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法院司法改革
『壹』 司法體制改革的方面有哪些
主要包括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實行法官、檢察官員額制,加強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等。
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法治中國建設,司法體制改革是「重頭戲」。改革開放40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們緊密結合自身國情,及時回應社會需要,合理借鑒國際經驗,使我國的司法體制改革漸次展開、與時俱進,成功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司法規律的司法體制改革之路,有力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全面依法治國邁出堅實步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組織法》第八條規定:人民法院實行司法責任制,建立健全權責統一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院組織法》第八條 人民法院實行司法責任制,建立健全權責統一的司法權力運行機制。
『貳』 我國司法體制改革
法律分析:司法體制改革是指國家司法機關(組織體系)和國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在憲法規定的司法體制基本框架內,實現自我創新、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司法體系和司法制度。司法體制改革的概念與內涵,涵蓋了國家司法機關(組織體系)、國家司法制度(法律制度)、憲法規定的司法體制基本框架、司法體制的自我創新、自我完善、自我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司法體系和司法制度等各項要素。
法律依據:《關於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 為充分保障當事人訴權,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反映的「立案難」問題,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提出如下意見。一、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指導思想
(一)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通過立案登記制改革,推動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
(二)堅持以憲法和法律為依據。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方便當事人訴訟,做到公開、透明、高效。
(三)堅持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對符合法律規定條件的案件,法院必須依法受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撓法院受理案件。
『叄』 我國司法體制改革
1. 法律分析:司法體制改革涉及國家司法機關的組織體系、國家司法制度、憲法所確定的司法體制基本框架,以及在這些框架內實現自我創新、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旨在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司法體系和司法制度。
2. 法律依據:《關於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意見》為了確保當事人的訴權得到充分保障,解決民眾反映的「立案難」問題,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將立案審查制轉變為立案登記制。此改革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提出以下意見。
3. 立案登記制改革的指導思想:
(一)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秉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原則,通過立案登記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公正、高效和權威建設。
(二)堅持憲法和法律為依據。依法保障當事人行使訴訟權利,為當事人訴訟提供方便,實現訴訟過程的公開、透明和高效。
(三)堅持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對符合法律規定的案件,法院必須依法受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礙法院受理案件。
『肆』 司法體制改革,法院執行局將怎樣改革
司法體制改革,法院執行好像說是歸公安去執行,估計按照這樣的話法院執行局有可能會並到公安吧!
『伍』 司法體制改革四項內容
法律分析:1.完善司法人員分類管理; 2.完善司法責任制;3.健全司法人員職業保障; 4.推動省以下地方法院檢察院人財物統一管理。
法律依據:《關於深化司法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意見及貫徹實施分工方案》一是著眼於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保證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共有4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改革法院案件受理制度,探索建立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制度,實行辦案質量終身負責制和錯案責任倒查問責制,完善人民陪審員和人民監督員制度等。二是著眼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系和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構建對維護群眾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體系,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等。三是著眼於建設高素質法治專門隊伍,推進正規化、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一支忠於黨、忠於國家、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社會主義法治工作隊伍。共有18項改革舉措。重點包括完善法律職業准入制度,加快建立符合職業特點的法治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建立法官、檢察官逐級遴選制度,健全法治工作部門和法學教育研究機構人員的雙向交流與互聘機制,深化律師管理制度改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