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判緩期
⑴ 如果法院判了緩刑之後要多久就可以放人的
關於緩刑,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能聽到這個專業法律名詞,那麼什麼是緩刑?判緩刑後什麼時候能放人呢?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了解下關於緩刑的相關法律規定。所謂緩刑,它實際上並不是一種刑罰種類。它適用的對象是被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及拘役的被告人。對於上述被告人如果同時滿足犯罪情節輕微、有悔罪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這四個條件是可以宣告緩刑的。那麼判緩刑後,什麼時候能放人呢?這就涉及到緩刑考驗期的規定了。宣告緩刑時通常都會明確緩刑考驗期。那麼什麼是緩刑考驗期呢?實際上它只是個法律規定的期間,是不可變的法定期間。《刑法》明確規定了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本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刑罰就不再執行,並公開予以宣告。而緩刑不能離開原判刑罰獨立存在,因此緩刑結束時間即為考驗期結束時間。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七十二條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據犯罪分子的犯罪情節和悔罪表現,適用緩刑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宣告緩刑。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七十三條拘役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但是不能少於二個月。有期徒刑的緩刑考驗期限為原判刑期以上五年以下,但是不能少於一年。緩刑考驗期限,從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
⑵ 在法院判決的時候說 緩期執行是什麼意思
這是嚴格的錯誤認識,首先緩刑絕不等同於緩期執行,緩刑是對犯罪分子有條件的不執行,並不是緩期執行,在電視有些節目里都說緩期執行,這是錯誤的。
⑶ 法院可以在什麼情況下判緩刑
宣告緩期執行的先決條件是必須被判處刑罰,而且必須是犯罪情節內輕微,沒有個人危險性,不致容危害社會的被判處拘役以上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犯罪分子。如果情節輕微不構成犯罪就會宣告無罪的。 確定構成犯罪的情況下,是否判緩需要看犯罪情節和悔罪的表現,不需要你請求法院判緩,法院在判決的時候會考慮。 參考法條: 第二百四十五條 非法搜查他人身體、住宅,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刑法》第七十二條 對於被判處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可以宣告緩刑,對其中不滿十八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應當宣告緩刑: (一)犯罪情節較輕; (二)有悔罪表現; (三)沒有再犯罪的危險; (四)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沒有重大不良影響。 宣告緩刑,可以根據犯罪情況,同時禁止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從事特定活動,進入特定區域、場所,接觸特定的人。 被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處附加刑,附加刑仍須執行。
⑷ 法院判實刑和緩刑有何區別
實刑必須在監獄執行,犯人沒有人身自由,言行相應受一定限制,接受政府勞動改造和思想改造。緩刑在社區執行,行動自由些,只要再不觸犯法律,和普通公民沒太大區別。
⑸ 法院判緩刑後還有什麼程序
緩刑,全稱暫緩量刑,是指經法定程序確認已構成犯罪、應受到刑罰處罰的行內為人,容先行宣告定罪,暫不執行所判處的刑罰。緩刑由特定的考察機構在一定的考驗期限內對罪犯進行考察,並根據考驗期內的表現,依法決定是否適用具體刑罰的一種制度。對宣告緩刑的犯罪分子,在緩刑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如果沒有《刑法》第七十七條規定的情形,緩刑考驗期滿,原判的刑罰就不再執行,並公開予以宣告。在收到刑事判決書後,如法院判處了緩刑,在判決生效後,法院會出具執行通知給當事人,當事人攜執行通知到司法局報到。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指的司法局是根據當事人的戶籍所在地或暫住證所在地而指定的。實踐上來說,如果判刑法院所在地不是當事人的戶籍所在地,而當事人又沒有在判刑法院所在地或經常居住地辦理暫住證。那麼,判刑法院所在地或當事人的經常居住地司法局是不會接收的。報到後,司法局會出具報道單,當事人再持報到單到具體經辦的司法所接受社區矯正,定期按要求報到即可。矯正結束後,會出具一個解除矯正通知,矯正結束了,相當於刑罰執行完畢。
⑹ 法院判緩刑的條件有哪些
如果一個人被判處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若犯罪情節較輕,有悔罪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回危險,即使宣告緩刑對所居答住社區也沒有重大不良影響,這種情況可以宣告緩刑;如果是不滿18周歲的人、懷孕的婦女和已滿75周歲的人,則應當宣告緩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