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矯正涵
1. 被法院要求給司法局送社區矯正接收調查函,對方已同意接受,之後開庭被判緩刑機會大么
判緩刑的機會是比較大的,判緩期間犯罪嫌疑人需要進行社區矯正,社區證明材料社區矯正接收調查函是為了向社區詢問,如果法院判緩,社區是否願意接受。所以,社區意見是法院是否判決緩刑的參考條件之一。
法律分析
緩刑又稱緩量刑,是指對構成犯罪、應受刑罰處罰的罪犯,先行宣告定罪,暫不執行的刑罰。根據相關法律規定,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符合相關條件的可以進行緩刑。緩刑的犯罪分子必須定期向矯正機關報道,參加學習和勞動。社區矯正一般是在犯罪分子的居住地進行,不能確定居住地的,在戶籍所在地接受社區矯正。社區矯正期間不得擅自離開居住地,若有情況需要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考察機關批准。社區矯正日常工作一般由司法所承擔,在相關社會團體和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志願者的協助下,在緩刑其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觀念,順利回歸社會。犯罪分子在緩刑期間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沒有新的違反犯罪或發現漏罪的,緩刑考驗期滿後解除社區矯正,原判處的刑罰就可以不再執行。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第七十二條 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一)犯罪情節較輕;(二)有悔罪表現;(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
2. 法院送出了社會矯正涵給司法所是不是代錶快開庭了
法院送出了社會矯正涵給司法所是不是代錶快開庭了
法院發出社區矯正調查函,意味著法院初步擬定對被告人判處緩刑。至於開庭,當然也快了。
法條鏈接:《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四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監獄對擬適用社區矯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調查其對所居住社區影響的,可以委託縣級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調查評估。
受委託的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根據委託機關的要求,對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況、家庭和社會關系、一貫表現、犯罪行為的後果和影響、居住地村(居)民委員會和被害人意見、擬禁止的事項等進行調查了解,形成評估意見,及時提交委託機關。
是不是只有判緩刑的才有當地司法所出具社區矯正涵
《社區矯正實施辦法》第四條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監獄對擬適用社區矯正的被告人、罪犯,需要調查其對所居住社區影響的,可以委託縣級司法行政機關進行調查評估。
受委託的司法行政機關應當根據委託機關的要求,對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居所情況、家庭和社會關系、一貫表現、犯罪行為的後果和影響、居住地村(居)民委員會和被害人意見、擬禁止的事項等進行調查了解,形成評估意見,及時提交委託機關。
法院把案子交到司法所是不是就不開廳了
法院審判還是需要開庭審理。法院交給司法所的材料可能是審前調查看是否適用社區矯正最終判處緩刑用的。
可以參看《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五十八條 對被判處管制、宣告緩刑、假釋或者暫予監外執行的罪犯,依法實行社區矯正,由社區矯正機構負責執行。
法院發涵司法所不接受開庭要收監嗎
是的,如果當地司法所不接收被告人的話沒辦法進行緩刑的社區矯正。
開庭前去司法所開證明是不是會判緩刑
是否判緩刑一是看犯罪的罪責,二是看判緩刑的校正條件,三是決定權在法院不在司法所。
法院往戶口當地司法局發函,內容是適合社會矯正嗎?法院沒收到回函會先開庭宣判嗎
現在法院對有可能判處緩刑的案件實行審前社會調團攜派查制度,委託司法局對被告人是否合適在當地社會矯正進行調查,並將調查結果作為是否判處緩刑的參照依據。因此,法院會在收到司法局調查結果後才進行宣判。
如果已發函,一般會等回函或等到對方的答復的。對方拒答等情形,法院也可以判了。
二審法院去看守所提審犯人是不是快開庭了
二審法院去看守所提審犯人,就是為開庭作準備的。
或者說二審法院不準備開庭審理,才去詢問被告人的。
因為二審的審理期限是兩個月,所以應該是會盡快開庭審理並結案的。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三十二條 第二審人民法院受理上訴、抗訴案件,應當在二個月以內審結。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三百二十四條第二審案件依法不開庭審理的,應當訊問被告人,聽取其他當事人、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的意見。合議庭全體成員應當閱卷,必要時應當提交書面閱卷意見。
開庭時間要等待案情完全清楚塌賀、罪證確鑿、主要嫌疑人到案等條件,這個時間並不確定。
基層政法幹警中,司法所法律事務與基層司法所社區矯正,哪個好點,是不是都是在司法所,工作是一樣的嗎?
1、兩者的具體工作內容是有區別的,但是都是屬於司法所的,法律事務主要是接受公民、社會組織和基層人民 *** 的委託,提供一定范隱唯圍的法律服務,以維護委託人合法權益;社區矯正主要是對於罪行輕微、主觀惡性不大的未成年犯、老病殘犯、以及罪行較輕的初犯、過失犯等實施監管、幫扶等工作。
2、基層法律服務業務范圍:應聘擔任法律顧問;代理參加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活動;代理非訴訟法律事務;主持調解糾紛;解答法律咨詢;代書法律事務文書;協助辦理公證事項;協助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和其他有關法律服務事項。
社區矯正是與監禁矯正相對的行刑方式,是指將符合法定條件的罪犯置於社區內,由司法行政機關(司法局)及其派出機構(司法所)在相關部門和社會力量的協助下,在判決、裁定或決定確定的期限內,矯正其犯罪心理和行為惡習,並促進其順利回歸社會的非監禁刑罰執行活動。社區矯正工作是積極利用各種社會資源、整合社會各方面力量,對罪行較輕、主觀惡性較小、社會危害性不大的罪犯或者經過監管改造、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罪犯在社區中進行有針對性管理、教育和改造的工作。
3、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機關最基層的組織機構,是縣(區、市)司法局在鄉鎮(街道)的派出機構,負責具體組織實施和直接面向廣大人民群眾開展基層司法行政各項業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