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法院電話
㈠ 冤假錯案向誰申訴管用
冤假錯案的申訴問題,實際上是指審判監督程序,又稱「再審程序」。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發現確有錯誤,依職權提起再行審理的特殊訴訟程序。目的在於對已生效而確實有錯誤的判決和裁定,通過再次審理並作出判決予以糾正。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但是不能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對法院一審判決不服的,可以在10日內向上一級法院提起上訴;二審終審判決後,仍然不服的,可以提起申訴要求再審。根據法律規定,對於符合再審條件的案件,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重新審判的案件,應當在作出提審、再審決定之日起三個月以內審結,需要延長期限的,不得超過六個月。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督程序審判抗訴的案件,審理期限適用前款規定;對需要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的,應當自接受抗訴之日起一個月以內作出決定,下級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期限適用前款規定。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一條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但是不能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二條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的申訴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判:(一)有新的證據證明原判決、裁定認定的事實確有錯誤,可能影響定罪量刑的;(二)據以定罪量刑的證據不確實、不充分、依法應當予以排除,或者證明案件事實的主要證據之間存在矛盾的;(三)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四)違反法律規定的訴訟程序,可能影響公正審判的;(五)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的時候,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
㈡ 王季遷遺產糾紛始末
轉眼紐約亞洲藝術周又臨近,大批行家如候鳥般飛越太平洋,宣告新一年的生意正式開始。回顧過去兩三季,行情好的有限,但零零碎碎,有不少大事(ba)小情(gua)值得一談,比如王己千遺產案的宣判與上訴。
先說結果,在歷經十五年的漫長官司之後,紐約郡代理法院(Surrogates Court)於2018年2月底宣判王己千之女王嫻歌勝訴,成為6000萬美金遺產的受益人與遺囑執行人。獨子王守昆一家不滿判決結果,繼續上訴。
王己千能量巨大,其聲名之盛相信不做書畫的朋友也耳熟能詳:他本名王季遷,後改為「己千」,取「人十之,己千之」之意,因為「別人學十次就會的東西,我要學一千次,我的天份沒有別人高」。這實在是自謙。
王己千像 ?圖片來自網路
王家祖上是明代宰相王鏊,還有清初花鳥畫家王武和文學家王芑孫。王己千的祖父是清廷重臣,辭官後隱退蘇州,到他出生時,王家早已是東山的大家族。王己千行四,五歲起由父親帶著描紅,十五歲向樊浩霖學國畫水彩,十七歲從外舅顧麟士習字摹古。家學幼承,小小年紀眼界就很高。他在裱畫鋪見到吳湖帆畫作,心嚮往之,賴姻親關系成為吳的入室弟子。三十年代初,家中安排他到上海念法律與英文,他晚上去東吳大學上課,白天跟著吳湖帆,眼力與畫技日漸精進。
1935-36年,國民政府請葉恭綽、張珩、吳湖帆等十一名專家遴選故宮赴倫敦展出的內府書畫,因吳湖帆提攜,王己千受聘為顧問,當時還不滿三十歲。王在審核過程中結識德國人孔達(Victoria Contag),並教她書畫,在此過程中深深體會到鑒定於洋人之不易,並有感「假如印章對,至少可以判定真偽一部分」。此後四年,他與孔達合作,遍訪江浙京滬藏家,搜集明清畫印,1940年出版《明清畫家印鑒》,成為第一部向西方介紹中國明清書畫鑒定的專著,之後很長一段時間,都是這一領域的工具書。
1940年初版《明清畫家印鑒》 ?voline 88
王己千從東吳法律系畢業後曾執業兩年,很快就對律師行厭倦,轉而往上海與蘇州兩地美專教書。當時他的住處與劉海粟很近,常常去劉家看西洋畫冊,對印象派、野獸派感到既新鮮又費解,劉於是勸他出國走走。1947年,四十歲的王己千和綠漪社同門張碧寒及好友丁惠康(丁福保之子)飄洋過海到三藩,再開車到紐約,一路且行且看,從此「見天地」。
王己千歸來時已是1948年,上海風雨飄搖,於是攜家藏與家眷經香港返美。
二戰後的美國是各族裔新移民的避難所。王家剛來紐約時十分辛苦。王己千教過書,倒賣過房子,做過裝修,還給餐館畫過背景牆。但寧可一家人吃不飽飯,也不肯賣一幅書畫,賺到的錢還要買畫。
這段時間他也在紐約藝術生聯盟(The Art Student League)學西畫、辦展覽,漸漸地有了名氣。1957年,港中文邀請王己千任教,五年後升他為系主任,六十年代他曾和張大千游歐,還出版了個人畫冊。
七十年代大都會聘王己千為顧問,這讓王有機會將」筆墨說「的概念引進西方,使歐美學界對中國書畫的鑒賞有了方向;八十年代蘇富比紐約率先開設中國書畫專場,主管張洪是王的入室弟子,請來恩師制定拍賣細則,使歐美市場對中國書畫的收藏有了標准;九十年代王己千再次將藏品出讓大都會,使北美的中國書畫館藏體系得以完整。
1999年,啟功在王己千家中?圖片來自網路
王己千聲名鵲起後,在收藏上一擲千金面不改色,生活中卻依舊非常之儉省。他幾十年如一日地練字,紙張是厚厚的電話本。紐約文藝圈曾流傳一個笑話,某次集會有人問:「誰喝過王己千的咖啡?」結果在場無一人舉手。1999年大都會主辦董源《溪岸圖》世紀研討會,徐邦達、啟功等人訪美,由王己千招待,請客吃飯時「斤斤計較」、「錙銖必較」,被幾位老人家頻頻調笑「摳門」。晚年他聘用子女管理家藏,算計得也十分精明,「對書畫的呵護關愛勝過對自己的子女」,令孩子們頗有微詞,為日後糾紛埋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