人民的強烈反抗。覃垕率領土家族山民舉族造反,趕走了吳氏父子。之後,起義隊伍不斷壯大。不久,朱元璋任覃垕為慈利安撫使。不久,改任湖廣理問。這個職務相當於現在的高級法院院長。覃垕明升暗降,實則丟了兵權,因此心中很是不滿。
明洪武三年,湖廣地區遭受特大旱災。而朱明皇朝不僅不撫慰災民,反而對這一帶的廣大少數民族實行清鄉,追捕流民,官霸職田,兵霸屯田,瘋狂掠奪貢物,逼交香楠木修宮殿,當地山民如牛負重,苦不堪言。覃垕看到自己的同胞遭受朱明王朝蹂躪,心甚不安,加之明升暗降的積怨,舊怨新仇,一齊爆發出來,終於於洪武三年四月,它又揭竿反明了。
覃垕率領土家起義軍,首先沖進了慈利縣城。明太祖朱元璋聞訊,急忙派遣湖廣平章揚候楊璟前來征剿。接著又派江夏候周德興、宜寧候曹良臣等七個候級將領來合兵征討覃垕,總兵力達8萬多人。可覃垕毫無懼色,率領一萬五千土家起義軍英勇抵抗,首戰於慈利覃垕城,再戰地百丈峽,三戰大庸肖家峪,四戰於茅崗七年寨,殺得敵人丟盔棄甲,屍橫遍野,最後,因敵眾我寡,覃垕退守地勢險要的茅崗七年寨。
明軍依仗人多勢眾,將七年寨團團圍住,企圖將覃垕困死在山上。覃垕假以三千人下山挑戰,而後用詐降計活捉了楊璟部將黃永謙,摸清了明軍兵驕糧缺不服南方水土的底細,決定依山築寨,與明軍打持久戰。
朱元璋聞訊明軍屢吃敗仗,氣得要死,斥責楊璟「爾違吾言而妄動,不能平賊,既已失矣,又中其詭計,陷爾之部將,爾之智謀何在?」同時又派參議戴德領兵援助,仍力攻不克。朱元璋惱怒之餘,任命周德興為征南將軍,接替楊璟,再剿覃垕,將澧州、常德等衛官兵都由周德興調遣。洪武四年春,周德興一面派兵包圍茅崗寨,一面修築大庸衛城。可覃垕避其銳氣,不下山決戰,「你有千軍萬馬,我有千山萬洞」。周德興望山興嘆,莫可奈何。
卻說覃垕在七年寨山上,一面修築工事,操兵練馬,一面發動起義軍挖山種糧。至今七年寨山上還有不少當年的遺跡,如崗樓、碓凹、覃垕洞、覃垕壁畫、覃垕晾衣篙、覃垕釣魚台等。雙方僵持至翌年四月,曹良臣率兵從桑植而下,與周德興一起合兵攻七年寨。周德興收買利誘慈利朱思濟,委以為先鋒,朱思濟是覃垕二女之婿,他經不住周德興用功名引誘,竟與朱元璋攀同姓之親想藉此飛黃騰達,而干起賣親求榮的事來。他給周德興獻計,說七年寨上千洞萬壑,地廣田足,加之起義軍全系土家山民,慣於山戰,明軍硬攻是不成的,他願意以女婿身份,上山用計騙覃垕下山,而後將其逮住,解送京都,這樣,山上的起義軍便不攻自散了。周德興一聽,高興得不得了,當即派朱思濟上山。
朱思濟上山後,用花言巧語將覃垕騙下山來,明軍在慈利金岩山將覃垕俘獲。明軍俘獲覃垕後,當即將他裝進囚籠,從水路解送南京,洪武四年六月初六日,被朱元璋凌遲(剝皮)處死。
覃垕的起義軍雖然失敗了,但覃垕的事跡被土家人民編成故事,流傳至今。
英雄:
馬憶湘(土家族):女。土家族。湖南省永順縣人。1923年5月出生在永順縣龍家寨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因家貧從小給人家當童養媳,受盡生活磨難。1935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任第二方面軍總醫院看護。隨紅二、六軍團參加了長征。1937年春加入中國*。到陝北後,任關中分區婦聯副主任。在關中大生產運動中獲勞動英雄稱號。1945年入延安中央黨校學習。同年隨八路軍三五九旅赴東北,任旅衛生部政治指導員。建國後,任廣州軍區通信總站政委、軍區司令部管理局副政委。著有長篇小說《朝陽花》。還當選為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理事、廣東省政協委員。1988年3月離職休養。1955年被授予少校軍銜。現定居廣州
土家族 tujia zu
Tujia ethnic minority group
人口為8028133人。
民族概況
土家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於湘鄂川黔毗連的武陵山地區。即湖南省西部的永順、龍山、保靖、桑植、古丈等縣;湖北省西部的來鳳、鶴峰、咸豐、宣恩、利川、恩施、巴東、建始、五峰、長陽等市縣;四川省的酉陽、秀山、黔江、石柱、彭水等縣。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土家族人口數為8028133。使用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中的一種獨立語言。無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現在絕大多數人通用漢語;沿酉水(源自湖北鶴峰,注入湖南沅水)流域約20萬人仍使用土家語,有的也兼通漢語。
土家族,史籍中稱謂較多。秦漢時,以其崇拜白虎被稱為「廩君種」,或以使用武器特徵稱為「板楣蠻」,或以其人呼「賦」為「賽」而稱為「責人」;屬巴郡南郡蠻」和「武陵蠻」的一種。次後,多以地域命族,被稱為「溪蠻」,「樓中蠻」,「巴建蠻」,「信州蠻」,「陽蠻」等。宋代,出現了區別於武陵地區其他族別而專指土家的「土民」、「土蠻」、「土兵」等名稱。以後,隨著漢人大量遷入,「土家」作為族稱開始出現。
土家族的來源,目前說法不一。一說來源於秦滅巴後,定居於湘鄂川黔邊的巴人;二說根據湘西龍山、瀘溪、大庸等縣市出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和土家語地名,認為土家族主要來源於湘西土著,與進入的巴人、漢人融合而成;三說根據《復溪州銅柱記》有關記載和土家族與彝語相近以及土家與雲南部分彝族風俗相同等現象,認為來源於唐中葉的烏蠻。
泰滅巴以後,生活在武陵境內的巴人,以火耕水耨、漁獵山伐為業,繁衍生息。其首領依靠其同種或同姓的種姓血緣關系進行統治,維持內部關系。西漢末年,「武陵夷」田疆起兵反抗王莽篡權。以後「零陽蠻」、「灠中蠻」、「巫蠻」和「澧中蠻」都起兵反抗壓榨。三國時,蜀漢與孫吳長期爭奪夔、峽和武陵地區,土家族成為他們相互爭奪的重要對象。蜀吳的長期爭奪,使武陵地區各族人民難以安生。這以後的南北朝和隋朝,武陵地區各部勢力迅速發展,經常處於各自雄踞一方,中央控制鬆弛,戰爭頻任,社會動盪。唐朝開始,中央採取羈縻州縣制度,任命歸順的地方首領以州縣官職,治理其地,並准其世代承襲,使土家族日趨穩定,與漢族的經濟文化交流日漸加強。土家族人民在抗擊外敵入侵、支援紅軍長征。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
社會經濟
土家族是較早從事農耕的民族。土家族由於自己的生產技術低,生產工具落後、產量低,於是他們向漢族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引進先進的生產工具,從而提高土家族的生產力水平,加速社會經濟的進步。唐、宋間,由於實行羈縻州縣制度,社會比較穩定,土漢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但仍處於不習牛耕的刀耕火種階段,而兼事漁獵。居於統治地位的封建領主,除奴役土民外,還不時驅使「土兵」至鄰近漢區擄掠人口、財物。元至清康熙年間,建立土司制度。土司的統治客觀上曾使土家族的活動地域更加穩定,民族特點得以保持。但這時地主經濟開始出現。雍正年間「改土歸流」,封建領主經濟解體,地主經濟迅速發展。土司時「蠻不出境,漢不入洞」的禁令被打破,大批漢族農民和商人遷入,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使農業、手工業和商業迅速發展。但是鴉片戰爭後,資本主義商品和鴉片於咸豐末年大量銷往土家族地區,土布、土靛、蠟染等傳統工藝產品逐漸失去銷路,受到沉重打擊。帝國主義者廉價大量收購桐油、茶葉、木材、葯材等土特產品,刺激了桐、茶種植業和榨油、木竹加工業的發展,城鎮商業和集市貿易日漸興旺。各業行會組織開始出現。辛亥革命後,土家族地區兵災頻繁,農村經濟陷於破產,商業停滯,民不聊生,直到解放前夕,土家族地區的經濟仍然十分落後。
解放後,黨和國家制定和落實民族政策。把土家人定為單一民族。並於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1983、1984年成立了酉陽、秀山、石柱、黔江、彭水五個自治縣。土家族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權利。在黨和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武陵山地區的土家族人民已經基本解決溫飽,正在向脫貧致富之路邁進。
文化藝術
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形成了土家族絢麗多彩的文化和獨有的風俗習慣。《張古老制天地》、《梅山打虎》、《洪水登天》等民間故事,流傳至今。詩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以長篇敘事詩《綿雞》最為著名。民族民間音樂品種繁多。聲樂有勞動號子、山歌、神歌等。器樂有打擊樂、吹奏樂等。音樂界把打擊樂「打溜子」譽為「土家族的交響樂」,通常用四件樂器演奏,強烈的節奏、快速的旋律、變幻的音響,令人傾倒。「打溜子」也是「標題音樂」,曲牌有《八哥洗澡》、《喜鵲鬧梅》、《火車進山》、《馬過橋》、《牛擦癢》等固定名目,傳統曲牌多達200多套。土家族的戲劇有茅古斯、陰花歌、儺戲、南戲、酉戲等多種。土家族的儺戲,可以稱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貴州銅仁土家族地區,是我國保存儺戲最完整、演出儺戲最多的一個儺文化圈,國內外專家都十分關注。傳統的擺手舞、八寶銅鈴舞、跳喪舞古樸剛健,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西朗卡鋪」(土家鋪蓋)是土家姑娘精織的特有手工藝品,織工精巧,色彩絢麗,有100多種圖案,這和擺手舞一起被稱作土家族人民的藝術之花。
風俗習慣與重要節日
土家族人民勤懇耕山,善於漁獵,並在冬春季節「趕杖」(圍獵)。主食包穀、稻米,土家族地區最普及的風味食品是糯米粑粑、米炕臘肉和唐饊。在服飾方面,女裝為短衣大袖,右衽開襟,滾鑲2~3層花邊,原著8幅羅裙,後改為鑲邊筒褲;男裝為對襟短衫,頭纏2~3米長的青絲帕。很多地方土家族的服飾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偏僻山村,能見到土家族傳統服飾。在住宅建築方面,土家山鄉的吊腳樓最為有特色。這是一種干欄式結構,樓下喂養牲畜或堆放雜物,樓上作姑娘們的閨房,是織布、綉花、績麻、做鞋之所。這種設計,既克服了山區地勢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間;既通風,又防潮;既安全,又衛生。
土家族在古代曾流行過姑家女兒必嫁舅家(稱為還「骨種」)的交錯從表優先婚姻。還有兄亡弟收嫂,弟亡兄納弟媳的收繼婚。男女原多對歌相愛結婚。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婚姻逐步受到財產的限制和父母的約束,直至建國前,盛行封建買賣婚姻。建國後,自由戀愛,婚姻自主多了起來,但在農村父母包辦婚姻依然存在。過去多行火葬,送葬時請土老師(巫師)念經,道士開路。後來受漢族的影響,實行土葬。
在節慶方面,以過四月八、六月六和土家年為主要節日。最隆重的是過土家年,俗稱過「趕年」,即趕在漢族過年的前一天進行,大年為臘月二十九,小年為臘月二十八。
宗教信仰
土家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土家族
《樵哥》樵哥為養活瞎眼的媽媽,每日上山打柴,一日黃昏,他背柴下山時,一隻老虎撲到面前,他嚇了一跳,但老虎卻不傷害他。樵哥覺得奇怪,便說:「畜牲,你是不是要吃我?」老虎擺頭。樵哥又問:「你是不是有為難的事,要幫忙?」老虎點了三下頭,把口張開,樵哥見老虎喉嚨里卡了三根豪豬子扦子,他使用砍柴的彎刀撥出了這三根扦子,老虎對樵哥擺了擺尾巴,回山裡去了。樵哥回到家以後,半夜裡老虎送來了一頭大肥豬,表示酬謝。老媽媽見老虎心好,便要它做樵哥的老二,有事時,兄弟倆也好幫個忙。從此,老虎就在樵哥家裡住下了,經常從山裡銜一些野物來。樵哥十八、九歲了,還打著單身,老媽媽很著急。老虎知道後,跑到外縣地界,見兩個員外家結親,老虎等花轎過一個山坳時,猛地竄出,人們都嚇跑了,老虎便扒開轎門,把新娘往背上一扛,跑回樵哥家。這新娘也愛上了樵哥,他們便成了親,老虎也回山裡去了。可是兩家員外打起官司來,縣官判不下案來,得知是一隻老虎把新娘子給一個山裡人搶去了,衙門便差人抓去樵哥,要判他的罪,說除非老虎來作證。老媽媽跑到山坡上喚回了「老二」。「老二」立刻跑到公堂上作證,把縣官嚇得渾身發抖,縣官把新娘子判給了樵哥。老虎護送樵哥回家後,才又回山。三年過去了,遼兵進犯中原,皇上出榜招賢,樵哥以為是招兵,便揭了榜,卻不知是招帶兵打仗的元帥。樵哥急了,進山來找「老二」,「老二」決定幫他領兵打仗。樵哥進京掛了帥印,領兵趕赴邊關,「老二」披紅掛彩,帶領幾百隻老虎緊隨其後,他們還沒扎營,遼兵已經沖來。樵哥領兵從兩邊包圍敵兵。「老二」率眾虎猛沖,遼兵死的死,傷的傷,不戰而退,他們收復了中原班師回朝。皇上封樵哥為平遼王,封老虎為山林王。又如《義虎》,講的是一個土家族漆匠上山割漆,見兩個異族用籠子關了一隻老虎,准備殺死。漆匠花錢買下老虎,放它歸山。一些日子過去了。這個漆匠在山上割漆,從懸崖上滾落下來,跌昏了,待他醒來,睡在一個老虎窩里。老虎回來,原來是被他救的那一隻。老虎便把他馱在背上,爬上陡岩,送他回到家裡,並經常送來麂子、獐子,讓漆匠補養身體。再如《老巴子求醫》,說的是一個山裡住著一對老巴子夫婦,母老巴子要分娩了,可是一個難產。公老巴子無法,竟昏過去,它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白發老人告訴它:不遠的地方有個姓陶的接生婆婆。公老巴子醒後,立即找到陶婆婆家,陶婆婆深夜還在納鞋底。老巴子在外面用前爪子刨門。陶婆婆說:「畜牧,你是請我幫忙的,就點三下頭。」老巴子果然點了三下頭。陶婆婆開門,老虎跪在她面前。陶婆婆騎上虎背,來到窩里,給母老虎做了手術。小老虎出生,母老虎安全。公老虎又背陶婆婆回到家中。過年時,公老虎拖來一頭大肥豬酬謝,然後回山裡了。更有一種傳說:大山裡有一隻老虎和一個女人性交後,生了一個兒子,名「虎兒」,這就是土家人的始祖。在土家族地區有關老虎的故事中,老虎是活生的可愛的人的形象。
無獨有偶,湘西南侗家人的充滿戲劇性的「搶」親,與湘西北土家族帶有史詩性 (特定民族的獨特知識總匯)的「哭嫁」,可以說是相互輝映的古老婚俗的兩朵奇葩。在國內外,侗族的「搶」親大概鮮為人知,但土家山寨的「哭嫁」卻是早在50年代就已聞名世界了。
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有許多朴質無華卻感人至深的詩句。請聽:
忽聽金雞一聲叫,
好像亂箭穿我心,
嗩吶吹起「娘送女」,
鎦子打起「大開門」……
嗩吶一聲淚一滴,
扯娘羅裙扯爹衣。
苦命女兒送上轎,
親生骨肉兩離分……
就是鐵石心腸的人,聽了這樣聲聲呼號、字字血淚的哭訴,恐怕也難免潸然淚下吧。
土家族文學
土家族約283萬人(1982),主要居住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無文字,通用漢文。其文學源遠流長,屬巴蜀文化系統。《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武王伐紂,「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土家族神話,是土家族文學中很吸引人的一部分。流傳至今的有《洪水淹天》、《太陽和月亮》、《張古老制天李古老制地》,以及有關家畜、家禽、糧食、火種等來源的神話。有的神話被編為擺手歌來唱。
土家族文學以敘事詩、山歌及跳擺手舞時所唱之擺手歌等最為著名。擺手歌有大擺手歌和小擺手歌之分,大擺手歌具有史詩性質;小擺手歌多為苦歌、戀歌,系抒情性作品。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山鄉風味。長篇敘事詩《錦雞》是四句頭民歌的組合體,用男女對唱方式表現,它以愛情故事為主線,反映出廣闊的社會生活面。
土家族民間文學的代表作品有《梯瑪神歌》、《將帥拔佩》、《向老官人》、《西朗卡布》、《哭嫁歌》、《薅草鑼鼓歌》等。其中《哭嫁歌》與《薅草鑼鼓歌》與土家族的婚嫁和勞動生活密切結合,具有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厚的生活氣息。土家族竹枝山歌質朴清新,別具一格。唐代顧況、劉禹錫、白居易等及其以後的一些詩人所作「竹枝詞」,頗受這類竹枝山歌的影響。流傳至今的土家族歌謠形式有七言四句、七言五句、八句等多種格式。既靈活自由,又音韻和諧,諧音雙關,比喻起興,富於形象聯想。
古代土家族作家文學形式以竹枝詞為最多,影響較大的文人有田泰斗、彭勇行、田舜年、彭秋潭、向曉甫等。
Ⅳ 畢節最出名的歷史人物是誰
從漢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1年),牂牁郡(今畢節境內)土著人盛覽向武帝派遣出使西南的特使司馬相如討教作文之術,然後返回故鄉招生授徒開始,到明洪武十七年(1384)畢節置衛,再到明正統四年(1439)土著人唐諫「獻宅基地修學廟」,明眼人可以從盛覽與唐諫兩個人物的身上,透視出這長達1550年的歷史期間,畢節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歷程。特別在教育上,為史學界稱之為貴州教育的發端。明清兩代,貴州共培養出700名進士,第一名就是畢節的張諫(在外地求學)。
從明洪武十四年(1381)穎川侯傅友德率30萬大軍南征,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普定侯陳桓、靖寧侯葉升領兵屯田畢節,再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都指揮使李煥著手修建畢節城池;從1949年毛澤東組織5.3萬幹部隨軍下江南,到同年11月28日畢節解放,首任縣委書記張西華、縣長牛林楓到任;從1964年中央抽調大批幹部赴貴州,到支黔幹部趙福亮出任中共畢節縣委常委、組織部長、書記、第二書記,人們可以看出,這總計長達580多年的歷史時期,畢節這個地方就迎來了三批北方客人,使畢節與外界溝通,實現南北文化交融,彝苗漢各民族共生共榮,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
從l911年10月3日,周素園領導的貴州自治學社發動武裝起義,一舉奪取政權,建立大漢貴州軍政府,到1934年1月,中共貴州地下黨第一個黨支部———畢節支部成立,林青出任支部書記,繆正元、秦天真為成員,再到1936年2月,中共貴州省工委委員鄧止戈領導的幾支地方武裝席大明、周質夫、阮俊臣部開到農村,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一彈未發進駐畢節,並在畢節建立川滇黔省蘇維埃革命委員、中共畢節中心縣委和貴州抗日救國軍,紅軍在畢節活動20天後,抗日救國軍司令員周素園率領600多人隨同紅軍撤離畢節投入長征這一歷史過程,人們可以看出,歲月流程雖僅有25年,但畢節已實現從舊民主義革命到新民主義革命的轉變,成了永放光芒的紅色革命根據地。
歷史人物
張諫
字孟弼,明朝赤水衛(今貴州畢節境內)人。明朝時貴州的第一個進士。少有志氣,北走四川就學於劉仲珩,很受仲珩喜愛。當時正值劉忠愍奉命出使四川,仲珩帶孟弼拜見,忠愍亦非常喜愛孟弼。明宣宗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中舉人,然後到京師留在忠愍門下受業。明英宗正統四年(公元1439年)考取進士。受行人。因母去世去職守孝三年,後官拜監察御史,出督福建銀課時,遇地方不寧,孟弼率兵協助官軍捕之,回到朝廷時,上疏請罷閩中銀課。後父親去世,又守孝三年,孝畢累遷順天府尹,因正直被貶穿州知府,後又升太僕寺卿,卒於任上,留有《望古》詩一首。
林蔡氏
女,明朝畢節衛(今貴州畢節)人。其夫為畢節衛指揮,早逝,其子林晟年幼襲職。蔡氏寡居,有志氣,且懂得軍事,因子晟年幼不懂軍事,她便出來管理軍事,衛中各軍指揮都敬佩蔡夫人。蔡氏有文才,軍政閑暇時又教子晟以詩文。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苗民攻赤水城,四川都指揮張祥來征不克而死,畢節震懼。時官軍皆調征平越,林晟又在守備貴陽,畢節城中僅有軍隊數百人。蔡夫人臨危不懼,率僕人及軍民修補城牆守衛。不久,水西叛酋普奴率眾來攻城,由於蔡夫人指揮有方,拒敵三月,賊自去她便率眾追擊,使敵大潰,畢節城得以保全。人稱蔡氏為"女將軍"。能詩,《黔詩紀略》錄其詩一首。
夏曦(1901-1936),又名隆梓,字蔓伯,又作蔓白,化名勞俠,湖南益陽鎮(今湖南桃江縣)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領導人之一。早年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讀書。1919年,加入新民學會。曾參加湖南學生聯合會領導第一師范學生「救國十人團」,開展抵制日貨運動。旋與毛澤東等組織驅逐軍閥張敬堯的斗爭。1920年,參加湖南俄羅斯研究會,學習、研究俄國十月革命的經驗,積極傳播馬列主義。同年10月,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秋,參加莫斯科召開的遠東各國共產黨、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並受到列寧的接見。1922年回國後,在湖南自修大學任教員。1922年至1923年,任湖南學聯幹事部主任,主編《湖南學生聯合會周刊》。1924年,任中共湘區委員會(後改為湖南省委)委員。曾出席在廣州召開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27年,任中共湖南省委書記。在中共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曾在益陽、寧鄉等地組織農民軍。後赴莫斯科東方大學學習。1931年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後,被派往湘西根據地,任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書記,在貫徹執行王明的「左」傾冒險主義中,犯了肅反擴大化的嚴重錯誤,給洪湖革命根據地的黨團組織和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造成了重大損失,紅三軍被迫退出湘鄂西根據地。1934年6月,他在湘鄂西中央分局會議上開始認識和糾正肅反擴大化的錯誤。1935年冬,任紅六軍團政治部主任。在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1936年2月,在紅二、六軍團長征途中,不幸於貴州畢節縣七星關犧牲。
林青,原名李遠方,又名李肅如。
1911年出生於貴州省畢節縣。
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走上了革命道路。
1931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2年,林青被英租界巡捕房逮捕。
1933年出獄後返回家鄉畢節,投身於抗日救亡活動中,並在斗爭中發展進步青年入黨。
1934年1月,林青等人在畢節建立了黨支部,並擔任黨支部書記。這是黨在貴州建立的第一個支部。
林青在畢節的抗日救亡活動,積極而有成效。他將進步青年組織起來,成立宣傳革命的群眾團體——畢節草原藝術研究社,以文藝的方式推動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林青的活動引起了反動軍閥的仇視。
1935年1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遵義,林青聞訊後立即奔赴遵義。中央地方工作部部長李維漢會見了林青。林青向李維漢匯報了貴州地下黨的工作,李維漢代表中央肯定了貴州地下黨的工作,並指示由林青等人組成中共貴州省工作委員會,林青任書記兼遵義縣委書記。
不久,貴州地下黨組織通過秘密工作搞到敵人的軍用地圖和密電碼本,交給了中央特派員潘漢年,為紅軍長征做出了貢獻。同時,林青又將從遵義帶回的紅軍戰報秘密傳閱,並利用刊物宣傳紅軍、宣傳抗日。
同年7月19日,林青不幸被捕。在獄中,敵人先以高官厚祿收買他,妄圖徹底破壞貴州地下黨組織,被林青堅決拒絕。敵人又對他施以各種酷刑和死亡威脅,妄圖撬開他的嘴。面對窮凶極惡的敵人,林青堅貞不屈,義無反顧地面對死亡。
1935年9月11日敵人將林青押赴刑場。行刑前,林青高呼「打倒國民黨反動派!」「中國共產黨萬歲!」等口號,高唱《國際歌》,大義凜然,從容面對死亡。兇殘的敵人為阻止他,竟然用刺刀刺進他的口中……林青壯烈犧牲,年僅24歲。
余達父(1870—1934),名若泉,號達父,彝族傑出詩人、法學家,是畢節歷史上最早的留學生之一。
余達父世居四川省古藺縣水潦鄉,自幼過繼給伯父余象儀為嗣,入籍於貴州省畢節縣龍場驛大屯。他沒做過土司,卻因過繼給伯父余象儀而成為大屯土司庄園的少主人。幼讀家塾,後受業於進士葛子惠門下,研習經史子集、詩詞文賦。1906年留學日本,入江戶和佛法律大學,專攻法律。他選學法律是為了要營救遭遇冤獄的哥哥若煌。在日本與貴州辛亥革命領導人平剛結為摯友。1910年學成歸國,秋試中舉,成為前清政法科舉人,但未受清廷一官半職,就回鄉守母喪。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一月後貴州自治學社領導的起義亦宣告貴州獨立。達父先生被選為省立法院議員,即自家鄉赴省城貴陽,但貴州革命政權很快就被滇黔軍閥勾結所顛覆。余達父被迫遠赴上海避禍,與安健(彝族)創辦《斯覺報》,鼓吹革命,鞭撻軍閥。後又赴北京開設律師寓所,任專職律師,又在法政學校兼任教員。時人稱他「學究申韓,辯媲蘇張」,「仗義直言,恥附權貴」,這樣正直剛烈的性情,不見容於腐敗黑暗的當時,居京5年,落寞歸里,在大屯家中讀書著述。後中風半身不遂,卧病3年治癒。這時鄉間兵匪頻仍,難以安居,經摯友周素園介紹給省長袁祖銘,出任貴州大理分院刑庭庭長,乃全家遷居貴陽。在任上「法理深邃,冤屈雪伸」,時與官場相扦格,再次棄官入雲南,漫遊數載,又歸鄉里讀書著述,但仍不見容於地方權勢,復寓居省城,在王家烈任省主席時,受聘為省政府名譽顧問。1934年,貧病交加的余達父在貴陽不幸逝世,歸葬大屯故里。平剛曾親題其遺像,高度評價他在經學、史學、文學、法學上的成就,憐惜他的懷才不遇報國無門。
余達父先生學問深湛,著作等身。生前刊印者即有《邃雅堂詩集》十四卷、《罌石精舍文集》四卷、《蠖龕拾塵錄》二卷、《通雍余氏宗譜》一卷;未刊稿有《且蘭考》一卷、《且蘭野史》四卷等。時人稱譽他「讀書萬卷,用宏取精工書善文,昔擅詩名」、「法律名家,文學泰斗」、「深諳政法,尤擅詩文」。其中《邃雅堂詩集》是先生手訂的平生詩作千餘首的精選本,在當時就廣受識者好評。
陶新春(1825—1867)原名陶正春,又名陶虎,清威寧州遵化里(今貴州省赫章縣境內)人,是太平天國革命時期黔西北苗族人民起義的著名首領。周素園(1879—1958),又名培藝,別字樹元,澍元,貴州畢節人,1879年3月7日生。前清貢生,年輕時立志改良政治,尋找救國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