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事件法官
『壹』 遇害女法官常常加班到凌晨,法官的工作有哪些
近日,據媒體報道湖南高院副庭長周春梅遇害,她是一名優秀的法官,曾被評為年度辦案能手,法官夢是她一直以來的夢想,於是自從從事自己喜歡的這份工作以來,堅持白天開庭和接待當事人,晚上寫審理報告和判決書,於是常常加班到凌晨。法官這份職業也是和其他職業一樣,等級越高,那麼責任也就越大,對於優秀的法官來說,審理的案子也是比較多的,所以會比較忙。這也提醒了大多數女性,平時晚上出門在外要注意安全,因為社會上總會存在一些惡人,如果是一個人最好不要太晚了出去,這是很不安全的,如果真的有必要出去,就應該找個人結伴而行,因為防人之心不可無,自身安全還是很重要的。那麼,對於社會上這樣的害群之馬,應該給予嚴厲的懲罰,讓人們吸取教訓,從而讓社會更安定些。
『貳』 「周六保證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證!」說說法院加班的那些事兒
最近,法院巨制電視劇《底線》正在熱播中,時間關系,確實沒有觀看,不敢寫出啥劇情評論文章。不過,這是近些年法院少有的熱推司法題材影視之一,據說其中創新不斷,劇情里閃爍著不少近些年社會熱點案件的演繹。很多法院人也評價不低,稱劇情中貼地氣的反映了一些法院內部的「吐槽」事項,比如說領導少辦案、工作加班多、上級法院案件少等等。例如,以下的這個劇情截圖:
法院近些年加班多,已經不是什麼秘密,打開「法院加班」的搜索項目,成百上千條的,都是各地法院,尤其是中基層法院加班的官宣。盡管屢受吐槽,諸如天天給人家裁判加班違法,自己卻在行政命令加班;年底加班也就罷了,已經發展到全年常態化的加班;一邊是不斷爆出積勞成疾突發猝死的新聞,一邊還在不停的通知加班等等。
在文章的留言區,「通知:本周六周日正常上班,執行考勤紀律。政治部2022年9月23日」;「今天周六,我們全員加班,還是強制加班,院領導要督查通報的」;「最新通知領導開個短會,通知國慶節不休息了,繼續結案。長時間的高壓,也不知道我和戰友們還能堅持多久!」.;「九月開始,二四六加班」;「今年除了七月,都在加班,孩子要傻了」.....
滿滿的都是法院人自己正在加班的回應。有的稱,劇里說的已經客氣了,周六周日加班之外,平常工作日也要延長工作時間加班了。也有法院非正式人員留言,享受司法待遇的加班也就罷了,臨聘人員拿著1500元的工資,也要讓天天跟著加班,難怪書記員走馬燈似的換了一批又一批,剩下的都是不差錢也不幹活的了。
在很多人印象里,加班加點,是敬業的表現。除了法院加班多之外,據煙語君所知,很多公職單位,近些年加班現象也越來越嚴重,尤其是鄉鎮,基本沒有周末概念,春天防火、夏天防滑陸汛、秋天扶貧、冬天換屆,更別說常態化的疫情防控、包村駐點、企業走訪、保戶聯系等等了。
問題是,偶爾的突發情況加班加點,確是工作的需要、敬業的表現,但常態化的加班加點,會產生高效率、高質量嗎?有多少人加班加點從事的是必須性的工作?
如電視劇《底線》劇情截圖交代的,周六法院加班從事的,是去小區普法宣傳。法院到居民小區搞現場普法宣傳,有必要嗎?如今都進入了手機物聯網時代,法院公開一個典型的案例庭審直播,公開一份辨法析理、弘揚正氣的裁判文書,網上的點擊量就會動輒成百上千萬次,還用一份一份去發法律宣傳單嗎?再說了,各級都有專門的普法部門,法院去針對具體居民的現場普法,是不是也有違法院的中立性呢?......
為了完成普法任務,而讓一大堆案件沒有審完的法官去小區加班普法法律規定;寧可選擇低效率的現場普法,而不是擴大網上公開庭審直播、裁判文書范圍,是不是也是一種舍近求遠、捨本逐末的形式主義加班呢?
攜埋2018年2月20日,《人民法治·法律實施》曾經刊載過一篇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孟勤國撰寫的文章,其中提出了一個常識性的問題:法官不堪重負,必然導致司法制度失去活力。
文中提到,各地法院都在追求法官多結案、快結案,但法官的思維和程序的限制都佔用時間,日均一案的法官必然處於高度緊張狀態,體能和心理都不可能長期為之,這是一個生理常識。我國的訴訟程序是大陸法模式,再簡單的案件也得講究程序,法官必須交代完該交代的,必須讓當事人、律師、公訴人說完該說的,這是一個時間常識。
有限的法官和不斷增長的案件的矛盾之下,法官所能從事的工作不限定在一個可控的范圍內,否則就會出現人少事亂的局面。依照目前的辦案壓力,法官能有多少精力關心參與合議的案件、精心維護自己審判案件的質量?
電視劇里說法官經常加班,反映了事實,但說是法官進小區普法,有點言過其實了。現實中,進小區普法的,多是宣傳人員和司法輔助人員,最多有個帶隊領導法官就不錯了。法院加班的做多的理由則是——結案!加班時間,少有安排開庭的,有限的法官,個個都是忙於加班寫判決。動輒百分之九十多的結案率,工作時間不是安排開庭,就是接聽電話,大多數判決是出自法官的加班時間,不是有法官回家寫判決猝死的新聞嗎?
於是乎,談法官加班,離不開的話題是,各級法院對於結案率等各種率的追求。猶如本號一直說的,靠加班加點趕出來的結案率,一則數據的真實性已經偏離了正常的工作能力,長此以往,輕則導致數據失真上級決策失誤,重則讓同級法院、各個法官之間陷入惡性競爭甚至虛假結案。
二是疲於應付結案任務的法官,在身心健康受到辯讓螞影響、個人考核利益密切掛鉤和案件審判質量之間,會作出如何的選擇呢?會不會出現為了結案,該查明的事實不查明、該開庭的案件不予開庭、該正常受理的案件直接裁定駁回不予受理呢?
看到那些拄著雙拐打著石膏腰疼站著開庭、拔下吊瓶直接就回單位去加班、手術之後不遵醫囑趕緊報到上班的法官事跡,確實令人感動。不得不承認,他們確實是為了工作,犧牲了自己的休息時間、身體健康。感動之餘,又有幾人深思過,他們為何這么拚命的加班呢?他們加班要完成的工作,是出於不合理的考核要求,還是真正的使命感使然呢?
很多當事人、律師抱怨法官態度不好、處事潦草、工作應付,可能想不到的是,他們面對處理案件的法官,可能是因為結案數太少,正在面臨著紀律處分的恐懼;可能是已經連續工作了半個月沒有休班,晚上做夢都會做起來在寫判決;可能家裡的孩子或是老人正在生病住院,自己牽腸掛肚卻沒有時間去陪護等等。如此的狀態下,能要求他們和藹可親、耐心細致的處理案件嗎?
綜上,法官的長期加班,不僅對他們,對我們每個人而言,都不是一件好事!(上文中的那份判決,大家猜,是不是出自某位法官的加班之作呢?)事實證明,歷經了司法改革數年之後的理順和穩定,法院還是陷入了案多法官少的境地,各地法院疲於加班應付,已經說明了問題。是不是該考慮增加員額法官數量了?
『叄』 南京彭宇案的法官王浩現在什麼情況
南京彭宇案的主人公,法官王浩,他的現狀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許多人質疑他是否真的受到了某種「報應」。首先,讓我們來剖析一下為何人們對他的遭遇如此敏感。王浩法官曾經因為彭宇案的判決而備受爭議,案件本身涉及道德倫理與司法公正的雙重考量。然而,這位被指稱「不稱職」的法官,卻似乎並未因判決而受到實質性的職業打擊。作為南京公務員的一員,他依然享有穩定的收入,年入二十萬以上,工作生活節奏相當悠閑,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讓他無需承受過多的工作壓力。
盡管失去了晉升領導的機會,但這對於他來說似乎並非壞事。失去了加班的負擔,他有了更多的時間去享受生活,比如炒股、從事私活,甚至有暇陪伴和教育孩子。這樣的生活,對於許多人來說,無疑是一種令人羨慕的舒適和自由。有人不禁疑惑,這種從繁忙到安逸的轉變,是否就是所謂的「報應」?
然而,這樣的質疑背後,實際上是社會對法官公正與廉潔期待的失落,以及對公平正義的呼喚。對於那些辛辛苦苦追求學術成就的985碩士們來說,他們或許渴望的正是王浩法官現在所擁有的這種輕松生活,但那並不代表他們認同其在彭宇案中的表現。公眾對於法官角色的理解,期待的不僅僅是個人的生活質量,更是法律的公正和道德的底線。
因此,對於王浩法官的現狀,我們或許需要更深入地探討,法律的裁決與個人生活的改變是否應該成為衡量正義的標准。只有當法律判決與公眾期待更加契合,法官的職責與道德責任得到充分履行,這樣的「報應」才會真正有所謂的「應該」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