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被告陳述
A. 法院最後陳述階段被告悔罪意識怎麼說
可以這么說:
因法律意識淡薄,我一時糊塗走上了犯罪道路,現在萬分後悔。內本人自願認罪,接受容法律的懲罰,懇請法院給我寬大處理,給予我改過自新的機會。本人保證認真接受教育、改造,不再做危害社會的事,爭取早日回歸社會,做一個遵紀守法,對社會有用的人。
(1)法院被告陳述擴展閱讀
服刑人員在改造生活中應增強悔罪、贖罪意識。
要知罪。知罪就是認識自己的犯罪罪行,承認自己的犯罪事實。我國刑法規定,只有當一個人實施危害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到刑罰處罰時,才會被認定為犯罪。一個人有了犯罪行為,才會被法院定罪量刑。
每名服刑人員都是因為自己實施了犯罪行為才被法院判刑而被投送到監獄服刑改造的。其罪行是客觀存在,這是法院判決的事實根據。
俗話說,事實勝於雄辯。任何企圖掩蓋、隱瞞自己的罪行的變換行為,不僅是錯誤的,而且也是徒勞的。承認自己的罪行是服刑人員認罪服法的前提,也是認罪服法的必然要求。
B. 開庭我做為被告在法庭上的陳述怎麼寫
我可代為起草答辯狀
C. 法院讓說最後陳述的時候應該怎麼說
被告人在法審理經過中的最後陳述的內容,無統一的要求,主要的應是由被告人談一下對犯罪的認識和教訓,並表述希望法院能從輕或減輕處罰的意思即可。
被告人最後陳述應按照所犯罪行的事實進行陳述,要有一個良好的態度,如果態度良好的話,可以按悔罪表現好,來輕判。
悔罪表現是緩刑適用中的實質性條件,更是故意傷害(重傷)案件中判處緩刑的重要考量因素,然而司法實踐中存在認識誤區,法官常常單純以賠償被害人損失來認定悔罪表現,從而擴大了緩刑的適用。
(3)法院被告陳述擴展閱讀
被告人最後陳述權的行使必須以當庭口頭陳述為唯一的形式,任何書面等其他形式都不能替代口頭陳述。因此,最後陳述權又被認為是言詞原則的當然體現。
所謂言詞原則,是指法庭審理案件必須以言詞陳述的方式即口語形式進行。公開的直接言詞審理取代秘密的間接的書面審理,是訴訟制度走向現代文明的一個重大發展。
除法律有特別規定者外,凡是未經當庭以言詞方式調查的證據材料,不得作為裁判的依據。因此,書面辯護詞等任何書面材料的提交不能成為剝奪或限制被告人最後陳述權的理由,可見,作為現代審判原則之一的言詞原則也是被告人最後陳述權的一個理論基礎。
被告人在最後陳述中不得進行不當的重復,有的被告人出於心態緊張等因素會一時思維停滯或者混亂,可能會在最後陳述中重復自己在前面程序中已做的陳述。
或者會固執地咬定並多次重復自己某一方面的見解,這種情況下法官可以予以適當的制止,但是一些為了保持邏輯上的系統連貫或者陳述的其他需要而不可避免的重復應當是允許的。
D. 被告方在法庭上應該做些什麼
1,作為被告方在法庭上一定要認真對待法官的提問,千萬不要感情用事。回答法官的問題要簡明扼要,准確把握問題的實質進行回答。否則不僅會被對方抓住把柄,還會給法官造成不良的印象。
2,被告方上庭後,首先穩定自己的情緒,注意談吐,不說臟話、氣話,不搶話、插話,當需要你發言時再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果有律師陪同,則由律師為主陳述你的觀點和證據,如果需要補充,請三思而後「言」。
3,被告方在庭上不能接打電話,不能隨意發言等,總之,法庭是講道理的地方,法官安排你發言的時候你才發言,別人發言的時候,你就算有再大的意見,都要等對方說完了,法官允許你發言的情況下才能說。在法庭上不聽從法官的指揮,就是違反法庭紀律。
(4)法院被告陳述擴展閱讀:
被告人是指被訴稱侵犯了原告民事權益,由人民法院通知應訴的人,是「原告人」的對稱。被告是民事訴訟中的一方當事人。凡具有訴訟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人都可以成為被告人,被告人可以是公民,也可以是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被告人的稱呼只是訴訟程序發生的一種假定,被告是否確實與原告發生民事權益爭執,是否應追究民事責任,只有通過法院對案件進行審理並作出裁判後才能確定,因此不能認為被告人都是無理的,被告人在民事訴訟中與原告人的訴訟地位平等,同樣享有廣泛的民事權利,也要承擔相應的訴訟義務。
E. 被告開庭開場白應該怎麼說
被告開庭開場白應該注意:
針對證據的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發表意見。簡版單的說,權就是證據真假、能否說明問題、證據取得是否合法等方面說明。
開始庭審,法官會詢問雙方當事人的身份,然後問雙方對於對方出庭的人員的身份有無異議,照實回答就可以了,如我叫xxx,民族xx,今年多少歲,住哪裡,職業,身份證號多少等等。
(5)法院被告陳述擴展閱讀:
法庭開庭順序:
今天市區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二)庭在這里公開(或不公開)開庭審理原告訴被告糾紛一案,由審判員,也就是我擔任審判長,和審判員(或人民陪審員)依法組成合議庭,現在宣布開庭。
宣布法庭紀律。
當事人的權利(申請迴避、申請證人出庭作證、最後陳述)義務(遵守法庭紀律、履行調解判決義務)。
發問:是否聽清,是否申請迴避。
首先進行法庭調查,由原告宣讀起訴狀。
被告進行答辯。
法庭歸納本案爭議焦點:
原告提交證據,被告進行質證,
被告提交證據,原告進行質證。
法庭調查結束,下面進行法庭辯論,先由原告發表意見。
被告發表意見。
法庭辯論結束,進行最後陳述,由原告發言,被告發言。
宣布休庭,宣判時間另行通知。
看筆錄簽字。
F. 民事訴訟庭審後原告陳述書怎麼寫
我國現行訴訟法雖然沒有嚴格規定當事人陳述的種類,但是根據不同的標准,仍可以對當事人陳述作不同的分類。
1.根據當事人陳述的性質的不同,可分為確認性陳述、否定性陳述與承認性陳述。確認性陳述是指當事人主動地提出一定事實作根據,以證明爭議的實體法律關系存在的陳述。
承認性陳述是指當事人在訴訟中明確地承認對方當事人提出的事實或請求的陳述。承認性陳述一般對陳述者來說是不利的,是當事人陳述的一種特殊形式。
2.根據當事人陳述的形式的不同,可分為書面陳述與口頭陳述。所謂書面陳述,是指當事人運用文字或書面的形式,將有關案件事實的情況加以表達出來。
典型的如起訴狀、答辯書等。原告在訴狀中必須指明他提出要求所根據的情況和能夠證實這些情況的證據,因此,在訴狀中必然包含著作為證明手段的當事人書面形式的陳述。被告在答辯書中,可以承認原告指出的全部事實或部分事實,也可以否認這些事實而提出另一些事實。
在這里,被告的「承認」、「否認」、「提出」,皆為書面陳述。所謂口頭陳述,是指當事人通過口頭方式將有關案件事實的情況直接表達出來。在詢問當事人、法庭審理過程中,當事人表達其所知道的案件事實情況時。
往往直接用口頭方式。一般來說,在訴訟中,既有書面陳述又有口頭陳述,書面陳述縝密,口頭陳述朴實,兩者各有所長,可以相互補充。
(6)法院被告陳述擴展閱讀:
在「規范司法行為、促進司法公正」專項整改活動中,巴南區法院發現個別審判人員在民事訴訟當事人最後陳述意見階段的處理上存在不規范的現象:如對最後陳述放任自流,讓當事人把所有的話都說完;或者認為沒有必要征詢當事人的最後意見,對最後陳述省略不提等。
針對以上問題,巴南區法院要求民商事審判人員從三個方面正確引導當事人作最後陳述:
一是提高認識,把征詢當事人的最後意見作為一個獨立的審理階段。各方當事人在審判長的引導下,向法庭陳述最後意見,具有綜合性述說、辯論、評議的特點,對整個庭審活動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二是明確告知當事人有向法庭陳述最後意見的訴訟權利。在審理前的准備階段,應當告知當事人有向法庭陳述最後意見的訴訟權利,並說明陳述最後意見的內容,以便當事人有充分准備地參加庭審活動。
三是規范審判中的引導用語,使征詢各方當事人最後意見的庭審階段更加明確、有序。在各個當事人陳述最後意見時,審判人員應針對陳述內容的層次,結合各個當事人語言表達能力的不同情況適時地進行啟發引導。
對不符合要求或重復的陳述,應予制止。同時,書記員應把各方當事人陳述的最後意見詳細記入庭審筆錄,以備考證。
G. 法庭上原告如何陳述
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從提交起訴狀至開庭時間要一個月左右。
原告的陳述專一般包括以屬下內容:
1、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或者對他方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的承認。
2、原告提出的法律方面的理由以及反駁對方的法律理由,從而確定審理的基本方向。
3、原告就證據的證明能力和證明力的辯駁。
4、原告就案件事實所作的陳述:主要案件事實的陳述,對他方主張事實的態度。
(7)法院被告陳述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九條 起訴必須符合下列條件:
(一)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二)有明確的被告;
(三)有具體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四)屬於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訴訟的范圍和受訴人民法院管轄。
第一百二十一條 起訴狀應當記明下列事項:
(一)原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的姓名、職務、聯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別、工作單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等信息;
(三)訴訟請求和所根據的事實與理由;
(四)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