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佛教
① 佛教僧人被起訴打官司會取消僧籍嗎
僧籍不屬於公、檢、法官府所管,取不取消是佛教內部事務,只有他做的事,嚴重破了四大根本戒律,才有可能被開除僧籍。如果不是,是不會的。
② 求東京審判經典台詞
(印度法官巴爾以佛教慈悲為由反對施用死刑)
梅:巴爾先生,我再次提請您注意,您是一個法官!法官的職責是什麼?是對罪行進行審判進行認定!然後根據法律給予他們懲罰!我不知道您為什麼要;來做法官,您具有一個佛教徒的偉大情懷卻在縱容犯罪,這決不是一個法官應該有的立場!如果您要堅持這樣,那您沒有資格坐在審判席上,您應該回到印度的寺廟里去!
(面對全體法官)
梅:死刑是什麼?死刑是法律對犯罪最嚴厲的懲罰!為了掠奪別國的資源為了擴張自己的領土為了佔領亞洲甚至全世界,日本幹了什麼?他們殺中國人殺朝鮮人殺菲律賓人殺新加坡人殺美國人殺英國人殺無數無數無辜的平民!他們強劫,他們強奸,他們放火,他們殺戮,難道這些不足以讓他們受到法律最嚴厲的懲罰嗎?!如果法律不給日本不給這些戰犯以最嚴厲的懲罰,誰敢保證日本有一天不會再次挑起戰爭?!誰敢保證日本不會再侵略別的國家?!誰敢保證日本軍國主義的幽靈不會再次復活?!(他瞪著眼,強忍著淚):在座哪位先生敢做這樣的保證?!
「我不是一個復仇主義者,我無意於把日本帝國主義者欠下我們的血債寫在日本人民的帳上。但是,忘記過去的苦難可能招致未來的災禍。」「我不是鬥士,我是法官,中國的法官。」
③ 如何區別禪師,律師,法師
如何區別禪師、律師、法師?
文:聖嚴法師
在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一三中,比丘分為經師、律師、論師、法師、禪師,一共五類。長於誦信瞎經的為經師,長於持律的為律師,長於論義的為論師,長於說法的為法師。長於修禪的為禪師。但在中國的佛教中,經師與論師,未能成為顯著的類別,律師、法師及禪師,倒是風行了下來。
禪師,本來是指修禪的比丘,所以,三德指歸卷一說:「修心靜慮曰禪師」。但在中國,有兩種用法,一是君王對於比丘的褒賞,比如陳宣帝大建元年,尊崇南嶽慧思和尚為大禪師;又如唐中宗神龍二年,賜神秀和尚以大通禪師之號。另一是後來的禪僧對於前輩稱為禪師。滑薯空到了後來,凡是禪門的比丘,只要略具名氣,均被稱為禪師了。
律師,是指善解戒律的比丘,學戒、持戒,並且善於解釋處理以及解答有關戒律中的各種問題者,才可稱為律師,律師在佛教中的地位,相當於法律學者、法官、大法官,一般的比丘、比丘尼要求持戒不犯,未必通曉全部的律藏。所以,比丘如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律師,實在不簡單。
法師,是指善於學法並也善於說法的人,這在一般的觀念中,以手轎為法師是指的比丘,其實不然,佛典中對於法師的運用,非常寬泛,並不限於僧人,比如法華經序品中說:「常修梵行,皆為法師 」。三德指歸卷一說:「精通經論曰法師」。因明大疏上說:「言法師者,行法之師也」。又有說以佛法自師並以佛法師人者稱為法師。因此,在家的居士也有被稱為法師的資格,甚至善於說法的畜類如野干(似狐而小),也對天帝自稱為法師。基於這一理由,道教受了佛教的影響,也稱善於符籙的道士為法師;於晚近成立的理教,也受佛教的影響,把他們的教士稱為法師,可見,法師一詞,並不是佛教比丘的專用稱謂了。
根據佛制的要求,我以為:佛教的出家人對俗人自稱,應一律用比丘(沙彌)或比丘尼(沙彌尼),或用沙門;在家信徒稱出家人,一律用阿闍梨(或稱師父),居士自稱則一律用弟子,不願者,即僅用姓名,有用學人自稱者,但照經義,那是初二三果的聖者;出家人稱出家人,長老則用長老,上座則用上座,平輩則互以尊者或親切一些用某兄某師來稱呼對方,佛世的比丘之間,均可稱姓道名;比丘對於尼眾可以稱為姊妹,尼眾自稱長老上座,可比照比丘的用法,平輩則互以姊妹相稱;教外人稱比丘及比丘尼,自可由其隨俗。如果比丘而確有禪師、律師、法師的資格,當然可以接受教內外的名副其實的稱呼,否則,像今天的佛教界,凡是僧尼,不論程度資質的高下,一律被稱為法師,實在不合要求。
④ 為什麼法官叫法官,律師不叫法師
律師」一詞的由來
「律師」一詞出現得很早。漢武帝征服西域後,佛教開始傳入我國,一開始得來的全是梵文佛經。漢桓帝時才出現漢文佛經,佛經中的借詞、譯詞隨之進入漢語系統。「律師」也是其中之一,《捏粲經 ·金剛身品》雲:「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說,是名律師。」
這時的「律師」與法律沒有任何關系,只是一個意譯的佛教用語,是對通曉律藏僧人的稱呼。佛經主要包括經藏(釋迦牟尼說法的言論匯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規章制度的匯集)、論藏(釋迦牟尼後來大弟子對其理論、思想的闡述匯集),稱「三藏經」。僧人對佛經的習得各有所長,水平較高的根據具體情況有不同的稱呼。「經師」主要是通曉「經藏」或善於誦讀經文的僧人,「論師」偏重於稱呼精通「論藏」的僧人,「律師」則是通曉「律藏」的僧人。可見,「律師」最初進入漢語詞彙系統是對僧人的一種稱呼,而且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並一直延用至今。
「律師」一詞是一個意譯法,《說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從水;所以觸不直者去之,從去。」說明法能夠主持公正,懲惡揚善。法形成於春秋晚期戰國早期,法是公之於眾的法典。律,《爾雅》的解釋是律的本質,《說文解字》是講律的命名,段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故曰均布也」。律主要指定罪量刑的刑法典。「律」多指具體的條文,「律」比「法」更具體。佛教中「律」多為戒律,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因而,律師是解釋「律」的人,而非依「法」定罪的人,依「法」裁定是非並定罪的是「法官」。這也許就是現代漢語中「律師」和「法官」得名的主要原因。
法、律在法律義上是同義的,區別只是在於時代。春秋末期,「法」字廣泛使用,如李悝作《法經》,後來秦商鞅把《法經》的「法」改稱為「律」,如秦律、漢律、魏新律、晉泰始律、梁律、陳律、北魏律、北周律、北齊律、隋開皇律、唐律、明律、大清律。今天,習慣上又改稱「律」為「法」,然而,「法」字又有「法術」之義,「法師」多指後一義
⑤ 律師為什麼叫律師而不叫法師
律師不叫法師是因為稱呼的習慣性,另外,法師這個詞語很早就有了,大眾對該詞語的理解已經固化,如果堅持叫法師非常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
從漢朝時候起,就有「律師」的稱謂。《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一三中,比丘被分為經師、律師、論師、法師、禪師,一共五類。其中,長於誦經的為經師,長於持律的為律師,長於論義的為論師,長於說法的為法師,長於修禪的為禪師。
唐朝以後,除了佛家弟子,道家弟子也可以稱呼「律師」。《唐六典·祠部郎中》記載過,道士修行有三號:其一曰法師,其二曰威儀師,其三曰律師。「法」和「律」的含義最初是基本相似的。
「法」和「律」的含義後來漸漸有了區別,法是公之於眾的法典,偏於抽象和原則;而律是對法的解釋,偏於具體和執行。「法」一般是上位的,比如「法官」、「法典」,「律」傳統意義上比「法」低。
在佛教中,「律」更多指戒律。後來由於各朝代官方的法典多稱「律」(比如秦律、漢律、大唐律、大明律、大清律),到了清朝,民間慢慢對於擅長解釋法律、講解法律內容的人也叫成「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