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群眾路線心得體會
❶ 法院如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
第一,樹立正確的觀念。在法院工作中自覺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應當牢固樹立四個觀念:一是樹立正確權力觀。法官的頭腦中要有「平民情懷」、「草根情結」。法官是人民群眾的一分子,必須首先在思想上解決好「權從何來」、「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等基本的權力觀問題。二是樹立為民司法觀。人民法院的審判權來源於人民,服務於人民,受人民監督。不管形勢、條件和環境如何變化,司法為民始終是法院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群眾立場、群眾路線和群眾感情不能丟,必須根植於法官心中。三是樹立平等司法觀。對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加以平等保護,不論身份高低貴賤,在法律面前應當人人平等。不僅要追求形式上的平等,更要追求實質上的平等。四是樹立職業使命觀。將「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作為法官的職業使命和事業追求,在執法辦案中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最大程度地實現公平正義;讓經濟確有困難的群眾打得起官司,讓有理有據的當事人打得贏官司,讓打贏官司且有條件執行的當事人及時實現權益,讓確有錯誤的裁判依法及時得到糾正。當前,踐行上述「四觀」,尤其需要我們切實把握好兩個效果的關系。在執法辦案過程中要注意案件處理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要追求定分止爭、案結事了,而非滿足於就案辦案、結案了事。
第二,解決好對待群眾的態度作風問題。端正態度作風是關鍵。要拉近與群眾的距離,疏導群眾的情緒,贏得群眾的信賴,就應當始終堅守「五個心」:一是平等熱心,尊重群眾。杜絕「冷、硬、橫、推」,平易近人,不擺官架子,樹立群眾利益無小事的觀念,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司法的溫暖。二是將心比心,換位思考。在法律思維中融入群眾觀點,多些換位思考,能夠從當事人的角度考慮問題,知其之憂、之難、之需,設身處地、想方設法為解決矛盾紛爭尋找最妥當的方案。三是以心換心,善解人意。在辦理涉民生案件時,認真研析矛盾糾紛成因,以法官的真誠加上善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深入當事人內心,摸准心結,進而去解開心結。四是親和耐心,嚴己寬人。對老百姓要有親和力和寬容度,耐心傾聽群眾意見,讓人民群眾有時間、有地方表達,確保當事人陳述自己意見的權利。五是誠懇虛心,聞過則喜。法院要有開門納諫的勇氣和容人批評的雅量,善於通過信訪及各類溝通渠道,主動收集、虛心傾聽群眾的批評意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第三,暢通人民法院聯系群眾的渠道。暢通聯系渠道是保障。一是發揚司法民主。切實提高人民群眾對司法審判和執行工作的參與度。如擴大人民陪審員隊伍;主動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監督,充分發揮律師作用,強化特邀監督員作用;引入第三方聽證機制;堅持和完善各種法院領導聯系群眾的制度機制。二是注重司法釋明。認真積極做好訴訟指導、判後答疑等司法釋明工作,善於運用人民群眾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進行釋法明理,提高群眾對法院司法裁判的理解力和信服力,增強服判息訴的實際效果。三是落實司法公開。堅持做好司法公開工作,健全完善立案、審判、裁判文書、執行等公開平台,全流程推進「陽光司法」,無縫隙打造「看得見的公正」,讓人民群眾近距離感受司法、信任司法。四是加強司法宣傳。始終堅持正面宣傳和輿論引導兩手抓,努力爭取人民群眾對法院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健全新聞宣傳工作機制,自覺接受新聞媒體的監督,積極打造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法宣品牌。
第四,加強法院幹警做群眾工作能力的培養。提升司法能力是根本。就目前法院工作現狀和隊伍特點來看,大力提升法官的司法裁判能力和做群眾工作能力是司法能力建設的重點。一是切實提升司法裁判能力。這是法官的基本功,是法官做涉訴群眾工作的自信基礎,是做好法律釋明、判後答疑工作的底氣所在。公正司法是第一責任,是公信之基,司法裁判能力的核心就是公正司法的能力,特別是准確認定事實、正確適用法律、妥善做出司法判斷的能力,必須與時俱進、自覺蓄養。二是切實提升做群眾工作能力。法院既是司法工作部門,也是群眾工作部門。有針對性地提高法官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是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應有之義,是保持人民法院人民性的內在要求。當前,尤其要著力加強對青年法官做群眾工作能力的培養,要緊扣司法特點,貼近審判實際,通過搭建平台、創新載體和完善機制,使青年法官盡快向善做群眾工作的老法官看齊。
❷ 群眾路線怎麼走心得體會
計劃開工剛剛
❸ 從群眾路線,三嚴三實到「兩學一做」,心得體會究竟該怎麼寫
學習體會有哪幾種
對機關幹部來講,經常要寫的學習體會主要有三種:
>>>>>一是關於文件和領導講話的學習體會。這種學習體會比較常用。認真學習文件出台和領導講話的背景、意義,深刻理解文件和領導講話中的新要求、新精神,結合實際提出貫徹落實措施,對指導做好工作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是關於工作實踐的學習體會。這種學習體會注重對工作的思考總結,以發現工作規律,提高工作水平。工作實踐的學習體會一般分為對自身工作的思考和對他人經驗的借鑒。
>>>>>三是關於文章書籍的學習體會。閱讀文章書籍是提高思想認識、提升工作能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方法。撰寫文章書籍的學習體會,重在找出文章書籍中對自己觸動最深的思想、理論和觀點,加以消化吸收,以便對工作、生活有所指導幫助。
學習體會寫作原則
學習的深度決定了體會的厚度。寫好學習體會的前提是學深、學透,同時聯系思想、工作、學習、生活實際進行評價和論述,敘議結合,亮明觀點,給人以啟發。作為一種特殊的文體,學習體會的寫作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行文方式要「形散神不散」。學習體會的行文方式靈活多樣,篇幅可長可短,但是主題一定要鮮明。寫作體裁上,可以是夾敘夾議的議論文,也可以是抒情寫意的散文,還可以是言簡意賅的詩歌;寫作手法上,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方式,乃至比興、聯想等表現手法都可以根據思想表達的需要自由選用;內容上,只要是作者本人的真實觀點、感受和思想的表達,從時代的發展到自己的一段歷史、一點悲歡,無不可寫;主題選用上,既可以一個觀點為統領,按幾個不同的側面分別組織材料,也可以作者自己思想認識和感情的變化為序,把材料串聯在一起,以確保主題鮮明。
>>>>>二是寫作目的要「務實不務虛」。學習體會不能寫成乾巴巴的「新八股」,其生命力在於「針對實際,有感而發」,即緊密聯系實際,從現實出發,闡述人們思考和關心的問題。只有貼近現實生活,學習體會才能具有針對性和時代感,才能鮮活有分量,才能由表及裡、言之有物,引起人們思想上的共鳴。要善於聯系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實際,寫出自己的認識、感想和體會。一般以自己的語言為主,適當地引用原文作例證,表達自己的觀點,寫出真情實感。
>>>>>三是主題切入要「在精不在多」。「縱有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在寫學習體會時,應細讀深思,盯住一點,以此作為切入點進行深入闡述。不要貪多,用一篇學習體會就想把所有的感受寫完。多中心即無中心,面面俱到就面面難到。不要看到一地珠寶就眼花繚亂,一下子就要全部一手抓來,那樣反而一件也抓不住。只能是一件一件地拿,一件一件地裝,才能有條不紊地全部收入囊中。
>>>>>四是語言風格要「朴實不虛誇」。套話、空話難以引起共鳴,讓人信服。學習體會是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真實感受的反映,實用性強。為了更清晰、准確地將自己的想法、感受表達出來,學習體會應直截了當、簡潔明了,在運用朴實的語言進行敘述、議論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地採用描寫、抒情等手法,以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學習體會寫作方法
學習體會的寫作方法非常靈活,每種寫作方法呈現出的特點也各不相同。一般來講,學習體會的寫作方法包括引、議、聯、結四個部分。
>>>>>一是「引」——圍繞感點,引述材料。學習體會重在「體會」,是由特定的「學習」產生的。「引」是「感」的落腳點,所謂「引」就是圍繞感點,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長的,或摘錄引發「感」的關鍵詞句,或概述引發「感」的要點。不管採用哪種方式引述,「引」都要簡練、准確、有針對性。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體會從何而來,並為後文的議論做好鋪墊。
如《熱愛生活,關心集體——有感於〈愚公移山〉的獻疑精神》這篇學習體會中,第二段寫道:「『愚婆』身上有什麼精神值得我們稱頌的呢?先來看看原文:北山愚公者……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在這里,作者引用學習的原文,為全文做了鋪墊。
>>>>>二是「議」——分析材料,提煉感點。在「引」出「讀」的內容後,要對「讀」進行一番評析,亮明基本觀點。既可就事論事對所「引」的內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現象到本質,由個別到一般地作一番挖掘;而對寓意深的材料要作一番分析,然後水到渠成「亮」出自己的感點。要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學習體會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非常靈活,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熱愛生活,關心集體——有感於〈愚公移山〉的獻疑精神》一文在「引」之後接著作出「議」:「一、『愚婆』熱愛生活,關心集體的態度值得我們肯定……二、愚婆勤於思考、誠懇務實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學習『愚婆獻疑』的精神可以使我們的決策更科學、更合理……」通過展開的議論,文章得出了自己的論點,亮出了全文觀點句:「愚婆為什麼有勤於思考的態度、誠懇務實的作風、積極獻疑的行動,歸根結底是因為她有一顆熱愛生活、關心集體的滾燙紅心。」
>>>>>三是「聯」——聯系實際,縱橫拓展。寫學習體會不能就事論事、泛泛而談,而要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就事論事,文章就過於膚淺;泛泛而談,往往使文章缺乏針對性,不能給人以震撼。「聯」就是要緊密聯系實際,既可以聯系現實生活中類似的現象,也可以聯系現實生活中相反的種種問題。既可以從大處著眼,也可以從小處入手。當然在聯系實際分析論證時,還要注意時時回扣或呼應「引」的部分,使「聯」與「引」藕斷而絲連。這部分是對基本觀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
在亮明觀點之後,《熱愛生活,關心集體——有感於〈愚公移山〉的獻疑精神》一文進入了「聯」的環節,聯系實際,擺事實講道理:「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對待工作要麼漠不關心,事不關己、高高掛起;要麼就是冷嘲熱諷、譏笑責難。關鍵時刻不出力、不奉獻;工作還沒開展就潑冷水、唱反調。歸根結底是逆反、妒忌心理在作怪。這種工作態度對事業百害而無一益。當一項任務擺在我們面前時,我們要多學學愚婆。首先,要設身處地地思考工作,科學合理地提出建議;其次,工作要求真務實,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不要空喊口號;最後,無論你的建議有沒有被採納,始終要保持對工作的高度熱忱,始終要保持寬容理解的心態。只有這樣,才能有利於工作,有助於進步。不要像智叟一樣,目光短淺、無所作為又信口開河。這種人自以為是,其實不過是賣弄小聰明罷了。他的行為,只可能造成工作中的不和諧,造成同事關系緊張化,給工作帶來阻力。」
>>>>>四是「結」——總結全文,升華感點。「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號召。不管採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學習體會始終要受「學習」的約束, 開頭要引「 學習」,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學習」的內容,結尾也要恰當呼應「學習」的內容進行升華。《熱愛生活,關心集體——有感於〈愚公移山〉的獻疑精神》一文在最後提出:「今天不熱愛生活,明天就無法生活;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今天不關心集體,明天就要脫離集體。願我們多發揚『愚婆』精神,少效仿『智叟』作風,做一個熱愛生活、關心集體的人。」將「愚婆」精神升華為集體主義精神,強調了感點,點亮了主題,並向讀者發出了號召。
❹ 群眾路線心得體會:我是誰
黨員幹部一定要弄清楚"我是誰,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不然就會在與群眾之間豎起了一道"玻璃門",無形中隔開了與人民群眾的聯系。縱觀五千年歷史,凡是以民為本的時期,都是繁榮昌盛的,凡是與人民意願相背離的時期,都是天下大亂的。正所謂"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
「我是人民公僕」,揭示黨員幹部同人民群眾的正確關系。中國共產黨沒有人民利益之外的特殊利益,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如總書記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員幹部要始終牢記「人民公僕」是自己最基本最重要的角色,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我是共產黨員」,反映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一。總書記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從本質上說,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堅持人民性就是堅持黨性,黨性寓於人民性之中,沒有離開人民性的黨性,也沒有離開黨性的人民性。然而,現實中有的黨員幹部卻把二者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諸如拋出「你是替黨講話,還是替老百姓講話」、「你是站在黨的一邊,還是站在群眾一邊」之類的雷語,或者在大是大非面前失語、失范,遷就錯誤、放任邪惡,甚至對西方錯誤思潮不敢「亮劍」、聽之任之,這都是極端錯誤的。我們要的是黨性與人民性高度統一基礎上的群眾觀,當真相受到干擾、群眾受到蒙蔽,黨員幹部要敢抓敢管,主動發聲,用黨性維護正義,不做沉默的「羔羊」,不當群眾的尾巴。
「我是幹部」,展示擔當精神。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貫穿著強烈的擔當意識,他也反復強調黨員幹部要敢於擔當,並將其作為「好乾部」的重要標准之一。在第二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少數地方和單位為改革打上了「休止符」,該出台的改革措施暫緩了,急需解決的問題要等教育實踐活動結束再說,理由是「以免節外生枝、引發矛盾,影響『群眾滿意度』」。這是缺乏擔當精神的突出表現。堅持群眾路線需要辯證思考,既要相信依靠群眾,又要教育引導群眾;既要考慮局部,更要考慮全局;既要關注群眾的眼前利益,更要關注群眾的長遠利益。堅持群眾路線,黨員幹部同樣要守原則、敢擔當,不應適應的不去適應,不該遷就的不去遷就,不會因為怕丟「選票」而對歪風邪氣麻木不仁,擯棄放棄原則、迴避矛盾、明哲保身、討好賣乖的「好人主義」,展示無私無畏、勇於擔當的浩然正氣。
❺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學習心得體會
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開展以來,全體黨員以「為民、務實、清廉」為主要學習內容,不僅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而且充分反映了黨中央對新歷史條件下黨建的高度重視和清醒認識。
通過認真的學習思考,我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全力踐行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虛事做實、把實事做好,踏踏實實、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切實把為民、務實、清廉落實到具體行動中。
一、堅持勤政為民
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是中國共產黨員堅持執政為民的必然要求。這個責任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事事處處把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
要當好群眾的貼心人,就必須牢固樹立黨的群眾觀點。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失去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黨的一切工作就無從談起。黨員領導幹部始終堅持群眾觀點,代表群眾利益,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線和方法,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那種對群眾的疾苦漠不關心,對群眾的安危麻木不仁的態度和作風,同我們黨的性質和宗旨是格格不入的,必須堅決加以糾正。
要堅持勤政為民,就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的切身利益。如中心群眾目前關心的住房公積金問題的解決,社會保障問題的解決等等。時時刻刻牢記群眾利益無小事的道理,始終把保障民生、實現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要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和滿腔的熱忱投入到為民服務的工作中,要在充分了解情況的基礎上,幫助中心理清發展思路、制定發展規劃、選准發展路子。以實實在在的成效取信於民。不能為了私利與民爭利,與民搶利,致使中心干群關系演繹成「萍水關系」。
要真正做到勤政為民,就要深懷愛民之情,做到愛民而不擾民。群眾在我們心裡的分量有多重,我們在群眾心裡的分量就有多重。只有時刻把群眾的冷暖安危掛在心上,才能得到群眾的衷心擁護。始終做到心裡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不斷增強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養老保險、工資福利等問題入手,通過貫徹落實好上級的政策,切實關心群眾的疾苦,真心實意幫助群眾解決好生產生活中面臨的困難問題,把工作做細、做好、做實,不斷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
二、堅持求真務實
務實,就是堅持兢兢業業、勤奮工作、埋頭苦幹,扎扎實實地做好工作。真干而不是假干,實干而不是虛干。要發揚求真務實的作風,就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打牢求真務實的思想基礎。要擺正個人與組織、個人與群眾的關系,腳踏實地,吃苦耐勞,絲毫不計較個人的榮辱得失,用心做事,勇於克服慣性思維,樹立擔當意識,兢兢業業、腳踏實地、盡心盡力,把群眾的切身利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使求真務實的優秀品格在實踐中倡行並發揚光大,使中心的工作在全體黨員求真務實的優良作風蔚然成風。
三、堅持廉潔奉公
清廉,就是要堅持嚴於律己、廉潔奉公,時刻把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堅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我理解到,作為一名黨員幹部要堅守廉潔奉公、樹立清廉形象,就必須加深對清廉內涵的理解,自覺同各種腐敗現象作斗爭。
一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正確的思想武裝頭腦,堅定政治信念,自覺地築起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二要樹立為人民謀福利、為社會主義事業獻身的理想志向,忠誠黨的事業,兢兢業業,踏實工作,樂於奉獻,做好每項工作,不斷進步。三要樹立為中醫葯事業、為中心工作的事業心和為中心群眾服務的責任心,辛勤工作,樂於奉獻,做好本職工作。為中心事業發展多盡一份責任,多貢獻一份力量。四要樹立高尚的道德人格,自覺加強黨性鍛煉和思想修養,保持高尚的情操,注重從點滴小事做起,從小節著眼。似乎不存在腐敗貪腐的可能性,但拒腐防變的警惕性是要長期在內心築牢和鞏固的。
我想我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如果加深責任意識和加強黨員理想信念。在工作中實踐黨的群眾路線,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不斷增強事業心、責任感和使命感。加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的改造,才能真正為中心工作出力,為中心群眾解決實際問題,才能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提高自身素質,增強政治覺悟,在實踐中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❻ 基層工作如何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學習心得體會
多多學習電腦方面的知識,還有了解市面上的IT行業的市場。
❼ 學習黨的群眾路線心得體會
兩列火車同時從甲乙兩站相向而行
❽ 人民法院、法官在審判工作中應當怎樣體現群眾觀點,踐行群眾路線
您說的人民法院
說的是我們國家的法院法官吧
首先 我國是成文法國家
而非判例法
沒有經過系統的法學教育培訓的人是很難正確的理解法律並保障法律正確實施的
因此 我國的法官需要具備較高的法律素養
透徹的理解成文法律
保證法律正確、有效實施
在審判過程中 依據法律 法官應獨立的行使審判權
不應受任何組織、機關、團體非法干涉
這之中必然包括群眾
而類似於葯家鑫案中 相關合議庭組成人員向旁聽人員問卷聽取民意是沒有法律依據的
第一,我國法律規定,審判權由法官獨立行使
第二,我國刑法中明確規定了罪刑法定原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
判斷嫌疑人是否有罪 應處以什麼樣的刑罰 應當根據法律規定 綜合嫌疑人的行為
刑事責任 處以相適應的刑罰
在我看來 法官在案件審理過程中 聽取民意作為判決依據違法
這是法官的嚴重瀆職行為
我國的法律是人民制定的(哪怕僅僅是表面上的)體現的是人民的根本利益
個人認為 怎麼樣體現群眾路線
在法學領域而言 主要集中在立法階段
通過立法保障人民權益
聽取人民意見 觀點 踐行群眾路線
而作為法官
應當以自己專業的法律知識素養
依法 客觀 公正的行使法律(也就是人民)賦予法官的審判權力
維護人民利益
於法律實踐中 將公平 正義 最大化
綜上所述
法官怎麼樣在審判工作中體現群眾觀點,踐行群眾路線?
法官嚴格執行人民制定的 體現人民利益的法律
就是在捍衛群眾觀點、踐行群眾路線
法官的眼裡 只應存有法律 客觀 以及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