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法院的大法官實行的是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們的任命規則,不論是美國首席大法官還是其他最高法院大法官,都是相同的。根據美國1787年憲法規定,包括美國首席大法官在內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們由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總統任命。
1、提名
一般來說,當新總統選舉後,他的團隊就要開始准備可能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選人的檔案了。因為美國憲法和法律並沒有規定最高法院大法官們有什麼任職資格,因此他們准備的候選人不僅僅是法官,還可能是政治家,甚至是其他人。這個名單不僅包括全美周知的全國性人物,也還會包括不那麼知名的。
他們通過分析這些候選者的裁決結果、公開文章、演講以及其他相關材料,來了解他們的價值觀和對憲法的認知。除此之外,還要考慮年齡、健康情況、種族、性別,受教育程度以及是否能為參議院接受等因素。
一旦最高法院大法官出現空缺,就比如說2018年6月27日,已81歲高齡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安東尼·肯尼迪宣布7月31日辭職,大法官出缺,總統就開始與其幕僚討論候選人問題,當然參議員也可以像總統提出建議。反過來,白宮也會游說關鍵參議員投贊成票。
當初步名單被擬定後,總統會聯系可能的候選人,並詢問他(她)對在最高法院任職的意願。總統的幕僚們會給候選人們發一份表格進行填寫。他們也會拜訪候選人以審查他的稅務記錄和僱傭記錄。而聯邦調查局則會對候選人進行全面的調查。在總統會見候選人之前,如果某個候選人從未見過總統那麼首先由白宮官員對其進行面試。
當然,這個候選人名單通常會提交給美國律師協會徵求意見。美國律師協會的聯邦司法委員會則對候選人的司法能力進行調查,並給出評估,評估結果為「突出合格」、「很合格」、「合格」以及「不合格」四等,向司法部提出報告。
這一報告是總統據以提名的重要參考。一般來說,美國律師協會聯邦司法委員會對下級法院的法官候選人有時候會做出不合格的評價,但對大法官候選人,不論多麼不合格,都不會做出不合格的評價。總統所在黨的領袖、在職大法官都可以對總統的提名產生影響。
在做出最終決定後,總統會通知候選人為總統正式宣布而做好在媒體面前公開露面的聲明。候選人隨後將會與參議員們會面,並准備聽證會。
2、確認與任命
參議院接到總統的提名後,由司法委員會舉行聽證會,並邀請各方人士就被提名者是否適合大法官工作提出意見。一般美國律師協會聯邦司法委員會主席會到會作證。按照慣例,被提名者要避免透漏太多他在有關最高法院可能面臨的案件上的態度。在聽證會結束時,參議院司法委員會會就是否同意將候選人提交參議院大會全院投票。
一旦司法委員會通過提名,並提交給參議院全體大會,參議院就需要對候選人進行投票了。參議院是否接受總統的提名只要參議院全院大會以簡單多數票批准或者否決總統的提名即可。
當然,總統在國會參議院全院大會實際確認投票開始之前,是可以撤回提名的。通常總統在這一階段撤回提名是因為參議院很顯然會否決他的提名。
從1975年到今天,從提名到參議院到最終投票的平均天數是67天。其原因一是因為國會認為大法官現在在美國政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了;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候選人的選擇的政治化傾向越來越大。1925年以前,候選人從來都沒接受過質詢,而從1955年以來,每位被提名人的參議院司法委員會的聽證會時間變得越來越長。
3、總結
總體來說一旦參議院投票確認通過某位候選人的提名,參議院的秘書就會確認這一決議並將其轉交給白宮。總統在接到參議院的結果後就會簽署任命文件,並在新的大法官上任前蓋上司法部印璽。文件的時間決定了大法官在最高法院的席次。接下來就是候任大法官宣誓就職儀式。
只有在宣誓後,新任大法官才能正式開始履行其職務。
(1)美國聯邦法院的大法官實行的是擴展閱讀:
大法官特定職責
《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規定: 首席大法官在總統被彈劾過程中主持參議院。共有三位大法官使用過此項權利,分別是1868年安德魯·約翰遜彈劾案中的薩蒙·P·蔡斯;1999年比爾·柯林頓彈劾案中的威廉·哈布斯·倫奎斯特和2019年唐納德·特朗普彈劾案中的小約翰·羅伯茨。
同時,根據《美國憲法第二十五修正案》 ,副總統兼任參議院議長,因此首席大法官在副總統彈劾過程中同樣主持參議院。但是,迄今為止,還未有副總統被彈劾過。
首席大法官被認為是最有資歷的法官。因此,他總是在各種案件討論或投票會議中任主席、首先發言並對整個討論產生重要影響。
此外,首席大法官還主持美國總統就職儀式,雖然這一傳統已超出了美國憲法對大法官的職責規定。首席大法官是美國最高法院的掌權人。
『貳』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一般做些什麼事
美國大法官(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是美國聯邦政府司法部門的領袖,並主管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美國最高司法官員,領導最高法院的事務並在彈劾美國總統時主持參議院。同時,按近現代傳統,大法官還主持美國總統的宣誓儀式,但這樣的做法沒有《美國憲法》和任何法律作依據。現任即第十七任大法官是約翰·羅伯茨,他由喬治·沃克·布希總統任命,2005年9月29日獲美國參議院通過。
特定職責
《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規定:大法官在總統被彈劾過程中主持參議院。共有兩位大法官使用過此項權利,分別是1868年安德魯·約翰遜彈劾案中的薩蒙·P·蔡斯和1999年比爾·柯林頓彈劾案中的威廉·哈布斯·倫奎斯特。同時,根據《美國憲法第二十五修正案》 ,副總統擔任代理總統,因此大法官在副總統彈劾過程中同樣主持參議院。但是,迄今為止,還未有副總統被彈劾過。
大法官被認為是最有資歷的法官。因此,他總是在各種案件討論或投票會議中任主席、首先發言並對整個討論產生重要影響。
此外,大法官還主持美國總統就職儀式,雖然這一傳統已超出了美國憲法對大法官的職責規定。
大法官是美國最高法院的掌權人。
其它職責:
擔任史密森學會會長;
擔任美國司法學會()會長、美國聯邦法院行政長官;
指定美國外國情報監督法院;()成員;
指定跨地區訴訟司法陪審員()。
『叄』 美國大法官的職責
《美國憲法》第一條第三款規定: 大法官在總統被彈劾過程中主持參議院。共有兩位大法官使用過此項權利,分別是1868年安德魯·約翰遜彈劾案中的薩蒙·P·蔡斯和1999年比爾·柯林頓彈劾案中的威廉·哈布斯·倫奎斯特。同時,根據《美國憲法第二十五修正案》 ,副總統擔任代理總統,因此大法官在副總統彈劾過程中同樣主持參議院。但是,迄今為止,還未有副總統被彈劾過。
大法官被認為是最有資歷的法官。因此,他總是在各種案件討論或投票會議中任主席、首先發言並對整個討論產生重要影響。
此外,大法官還主持美國總統就職儀式,雖然這一傳統已超出了美國憲法對大法官的職責規定。
大法官是美國最高法院的掌權人 擔任史密森學會會長
擔任美國司法學會()會長、美國聯邦法院行政長官
指定美國外國情報監督法院()成員
指定跨地區訴訟司法陪審員()
美國大法官-大法官的角色
美國大法官並不是令人垂涎的角色。美國總統和國會一開始並沒有把聯邦法院放在眼裡。自從馬歇爾法官爭取到司法審查權之後,美國聯邦法院才逐漸被人們重視。但是,作為美國最高司法機關,聯邦法院並非總是風平浪靜,每一次法官宣誓就職,都會改變美國的政治生態。近些年來,歷屆美國總統都希望通過任命大法官,體現自己的執政理念,貫徹自己的政治主張。 美國大法官具有三大職能:
首先,通過審理有爭議的案件,解釋美國國會制定的法律,創制新的規則。近些年,美國大法官在程序規則的創建方面作出了許多貢獻,但是對實體問題卻表現出了保守傾向。換句話說,除非在程序問題上作出重大的變革,否則,大法官傾向於維持其他法院的判決。大法官通過邏輯清晰的判決,逐漸確立了「程序至上」的司法觀念,防止公權力機關濫用自己的權力,損害公眾的利益。
其次,美國大法官具有協調美國行政與國會關系的功能。從歷史上來看,美國聯邦法院從不參與國會政治紛爭,不參與總統的政治決策。但是,通過具體的案件,美國大法官巧妙地平衡立法權與行政權,通過司法審查,防止立法機關權力被濫用,通過司法審判,防止行政機關超越憲法上的許可權,危害國家和公民的利益。即使在總統選舉這個大是大非的問題上,美國聯邦法院也不輕易表態,它通過程序上的審查,將政治紛爭和選舉中的具體法律問題巧妙隔離開來,從而為美國建立和諧社會打下了良好的法制基礎。
最後,美國大法官扮演著美國憲法看護人的角色。自從確立了司法審查制度以來,美國聯邦法院始終把關注的重點放在美利堅合眾國憲法及其修正案上。凡是違反憲法及其修正案的法律,聯邦法院的大法官都可以宣布無效。當然,由於美國憲法及其修正案表達過於概括,有些詞語過於模糊,所以,在解釋憲法的過程中難免會摻雜進大法官的個人判斷。正是在案件判決的細微之處,體現了不同法官的政治立場,影響美國法律走向。
人們能夠閱讀和理解美國的憲法條文,但卻未必能夠理解美國大法官判決書中所體現的美國憲法精神。美國聯邦法院的大法官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不斷地解釋著美國憲法,指引著美國社會前進的方向。盡管有些判決充滿爭議,但誰也不能否認,有了美國聯邦法院這條憲法的看門狗,美國的憲政傳統不會被遺棄,美國不會出現真正的獨裁政權。
或許美國的開國元勛並沒有賦予美國大法官如此多的職能,但是,美國歷任大法官通過自己辛勤的勞動,換來了今天的尊榮。他們有資格對美國的政治體製作出具有權威性的判斷,他們有能力解決美國多元化社會中價值觀念碰撞所產生的一系列法律問題,美國聯邦法院的大法官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捍衛了法律的尊嚴。
最高法院的工作量
最高法院備案的案件總數由2004年的7496件增加到2005年的8521件,增長了13.7%。法院在冊的貧困救助案件由2004年的5755件上升到2005年的6846件,增長了19%。登記的付費案件由2004年的1741件降至2005年的1671件,減少了4%。在2005期間,聽審87個案件,處理的82個案件中69個簽署了意見,相比在2004年聽審87個案件,處理的85個案件中,74個簽署意見。2005年沒有案件在2006年再次聽審。
薪水問題
(選自《美國最高法院2006年度年終報告》約翰·羅伯茨(大法官) ) 這是我在法院的第二個年度報告,並且我只打算討論一個問題,以盡可能引起較多的人關注。這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且長久被忽視,現已到了憲政危機的時刻,在消蝕著聯邦法院的力量和獨立性。
我所說的問題是未能提高法官的待遇。通常情況下,放下年度報告,就可以去參加球賽,但我卻長時間地沉浸在最高法院行政辦公室准備的三張頗有啟迪作用的圖表。第一張顯示,1969年,聯邦地區法院法官的薪水比頂尖法學院院長的薪水高21%,比高級法學教授高43%。
今天,聯邦地區法院法官的薪水實際上少於——大約相當於一半——頂尖法學院院長和教授的薪水(我們更不要說和執業律師相比了。在一些城市,剛從法學院畢業沒有經驗的律師——他們期望有朝一日成為執業律師之前,就比聯邦地區法官賺得多)。
第二張圖表顯示了聯邦法官的的生活境況根本不能和法律職業的人員相比,甚至還低於普通工人。自1969年以來,根據通貨膨脹所作的調整,美國工人的平均工資實際上上升了17.8%,而聯邦法官的工資下降了23.9%,導致41.7%的缺口。
一些人可能會想:那麼為什麼還有律師願意做法官呢?一個重要的變化是聯邦法官多來自初審法院。在艾森豪威爾政府時期,大約65%聯邦法官來自執業律師,35%來自公眾部門。今天,數字大致相反——大約60%來自公眾部門,不到40%來自執業律師。當法官不再主要從最好的執業律師中選拔時,聯邦司法的性質就發生了改變。
司法品質對美國人民和政府有著深遠的影響。法院經費的意外受措,不可避免要影響到一些擁有優秀品質的人接受聯邦法官作為終身職位。我們的法官如果不是(1)富有得可以不顧司法薪水,或者(2)把法官的薪水僅作為多予的待遇,將不能很好地履行其憲法賦予的責任。當然,我沒有說錯,有許多優秀的法官就屬於這兩類人。但越來越多的法官來自這兩類人的話,我們將很難再依靠他們來捍衛整個國家的法治。
『肆』 美國大法官為什麼是終身制求解答
冷景旭(美食協會策劃/美食版塊編輯)
裘伯純Benjamin(Cooley律師,前創新工場)
美國大回法官不需要競選,因此不需要對答選民進行許諾。這樣一來,判案時也就沒有屈從於輿論和民意的壓力。要知道,輿論和民意有時可以是非常盲目的。比如當年的納粹黨,就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也是通過正常選舉程序上台的。
所有聯邦法官都是終身制(不光是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還包括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和地方聯邦法院)。但這不是絕對的:如果法官因為刑事犯罪或者其他原因,法律職業資格被吊銷了,就必須離職。所有聯邦法官由總統提名,國會任命,經過非常嚴格的篩選過程,受各派政治力量的制約。另外,美國的政治博弈是交替勝出的,因此偏左和偏右的黨派都有機會通過提名最高院法官對未來司法施加影響。
『伍』 美國的法官是怎麼任命的 他向誰負責
1、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總統有權在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席位出現空缺時提名新人專選。但屬新人選須經參議院下設的由20名參議員組成的司法委員會通過聽證會的形式,就其背景、司法從業經歷和政策立場等進行審查;審查通過後還須經參議院全體會議進行投票表決;最終達到簡單多數、即51張贊成票後,提名即獲通過。
2、提名大法官一旦被正式任命,可終生任職,無需服從原先政黨、美國總統和參議院的要求來進行審判。
『陸』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法官權利
法律分析:美國大法官(Chief Justice of the United States)是美國聯邦政府司法部門的領袖,並主管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美國最高司法官員,領導最高法院的事務並在彈劾美國總統時主持參議院。同時,按近現代傳統,大法官還主持美國總統的宣誓儀式,但這樣的做法沒有《美國憲法》和任何法律作依據。
法律依據:《美國憲法》 第一條 參議院獨自擁有審判一切彈劾案的權力。為此目的而開庭時,全體參議員須宣誓或作代誓宣言。合眾國總統受審時,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審判。無論何人,非經出席參議員三分之二的同意,不得被定罪。
『柒』 請問我國的"議行合一"制度與西方議會制度的區別
議行合一是指國家機關工作的決定和祥稿執行高度協調一致的制度,在中國最為典型。三權分立是指國家機關工作的決定和執行互有歧異,機構間權力互相制衡的制度,以美國為代表。
議行合一體制與三權分立體制按其機構設置和職權范圍分析,有其相同正宴神點:(1)國家管理機構分立。不論是推行議行合一制的中國,還是實施三權分立制的美國,盡管兩國根據各自的歷史和社會條件,在機構內部行使的職權和設置機構數有別,但憑借著國家機關所發揮的功能不同,均分設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在中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人大常委會是立法機構(下略去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是行政機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是司法機構;美國的立法機構是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議會,行政機構是聯邦政府,司法機構是聯邦最高法院。(2)國家機構分別擁有一定的獨立處理權。全國人大及其人大常委會擁有立法權、人事任免權、對國家生活中重要問題的決定權;國務院行使行政立權法、法律提案權、行政領導權、經濟管理權、外交管理權、社會管理權、軍事權;最高人民法院是國家最高審判機關,行使對現行法律、法令的部分解釋權和最終審判權;最高人民檢察院是國家最高檢察機關,擁有檢察權。美國憲法授予立法機構立法權和人事批准權;總統職位擁有行政權、立法倡議權、外交權和軍事權等;聯邦最高法院享有解釋權和司法審查權。
顯而易見,議行合一體制與三權分立體制的相同點只僅僅是體制中最基本的部分,兩種體制的差異卻是關鍵性的部分。
首先,法律地位有異。在中國,全國人大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都從屬於它。從權力結構看,只有一個權力中心——全國人大,另外三個機構是派生。因此,四機構在法律上處於不平等的地位。美國憲法規定,立法機構、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既平等又獨立,不存在依附和從屬關系,也不存在最高國家權力機構,因此,三機構無權力中心,處於相對獨立又相對分散的狀態。
其次,產生渠道不同。全國人大代表由各省級人大選舉產生,不由選民選擇,屬間接選舉,美國參眾兩院議員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就行政機構而言,中國國務院的主要人選如總理、副總理、國務委員等由全國人大選舉,並對人大負責,國家主席是國家之首,經全國人大選舉產生。美國總統既是國家之首,又是政府首腦,通過直接選舉(選民投票)和間接選舉(選舉人團)相結合的方式產生,與參眾兩院沒有直接聯系。再看司法機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主要負責人由全國人大代表選舉產生,並對其負責,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是由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任命的。
第三,授權方式存在差別。議行合一體制反映的是單一授權方式。選民通過一次性投票(五年一屆)把管理國家權力授予立法機構,再由全國人大授權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盡管存在著縣、鄉鎮兩級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市、省、全國級人大代表間接選舉,這樣兩種不同的選舉,但對選民來說,授權方式是一次完成的;三權分立體制是一種復合授權體制。選民不僅在同一時期授權給不同的對象(總統或參眾兩院),恰逢參眾兩院選舉與總統選舉同年,而且還在不同時期授權,舉虧參議員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1/3,眾議員任職兩年改選,總統任職四年改選。
第四,相互間活動方式與功能體現不同。議行合一體制,由於法律地位不平等,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四機構間的活動方式與功能體現,全國人大制約著國務院、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而後者無權對全國人大進行相應的或交叉性的制約。管理權與責任主要集中於全國人大,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只有部分管理權與責任,權力不交叉,各自本身是一個權力主體,據此,可以將議行合一體制這些特徵概括為單向式、集中式;三權分立體制內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機構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同時,三機構的權力又有交叉性,因此,三機構存在著雙向或多向制約,並且,制約是平等的,有互補性。總統由選民選舉,但在特殊情況下(如叛國等)受參眾兩院彈劾與罷免,參眾兩院定期改選,總統無權解散議會,參眾兩院任何一項議案要成為法律須由總統簽署,除非在總統拒簽後參眾兩院再2/3多數票通過,議案自然成為法律,參眾兩院有權批准或否決總統提名的主要行政官員,與此同時,通過立法授權、年度撥款和委員會調查等方式制約總統,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由總統提名參議院批准,受到總統與參議院兩大機構的牽制,聯邦最高法院行使法律解釋權,並對總統行政命令和參眾兩院議案進行違憲審查。這樣,管理權與責任分散於三機構之中,三權分立體制特點可概括為雙向(多向)式、分散式。根據這些特徵,有人提出「1787年的制憲會議並未創立一個三權分立的政府,所建立的只不過是一個各系統分享權力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