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送達的規定
❶ 最高院關於電子送達的規定
法律分析:在嚴格遵守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關於電子送達適用條件的前提下,積極主動探索電子送達及送達憑證保全的有效方式、方法。有條件的法院可以建立專門的電子送達平台,或以訴訟服務平台為依託進行電子送達,或者採取與大型門戶網站、通信運營商合作的方式,通過專門的電子郵箱、特定的通信號碼、信息公眾號等方式進行送達。採用傳真、電子郵件方式送達的,送達人員應記錄傳真發送和接收號碼、電子郵件發送和接收郵箱、發送時間、送達訴訟文書名稱,並列印傳真發送確認單、電子郵件發送成功網頁,存卷備查。採用簡訊、微信等方式送達的,送達人員應記錄收發手機號碼、發送時間、送達訴訟文書名稱,並將簡訊、微信等送達內容拍攝照片,存卷備查。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民事送達工作的若干意見》
十、在嚴格遵守民事訴訟法和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關於電子送達適用條件的前提下,積極主動探索電子送達及送達憑證保全的有效方式、方法。有條件的法院可以建立專門的電子送達平台,或以訴訟服務平台為依託進行電子送達,或者採取與大型門戶網站、通信運營商合作的方式,通過專門的電子郵箱、特定的通信號碼、信息公眾號等方式進行送達。
十一、採用傳真、電子郵件方式送達的,送達人員應記錄傳真發送和接收號碼、電子郵件發送和接收郵箱、發送時間、送達訴訟文書名稱,並列印傳真發送確認單、電子郵件發送成功網頁,存卷備查。
十二、採用簡訊、微信等方式送達的,送達人員應記錄收發手機號碼、發送時間、送達訴訟文書名稱,並將簡訊、微信等送達內容拍攝照片,存卷備查。
❷ 最高院關於民事送達規定了哪些方式
送達方式,是指人民法院進行送達所採用的方法《民事訴訟法》第78~84條對送達方式做了規定,規定的具體送達方式有以下幾種:1、直接送達。2、留置送達。3、委託送達。4、郵寄送達。5、轉交送達。6、公告送達。
一、最高院關於民事送達規定了哪些方式
民事訴訟中的送達,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將訴訟文書和法律文書送交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行為。
送達方式,是指人民法院進行送達所採用的方法。《民事訴訟法》第78~84條對送達方式做了規定,規定的具體送達方式有以下幾種:
(一)直接送達
直接送達,是指由人民法院的送達人員將須送達的訴訟文書、法律文書直接交給受送達人或他的同住成年家屬、代收人、訴訟代理人的送達方式。根據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送達時,受送達人本人不在的,可交給他的同住的成年家屬簽收(離婚訴訟中,向一方當事人送達時,在受送達人不在的情況下,不可以交給在身份上既是該方當事人的成年家屬又作為另一方當事人的人代收);受送達人指定了代收人的,可交給代收人簽收。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送達訴訟文書,應當由法人的法定代表人、其他組織的主要負責人或者辦公室、收發室、值班室等負責收件的人簽收或蓋章。受送達人有訴訟代理人的,人民法院既可以向受送達人送達,也可以向訴訟代理人送達。向上述受送達人以外的人送達,視為直接送達。
(二)留置送達
留置送達,是指在向受送達人或有資格接受送達的人送交需送達的訴訟文書、法律文書時,受送達人或有資格接受送達的人拒絕簽收,送達人依法將訴訟文書、法律文書留放在受送達人住所的送達方式。留置送達適用的條件是受送達人或有資格接受送達的人拒絕簽收需送達的訴訟文書或法律文書。在進行留置送達時,送達人應當邀請有關基層組織或受送達人所在單位的代表到場作為見證人,人民法院的送達人員應當向見證人說明情況,在送達回證上記明受送達人拒收的事由和送達的日期,由送達人、見證人在送達回證上簽名或蓋章。見證人不願在送達回證上簽名或蓋章的,由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記明情況,把訴訟文書、法律文書留在受送達人的住所,即產生送達的法律後果。
(三)委託送達
委託送達,是指受訴法院直接送達確有困難,而委託其他法院將需送達的訴訟文書、法律文書送交受送達人的送達方式。委託送達,應當是在進行送達的人民法院自己進行直接送達有困難;進行委託的法院只能委託其他法院,而不可以委託其他機構或組織。在程序上,委託法院應當出具委託函,並附需要送達的訴訟文書、法律文書和送達回證。接受委託的法院將有關的訴訟文書、法律文書送交受送達人的,視為委託法院進行了送達,受送達人在送達回證上簽收的日期為送達日期。
(四)郵寄送達
郵寄送達,是指受訴人民法院在直接送達有困難的情況下,通過郵局以掛號信的方式將需送達的訴訟文書或法律文書郵寄給受送達人的送達方式。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郵寄送達,應當附有送達回證。掛號信回執上註明的收件日期與送達回證上註明的收件日期不相符的,或者送達回證沒有寄回的,以掛號信回執上註明的收件日期為送達日期。
(五)轉交送達
轉交送達,是指受訴人民法院基於受送達人的有關情況而將需送達的訴訟文書、法律文書交有關機關、單位轉交受送達人的送達方式。
(六)公告送達
公告送達,是指受訴法院在受送達人下落不明或採取上述方法均無法送達時,而將需送達的訴訟文書、法律文書的主要內容予以公告,公告經過一定期限即產生送達後果的送達方式。公告送達實際上是一種推定送達,即公告後受送達人有可能知道公告內容,也可能不知道公告的內容,但法律規定均視為送達。按照民事訴訟法第84條的規定,自發出公告之日起,經過60日,即視為送達。人民法院採取公告的方式送達,應當在案卷中記明公告送達的原因和公告送達的經過。
二、送達的特徵有哪些
送達的主體是法院。送達的主體必須是法院,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向法院或者他們相互之間遞交訴訟文書或其他文書都不叫送達,不能適用民事訴訟法有關送達的規定。
接受送達的是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送達是法院在訴訟中對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所進行的一種訴訟行為。法院在訴訟外或者雖在訴訟中,但是是給訴訟參與人以外的人發送或報送材料,如上下級法院之間遞送案件材料就不是送達行為。
送達的文書主要是法律文書和訴訟文書。在訴訟中法院送達的法律文書和訴訟文書主要有:判決書、裁定書、起訴狀副本、答辯狀副本、反訴狀副本、上訴狀副本、各類通知書(如案件受理通知書、應訴通知書、舉證通知書、出庭通知書等)、傳票、調解書、支付令等。送達其他文件不能叫送達。
送達必須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進行。送達必須依照民事訴訟法進行,否則不能產生法律效力,不能達到預期的法律後果。
訴訟過程中,需要將一些重要的法律文書送達給當事人,比如起訴狀、答辯狀、傳票、判決書、裁定書、決定書等等。針對民事訴訟中的送達方式,相關法律中作出了六種規定。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大多數其實都是採用直接送達或者郵寄送達的方式,而在無法找到對方人的時候,可能會進行公告送達。
❸ 最高法院關於郵寄送達的司法解釋
法律分析:當事人起訴或者答辯時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供或者確認自己准確的送達地址,並填寫送達地址確認書。當事人拒絕提供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拒不提供送達地址的不利後果,並記入筆錄。 送達地址確認書的內容應當包括送達地址的郵政編碼、詳細地址以及受送達人的聯系電話等內容。當事人要求對送達地址確認書中的內容保密的,人民法院應當為其保密。當事人在第一審、第二審和執行終結前變更送達地址的,應當及時以書面方式告知人民法院。
法律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以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民事訴訟文書的若干規定》
第一條 人民法院直接送達訴訟文書有困難的,可以交由國家郵政機構(以下簡稱郵政機構)以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
(一)受送達人或者其訴訟代理人、受送達人指定的代收人同意在指定的期間內到人民法院接受送達的;
(二)受送達人下落不明的;
(三)法律規定或者我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中約定有特別送達方式的。
第二條 以法院專遞方式郵寄送達民事訴訟文書的,其送達與人民法院送達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三條 當事人起訴或者答辯時應當向人民法院提供或者確認自己准確的送達地址,並填寫送達地址確認書。當事人拒絕提供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拒不提供送達地址的不利後果,並記入筆錄。
第四條 送達地址確認書的內容應當包括送達地址的郵政編碼、詳細地址以及受送達人的聯系電話等內容。當事人要求對送達地址確認書中的內容保密的,人民法院應當為其保密。當事人在第一審、第二審和執行終結前變更送達地址的,應當及時以書面方式告知人民法院。
第五條 當事人拒絕提供自己的送達地址,經人民法院告知後仍不提供的,自然人以其戶籍登記中的住所地或者經常居住地為送達地址;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其工商登記或者其他依法登記、備案中的住所地為送達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