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法院英文
Ⅰ 台灣立法三讀指什麼
取自維基:
依據《中央法規標准法》,任何法律、條例都需經由立法院通過,並由總統公布後才有效力。
若要立法,首先必須進行「提案」,可由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立法委員或黨團提出,預算案則僅限由行政院提出。草案提出後,會送交「程序委員會」進行審議。在程序委員會中,秘書長會排定要討論案件的日期,委員會審核後會將草案送交印刷(復印),並列入議程中的報告事項。提案在議程中進行「一讀」(朗讀標題),之後可送交相關的委員會(例如: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等)討論審查,或經由院會決定後,直接送交「二讀」。
委員會中會針對送交過來的提案,聽取提案人的報告,有時還會邀請和法案內容相關的專業人士提出意見(有時也會舉行「公聽會」)。之後進行討論,並修正提案的內容。達成決議後,會將議案送至二讀程序。
在二讀時,會先朗讀提案的內容,並在院會中進行深入討論。二讀是立法過程中重要的步驟,在過程中,可以提出質疑、進行說明、修正等。最後決定是送交「三讀」、撤銷、或送回委員會重新審議。通過二讀的議案,將在下次會議時進行三讀的程序,但若有委員提議,並獲得超過15名委員的附議,可以在當次會議就直接進入三讀程序。
三讀的過程僅能就文字進行修正,除非發現有違憲法或其他法律時,才可提出撤回或重新審議。在三讀時,若有委員對於議案有不同的意見,仍然必須等議案表決後,再提出復議。三讀程序後就要進行全體的表決,若是通過,則送請總統在十天內公布,並送交行政院執行辦理。行政院方面在收到來自立法院的要求後,若認為法案難以執行,或有其他問題,在總統核准下可提出「覆議」的要求,將法案送回立法院重審。
立法院接受覆議案後,會召開全院的審查會議,必要時會要求行政院長到立法院說明覆議案的原因。覆議案必須在15天內進行投票表決是否維持原法案內容,如為休會期間,立法院應於七日內自行集會,並於開議十五日內作成決議。覆議案逾期未議決者,原決議失效。覆議時,如經全體立法委員二分之一以上決議維持原案,行政院院長應即接受該決議。
Ⅱ 台灣立法院有幾個席次
目前為113席,以後會不會修.憲增加席次還說不準。
另外...想問樓上,才剛選過,哪來的缺4席?
Ⅲ 台灣立委是干什麼的
台灣立委就是立法委員會,台灣立法院等同於美國參議院,等同國會,立法院的職權。
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決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等職權。凡法、律、條例、通則均需經立法院通過、總統公布,方得施行。各機關發布之行政命令,則應送立法院查照,也得依法交付委員會審查。
(3)台灣立法院英文擴展閱讀:
若發現其中有違反、變更或牴觸法律情形,或應以法律規定事項而以命令定之者,立法院均得議決通知原頒機關於二個月內更正或廢止;逾期未更正或廢止者,該命令失效。預算為政府施政之根本,審查、議決預算案,是立法院監督政府施政的最佳途徑。
行政院於會計年度開始三個月前,應將下年度總預算案提出立法院審議;立法院應於會計年度開始一個月前議決;並於會計年度開始十五日前由總統公布。立法院對於行政院所提預算案,不得為增加支出之提議,亦不得就預算科目間予以增減移動。
至於總決算之審核報告則由審計長提出。立法院得經決議於會期中設調閱委員會或調閱專案小組,就特定議案涉及事項要求有關機關提供參考資料,或調閱文件原本,以作為處理該特定議案之依據。
其他如提出憲法修正案、領土變更案及彈劾總統、副總統等案,交由國民大會復決;提出罷免總統、副總統案,交由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民表決;
於副總統缺位時,補選副總統;對司法院院長、副院長、大法官,考試院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監察院院長、副院長、審計長及監察委員任命之同意權;聽取總統國情報告等,也都屬立法院之職權。
Ⅳ 台灣立法院的會期是怎麼回事
憲法。每年有兩個會期,會期均約四個月,每屆立法院總共有六個會期。
立法版院會期每權年兩次,自行集會。每年二月至五月底及九月至十二月底是法定集會期間,必要時得依法延長會期(中華民國憲法第68條)。
立法委員每年2月1日、9月1日起報到,由各黨團協商決定開議日期。若經總統解散後改選者,於選舉結果公告後第3日起報到,第10日開議(立法院職權行使法第2條)。
立法院於停開院會期間,遇有重大事項發生,經立法委員1/4以上之請求,可以恢復開會。此外,經總統之咨請或立法委員1/4以上之請求,亦得召開臨時會(中華民國憲法第69條)。
依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立法院解散後,應於60日內舉行立法委員選舉,並於選舉結果確認後10日內自行集會;休會期間,遇有行政院移請覆議案時,應於7日內自行集會。立法院經總統解散後,在新選出之立法委員就職前,視同休會。惟遇有總統發布緊急命令之情況,則應於3日內自行集會。
Ⅳ 台灣立法院如何通過立案
提案是立法的第1個步驟。提案的來源為:行政院、司法院、考試院、監察院、立法委員及符合立法院組織法規定之黨團。至於預算案之提出,則專屬於行政院。
提案先送程序委員會,由秘書長編擬議事日程,經程序委員會審定後付印。程序委員會置委員19人,由各政黨(團)依其在院會席次之比例分配。但每一政黨(團)至少1人。院會審議法案的先後順序,由程序委員會決定。
政府提案或委員所提法律案列入議程報告事項,於院會中朗讀標題(一讀)後,即應交付有關委員會審查或逕付二讀。委員提出之其他議案,於朗讀標題後,由提案人說明提案旨趣,經大體討論後,依院會之決議,交付審查或逕付二讀或不予審議。預算案於交付審查之前,行政院院長、主計長及財政部部長應列席院會,報告施政計畫及預算編制經過並備詢。
委員會審查議案時,可以邀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系人員列席就所詢事項說明事實或發表意見,以供委員參考。法律案交付審查後,性質相同者可以並案審查;但已逐條討論通過之條文,不能因並案而再行討論。議案審查完竣後,應就該議案應否交由黨團協商,予以議決;院會討論各委員會議決不須黨團協商之議案,得經院會同意,不須討論,逕依審查意見處理。
各委員會為審查院會交付之議案,得依規定舉行公聽會,邀請正、反意見相當比例之政府人員及社會上有關系人士出席表達意見,並將其意見提出報告,送交本院全體委員及出席者,作為審查該議案之參考。
第二讀會討論經各委員會審查之議案,或經院會決議逕付二讀之議案。二讀時先朗讀議案,再依次進行廣泛討論及逐條討論。二讀會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對於議案之深入討論、修正、重付審查、撤銷、撤回等,均是在這個階段做成決議。經過二讀之議案,應於下次會議進行三讀;但如有出席委員提議,15人以上連署或附議,經表決通過,得於二讀後繼續三讀。
第三讀會除發現議案內容有互相牴觸,或與憲法、其他法律相牴觸者外,只得為文字之修正。立法院議事,除法律案、預算案應經三讀程序議決外,其餘議案僅需經二讀會議決。
委員對於法律案、預算案部分或全案之決議有異議時,得依法於原案表決後,下次院會散會前,提出復議動議。復議動議經表決後,不得再為復議之動議。
每屆立法委員任期屆滿時,除預(決)算及人民請願案外,尚未議決之議案,下屆不予繼續審議。
完成三讀之法律案及預算案由立法院咨請總統公布並函送行政院。總統應於收到10日內公布之,或依憲法增修條文第3條規定之程序,由行政院移請立法院覆議。
以上轉至台灣立法院的立法程序
至於你第二個問題,答案是不行,行政院可以發出"行政命令",但是這個行政命令必須要有法源依據(積極的行政依法行事原則)且不能跟現有法條有所牴觸(消極的行政依法行事原則)
Ⅵ 台灣2016立法院各黨立委席次
不分區立委席次(共34席):
民主進步:18席
中國國民:11席
親民:3席
時代力量:2席
新國會專立委(共113席)組屬成:
民主進步:68席;
中國國民:35席;
時代力量:5席;
親民:3席;
無黨:1席;
無盟:1席
Ⅶ 台灣的「五大院」是哪五大我知道有「行政院」,「立法院」
台灣的「五大院」:「行政院」 「立法院」 「司法院」 「考試院」 「監察院」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行政院」是台灣當局最高行政機關,院長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總統」公布法律、發布命令,須經「行政院院長」和有關部會首長的副署;「行政院副院長」、各部會首長和不管部會之政務委員,由「行政院」院長提請「總統」任命;「行政院」向「立法院」提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及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項或涉及各部會共同關系事項;「行政院」對「立法院」所決議的法律案、預算案、條約案及重要政策有異議時,須經「總統」的核可,才能移送「立法院」復議,若出席「立法院」的三分之二「立法委員」表決維持原決議,「行政院長」應接受該決議或辭職。
根據台灣當局「憲法」規定,「立法院」是最高立法機關,由選舉產生的「立法委員」組成,具有決議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其他重要事務之權。對於「立法院」的職權,自1990年後經歷次「修憲」,作了較大變更。依據「憲法」增修條文規定,「立法院」職權尚包括:提「憲法」修正案、決議變更領土、提出「總統」「副總統」彈劾案、對「總統」提名之「司法院」正副「院長」及大法官、「考試院」正副「院長」及考試委員、「監察院」正副「院長」及監察委員行使同意權,並於每年集會時,聽取「總統」的「國情報告」。
「司法院」系台灣當局的「最高司法」機關,主管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的審判及對公務人員的懲戒審議等事項,並有「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及命令」之權。
「司法院」設大法官會議,院長為主席,行使解釋「憲法」、統一解釋法律、命令之職權。下設秘書處、第一廳、第二廳、第三廳、第四廳、參事室、會計處、統計處、人事處、公共關系室以及各種委員會等機構。「司法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後任命。
「考試院」系台灣當局最高考試機構,掌理考試、公務人員之銓敘、任免、考績、級俸、升遷、保障、褒獎、撫恤、退休、養老等事項。
「考試院」設考試院會議,由院長、副院長、考試委員及考選、銓敘兩部部長組成。下設秘書處、會計室、統計室、人事室、訴願審議委員會、考銓叢書指導委員會、考試院公報指導委員會等機構。
「考試院」置院長、副院長各一人,考試委員若幹人,由「總統」提名,經「立法院」同意任命。院長綜理院務,並為「考試院」會議主席。
「考試院」設考選、銓敘兩部,分別掌理考選行政與文職公務員之銓敘,以及各機關人事機構之管理事項。另外設有公務人員保障暨培訓委員會及公務人員退休撫恤基金監理委員會。
「考試院」名義上仍為台灣當局的最高考試機關,實際上已形同虛設。
根據台灣「憲法」規定,該院是台灣當局的最高「監察」機關。1948年5月在大陸選出「監察委員」180人,任期6年,於1954年5月期滿。國民黨去台後,蔣介石利用「司法院」大法官會議名義,決定「在第二屆委員未能依法選聘與召集之前」,「第一屆委員繼續行使其職權」。
Ⅷ 台灣立法院為什麼質詢
立法院得質詢行政部門為什麼預算如此編列,為什麼法律如此訂定。。
Ⅸ 台灣的核武研製能力有多強
目前台灣島內分裂分子「台獨」之心不死,不斷從國外大量購買裝備先進常規武器。還利用報紙和西方人士,煽動台灣當局重新開始研發核武器,宣揚所謂「以核武抗拒統一」是最有效的辦法。我們在關注台灣軍事動向和軍事力量建設時,也不能忽視了台灣核武製造能力。
聯合國國際原子能機構認定,凡是核彈裝料鈾235或者鈈239的純度達到92%-93%便稱為武器級別。武器級別的核裝料只要達到一定的重量和超臨界狀態,就能引起核反應,產生爆炸。美國在二戰結束前投向日本廣島的鈾彈「小男孩」,核裝料60公斤鈾235。投向長崎的鈈彈「胖子」,核裝料為6.2公斤的鈈239。時至今日,製造一個核爆炸裝置所需要的核裝料,已經遠遠小於當時了。一般用達到武器級的6-9千克的鈈-239或者12-16千克鈾-235即可。利用更加高技術的手段,甚至只需要1-3千克鈈-239或者2.5-5千克鈾-235就能引發核爆炸。
台灣從進行核武器研製之初便開始不斷從西方發達國家和「友邦」進口核原料。從1971年開始,台灣開始從南非購買天然鈾,到1974年達100噸之多。同時還從美國進口鈈。從70年代蔣經國開始執政台灣開始,在「和平利用核能」的幌子下,台灣開始與美國簽訂濃縮鈾的長期供貨合同,並先後從英國、法國和南非等國購買了近10億美元的核原料。1984年,美國還與台灣簽署協定,承諾今後30年向台灣提供20億美元的濃縮鈾。按照1984年世界鈾市場的價格計算,20億美元可以購買1.9—2.3萬噸天然鈾。近年來,台灣島內山區也逐步發現有少量天然富鈾礦。目前與台灣簽訂長期供鈾合同的國家除南非、美國和加拿大外,還有納米比亞,還有小部分鈾礦石是通過國際現貨市場采購。這些從國外進口的核燃料都要受到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嚴格監督。
台灣目前並沒有公開宣布有鈾轉化設備。「核能研究所」曾在1988年和1993年兩次進行過實驗室規模的鈾轉化試驗,因為美國對其的強大壓力,沒有建造生產設施。目前台灣島內核電站都是從美國、加拿大和法國等提供鈾轉化服務。台灣目前沒有鈾濃縮設施,也沒有掌握有濃縮技術。台灣主要依靠與外國簽訂的合同來獲得鈾濃縮能力,主要依靠的是美國和法國兩家公司,今後可能專門由美國承擔鈾濃縮服務。而依據美國法律,由美國提供燃料的試驗研究堆的乏燃料必須運回處理。國際上更是嚴格控制鈾濃縮技術的轉讓。雖然不排除台灣自己開發鈾濃縮技術研製核武器的可能,只不過難度很大。
台灣具備提取鈈-239的能力
因此台灣生產高濃縮鈾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台灣已掌握了實驗室級別的鈈分離技術。台灣島內已建有三座核電站,總裝機容量約為415.9萬千瓦,2006年供電量為
383.17億度。每年消耗約1600噸天然鈾,年度卸出乏燃料約162噸。數量相當可觀。作為第二種核燃料的鈈-239正是從核電站「燃燒」剩餘的乏燃料提取出來的。20世紀70年代,「核能研究所」中便建立了後處理實驗室,設備來自西方發達國家。在外國專家的幫助下建立了「熱室」,並設有提供遠距離操作的機械手。其中便設有乏燃料處理的設備。70年代末,該熱室被迫拆除,但是由於台灣已掌握了建造熱室的基本技術,不能排除台灣又秘密建造熱室的可能性。
台灣原子能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完善
台灣島內從事原子能專業技術人才培養機構主要有早期的中山科學研究院、「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下屬核能研究所、國立清華大學原子能科學院及其下屬的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等。這幾所研究機構及院系,除中山科學研究院現在較少進行原子能專業研究與教學外,其餘幾所機構及院系,經常參與外國與島內公司的核技術開發項目,加之台灣當局投入較大,所以研究經費比較充裕,研究人員和技術人員素質比較高,有很強的科研和教學能力。
台灣現在已經建立起三座運轉中的核電站,以及一座建造完成未啟用的核電站。以上研究所與機構,充分利用發展民用核能的機會,大力培養核能建設人才。這一大批平時為民所用的人員,一旦台灣當局重啟核武計劃,相當數量的研究人員與技術人員會迅速轉變職責,成為軍方和「台獨」勢力所服務的核武器研究和製造人員。
台灣曾發展過的核武器運載技術
時至今日,隨著運載工具技術的發展,以及核武器的小型化,已經不再局限於使用轟炸機對核武器進行運載和投放。世界上研製核武器的國家,廣泛採用的是空對地導彈以及地地導彈裝配核彈頭。而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導彈能力常常成為國際社會對該國核武器運載能力大小的主要評價標准。作為台灣來說,它已經具有一定的核武器運載和投擲能力。在台灣現已軍用飛機中,美製F-16A/B型和法制「幻影」2000-5型均具有較強的空對地攻擊能力,並都能改裝之後成為核武器的投擲平台。巴基斯坦就正在對其購買的美國F-16A/B型戰機進行改進,使其具備空投核武器的能力。而同樣是巴基斯坦,同樣擁有來自法國的「幻影」2000-5戰機,經過少量改進,就能掛載核武器。印度空軍還特意從卡達購買了「幻影」2000-5型戰機,也是看中的該機型能攜帶核彈頭的能力。
台灣在研製本土導彈的過程也是採用的與研製核武器相同的「以民掩民」政策。為加速研製和部署中程地地導彈導彈,台灣曾與西方合作發射太空火箭,以取得中、遠火箭的關鍵技術。台灣地區最早部署的地地導彈始於20世紀50年代,美國在台灣駐軍時期部署的可帶核彈頭的「鬥牛士」地地戰術巡航導彈,當時台灣完全依賴於美國的保護,並沒有發展自己的導彈技術。而60年代這批導彈撤離台灣之後,台灣領導人意識到導彈武器對於台灣安全的重要意義,於是下決心研製地地導彈。台灣研製短、中程地地導彈始於20世紀70年代,研製單位為「中山科學研究院」。「中山科學研究院」中目前仍設有兩個相關專業研究所,即「航空研究所」和「導彈火箭研究所」,後者是主要的研究機構。
Ⅹ 台灣立法院是什麼有行政院嗎
有行政院..
行政院為中華民國的最高行政組織機關,對立法院負責。除廣義的五院說法外,就狹義而言,1949年之後,遷徙至台灣的行政院亦稱為中華民國政府,例如中華民國政府改革工程。1992年-2004年數度修憲後,中華民國總統權力增加。「中華民國政府」或指行政院(內政、財經)與總統府(國防、外交)兩機關統稱。
1957年啟用的行政院官署場所,位於台北市中正區忠孝東路與中山北路交叉口,與監察院相隔。行政院大廈所在的建築物原為日治時期的台北市役所(台北市政府)的所在地,目前被列為國定古跡。
歷史
1928年,國民革命軍完成北伐,東北張學良宣布支持南京政府後,於10月3日通過中華民國國民政府組織法,10月8日通過任譚延闓為首任行政院長。當時的行政院設有內政、外交、軍政、財政、農礦、工商、教育、交通、鐵道、衛生等10部。1947年中華民國憲法公布,定行政院為國家最高行政機關;1947年3月31日,行政院組織法公布,經六次修正,成為現在的八部二會。
中華民國的第一任行政院長是譚延闓,國民政府遷台時的行政院長是閻錫山,遷台後首位被新任命的行政院長是陳誠,現任行政院長為蘇貞昌。
1949年,遷台後由閻錫山召開的首次行政院院會中決議總統府與行政院以「介壽館」(今總統府現址)為辦公地址,於是確定中華民國行政院與總統府共署。此共署情形直至1957年後行政院搬出為止。
==================================================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與前國民大會(現在已廢除)共同相當於其他民主國家中的國會。
根據孫中山的五權憲法理論,政府的權利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 因此分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而人民則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的權利, 設國民大會行使這些權力。中華民國目前所實施的憲法, 源於1946年通過,次年實施的《中華民國憲法》,歷經六次修憲,而成為中華民國目前的憲法,因而中華民國目前的國會即立法院。國會議員即立法委員。
在1991年以前,政府始終以淪陷區無法改選為由,未曾對立法院全面進行改選,而僅開放部分的增補選,直到1992年才首次進行全面改選。
目前立法院共有225席立法委員,任期3年。區域立委168席,原住民8席,其中4席為平地原住民,另外4席為山地原住民,均為直選產生。41席為不分區立法委員,根據政黨的得票率按比例分配(得票率須達到5%),8席為海外僑民代表,也根據各政黨得票率而分配。
根據2005年6月7日復決通過的修憲案,自2007年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起,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並立制,立法委員席次減為113席,其中區域立委73席、原住民6席,均為直選產生;不分區及僑選立委34席,由單一選區兩票制中的政黨票得票比例來分配席次,任期延長為4年。
立法院內分成內政及民族委員會、外交及僑務委員會、科技及資訊委員會、國防委員會、經濟及能源委員會、財政委員會、預算及決算委員會、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司法委員會、法制委員會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等12個常設委員會,負責審查各領域的政策法規。此外另有紀律、程序、修憲以及經費稽核等4個特種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