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裁定有誤
A. 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有錯誤怎麼辦
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指,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作為第一審人民法院作出的可以上訴,而當事人未上訴的判決、裁定;第二審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具有確認當事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確定力。因此,判決、裁定一經生效,不得任意變動。但在司法實踐中,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也有可能存在錯誤。因為判決、裁定是建立在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基礎上的。如果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有錯誤,判決、裁定便有可能有錯誤。這種判決、裁定,如不加以糾正,就會損害當事人的合法利益,不利於維護正常的民事法律關系和社會經濟秩序,也有損法律的尊嚴和人民法院的威信。為了保證法院判決、裁定的正確性與合法性,使有錯誤的而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得到糾正,民事訴訟法規定了審判監督程序,因此,人民法院對確有錯誤的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通過審判監督程序予以糾正。
審判監督程序又稱再審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認為在認定事實或者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對原案件進行重新審理予以糾正的程序。審判監督程序不是每一個民事案件的必經程序,只是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但又確有錯誤的判決和裁定才可以適用的一種訴訟程序,是保證人民法院作出的判決、裁定正確、合法的一項重要的訴訟制度。審判監督程序,既不同於第一審程序,也不同於第二審程序,主要區別表現在:
1.性質不同。第一審和第二審程序,屬於正常的審判程序,是兩個不同的審級;審判監督程序不是民事訴訟的審級,只是審判程序的特殊階段。審判監督程序與二審程序雖然都是為了保證判決、裁定的正確性,糾正原判決、裁定錯誤的程序,但是第二審程序是上級人民法院對一審人民法院所作出的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審理,是一審案件審理的繼續,是民事案件的終審。審判監督程序不是民事訴訟程序的繼續進行,而是依法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確有錯誤的判決、裁定的再次審理。
2.審理的對象不同。第一審程序審理的對象是當事人之間發生的權利義務糾紛,是解決他們的爭議。第二審程序審理的對象,是第一審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是對這一案件重新審理。審判監督程序是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審理,不論是一審判決、裁定,還是二審判決、裁定,只要是確有錯誤的,都可以作為再審的對象。
3.提起審理的主體不同。有權提起第一、第二審訴訟的,是對本案有實體權利義務的人,包括原告、被告、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有權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是上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當事人也可以提出再審的申請。
4.提起的時間不同。提起第一審程序,受實體法規定的訴訟時效的限制,超過時效,無正當理由的,不得起訴。按第二審程序提起上訴的,必須在第一審判決、裁定作出後的法定上訴期內提起。提起審判監督程序,不受時間限制,發現判決、裁定有錯誤,隨時可以提出。但是,當事人申請再審的有兩年時效的限制。
5.提起的理由不同。提起第一審程序的理由,是起訴人認為自己的民事權益被對方侵犯或者發生了爭議;提起第二審程序的理由,是對第一審人民法院所作的判決、裁定不服;提起審判監督程序的理由,是認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或者認為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違法。
人民法院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應當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提請再審,具體是:
1.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人民法院對本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裁定應當負責,發現確有錯誤應當自己進行糾正,因此,民事訴訟法賦予法院對本院所作判決、裁定依法予以糾正的權力,院長發現本法院生效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本院審判委員會。審判委員會對所提交的判決、裁定進行審查,決定是否進行再審。對決定再審的,應當裁定中止原判決的執行並重新組成合議庭再審。
2.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最高人民法院是國家最高審判機關,有權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如果發現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調取材料,依審判監督程序自行審理,也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下級人民法院重新審理後,應當將審判結果上報最高人民法院。
3.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對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進行監督,發現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可以自行審理,也可以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予以糾正。
B. 當事人認為人民法院生效判決或者裁定有錯誤怎麼辦
當事人認為人民法院生效判決或者裁定有錯誤的,可以向法院申請再審。
《民事訴內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容 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C. 裁定書裁定錯誤怎麼辦
法院判決、裁定有錯誤時的處理辦法
1、當其他的各級法院發現本院的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發現存在錯誤時,並且認為需要再次審理,應當將此提交給審判委員會討論來做定奪。民事訴訟法中允許法院對本院作出的判決、裁定出現錯誤時進行糾正,,所以各級法院可以中止原來的判決的執行,然後重新組成新的合議庭進行再審。
2、最高人民法院發現地方各級法院的判決、裁定有錯誤時,有權利提審或者指定下級的人民法院對此案進行再審。如果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再審,當下級人民法院重新審理後要將新的審判結果上報給最高人民法院。
3、上級人民法院發現下級人民法院的判決、裁定有錯誤時,可以提審或者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再審,並且對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可以進行監督,使其能夠對錯誤進行糾正。
D. 人民法院發現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有錯誤的怎麼辦
行政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版規定認為權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決定是否再審。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違反法律、法規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所謂發現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可能在對當事人的申訴進行審查時發現,也可能是在人民法院對本院已審結案件進行復查時發現,或者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審結案件審查時發現。一旦發現有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情況,即應提交審判委員會決定是否再審。一般要引起再審程序。 再審由原審人民法院進行的,必須另行組成合議庭,不得由原審合議庭進行,並應當同時裁定中止原判決、裁定的執行。再審的案件原來是第一審的按第一審程序,當事人不服可上訴。再審案件原來是第二審的按第二審程序,所作判決、裁定為終審判決、裁定,當事人不得上訴。
E. 法院的判決,裁定有錯誤時,應該怎麼處理
法院判決錯誤,如果還沒有生效,可以上訴,如果已經過了上訴期限生效了,那麼你只能向上級法院提起申訴,申請再審。
如果你認為一審法院貪贓枉法的,你可以向檢察院舉報。
F. ↘法院載書裁定標的有誤,裁定有效嗎
法院裁定有誤,向上級申訴,重新裁決
G. 人民法院發現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有錯誤的怎麼辦
依據《民訴法》規定履行法定程序。
《民訴法》規定:
第一百九十八條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專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屬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H. 法院發現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有錯誤的怎麼辦
你好,人民法抄院發現已經襲生效的判決,裁定有錯誤的,應當由院長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進入再審。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八條規定: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