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區法官
Ⅰ 馬錫五:從邊區中走出的司法實踐者
馬錫五(1899-1962),陝西省志丹縣人。1943年4月至1946年5月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隴東分庭庭長。1949年12月,被任命為最高人民法院西北分院院長,1952年8月兼任西北軍政委員會政治法律委員會副 主任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 會議 後,被任命為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
抗日戰爭時期,馬錫五同志創造了一種將群眾路線的工作方針運用於司法審判工作的審判方式。這一方式在邊區政權所轄范圍內,逐步總結推廣為「馬錫五審判方式」,為邊區的法制建設和政權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在甘肅省華池縣有一個馬錫五審判方式展覽館,記述著那段歷史,記述著馬錫五審判方式。
馬錫五審判方式陳列館
2009年9月,馬錫五審判方式展廳在甘肅省華池縣人民法院建立,這算得上是馬錫五審判方式陳列館的前身了。2016年1月7日,馬錫五審判方式陳列館在華池縣南梁法官教育基地建成並開館。這個坐落在黃土高原上的展覽館,從此開始將革命時期那段司法實踐的歷史向世人娓娓道來。
馬錫五審判方式陳列館
馬錫五審判方式陳列館展陳面積980平方米,展陳各類實物458件,各類司法案卷、公文印鑒等近千份。
部分展品
陳列館由序廳、展廳兩部分組成,序廳主題為《一刻也不離開群眾》,展區分為人民司法從中國革命根據地走來、「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產生、「馬錫五審判方式」對新中國人民司法建設的貢獻三部分,充分展現了中國人民司法的發展歷史和馬錫五等一批人民司法工作者親民、愛民、為民的執法理念,是集收藏、研究、展示、宣教、旅遊為一體的紅色司法文化教育基地。
馬錫五與大歷史中的小人物
1943年,毛 主席 曾為馬錫五親筆題詞:「一刻也不離開群眾。」在馬錫五展覽館中,有馬錫五與當事人的合影,辦案的畫像,情景復原圖等等,無一不是對毛 主席 這句高度評價的展現。
毛 主席 的題詞
馬錫五在1955年發表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陝甘寧邊區人民司法工作》一文中介紹過邊區 *** 時期所採用的群眾路線的審判方式,分別是就地審訊、巡迴審判、公審制、人民陪審制度、調解工作。
圖為封芝琴一家合影
馬錫五審理過的「封芝琴婚姻案」是最廣為人知的一個案件。封芝琴原名封棒兒,分別在她4歲和18歲時被父親先後許配給了張某和朱某為妻。張家按照當地「搶親」習俗將封芝琴搶到家中。封芝琴的父親將張家告到華池縣司法所,司法裁判員未做深入調查便當庭宣布「搶親」婚姻無效。封芝琴為了自主決定婚姻,找到隴東專署專員馬錫五告狀。馬錫五經過深入細致的調查了解後,在當地召開群眾大會,公開審理了封芝琴婚姻糾紛案。依照結婚自由的原則,宣布封芝琴與張某的婚姻有效。這對有情人終於按照自己的意願喜結良緣。邊區著名民間藝人韓起祥以此為素材創作了長篇說唱文學《劉巧兒團圓》,在邊區廣大地區演唱。新中國成立後,還基於該案拍攝了電影《劉巧兒》,封芝琴成為了青年人追求幸福婚姻的榜樣。
馬錫五審判方式陳列館還簡述了一件這樣的案件:合水縣王家莊的王治寬和王統一是地鄰。王治寬企圖霸佔王統一家的一畝打穀場的地基,便故意歪曲事實,把南面說成西面,因此發生糾紛。最初曾由區鄉幹部和四鄰出面調解,都認為王治寬無理。可是王治寬仍不死心,編寫訴狀,告到合水縣 *** 。縣司法處憑一紙訴狀,偏信了原告一方,未做任何調查,便將王統一的場地判歸王治寬所有。王統一不服,上訴到隴東分庭。馬錫五派隴東分庭推事石靜山赴當地進行實地調查。石推事協同縣、區、鄉幹部和房親證人以及年老鄉鄰,到現場當眾展示原有買地的約據,並對照約據規定方位,進行實地丈量勘察。同時征詢群眾対本案的處理意見。經過幹部群眾擺事實講道理,王治寬理屈詞窮,當場承認錯誤,自請處分。經過群眾評議決定場地仍歸王統一所有,王治寬給王統一「裝煙賠禮」(當地農民一種敬人道歉的風俗),和解結案。
合水縣王治寬企圖霸佔地基案案情介紹
這個案件原載於1944年3月13日《解放日報》第一版。對於這個案件,評論員是這樣評價的:「他是在堅持原則、堅決執行 *** 政策法令、有照顧群眾生活習慣及維護其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合理調解的,是善於經過群眾中有 威信 的人物進行解釋說服工作的。是為群眾、又依靠群眾的。」
一個個廣為流傳的案件只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縮影。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產生,在司法審判工作中改變不適應舊民主主義司法制度坐等群眾上門告狀等弊端,在陝甘寧邊區形成了以為民為宗旨,深入實地、依靠群眾、調查研究、調判 結合 、便於人民訴訟的審判方式,並在其他解放區大力推廣。
馬錫五曾說,「 *** 反動法院所經常採用的審判方式是高高在上的、坐大堂問案的方式;而我們所採用的審判方式,是群眾路線的審判方式。」
情景復原圖
雖然馬錫五審判方式是走群眾路線,但在總結邊區時期的調解工作時他說過:「我們的調解工作,是增強人民內部互相團結、便利生產、教育人民愛國守法、減少訟爭的有效方法,也是實現司法群眾化的重要標志。並且它只限於一般民事糾紛和輕微刑事案件,而對社會危害性較大的刑事案件,是不能調解的。」
歷久彌新的紅色精神
在馬錫五審判方式展覽館中,有一張馬錫五的親筆題字的復製品,「 *** 反動法院所經常採用的審判方式是高高在上的坐大堂問案的方式;而我們所採用的審判方式,是群眾路線的審判方式」。
馬錫五親筆題字復製品
從2016年1月開館到2018年10月,馬錫五審判方式陳列館參觀人數超過 30 萬人。在眾多博物館和紅色景點中高居的參觀人數說明人們對於當年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崇敬。馬錫五審判方式陳列館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審判歷史和中國法治史,也向來參觀的人們全面展示了陝甘寧邊區的革命史,向人們進行優良的人民司法傳統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激勵人們為推進依法治國的偉大進程而努力奮斗!
編輯:王 蕾
排版:孫 麗
審核:殷秀峰
來源: 中國法院博物館
方式(2)陳列館(1)司法(1)
Ⅱ 馬錫五審判方式
馬錫五審判方式是以陝甘寧邊區從事司法審判工作的馬錫五命名的。這種審判方式是在當時的司法理念、制度和經驗的基礎上,總結、提煉和發展出來的較系統的民事訴訟模式。我們可以用以下四個特點歸結馬錫五審判方式:(1)法官全面調查證據,發現案件事實真相;(2)發動和依靠群眾,調解為主,司法幹部與群眾共同斷案;(3)堅持原則,依法辦事,廉潔公正;(4)實行巡迴審理、田頭開庭等簡便利民的訴訟程序。其中許多具體原則和做法以後被直接運用於新中國的民事訴訟制度。馬錫五審判方式包括三個有機聯系的步驟:查明案件事實、聽取群眾意見形成解決方案、說服當事人接受。馬錫五審判方式之所以為廣大老百姓所推崇,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影響著我國民事訴訟程序的構建,是因為:首先,馬錫五審判方式強調法官調查研究,查明案件事實,這充分回應了當事人對查明「真相」的要求;其次,充分考慮群眾意見作出的裁判為群眾所樂於接受;最後,當事人在社區輿論壓力下,也容易服從判決和調解結果。因此,馬錫五審判方式既滿足了當事人對法官「為我做主」的客觀期望,又能讓當事人的情理要求得到表達。這是這種審判方式獲得當時社會民眾熱烈擁護的主要原因。但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另一面是周期長、成本高、法官權力大,審判的正當性主要依賴於法官個人的品德和人格魅力。
Ⅲ 新時期如何看待馬錫五審判方式
馬錫五審判方式是將群眾路線的方針運用於司法實踐的審判方式。馬錫五(1898-1962年)在擔任陝甘寧邊區高等法院庭長期間,在巡迴審判中,貫徹群眾路線,深入農村、調查研究、依靠群眾、尊重群眾意見;同時,又注意在審判活動中使群眾受到教育;並且方便群眾訴訟,手續簡便,不拘形式,他依靠群眾,糾正錯案,解決疑難案件,被群眾譽為「馬青天」。他的審判工作經驗被總結為「馬錫五審判方式」。在抗日根據地的推廣,使得人民司法工作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變,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在改革開放不斷深入的今天,各類案件不斷增加,各類糾紛日益復雜。新的歷史時期,總結和分析應用馬錫五審判方式,有助於我們繼承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優良傳統,也有助於我們解決目前司法審判工作面臨的新挑戰、新情況。學習馬錫五審判方式,有利於我們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做個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好法官。一、 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特點1、簡化訴訟審判手續簡化訴訟審判手續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一個顯著特點。馬錫五在審判活動中,廢除了國民政府訴訟法規定的繁雜的訴訟手續。實行便民利民的簡便訴訟手續。例如:馬錫五審判方式中,口頭訴訟與書面訴訟的效力相同,對於當事人不明管轄而錯投的訴狀也不是一推了事,而是代為傳遞。另外,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免除訴訟費,並且免除狀紙、抄錄、傳訊、檢驗等雜費,極大地減輕了人民群眾的訴訟負擔。在審判方面,實行巡迴審判、就地審判等便民制度,判決書都強調通俗易懂,反對文辭晦澀。這些優良的傳統作風在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中都有具體的體現,並且規定更加人性化,從而體現了司法為民的時代精神。2、注重調解制度注重調解制度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又一顯著特點。人民調解制度確立調解工作是人民司法訴訟制度的重要補充。對於以後新民主主義法制制度建設具有重大的影響。其中確立的調解原則有:自願原則(雙方當事人自願)、必須按照法律規定並照顧當地的民間習慣、調解並非訴訟必經的程序等等。一般規定調解應當製作調解書,且認為調解書與判決書有同等法律效力,一方不履行協議 ,另一方可以申請強制執行。雖然馬錫五審判方式中調解原則與現行法律的調解原則不盡相同,具有明顯的時代特點,但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調解原則對於今天的司法實踐仍然有很好的借鑒作用。二、 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繼承馬錫五審判方式是群眾路線在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體現。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識之一,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優良作風。黨的任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來,到群眾中去。堅持群眾路線的馬錫五審判方式,對新民主主義時期的社會穩定以及新中國的法制建設都發揮了巨大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就必須堅持群眾路線。具體到現在的司法實踐,繼承馬錫五審判方式的優良傳統,就是在審判實踐中堅持群眾路線的具體體現。因此,在新時期,繼承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精髓,對於更好地為人民服務具有現實的意義。馬錫五審判方式作為特定歷史時期的審判方式,應該也必須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看待,要同新的時代、新的形勢有機結合起來,才能讓這種優良的作風保持活力,並且煥發出新的生機。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需要一個安定團結、和諧有序的社會環境來進行經濟建設,這就要求在司法審判活動中,更好地以人為本,發揮法院調解工作的作用,強化人民調解組織的作用,及時化解矛盾、解決糾紛,在這方面,馬錫五審判方式值得我們去借鑒。三、 馬錫五審判方式與當代審判制度1、馬錫五審判方式與當代的巡迴審判巡迴審判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一大顯著特點。巡迴審理、就地辦案,方便了當事人,有利於工作和生產,易於得到當地基層組織、群眾的支持、有利於糾紛的及時解決,也有利於生效法律文書的具體執行,便於進行法制宣傳教育,是人民司法的優良傳統,是民事審判貫徹群眾路線的具體表現,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獨特的審判方式。我國現行《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根據需要進行巡迴審理,就地辦案。人民法院或其派出法庭應根據民事案件的實際情況和當事人的需要,派出審判人員到當事人所在地、案件發生地、爭執標的物所在地開庭審理案件。這些規定就很好地繼承和發揚了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精髓,但是在巡迴審判的過程中,還存在執行力度不夠等一些現實問題,需要進一步予以完善。2、馬錫五審判方式與當代的訴訟調解訴訟調解是馬錫五審判方式的重要特點。訴訟調解,又稱法庭調解。是指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雙方當事人就爭議的問題,本著相互諒解的精神進行協商以達成一定協議的訴訟行為。法庭調解一方面可以簡化訴訟程序,節約訴訟費用;另一方面有利於及時解決紛爭,增進社會和諧穩定;再一方面,對於調解達成的有支付內容的協議,當事人更能從心理上予以接受,使協議更快、更好地得到執行。以調解方式解決民事糾紛是我國民事審判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我國的訴訟調解,從調解為主、審判為輔的方針到目前的法院調解遵循自願、合法原則,經歷了一個反復而漫長的過程。馬錫五審判方式的訴訟調解是以調解為主、審判為輔的審判方式。隨著改革的深入發展,民事、經濟糾紛種類越來越多,情況也越來越復雜,人們的權利觀念也逐漸增強,那種審判人員一調再調,以調代審的做法已不適應客觀需要,所以,我國現行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調解自願和合法的原則,體現了社會的進步、法制的進步。但是,馬錫五審判方式注重調查研究,做好庭前調解;擺事實,講法理,做好當庭調解;慎判決、重執行,做好庭後調解,將調解工作貫穿於審判工作的全過程,對於新時期及時化解社會矛盾,構建和諧社會,仍將發揮重要作用,值得我們的重視和學習。3、馬錫五審判方式與當代的司法為民的司法精神馬錫五審判方式通過簡化訴訟手續,實行巡迴審判、就地審判等便民利民措施,最大程度為人民群眾提供司法服務,從而體現司法為民的精神。馬錫五審判方式的核心就是在司法審判活動中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新的歷史時期,這種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不能變,要結合新形勢,對司法審判活動中如何便民、利民,切實做好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法院舉行的大接訪活動,以及判決書的審後說明理由制度都體現馬錫五審判方式在新時期的繼承和發揚。總之,馬錫五審判方式雖然是特定歷史條件下審判方式的代表,但是,這種審判方式的精神並不過時,對於今天的司法實踐仍具有現實意義。我們必須繼承和發揚馬錫五審判方式的精髓,結合新時期司法實踐的新情況,實事求是,有的放矢地加以運用。馬錫五審判方式也將在新的歷史時期綻放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