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依職權鑒定
⑴ 法院依職權可以調取的證據有哪些
人民法院依職權可以調查的證據主 要有:(1) 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回社會公共利益的;答(2) 涉及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3) 涉及身份關系的;(4) 當事人有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可能的;(5) 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程序性事 項的;(6) 除前款規定外,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應當依照當事人的申請進行。
⑵ 民事訴訟中法院依職權調查有什麼具體的規定
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證據的情形有兩種:
一是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
二是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將「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明確為:
(1)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
(2)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十七條規定:「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調查收集證據:
(一)申請調查收集的證據屬於國家有關部門保存並須人民法院依職權調取的檔案材料;
(二)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材料;
(三)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確因客觀原因不能收集的其他材料。」
(2)法院依職權鑒定擴展閱讀:
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應當對自己的主張承擔舉證責任,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證據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依法調取,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可以自行決定調取。這些情形主要包括:
①涉及可能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
②涉及身份關系的。
③涉及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
④當事人有惡意串通損害他人合法權益可能的。
⑤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程序性事項的。
⑶ 人民法院在什麼情況下依職權進行司法鑒定
與法院依職權調取證據條件相同.
費用由敗訴方承擔。
⑷ 民事訴訟中,人民法院可以依職權做出哪些行為
訴訟中財產、證據保全
法律裁判文書的移送執行
調取法院認為有必要調取的證據(含鑒定)
對妨礙訴訟進行的行為決定採取強制措施
……
⑸ 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情形有哪些
主要是當事人無法自行調查取證的情況下且未提出調查取證申請,但案情仍舊不明的情況下法院可以依職權調查取證。
⑹ 如何知道鑒定是由當事人申請委託鑒定的還是由法院依職權決定委託司法鑒定的
法條中這復樣一句話「人民法制院根據誰主張、誰負擔的原則」,注意是「誰主張,誰負擔」也就是指當事人的申請,這個法條重點在於規范法院的在鑒定、公告等方面的收費狀況,並不能單純判斷出是不是法院依職權委託司法鑒定的。
你上面給的例子,是法院依職權決定的。委託人一欄是法院的名字,如果是當事人申請的話,委託人一欄應該是當事人的名字,法院只會推薦鑒定機構,現在都是法院主持雙方當事人根據電腦隨機選擇鑒定機構,這樣為了保持公平。
⑺ 人民法院在什麼情況下可以依職權委託醫療損害鑒定
雙方均不委託鑒定,而法院為了查明事實,需要對責任進行認定。
⑻ 工程造價鑒定中法院依職權判定的事項包括哪些
我國《民事訴訟法》第64條規定,人民法院應當調查收集證據的情形有兩種專:一是當事屬人及其訴訟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證據,二是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前者由當事人申請而啟動,後者是法院主動依職權而進行。由於該條對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規定過於寬泛,為明確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的范圍,最高法院於1992年7月頒布的《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以下稱《適用意見》)的第73條將「由人民法院負責調查收集的證據」限定為以下3種情形:(1)人民法院需要鑒定、勘驗的;(2)當事人提供的證據互相有矛盾、無法認定的;(3)人民法院認為應當由自己收集的其他證據。不難看出,該條第三款的規定仍很寬泛,並沒有達到限定法院依職權調查取證范圍的目的。為此,2002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將《民事訴訟法》第64條第二款,即「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明確為:(1)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2)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