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方管理辦法官方
Ⅰ 《處方管理辦法》自什麼時候開始實施
《處方管理辦法》已於2006年11月27日經衛生部部務會議討論通過,發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Ⅱ 《處方管理辦法》從何時開始施行
《處方管理辦法》於2006年11月27日經衛生部部務會議討論通過,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Ⅲ 處方管理辦法的處方管理辦法
《處方管理辦法》處方管理:
第二章、處方管理的一般規定
第五條、處方標准(附件1)由衛生部統一規定,處方格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以下簡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統一制定,處方由醫療機構按照規定的標准和格式印製。
第六條 、處方書寫應當符合下列規則:
(一)患者一般情況、臨床診斷填寫清晰、完整,並與病歷記載相一致。
(二)每張處方限於一名患者的用葯。
(三)字跡清楚,不得塗改;如需修改,應當在修改處簽名並註明修改日期。
(四)葯品名稱應當使用規范的中文名稱書寫,沒有中文名稱的可以使用規范的英文名稱書寫;
醫療機構或者醫師、葯師不得自行編制葯品縮寫名稱或者使用代號;書寫葯品名稱、劑量、規格、用法、用量要准確規范,葯品用法可用規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縮寫體書寫,但不得使用「遵醫囑」、「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五)患者年齡應當填寫實足年齡,新生兒、嬰幼兒寫日、月齡,必要時要註明體重。
(六)西葯和中成葯可以分別開具處方,也可以開具一張處方,中葯飲片應當單獨開具處方。
(七)開具西葯、中成葯處方,每一種葯品應當另起一行,每張處方不得超過5種葯品。
(八)中葯飲片處方的書寫,一般應當按照「君、臣、佐、使」的順序排列;調劑、煎煮的特殊要求註明在葯品右上方,並加括弧,如布包、先煎、後下等;對飲片的產地、炮製有特殊要求的,應當在葯品名稱之前寫明。
(九)葯品用法用量應當按照葯品說明書規定的常規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況需要超劑量使用時,應當註明原因並再次簽名。
(十)除特殊情況外,應當註明臨床診斷。
(十一)開具處方後的空白處劃一斜線以示處方完畢。
(十二)處方醫師的簽名式樣和專用簽章應當與院內葯學部門留樣備查的式樣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動,否則應當重新登記留樣備案。
第七條 、葯品劑量與數量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劑量應當使用法定劑量單位:重量以克(g)、毫克(mg)、微克(μg)、納克(ng)為單位;容量以升(L)、毫升(ml)為單位;國際單位(IU)、單位(U);中葯飲片以克(g)為單位。
片劑、丸劑、膠囊劑、顆粒劑分別以片、丸、粒、袋為單位;溶液劑以支、瓶為單位;軟膏及乳膏劑以支、盒為單位;注射劑以支、瓶為單位,應當註明含量;中葯飲片以劑為單位。
(3)處方管理辦法官方擴展閱讀:
《處方管理辦法》簡介
《處方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是為規范處方管理,提高處方質量,促進合理用葯,保障醫療安全,根據《執業醫師法》、《葯品管理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
《辦法》分為總則、處方管理的一般規定、處方權的獲得、處方的開具、處方的調劑、監督管理、法律責任、附則,共8章63條.
於2006年11月27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部務會議討論通過,2007年2月14日發布,2007年5月1日起施行,同時廢止《處方管理辦法(試行)》和《麻醉葯品、精神葯品處方管理規定》。
參考資料:網路——處方管理辦法
Ⅳ 處方管理辦法要求處方合格率是多少
處方合格率無來唯一標准,一般來說,平源均每張處方用葯品種數 = A/30;抗菌葯使用百分率= C/30;注射劑使用百分率= E/30;基本葯物占處方用葯的百分率= G/A;葯品通用名占處方用葯的百分率=I/A。
《處方管理辦法》是為規范處方管理,提高處方質量,促進合理用葯,保障醫療安全,根據《執業醫師法》、《葯品管理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管理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
(4)處方管理辦法官方擴展閱讀
處方書寫應當符合下列規則:
1、患者一般情況、臨床診斷填寫清晰、完整,並與病歷記載相一致。
2、每張處方限於一名患者的用葯。
3、字跡清楚,不得塗改;如需修改,應當在修改處簽名並註明修改日期。
4、葯品名稱應當使用規范的中文名稱書寫,沒有中文名稱的可以使用規范的英文名稱書寫;醫療機構或者醫師、葯師不得自行編制葯品縮寫名稱或者使用代號。
Ⅳ 處方管理辦法的核心是什麼
寫,在醫葯行業中特指非處方葯。我國衛生部醫政避對非處方葯是這樣定義的:它是消費者可不經過醫生處方,直接從葯房或葯店購買的葯品,而且是不在醫療專業人員指導下就能安全使用的葯品。
非處方葯最早起源於叛國,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 它是人們自我保健意識增強、自我葯療意識日益提高的產物。
我國政府在1996年正式提出葯品分類管理,同年由衛生部牽頭,七部委共同成立非處方葯(OTC)辦公室。1998年車家葯品監督管理局成立後,OTC管理工作由葯品監督管理局安全監管司負責。1999年7月22日,我國正式出台《處方葯與非處方葯分類管理辦法(試行)》,頌第一批國家非處方葯目錄(西葯部分和中成葯部分),該〈管理辦法〉將於2000年1月1日起下式施行。由於山東省和濟南市尚未被納入葯品分類管理辦法試點省市,人們對於OTC的反應相對平緩。但有關的討論方案也已出台〈後面我們將要涉及〉。
由於非處方葯可不需醫師的指導自行服用,所以非處方葯的葯品一般具有安全、有效、價廉、方便的特點。我市有關人士專門將其特點歸納如下:
一、不需醫生處方,不在醫生指導監督下使用。
二、適應症是患者能自我判斷的病症,葯品療效確切,使用方便安全,起效快速。
三、一般能起到減輕病人不適之感,能減輕小疾病初始症狀或防止其惡化,也能減輕已確診的症狀或延緩症情的發展。
四、不含有毒或成癮萬分,不易在體內蓄積,不致產生耐葯性,不良反應發生率低。
五、在一般條件下儲存,質量穩定。
六、不同使用對象的非處方葯品饈規格不同,說明文字通俗易懂,可在標簽、說明書的指導下正確使用。
Ⅵ 2,《處方管理辦法》對處方書寫有何規范化要求
《處方管理辦法》第六條 處方書寫應當符合下列規則:
(一)患者一般情況、臨床診斷填寫清晰、完整,並與病歷記載相一致。
(二)每張處方限於一名患者的用葯。
(三)字跡清楚,不得塗改;如需修改,應當在修改處簽名並註明修改日期。
(四)葯品名稱應當使用規范的中文名稱書寫,沒有中文名稱的可以使用規范的英文名稱書寫;醫療機構或者醫師、葯師不得自行編制葯品縮寫名稱或者使用代號;書寫葯品名稱、劑量、規格、用法、用量要准確規范,葯品用法可用規范的中文、英文、拉丁文或者縮寫體書寫,但不得使用「遵醫囑」、「自用」等含糊不清字句。
(五)患者年齡應當填寫實足年齡,新生兒、嬰幼兒寫日、月齡,必要時要註明體重。
(六)西葯和中成葯可以分別開具處方,也可以開具一張處方,中葯飲片應當單獨開具處方。
(七)開具西葯、中成葯處方,每一種葯品應當另起一行,每張處方不得超過5種葯品。
(八)中葯飲片處方的書寫,一般應當按照「君、臣、佐、使」的順序排列;調劑、煎煮的特殊要求註明在葯品右上方,並加括弧,如布包、先煎、後下等;對飲片的產地、炮製有特殊要求的,應當在葯品名稱之前寫明。
(九)葯品用法用量應當按照葯品說明書規定的常規用法用量使用,特殊情況需要超劑量使用時,應當註明原因並再次簽名。
(十)除特殊情況外,應當註明臨床診斷。
(十一)開具處方後的空白處劃一斜線以示處方完畢。
(十二)處方醫師的簽名式樣和專用簽章應當與院內葯學部門留樣備查的式樣相一致,不得任意改動,否則應當重新登記留樣備案。
第七條 葯品劑量與數量用阿拉伯數字書寫。劑量應當使用法定劑量單位:重量以克(g)、毫克(mg)、微克(μg)、納克(ng)為單位;容量以升(L)、毫升(ml)為單位;國際單位(IU)、單位(U);中葯飲片以克(g)為單位。
片劑、丸劑、膠囊劑、顆粒劑分別以片、丸、粒、袋為單位;溶液劑以支、瓶為單位;軟膏及乳膏劑以支、盒為單位;注射劑以支、瓶為單位,應當註明含量;中葯飲片以劑為單位。
Ⅶ 處方管理辦法屬於衛生法律嗎
《處方管理辦法》;發布機構:衛生部;施行日期:2007年5月1日;屬於衛生部制定和頒布的,屬於法規,不屬於法律。
Ⅷ 處方管理辦法規定抗生素在一般處方中用幾天
處方管理辦法沒有規定抗生素在一般處方中的使用天數。
《抗菌葯物臨床應用管理內辦法》已於2012年2月13日經衛生容部部務會審議通過,現予以發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
抗菌葯物臨床應用實行分級管理。根據安全性、療效、細菌耐葯性、價格等因素,將抗菌葯物分為三級:非限制使用級、限制使用級與特殊使用級。具體劃分標准如下:
(一)非限制使用級抗菌葯物是指經長期臨床應用證明安全、有效,對細菌耐葯性影響較小,價格相對較低的抗菌葯物;
(二)限制使用級抗菌葯物是指經長期臨床應用證明安全、有效,對細菌耐葯性影響較大,或者價格相對較高的抗菌葯物;
(三)特殊使用級抗菌葯物是指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抗菌葯物:
1.具有明顯或者嚴重不良反應,不宜隨意使用的抗菌葯物;
2.需要嚴格控制使用,避免細菌過快產生耐葯的抗菌葯物;
3.療效、安全性方面的臨床資料較少的抗菌葯物;
4.價格昂貴的抗菌葯物。
抗菌葯物分級管理目錄由各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制定,報衛生部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