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法官明示

法官明示

發布時間: 2025-10-01 02:52:28

法官加當事人的微信,算不算是私會當事人

加微信這個行為不算,除非法官明示或者暗示因不可告人的事情私下與當事人見面,或者接受當事人邀請私下會面,否則不構成私會當事人。現實中,有很多法官為了提供工作效率,會加當事人的微信,但一般法官用來加微信的號碼都是法院內部備案或者是法院直接給辦理或分配的,也就是說是得到許可的,所以加微信並不構成私會當事人。

法官是在司法機構中審判人員的通稱,司法權的執行者。在不同法系中法官的角色不盡相同,但要求都是不偏不倚、不受他人影響或制肘、大公無私地根據法律判案。日本的法官稱為判事,台灣的法官以前稱為推事,後來改為法官。

法官是依法行使審判權的審判人員,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軍事法院等專門人民法院的院長、副院長、審判委員會委員、庭長、副庭長、審判員和助理審判員。

❷ 法官揭秘四種高考招生騙局都有哪些

隨著各地高考分數陸續公布,考生及家長進入令人焦慮的報考志願期,而此時也是涉高考招生類詐騙的高發期。

葛某假稱自己是軍分區後勤部部長、大校軍銜,張某外甥高考成績不理想,葛某承諾以42萬元價格幫其入讀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並收受20萬元定金,約定餘款拿到通知書後交納,辦理不成退款。

9月入學時事情沒有辦妥,張某要求退款;葛某遂稱快要辦妥,安排考生到醫院體檢、參觀軍事基地,並拿出去年的招生通知書。張某再次要求退款,葛某又稱無法辦理軍校入學,但補22萬元可以入讀北京大學。葛某收到錢後出具收條寫明「辦不妥10月10號以前退清全款」,後事情未辦成,錢款未退賠。葛某以同種手段詐騙他人20萬元,被判處有期徒刑10年。

法官提示:幾乎所有案件中犯罪分子均書面承諾辦不成退款,但在被害人要求退款時會以風聲緊、已辦成入學手續等方式拖延、不接電話甚至二次行騙。因此,不能因承諾退款、事成交尾款而上當受騙。

騙局二: 聲稱「有關系」,考試沒名次

因兒子是美術特長生,張某想託人在校考中找找關系,遂聯繫到在北京辦培訓班的楊某。楊某稱自己有關系,可以保證考生在中國傳媒大學比賽中獲得前三名,以此收取15萬元定金並簽訂培訓費協議。

此後考生沒有通過初賽,楊某解釋風聲緊,可以繼續運作北京工業大學。失敗後,楊某稱可以繼續操作中央民族大學,保證在校考中取得前50名,但要繼續交15萬元。張某交錢後其子在考試中未取得名次,楊某拒絕退款,後被判處有期徒刑6年。

法官提示:部分輔導學校收取高額輔導費,並明示或暗示家長該費用用來跑關系。用領導掌握有錄取名額等名目收受錢款,其實這是輔導學校虛構名目來賭運氣,或根本就是騙局。

騙局三: 「北大統招生」淪為培訓班學員

謝某因兒子高考成績不理想,通過關系找到劉某為其辦理北京大學入學事宜。劉某表示通過第三方途徑交納48.5萬元給北大,就可以去北大匯豐商學院,享統一招生待遇。

交錢後,直到學校開始軍訓,謝某兒子也沒有收到通知書。劉某答復說有變故,不用參加軍訓直接入學。9月中旬,劉某在北大附近賓館將北京大學人力資源管理高級研修班的錄取通知書交給謝某,並稱實際入讀的是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通知書是學校怕影響不好做的幌子。謝某在劉某陪同下到北大國際交流中心向工作人員交納學費等5.2萬元,後發現就讀的是短期培訓班遂退學。劉某拒絕退錢,後被判處有期徒刑8年。

法官提示:學歷教育學生須通過高考招錄,高校無法僅收錢辦理入學。目前,確有高校聯合社會力量合作辦理港澳台僑胞班、短期培訓班、繼續教育等非學歷教育,家長可直接向學校核實具體性質,不要因在學校內或其周邊而盲目輕信。

騙局四: 「本科」四年換回一張假文憑

王某父親通過關系找到自稱是中國政法大學老師的劉某,協商以30萬元價格辦理統招生入讀。拿到錄取通知書後,劉某告知王某先以插班生身份入學,給其一張課表讓其上課,並以校內宿舍緊張為由安排校外宿舍。劉某為王某辦理了學生證,被學校保安以有問題為由沒收;期末時王某無法參加考試,劉某告知其成績可以人為操作。王某發現在學校內網上沒有其信息,劉某又表示學校查得嚴,畢業時會辦好。王某畢業時,劉某給其畢業證、學位證、三方協議、報到證,但其參加工作後單位無法在教育部網站上查找到畢業證書編號。

劉某等人通過類似手段共實施詐騙9起,犯罪金額220萬元,後被判處有期徒刑12年。

法官提示:虛假入學是近年來開始成型的作案手法,罪犯通過偽造錄取通知書、安排學校附近入住、旁聽學校課程、山寨軍訓、虛假學生證等造成錄取假象。該種手法的危害在於,為取信或捆綁被害人,罪犯會授意被害人不參加高考、放棄填報志願或背離分數報考、虛假就讀,造成財產損失的同時,會對考生求學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陷阱無處不在。

消息來自央廣網。

❸ 法官的職責和義務都有哪些法官的職業素養有哪些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第五條法官的職責:

(一)依法參加合議庭審判或者獨任審判案件;

(二)法律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七條法官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

(二)審判案件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秉公辦案,不得徇私枉法;

(三)依法保障訴訟參與人的訴訟權利;

(四)維護國家利益、公共利益,維護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五)清正廉明,忠於職守,遵守紀律,恪守職業道德;

(六)保守國家秘密和審判工作秘密;

(七)接受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監督。

二.法官的職業素養有哪些?

1、要有至真至誠的司法信仰

法官要有對司法真誠的信仰,信仰用秩序的穩定來實現人的價值和需求,用法律思維解決問題,用人文關懷呵護人心。司法能力的提升需要這種精神信仰做支撐,它影響著案件的價值判斷,制約著職業的成熟發展。

2、要有上善若水、虛懷若谷的態度

對於學習,近幾年的司法活動的很活躍,訴訟法得到重新修訂,實體法進行大幅修改,各個專業部門法律新生頒布,讓法官對知識的更新及運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對於工作,社會法律意識在增強,對司法品質的要求也愈加嚴格,明示法律的時代正在過去,析辯法理的時代開始迎來,從怎麼審到為什麼這么審,讓法官對法律如何合理解析社會規則提出了更深思考。

3、要公正嚴明的審理,要高效便民的執法

審判是司法的生命,執法是司法生命的體現,作為法官,公平正義是內心恆守的底線,這是信仰,這是態度,這也是法律對法官本身的一種嚴厲約束。

如果司法不保護在權利上睡覺的人,那麼司法自己本身就不能睡覺,司法的執行不僅需要有效率去實現當事人最急迫的訴求,還需要用最便利於當事人的方式去實現,司法不是什麼奢侈品,法官的司法能力和辦案水平也正體現於怎樣將司法化為公民的普通公共品,將紙面的上權利變成實實在在的需求。

❹ (2019)最高法行賠申947號案是否屬指導性案例

我國案例指導制度實施已近10年,指導性案例在司法實踐中的應用狀況在實務界和學術界一直備受關注。 截至2019年12月31日,最高人民法院共發布24批139例指導性案例,已被應用於司法實踐的指導性案例共有91例,尚未被應用的有48例。
與2018年同期(78例)相比,被應用的指導性案例數量增加了13例。 援引指導性案例的案例, 即應用案例共有5104例,較2018年(3098例)增加了2006例,增幅顯著。
其中民商事指導性案例有36例被應用於3690例案例,刑事類指導性案例有18例被應用於84例案例,行政類指導性案例有15例被應用於1106例案例,執行類指導性案例有5例被應用於94例案例,知識產權類指導性案例有14例被應用於76例案例,國家賠償類指導性案例有3例被應用於67例案例。
5104例應用案例共涉及全國1106家法院,應用頻率最高的仍然是指導案例24號,高達1033次。5104例應用案例中,法官明示援引1948例,總佔比約為38%。 法官隱性援引共涉及2886例,總佔比約為57%,法官隱性援引依然佔比近六成。

熱點內容
勞動法夜班晚飯時間 發布:2025-10-01 04:39:13 瀏覽:812
論述企業經濟法 發布:2025-10-01 04:26:28 瀏覽:664
勞動法的獎懲辦法 發布:2025-10-01 04:22:10 瀏覽:743
刑法與行政訴訟法的區別 發布:2025-10-01 04:21:33 瀏覽:999
管仲法治觀 發布:2025-10-01 04:19:28 瀏覽:66
新形勢下准則和條例 發布:2025-10-01 04:17:07 瀏覽:740
朗讀者法院 發布:2025-10-01 03:46:08 瀏覽:252
勞動法關於節假日加班工資的規定 發布:2025-10-01 03:41:44 瀏覽:377
寫法治宣傳語 發布:2025-10-01 03:41:44 瀏覽:369
司法廳黃 發布:2025-10-01 03:32:22 瀏覽: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