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的矛盾
Ⅰ 當法官的個人利益與審判產生矛盾時,法官應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如果法官審理的案件涉及到本人的利益,按照訴訟法規定法官應當主動申請迴避對該案件的審理。法官的一切行為都應當以法律為最高原則,為了審判程序符合法律規定,法官必須舍棄個人利益。
Ⅱ 法律上允不允許開庭後法官和書記員到矛盾雙方家裡勸說調解
允許。調解是天朝民事案件特色
Ⅲ 法官下列調查明知證人證言前後矛盾還採納了怎麼辦
法官肯定判斷出一個是假的
你如果不服判決
有異議,可以上訴維護權利
Ⅳ 法律上允不允許庭審後法官和書記員到矛盾雙方家裡勸說調解
可以,法官庭前庭後可以組織調解,但是是否同意調解還是以當事人自己的意思為准。
Ⅳ 法院的法官在不同的案件中就同一事件的發生,作出了自相矛盾的認定,該怎樣告他們
這樣的案子少讓律師參與 相信我沒錯
Ⅵ 法律上允不允許法官和書記員到矛盾雙方家裡勸說調解
民事糾紛,最適合與調解的法律程序,如果調解無效,才能進行開庭審判的,因為已經審判後是不能在變動的。調解可以有變動的。因為不屬於最後的判決,由可變性的。
Ⅶ 律師與法官的矛盾關系
法評:規范法官與律師關系
據本報報道: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18日聯回合發布了《答關於規范法官和律師相互關系維護司法公正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以期加強對法官和律師在訴訟活動中的職業紀律約束,規范法官和律師的相互關系,維護司法公正。《規定》針對近年來出現的個別法官和律師串通,違反職業道德、紀律,損害當事人利益,影響司法公正,損害司法權威的現象,力圖在法官和律師之間構築一條「隔離帶」。法官與律師關系似乎是矛盾的。在法庭上,他們有時是「對手」。法官忠於法律,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而律師則要在法律的范圍內行使法律所賦予的職權———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律師和法官又有一致性,是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成員。如果在具體的個案中,他們建立了無原則的親密關系,這雖然有時會給當事人以鼓舞,但更多時候卻損害了當事人合法利益,影響司法公正。從正義原則出發,法官和律師是需要距離的。「打官司是打關系」的說法,形象地解說了兩者關系失去規范後導致的不正義。
《人民日報》(2004年03月24日第十四版)
Ⅷ 證據有矛盾時,法官能採信作為定案依據嗎
這個看是怎麼個矛盾了。。。自我矛盾還是其他的,控方與辯方的證據往往是矛盾的,但是法官必須根據自己的理性判斷雙方都採納嚒。。。至於定案的依據是法官根據案件事實,證據的特性和自己的良知來做出的。
Ⅸ 淺議如何避免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沖突
民事審判方式改革給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工作帶來了活力和挑戰,這其中的成敗得失是我們這些在民事審判一線的民事審判法官有目共睹的。伴隨著民事審判改的不斷深化,我們發現一個現象,民事審判的案件質量在不斷提高,審判程序逐步完善,但是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沖突確相對增加。在基層法院這種現象尤為突出。很多民事審判一線的法官均與案件當事人發生過沖突,而每一次的沖突又常常使我們的法官心緒不寧、情緒失控,很難繼續在此案件中扮演理性法官角色。沖突升級是辦案法官一腔委屈,而當事人也同樣感覺受到了不公平而氣憤難平。此刻辦案法官可能會找領導要求換人審理,當事人則要求另換辦案人,這種對立局面是理性法官不願見到的,也是想竭力迴避的,因為不管出於何原因的沖突,對法官、對法院的形象都是有害無益的,激烈的沖突無疑也會影響到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那麼為什麼處於中立才地位的法官會與有求於法官解決糾紛的當事人發生沖突呢?為什麼對當事人毫無利益之爭的法官與權益爭奪者的當事人產生沖突呢?從沖突的起因來看,其中很大一部分與法官公平辦案與否、法學修養高低等因素無關,那麼沖突的原因到底出在哪裡呢?是法官經驗不足?辦案作風不扎實?接待當事人的方式方法欠妥?還是當事人無理取鬧……?如何解決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沖突,樹立法官的公正形象,本人試分析個中產生的原因並尋找一些解決方法。
一、發生的沖突的原因
1、角度的不同是法官與當事人產生沖突的一個原因。民事案件當事人都是為自已的權益在進行訴訟,他們所關心的是訴訟結果是否對他有利,訴訟進行中的每一個環節是否佔了上風。而法官所關注的是案件的事實和法律關系,法官會站在這樣的立場上要求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提供證據或要求當事人對其證據進行補充。一般情況下,不同的角度不一定必然會產生沖突,但是在有些時候當事人對法官的要求不理解,以為自己講的就是事實或認為自己提供的證據已經證明了自己的主張,文化程序比較低、法律意識比較差的當事人身上尤其突出,民事審判方式改革以來,尤其是證據規則實施以來,當事人認為法官出於審判案件的目的要求其提供證據或補充證據是在人為地設立障礙,沖突由此而起。法官應該是原則性比較強,依程序法辦案信念比較堅定,他們堅守著不與當事人單獨見面的信條,面對有些期盼著在開庭前向法官傾訴的當事人,這樣的法官就已經在當事人心中的價值天平上打了折扣,如果在庭審中法官再要求他圍繞本案的法律關系陳述事實,不讓他過多的陳述與案件無關的事實,他就很容易把對對方當事人的不滿轉嫁到法官的身上,猜測是對方當事人與法官有特殊關系,於是沖突便函在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產生。有些當事人不知訴訟為何物,他們急於想知道打官司的程序和自己的輸贏結果,他們首先就是求助辦案法官,而辦案法官出於公平、公正的考慮不可能對所有問題,尤其是實體方面的問題作詳細的解答,如果法官指導當事人舉證不到位或行使釋明權不準確,沖突便不可避免。
2、性格的差異是法官與當事人產生沖突的又一個原因。每個人都有其自己的個性特點,當事人也好,法官也罷,都不例外。法官的個性特點與他個人的辦案風格密切相關,一名法官一般以其相對成型的辦案風格面對一個個個性鮮明的當事人。在目前中國的法治環境下進行司法活動,法官很難在當事人的心目中樹立崇高的形象,一個對法官不存敬意之心的當事人很容易將法官辦案的個性特點與其身邊的熟人的個性特點作對比,於是一些性格特殊的當事人不能適應法官的辦案個性,由此很容易在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產生沖突。
3、價值觀、理念的不同也是法官與當事人產生沖突的一個原因。民事案件中,除了事實和法律之外,還交織著情與法、法與德的碰撞,民事審判法官不僅要認定事實、適用法律,還要闡明情理、剖析是非、支持善良的道德風尚,不僅如此,法官還應當在不同利益的沖突中,在某些價值觀念的取捨中作出判斷,進行選擇,這樣就不可避免地與一些當事人的觀念產生沖突,而這樣的沖突在當事人一方則更多的把它看成是法官本人與自已的矛盾,看自己不順眼,轉而當事人便把負面情緒投向辦案法官。
二、避免沖突的對策
1、耐心傾聽。民事案件中,一些當事人總感到有滿肚子的話要向他人傾訴,法官就是他們認為最好的傾訴對象,如果法官面對這樣的當事人表現出不屑一顧或者僅僅從審判制度上理解法官不得與當事人單獨接觸,而不願接受當事人的傾訴,馬上就會招致當事人的反感。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講,基層法官都應該向先進法官宋魚水、金桂蘭、陳燕萍學心,耐心傾聽,首要是法官有一個正確的心態、平靜、祥和、專注地面對傾訴者,不可漫不經心或隨意打斷當事人的傾訴,同時更不要先入為主或隨當事人的情緒變化而變化。
2、耐心解釋。民事案件的當事人千差萬別,參差不齊,他們有太多的疑問需要得到解答,而這些問題既有程序方面的也有實體方面的,他們在進行訴訟時就自然要向法官請教,也急於想知道自己的官司結果。而對當事人的提問,法官有責任也有義務進行解釋。通過法官的法律釋明,能有效的消除當事人與法官之間不必要的誤會。由於我國的經濟、文化還相對比較落後,有一部分當事人對民事訴訟程序還不理解,他們把法院主持下的程序性要求認為是法官對他們的苛求,同時這些人又缺乏權利意識,所以如果不對他們提出的問題作出解釋很容易發生法官與當事人的沖突。所以法官釋明到位,一些潛在的沖突就可以避免。
3、耐心調解。從建設法治社會的角度來說,民事審判方式必須適應已經變化了的社會現實,同時作為制度的設置也必須適應社會現實,作為鈍化民事糾紛和能夠潤滑法官與當事人之間關系的調解手段,應當在民事審判方式改革中得到應有的重視。民事訴訟中調解是行之有效的解決民事紛爭的好方法,是法院貼近社會的好途徑,是法官親民,近民的好渠道。也能有效地協調法官與當事人之間的關系,這樣做就能有效消除由於角度不同、性格差異、價值觀的不同所造成的當事人與法官之間的沖突。
Ⅹ 《國王,最偉大的法官》是如何表現農民與封建領主的矛盾的
在劇作《國王,最偉大的法官》(1620~1623)中,維加已經揭示了農民與封建領主間的回尖銳矛答盾。劇中,一個名叫桑丘的農民,請求他的領主允許他結婚,可是,這個荒淫無恥的主人,卻對桑丘的未婚妻萌生了歹心,他要霸佔她,就凶惡地把桑丘趕走。桑丘心中不服,可是卻無處申訴,最後,他只好將此事告到國王那裡,求他維持公正。國王下令,桑丘可以從領主手中奪回被霸佔的妻子,而領主居然不執行國王的命令,致使國王一怒之下予以治罪。桑丘靠著自己的勇敢和頑強。終於制服了領主,領回了妻子。
桑丘的奪妻之恨,以及他與封建領主的激烈沖突,大有乾柴烈火之勢,只是由於國王的及時介入,才使公平得以維護,矛盾得以緩解,沒有釀成爆發的結果。但是,並不是每一件侮辱,損害人民利益的事,都能讓國王知曉並被解決得很好,國王只有一個,而世間的不平事卻總是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