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錯案處理
⑴ 法官判錯案 ,給原告造成一定損失,原告可以放棄賠償而追究法官的責任嗎即不接受法院內部處理的做法。
不能,法官在實施審判職能的時候,那也是在履行職務行為,對外代表的是法院在履內行法定義務,而不代表容他個人。 即使是法官判錯了,也不需要他個人對外承擔責任,這也是對職務行為的保護。至於法院對法官個人進行處理,那是內部管理職能,不受其他人干涉。你不接受也沒用。你當然可以放棄國家賠償,但也不能因此要求處理法官。
⑵ 法官判錯案該怎麼處罰
法官判錯案,需要看是否是故意行為,法官在審判工作中,故意違反法律法規的,或者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依法應當承擔違法審判責任。
第三十七條規定:對應當追究違法審判責任的相關責任人,根據其應負責任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官法》等有關規定處理:
(1)應當給予停職、延期晉升、退出法官員額或者免職、責令辭職、辭退等處理的,由組織人事部門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和程序依法辦理;
(2)應當給予紀律處分的,由紀檢監察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和程序依法辦理;
(3)涉嫌犯罪的,由紀檢監察部門將違法線索移送有關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免除法官職務,必須按法定程序由人民代表大會罷免或者提請人大常委會作出決定。
(2)法官錯案處理擴展閱讀:
法官承擔違法審判責任主要有兩種類型:
1、審判活動中故意違反法律法規的行為。
「故意」在刑法和民法理論中均有詳細而專業的解讀,在此主要強調法官在審判活動中「明知違法而有意為之」。法官作為精通法律的專業人士,在裁判過程中應當嚴格遵守法律的規定。如果法官在履行審判職責的過程中故意違反程序法和實體法的規定,均應當承擔相應的違法審判責任。
2、審判活動中因重大過失導致裁判錯誤並造成嚴重後果的行為。
「過失」是與「故意」相對應的一種主觀過錯,指應當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後果而因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的心理狀態。
⑶ 法院的錯案糾正機制是怎樣的,是否對判錯案的法官進行處罰
主要的糾錯途徑是啟動審判監督程序。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可依法糾正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錯誤判決、裁定,有利於保證國家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准確有效地懲罰犯罪分子,充分體現和貫徹實事求是、有錯必糾的方針政策;有利於加強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以及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審判工作的監督,及時發現審判中存在的問題,改進審判工作方法和作風,提高審判人員的素質;通過審判監督程序,可以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對審判工作的監督作用。 審判監督程序的啟動有以下途徑: 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和審判委員會提起 最高人民法院和上級人民法院提起 最高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提起 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提出申訴,但必須經過法院的審查再決定是否啟動審判監督程序。 對於判錯案的法官,根據其主觀過錯,有不同的處理辦法:刑法第三百九十九條 【徇私枉法罪】司法工作人員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對明知是無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訴、對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訴,或者在刑事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在民事、行政審判活動中故意違背事實和法律作枉法裁判,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⑷ 法官判錯案,警察非法審訊等,造成冤假錯案。這里人應該承擔什麼責任
有什麼證明材料嗎?要是有的話,這是是屬於國家賠償范圍·如果這些人造成巨大損失或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事件的話會有專門的調查組調查,夠判刑的就判,不夠判刑的就醫拘役管制行政拘留處理
⑸ 法官判錯案該怎麼處罰
法官判錯案按下列情形進行處罰:
(一)應給予調離工作崗位、免職、責令辭職、辭退等處理的,由組織人事部門按照幹部管理許可權 和程序辦理;
(二)應給予黨政紀處理的,由紀檢監察部門依照有關規定和程序辦理;
(三)涉嫌犯罪的,將違法線索移送有關司法機關依法處理。
⑹ 如果法官判錯案,需不需要負責任為什麼
這個問題抄我們老師也提過,我認為要看情況而定,一般法官都是免責的。但是法官有受賄、枉法的行為,把案件故意判錯就要被追究刑事責任,但是前種情況和後種情況又不容易界定。對法官是水平有限或者是法律適用錯誤而把案件弄錯的和受賄、枉法而錯判的界定很難。
⑺ 法院判錯案糾錯仍有原判錯案法官繼續判合法嗎
法院判錯案經過糾錯後,仍然按原判處理的,法官的行為屬於行政不作為,故意混淆是非,可以直接向上級部門進行申訴
⑻ 法院判錯案一般會如何處理
認為有錯案的話,只能通過再審程序了。
再審是為糾正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錯誤判決、裁定,依照審判監督程序,對案件重新進行的審理。提起再審的主體有當事人、人民法院和檢察院。
關於當事人的規定:參照《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九條規定當事人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認為有錯誤的,可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一方人數眾多或者當事人雙方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審人民法院申請再審。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不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一條規定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對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檢察院提出申訴,但是不能停止判決、裁定的執行。
關於法院的規定:原審人民法院對本院、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法院作出的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可以依審判監督程序再審。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九十八條規定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認為需要再審的,應當提交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
最高人民法院對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發現確有錯誤的,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百四十三條規定各級人民法院院長對本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在認定事實上或者在適用法律上確有錯誤,必須提交審判委員會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對各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上級人民法院對下級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和裁定,如果發現確有錯誤,有權提審或者指令下級人民法院再審。
(8)法官錯案處理擴展閱讀:
民事再審案件的判決結果有四種,民事訴訟法中是有規定的,如果是原判決是正確的,應該維持原有的判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七十條第二審人民法院對上訴案件,經過審理,按照下列情形,分別處理:
(一)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的,以判決、裁定方式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決、裁定;
(二)原判決、裁定認定事實錯誤或者適用法律錯誤的,以判決、裁定方式依法改判、撤銷或者變更;
(三)原判決認定基本事實不清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或者查清事實後改判;
(四)原判決遺漏當事人或者違法缺席判決等嚴重違反法定程序的,裁定撤銷原判決,發回原審人民法院重審。
原審人民法院對發回重審的案件作出判決後,當事人提起上訴的,第二審人民法院不得再次發回重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