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袍女法官
① 法官拒絕人情官司遭同鄉殺害,你覺得兇手會被怎麼判
「湖南高院」官方微信發布《關於周春梅法官不徇私情、拒絕人情干擾 慘遭報復殺害情況的通報》。
通報稱,2021年1月12日早上,湖南高院院審監一庭副庭長、三級高級法官周春梅被犯罪嫌疑人向某行凶報復,不幸遇害。
周春梅法官出生於1976年1月,中共黨員,法學碩士,2003年研究生畢業後進入湖南高院,先後在紀檢組、民一庭工作,2016年5月任審監一庭副庭長。參加法院工作17年來,她不徇私情,嚴格公正司法,拒絕人情干擾,堅守法律信仰,勤勉敬業,多次被評為院機關優秀共產黨員、辦案能手,多次獲年度嘉獎,一次立三等功。周春梅法官多年從事民商事審判工作,審判經驗豐富,主審了多起重大、疑難復雜的一、二審、再審民事及行政案件。2019年被評為湖南省審判業務專家。
湖南高院表示對周春梅法官的不幸遇難表示沉痛哀悼,對其家屬表示誠摯慰問,對殺害法官的犯罪行為表示極大憤慨和強烈譴責。法治社會絕不容許司法權威受到暴力挑釁!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一、兇手必受嚴懲!
為一己私利,喪心病狂殺害人民法官,這是對法律的公然挑釁,是對法治赤裸裸的踐踏,是與所有心懷正義的人為敵。
法官,頭頂國徽肩抗天平,為社會安寧定分止爭,為公平正義鞠躬盡瘁,他們是共和國法治大廈的基石,他們的無私付出讓社會穩定成為代表今日中國的不朽傳奇。對法官刺去的利刃,奪去的是生命、傷害的是善良,妄圖摧毀的,是屬於我們所有人的幸福根基。
讓高尚的生命凋零,那卑劣的靈魂必會付出最沉痛的代價!
二、正義永不低頭!
不幸遇難的女法官是手無寸鐵的弱女子,更是鐵骨錚錚的真英雄!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她堅守著一個司法者絕不徇私的原則,用身軀鑄成一座守護公平正義的銅牆鐵壁。對「打招呼」嚴辭說「不」,讓一些心懷不軌的人惱了、怒了、瘋狂了。但他們越瘋狂,越說明我們對「打招呼」的阻擊是必要的,越說明這些人離徹底的失敗不遠了。
面對猙獰的刺刀,退卻一步就是前功盡棄,就是讓英雄的鮮血白流。自古邪不壓正,勢不兩立,正義永不會向犯罪低頭!
三、保護好守護正義的人!
我們為英雄的逝去而悲憤,但不能再止步於悲憤。
2016年7月,兩辦印發了《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規定》,2017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印發《人民法院落實的實施辦法》,各地各級法院也都制定了相應的實施辦法。別把這起悲劇當成一個不可控不可防的突發事件,把保護網織得密些、再密些,把那些紙上條款落實得嚴些、再嚴些,讓制度長出牙齒,才能讓人更加安心。
帶給大家安全的人,也需要安全;守護正義的人,更需要正義好好地守護!
② 那個古羅馬美女在審訊是,被人脫掉衣服,然後因美麗免刑的叫什麼來著
古希臘人對美的崇拜和頗具人性的司法制度在著名的「弗里內審判」中得到了最浪漫的詮釋。弗里內是公元前4世紀希臘的一位名妓,她因瀆神被控死罪,面對最高法院的終審,雄辯家希佩里德斯當眾扯下她的長袍作為辯護,她秀美的胴體使法官和民眾折服,於是一致將她判為無罪。
有幅畫
Phryne Before the Jury 1861
弗里內審判 格羅姆油畫 1861年
那女人叫弗里內吧
③ <<東京審判>>中梅博士堅持爭取中國法官的座次有什麼意義
中國雖然是日本侵略戰爭的最大受害國,也是抗日戰爭的主要戰勝國,但由於國力弱小,審判開始時並未受到他國的重視。最後,經過梅汝王敖等人的努力抗爭,才在這一場審判中為中國爭得了一份尊嚴。在此過程中,「法官坐席之爭」尤其顯得蒼涼悲壯。
1946年4月,11國法官齊集東京,正式開庭審判的日子就要到了。但是,各位法官在法庭上的座位將按什麼樣的順序來排列?梅汝王敖對助手說:「任何國際場合,爭座次在所難免,這並非個人名利,而是關系國家、民族地位和榮譽的大事,故應有的位置必須當仁不讓,力爭得到之。」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沒有明文規定法官席位的次序,但法官座位的排列次序卻極其敏感,衛勃庭長提議法官席次應該按照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慣例來安排,即以美、英、蘇、中、法為序。但是,有的法官當即指出,按照聯合國憲章,安全理事會的5個常任理事國是以中、法、蘇、英、美(按照國名字母先後)為序的。這樣一來,中國和法國法官將坐衛勃的兩旁,而衛勃所倚重的英國和美國法官便不能居於中央席次。於是衛勃庭長又提議:我們不是聯合國的組織,不必按五強居中的慣例來安排,可以適用按國名字母先後為序的辦法。但是,這樣事情就更亂了,因為居中央的將是中、加兩國的法官,而他所希望接近的英、美法官反而離他更遠了。大家爭來爭去,莫衷一是。
微笑傾聽良久的梅汝王敖終於開口:「個人的座次,我本人並不介意,只因與各位同仁一樣,是代表了各自的國家來的,所以我還須請示本國政府。」這一軍「將」得厲害。開庭日期將至,法官們如果都要請示國內而後定,必拖延時日。衛勃忙說:「為確保准時開庭,座次問題必須盡快排定,希望梅先生從大局出發。」
梅汝王敖收斂笑容:「同意庭長盡快排定的意見,但中國代表應排在第二位。中國受日本侵略最深,抗日時間最長,付出犧牲最大,審判的又是日本戰犯。因此,中國理應排在第二。再者,沒有日本的無條件投降,便沒有今日的審判。故我提議,各位都不用爭了,法官的座次,按受降國簽字的順序排列,實屬順理成章。」他接著報了受降典禮上各簽字國的順序:美國、中國、英國、蘇聯、澳大利亞……盡管當時的中國是受侵略之害最深的國家,可國力較弱,俗話說「弱國無外交」,因此對於梅汝王敖的提議,幾個西方國家代表根本不願接受,會場氣氛緊張起來。
梅汝王敖有意以調侃的口吻緩和一下空氣:「如果庭長和大家不贊成這個辦法,那我們就以體重為標准吧,各自過磅,看看各人的體重是多少,重者在前,輕者居後。這樣,我們便可以有一個最公平、最客觀的標准。」
話音剛落,法官們鬨堂大笑。衛勃庭長對梅汝王敖笑道:「梅先生真會講話,是法官,更是個幽默大師。你的辦法很好,但是它只適用於拳擊比賽。我們是國際法庭而不是拳擊比賽場。」
梅汝王敖以笑對笑,綿里藏針:「若不以受降國簽字順序排列,還是按體重排列為好,我即使被排在最末一位,也毫無怨言,對本國政府也算有了交代。政府如果認為我坐在後邊有辱使命,可另派體重者取而代之,再來較量。」顯然,梅汝王敖早已意識到庭長是在千方百計地排擠他,不讓他占據法官第二席。
這個問題就這樣半認真、半玩笑地在正式開庭前的法官會議上被談論來談論去。衛勃庭長既不做出決定,又不願付諸表決,一任其混亂、僵持著。
審判「綵排」前的沖突
直到1946年5月2日,即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正式開庭的前一天,衛勃庭長的真實意圖才暴露出來。5月2日上午,法庭書記官緊急通知各國法官,下午4點舉行開庭儀式預演,到時候要拍照,要穿上正式的法袍。這是法庭做的最後一次隆重的「綵排」。但就在這次「綵排」中,一場尖銳的沖突幾乎差點兒毀掉即將開始的東京審判。
造成這場沖突的原因正是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法官們的座次安排。下午4時,法官們都按要求做好了准備,在法官休息室集合。這時,衛勃庭長突然宣布:法官坐席的次序是美、英、中、蘇、法、加、荷、新、印、菲,並說這是經過盟軍最高統帥同意了的安排。很明顯,英美居中,排擠中國,同時以壓制加拿大作為陪襯(按照受降簽字次序加拿大應排在法國之前)。
衛勃庭長這樣一宣布,大家不禁愕然。中國法官梅汝王敖和加拿大法官麥克杜哥最為憤慨。梅汝王敖當即指出:「這個安排是荒謬的,我絕不接受這種於法無據、於理不合的安排!」說完,他憤然脫下象徵著權力的黑色絲質法袍,欲退出預演,以示抗議。加拿大麥克杜哥法官此時也向衛勃提出了強烈反對。
衛勃看見事情不妙,便親自來到梅汝王敖的辦公室,他婉轉地對梅汝王敖講:「最高統帥要英美法居中的意思無非是因為他們對英美法程序熟識一些,並無歧視中國的意思。中國的席位仍然在蘇、法之上,是五強的中堅。」梅汝王敖說:「這是國際法庭,不是英美法庭,我看沒有英美派居中的必要!假使有這種必要的話,何以加拿大、紐西蘭等英美法系國家的法官又被擠在兩旁?」庭長又說:「照現在的安排,你的近鄰將是美國法官和法國法官,不是那位俄國將軍,這會讓你很愉快的。」
梅汝王敖答道:「我不是為了要愉快而來到東京的。中國遭受日本戰犯們的侵略荼害達50餘年,對中國人來說,審判日本戰犯將是一件沉重嚴肅的任務,絕不是一件輕松愉快的工作。」
爭論至此,庭長的話全都碰了壁,於是他向梅汝王敖發出了威脅:「這是最高統帥的意思。如果因為你拒絕尊重這個安排而使中美關系陷入不愉快的境地,那將是非常遺憾的。你的政府未必同意你的這種行為。」梅汝王敖有些激動:「政府同意不同意是另外一件事,但是我絕不接受這種於法無據、於理不合的安排。我不相信中國政府會同意這個安排。同時,我也懷疑這個安排是否真正是最高統帥做出的。」
衛勃聽了十分尷尬,但他看出梅汝王敖態度堅決,於是他說:「我去同其他兄弟們商量一下,看看大家的意見如何。請你千萬別走,至多10分鍾我就回來。」
不到10分鍾,庭長回到了梅汝王敖的辦公室。他面帶笑容地說:「我已經同其他兄弟們商量過,他們一致認為今天的預演只是臨時性的,非正式的,我們不妨照原定的安排,不必變更。至於明天正式開庭時的安排如何,我們今晚可以開會再討論。」
梅汝王敖覺察出這很可能是庭長的又一個詭計———先造成既成事實,然後借故取消晚上的會議,或者到明天又說最高統帥不同意做任何改變,遵照昨天「行之有效」的辦法。這樣一來,法官的座次就沒有辦法改變了,只能聽從衛勃的擺布。
梅汝王敖當即答道:「預演固然是臨時性的和非正式的,但是許多攝影和新聞記者都等候在審判大廳里,他們必定要攝取許多照片,甚至刊登在報紙上。這些照片很可能傳到中國人民的眼裡,他們看到這種於法無據且與中國榮譽地位不相稱的安排,必然會感到驚訝和憤恨,甚至會責難我軟弱無能。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憲章上雖沒有規定法官坐席的順序,但是我們這個法庭之所以能夠設立,之所以有權審判日本戰犯,是根據日本投降書而來的,按照受降國家簽字的先後次序來安排法官的席位是唯一合法合理的辦法。這個意見我已經在法官會議上講過多次,多數同事並無異議,也沒有人提出過更好的辦法。但是,你始終不願將這個問題付諸表決。我看再開法官會議也是沒有必要的,唯一的辦法是預演時就依照受降簽字次序排列。如果最高統帥不同意,我們明天再開法官會議不遲。倘不如此,我絕不參加。至於我個人,我還得慎重考慮一下。我可以向政府請示,看是否支持我;也可以向政府辭職,另派一個人來接替。這完全是我個人的事情。」說完,梅汝王敖再次做出馬上要離去的姿態。
衛勃自認為毫無破綻的計謀又成了泡影。他焦躁地對梅汝王敖說:「請你務必再等一等,我同其他兄弟們再商量一下就來。」
「小鬍子法官」令世人刮目相看
開庭預演儀式已經推遲了約半個小時,審判大廳里的人們等得有點不耐煩了。此時此刻,沒有人能承擔得起推遲明天正式開庭的嚴重後果,因為這個日期已經向全世界宣布了。
曾經由於蘇聯法官的姍姍來遲,法庭等了很長時間才正常運轉,而且總部和庭長一再宣稱「非候全體法官到齊不擬開庭」。現在雖然蘇聯法官到了,但如果中國法官拒絕出席,那麼按期開庭仍將成為不可能的事情。如果真的發生了不能按期開庭的情況,那必定會引來日本乃至全世界的驚疑和非難,這個責任無論是庭長還是最高統帥都不願意承擔,也承擔不了。基於有這樣的把握,梅汝王敖認為現在是向庭長攤牌的最好時機,因此,他的態度就更加強硬了。
那是令人窒息的10分鍾。當衛勃第三次來到中國法官辦公室的時候,他盯著梅汝王敖一字一句地說:「兄弟們同意你的意見,預演就按受降簽字國次序進行。今晚我把情況報告最高統帥,看他是否同意。」說完便悻悻而去。梅汝王敖於是又脫去大衣,換上法袍,走出自己的辦公室。他一回到法官們中間,預演儀式立即開始。這時已經是下午5時了。
第二天上午9時30分,衛勃庭長在開庭前幾分鍾來到會議室,對等待在那裡的10名法官宣布:「最高統帥已經同意,我們今後的行列和坐席順序就按照昨天預演時的順序來安排。」一個爭論多日、僵持很久的問題終於得到了解決。
在參與審判工作的11國法官中,只有1人比42歲的中國法官年輕。司法界一貫比較注重年資和外表,梅汝王敖因此而留起了上唇胡須,並因此被各國記者稱作「小鬍子法官」。通過座次爭議這件事,大家對梅汝王敖另眼相待。
中國國旗首次插在第一位
目睹中國法官席位之爭的各盟國記者,在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開庭儀式預演場內,竊竊耳語。在場的上海《申報》記者以自豪的神色告訴外國同行:「中國抗戰長達8年,戰勝日本功勞最大,應當佔有這光榮的一席。」
可見,當時外界對法官座次之爭是非常關注的,但法官之間因國旗位置而發生的爭執卻少有人知。梅汝王敖在日記中記下了這個故事:當11位對日參戰國的法官穿著嶄新的法袍庄嚴地坐在審判席上等待預演開始時,大家都看到在審判席後面插著的參戰國國旗,美國國旗插在第一位,中國國旗插在第二位。中國的法律顧問吳學義一看中國國旗插在第二位,立刻向梅法官打手勢,伸出了右手食指,意思是中國國旗應插在第一位。梅汝王敖看見吳學義的手勢後,馬上心領神會,立即向庭長衛勃提出:「中國國旗應插在第一位。」
美國法官克萊墨十分傲慢地說:「為什麼?」梅法官當即用流利的英語慷慨激昂地闡述了中國軍民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直到1945年8月15日打敗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代價。隨即,中美雙方展開激烈的爭論。美方理屈辭窮,最終做出讓步,中國國旗插在了第一位,美國國旗則移至第二位。這是自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代表團出席國際會議有史以來國旗插在首位的第一次!所以,當中國國旗剛剛插在第一位,國內新聞媒介就立即刊發了這一重大新聞,有的報紙還及時刊出「號外」。
審判期間,梅汝王敖法官不喝酒,不打高爾夫,卻每天堅持練「國粹」———太極掌。有一次,法官們出席某個宴會,女主人輪流給11位法官敬酒,轉到梅汝王敖面前時被他婉言謝絕了。女主人笑著向大家說:「我發現,東京的國際法庭總算有一個始終保持清醒的法官,他,就是中國的梅法官。」
摘自《把東條英機送上絞刑架的中國人》梅朝榮編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年1月
④ 電視劇底線在哪個台播出
電視劇底線在湖南衛視播出。
9月19日,首部全景展現司法改革最新成果的法治題材電視劇《底線》開播,登陸湖南衛視、芒果TV、愛奇藝。該劇愛奇藝會員周一至周四20:00更新兩集、周五周六21:00更新一集。非會員首更兩集,每天更新一集。湖南衛視、芒果TV周一到周六每晚8點更新。
《底線》由劉國彤執導,主要向觀眾呈現方遠(靳東飾)、周亦安(成毅飾)、葉芯(蔡文靜飾)等一群新時代法治人在司法道路上不斷開拓,詮釋人民法官使命擔當的故事。
《底線》通過生動立體的法官群像刻畫來傳遞價值理念。傳統觀念里法官謹言慎行,而《底線》中的法官,坐上審判席,他們是法律的象徵,脫下法袍,他們是活生生的人。
靳東扮演的法官方遠是基層法院立案庭的庭長。劇中的方遠沒架子,走路弓著背,提著個保溫杯穿梭於訴服中心調解室,說服人時帶點長沙口音,書記員親切地稱他「方嬸」。
長期的基層實務練就了方遠的精明世故,與人周旋,「裝傻充愣」;給當事人調解,他像個居委會大媽,苦口婆心、見縫插針;同事發生爭執,他扮和事佬,人物形象生動俏皮,成了活躍劇情的幽默擔當。
角色一層層剝開,是法律人的外圓內方。「女主播猝死案」,主持庭審的方遠眼中有光、不怒自威的形象和此前判若兩人,他敢於擔當突破既有判例,認定了女主播和被告公司勞動關系成立。判後,方遠的釋法說理,體現出勞動關系失衡時司法審判的底線作用,一番真摯話語看哭了不少網友。
劇情展開,還有對角色更深的挖掘:因為心中偏見,方遠也會不自覺地把個人好惡帶入到審判中;遭遇欺騙判錯案,方遠也會委屈得像個孩子抱住妻子痛哭。法官的苦與累、職業困境、人生迷茫,以及自省、樂觀、曠達,在方遠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靳東的表演既抓住了法官的職業感,又突出了角色的煙火氣,他在這樣一個接地氣的豐滿角色中,讓觀眾讀懂了法院人的酸甜苦辣、喜怒哀樂。
⑤ 少年法庭部長結局
他最終卻由於孩子的事兒而遭到處罰,離開人民法院。《少年法庭》部長是大好人,僅僅他為了更好地維護被卷進團體漏題舞弊案的孩子,差點兒作出不明智的事兒。
科長用五年的時間段去制訂《少年法》修訂法令,決策脫掉法官袍競選立法委員,也是因為換一種方式去幫助越來越多的少年犯。
《少年法庭》是一部用戶評價較為好的韓國電視劇。男主是一個善解人意的男大法官,女一號是一位疾惡如仇的女法官,她們的專業技能都是在故事情節中呈現出去,並且它們的專業能力,讓故事情節也變得很有看頭。
這一部劇里的一些案子是十分的可恨的,因此在其中的真實感也是非常的強。這部劇的所有案件都是關於未成年人的,所以其中所討論的案件也是血淋淋的案件,這部劇本身所討論的事件,也是值得關注的事件。
對於這部劇中的少年犯罪者,在劇情中是受到了審判的,男主角和女主角也同樣展現了他們自身的判斷。
⑥ 喜歡誰 盲俠大律師文申俠最後和誰在一起
喜歡趙正妹,盲俠大律師文申俠最後和趙正妹在一起了。
劇情介紹:
正當四人的復雜感情糾結繼續醞釀,一夏突然牽涉入謀殺案,更被指控是殺人兇手,而擔任案件外聘檢控官的竟是申俠。
申俠情感上相信一夏無辜,但於法庭之上,種種證據均指向一夏殺人。申俠為了查出真相更不惜以身犯險;此時勵凡已由法官轉回做大律師。
並為一夏作辯護,與申俠打對台,並面對危機。正妹得悉申俠身陷險境之後,即無畏無懼趕往營救。申俠和正妹於真凶的殺局中,攜手並堅脫險而歸。
(6)脫袍女法官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明大律師文申俠(王浩信飾),因失明而努力練就出超強四感;律師樓女師爺趙正妹(蔡思貝飾),擁有江湖背景。
女法官王勵凡(李佳芯飾),勇於抗衡司法界的保守文化;私家偵探谷一夏(張振朗飾),以灰色手法搜證,四人為了公義,縱然踩界亦義無反顧。
人物介紹:
1、文申俠(王浩信飾)
盲俠文申俠六歲時失明,被父親遺棄,自始發奮自強終成為大律師,並發展出超強的四感,即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加上用心感受人和事。
因此直覺特強,能理解別人內心隱藏的秘密。為人表面貪錢、說話尖酸,內心卻渴求人性光輝和正義的伸張。
2、谷一夏(張振朗飾)
偵探谷一夏幾年前是CID (刑事偵緝科警察),被陷害炸傷了一隻腳,要截肢並裝了義肢,自此轉做私家偵探。
因而具備一切偵查技巧,卻不受警察規則所限,加上性格不羈,常以灰色手法,幫助盲俠偵查法律案件及搜證。
3、趙正妹(蔡思貝飾)
趙正妹是師律樓女師爺(法律文書),卻帶有江湖背景,其父是退下火線的江湖大佬。她除了轉介涉案客人、協助盲俠處理法律案件之外。
亦會動用江湖人脈,做一些律師不方便做的踩界之事,例如威迫利誘證人令對方說出真相,又或保護真凶要對付的我方證人。
4、王勵凡(李佳芯飾)
女法官王勵凡則反轉傳統法官嚴肅端莊的形象,在神聖庄嚴的法官袍下,卻是個穿著性感的豪放麗人,其開放的思想和豪放的生活作風,在英式傳統的司法界被受爭議。
但她堅持以公正原則審理案件,在鐵一般的證據和嚴謹的法官守則之外,卻會巧妙地運用法官的斟酌權,以及私生活的交際關系,為正義而打擦邊球。
⑦ 為什麼香港法官戴白頭套
因為香港曾經被英國租借的關系,法官和律師在法庭上戴假發是英國法庭最有特色的傳統之一,在一些受英國司法制度影響深遠的前英國殖民地地區,我們也可以看到這種具有不列顛特色的文化烙印,比如中國的香港特別行政區。
英國的法官和律師為什麼要戴假發呢?許多研究歷史的人提出了種種不同的解釋,但都很難說服所有的人。
有人說,在中世紀時,過度的勞累和疾病使得司法人員們過早地掉光了頭發,為了在公眾面前掩飾自己的「聰明絕頂」,假發遂流行,約定俗成成為英國法庭的一景。
有人說,法官戴假發是表示自己的德高望重,而律師戴假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掩飾和保護作用,因為他們擔心自己的辯護結果不能得到被告人及其家人的認可。但這與其說是合理的解釋,不如說是與律師有過節的人編出來詆毀他們的笑話。因為根據最近的一份調查表明:有57%的律師對戴假發表示不滿,恨不得把它摘掉,原因是這些由馬鬃編成的假發套造價非常昂貴卻很不衛生,一般一頂假發就要用一輩子,有一個律師世家有一頂發齡達94年的老古董,傳了四代人,堪稱傳家之寶。
根據歷史學家和民俗學家的研究,英國人戴假發的流行時尚傳統大約始於十二世紀,當時並不只是法官和律師的專利,上層社會的人都將戴假發視為一種時尚,是出席正式場合或沙龍聚會時的正規打扮。
行家指出,司法界所用的假發與普通假發是有區別的。在英格蘭,司法假發的每一邊有三個捲曲而王室人員卻只有兩個,這是否代表著一種很微妙的隱喻意義不得而知。但蘇格蘭人卻老愛和英格蘭人鬧別扭,因為在蘇格蘭,情況剛好顛倒過來,王室人員用三個捲曲的假發而司法人員只有兩個捲曲。
假發的製作成本昂貴在於人工而不是材料,因為馬鬃的取得並不難,而假發的製作可是個精細活,而且沒辦法通過機器或生產流水線進行批量生產。
生產一個假發需要一位熟練的工匠花大約44個工時的勞動,包括編織和打卷。成品一般有四個顏色:白色、金黃色、淺灰色和灰色,在一些英國的老殖民地,如西非和加勒比海地區,白色非常流行,而在英國本土,金黃色和灰色最為流行。
一般一個法官的假發要超過1500英磅(摺合人民幣約18,000元,哇噻,不便宜哦),而最普通的假發,也不低於300英磅。
一般人寧願忍受生虱子,也不會像女士們更換帽子一樣經常換假發,其原因並不在於捨不得買多頂假發。而是基於一種說法:假發戴得越久,越老越臟,顏色越深,說明你吃法律飯入行的時間越長,而在司法界,資歷和年齡可是個寶,如同醫院老醫生最吃香一樣。從某個意義上,頭齡越老的假發也就成為律師們招攬生意的百年老字型大小了,而法官的老古董假發則是富有審判經驗的招牌。
一位法學院學生在取得律師資格之後,家人或朋友給他的最好的禮物就是由某位名家製作的假發。許多從事假發製作的匠人都是子承父業,甚至是世家,其製作假發的歷史,比某些英國貴族的家族譜系還長。
定製假發也是一個需要耐心等待的過程,因為許多名匠的預約期已經是在幾年之後,即使能馬上定製,在製作過程中,你的腦殼需要至少被尺子量過十二次,這並不是匠人們故意折騰你,而是精緻工藝的要求。
當然你也可以買一個現成的,但畢竟不如量體裁衣般溫柔地吻著你那聰明的腦袋,更何況隨便買來的假發在許多法律人看來,如同穿牛仔服出席一個莊重的宴會一樣無禮。英國人素以保守精神著稱,司法界更是如此,司法要求的是精確甚至刻板,強調的是穩定與平衡,而對個性化的東西兼容性較小。
許多假發匠人世家對於每一個售出的假發都有記錄,要求購買者簽名備案,幾百年下來,在這些記錄中可以找到許多名人的親筆簽名,因為許多知名政治家在成名之前大多是從事律師工作的。
假發的保管也是個細致活,一般每一套假發都配有一個通風的鐵盒子或木盒子,有些盒子甚至是另一件獨立存在的藝術品,價值遠超過於假發本身。最早時,在英國人頭上還經常長虱子的年代裡,假發在保存時會被撒上一些葯粉,用來防虱子。
最後一個與中國有關的問題是:在很長的時間內,假發所用的原材料馬鬃絕大部分來自於中國,這也是鴉片戰爭前中英貿易中中方出口商品中除茶葉外的一項重要交易品,因為歐洲馬匹的鬃毛不易進行紡織而且容易折斷,而鬃毛在生產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漂白和清洗,也只有中國馬所產的鬃毛能經歷過種種考驗。
提起英國的法官或律師,腦海里自然而然的浮現出那灰白的稍帶捲曲的假發。對於英聯邦的法制傳統之外的人,雖然假發已成為英聯邦法律人符號特徵,但這樣的裝扮並不會油然生出庄嚴肅穆的威風,相反,常常是一種怪怪的感覺,讓觀者不時的替他們捏著一把汗,擔心會不會隨著大律師頗有風度的鞠躬而滑脫下來,當庭出個洋相。美國第三任總統托瑪斯?傑斐遜就曾說,「(英國法官)像躲在棉絮下面向外窺視的老鼠」。這個儀表還嚇得一個出庭作證的孩子大哭不止,導致英國專門審理涉及青少年案件的特別法庭完全取消了假發。
假發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古埃及和古羅馬帝國的文獻就有相關記載。然而在歐洲上層社會的流行,一般認為是1620年前後,路易十三為了掩蓋自己的禿頂而戴假發,引起經常出入宮廷的貴族效仿,隨後風靡歐洲,以至於連婦女都戴著各式的假發出席社交場合。到十七世紀六十年代,這一時髦又由英王查理二世傳到英倫三島。十七世紀的英國人薩繆爾.佩皮斯(Samuel Pepys)的日記,真實的記錄了假發在英國流行的歷史。1663年11月2日,佩皮斯得知國王和公爵都將戴假發的傳聞,第二天就急不可耐的將頭發剃光,定作了假發。佩皮斯寫道:「告別自己頭發還是有些許傷感,但一切結束了,我就要戴假發了」。由此可見,假發在英國流行,榜樣起了很大的力量。
榜樣之外,假發的流行還有一個原因。據壟斷英聯邦假發行業的埃德和拉芬斯克洛夫工廠(Ede & Ravenscroft)介紹,由於十七世紀的歐洲缺乏供暖系統,人們不便洗熱水澡,為了防止寄生蟲的滋生,最好的辦法就是留短發而以長長的假發替代。
早期的假發使用人的頭發製作,如債務人用頭發抵債、甚至是死人的頭發。那時的法庭上,各種假發的氣味混合簡直令人窒息,使得法官們出庭有時不得不自帶一束鮮花來稍稍化解一下。這種狀況直到1822年漢弗萊?拉芬斯克洛夫(Humphrey Ravenscroft)發明了利用馬尾製作假發的工藝才結束。
英聯邦法律人出庭或者參加重大典禮活動都佩帶假發,完全是當時的流行使然,並沒有任何強制性的法律規定。數百年過去了,假發不再時髦,卻成了法律人遵循傳統的守舊形象。而且假發不衛生、太熱、扎人、甚至有些滑稽可笑。然而要說改變也很難。人們習慣性的將假發與地位、身份乃至正義聯系起來。事務律師獲得出庭權以後,就因為沒有戴假發的資格而向上議院提出了好幾次不成功的陳情,而不少被告人也優先選擇可以佩帶假發的出庭大律師為他們辯護,據說是否戴假發還直接關繫到對陪審團的說服能力呢!
查理二世的時代雖然早已過去,但看起來當初的時尚--至少在假發這一點上--仍然從墳墓中伸出手來牢牢的束縛著當代的英聯邦法律人。澳大利亞在70年代為了順應家事法庭(Family Court)減少形式,增進和諧的潮流,取消了假發。但到1987年,據說是由於發生了多次針對司法人員的襲擊,於是又恢復了假發。筆者以為,澳大利亞的這一做法,更多的是傳統心理作怪,或者說是傳統論者為了保住頭上的假發,拿這些襲擊說事兒而已,絕對難說是對症下葯。因為在英國,1992年取消青少年特別法庭中司法人員佩戴假發的慣例後,似乎並沒有類似澳大利亞的惡果發生。2003年,英國又進行了一次是否取消假發的調查,發現多數資深法官和事務律師希望取消假發,而下級法官和出庭大律師則堅持傳統。更有68%的公眾希望法官---特別是在刑事案件中---佩戴假發,說明假發在英國民眾代表司法正義的符號作用仍然很強。
爭論歸爭論,假發看來不會很快地在英聯邦的法庭上消失。唐納德遜勛爵(Lord Donaldson)的一句話概括了這場爭論, 「既然假發至少過時一個世紀了,那也不用急著取消。」
正義需要通過儀式體現出來,正是通過這種鮮明而具體的符號意象和強烈的心理暗示,假發喚起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和對正義的希冀。然而,建構現代司法文化乃至法律文化的沒有捷徑。以薩維尼為代表的德國歷史法學派認為人民自身在緩慢的促進法的成熟,法律除了認可這一歷史創造的成果之外,不可能有其他的角色。歷史法學派不再是主流,但法律現象中少不了歷史的積淀。中國律師袍可說是已經夭折了吧?至少在地方上,今年以來著律師袍出庭的現象可說是鳳毛麟角,這或許是必然的結果。當初的決定更多的是應景成分,沒有顧及到歷史、文化的因素。筆者以為,正是使英聯邦法律人頭頂上的假發揮之不去的那種力量,讓中國的律師袍迅速地離去,消失在歷史的隧道中...
⑧ 香港的法官為何都要戴假發呢,為何會有這樣的規定
香港的法官抄都要戴假發是一種文化襲的因素。因為自從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之後,這里的人民,開始接受大量的英國文化。時間長久之後,行為動作便慢慢的會像英國人考起,所以在律師和法官戴假發這一塊,也就如同英國人一樣,變成了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
甚至到後來還會覺得,如果一個法官不戴假發,那麼就不具有威嚴性。所以想要證明自己是一個有實力有能力的大法官,那就必須要帶上相應的假發來彰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8)脫袍女法官擴展閱讀
英國人戴假發的原因:
如果有人去過歐洲旅遊,會發現很多歐洲人都是光頭,或者頭發特別少。所以戴假發這件事在英國並不是很奇怪。早在十二世紀時期,歐洲人就開始戴假發了,到了十六世紀假發更是火爆,十七世紀時期達到了鼎盛,上至國王下至百姓無論男女都戴假發。
假發最早從羅馬傳出,羅馬人認為光頭是不好的,是上帝對一個人的懲罰,沒頭發相當於被上帝指責的人,因此假發在歐洲地區傳播開以後,更是有裝飾的作用。基於這個原因,當時的歐洲人更是離不開假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