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約法官權力
㈠ 急!!!美國總統、首席大法官、參議院議長之間權力如何相互制約
學生一:來扮演參議院議長。自組織全體同學選出代表若干名。然後組織代表一起制定「班級公約」(相當於法律)。
學生二:扮演總統。負責整個班級的所有事務。包括各種活動。學習。並維持秩序。落實「班級公約」的實施。並對有違法「班級公約」嫌疑的人予以暫時限制權利。
學生三:對違反「班級公約」的人根據事實情況予以確認。並對其作出處罰。
。。。。。
大概是這個樣子拉。。。當然是個簡單的模仿。具體當然復雜的多。
㈡ 法官權力有多大誰來管法官
法官是指依法行使國家審判權的審判人員。法官的權力是法律賦予的,法版律賦予他多大的權權力他就有多大的權力,超出法律賦予的權力以外,就是濫用權力。
可以管法官的部門很多,如法院領導、檢察院、人大等部門。
㈢ 下屬法官枉判院長有權制約他嗎
有啊,院長能監督,但法院監察室才是具體監督部門,一般也是院長轉到監察室調查。採納謝謝
㈣ 權力制約和道德制約哪個好為什麼
我認為兩種制約模式各有利弊,但是道德制約更好。
理由:
1. 權力制約,顧名思義是專值利用政治上的強屬制力量對人民的行為進行約束;
道德制約是指利用人們長期共同生活及其行為所產生的准則和規范來約束人們的行為。
道德制約其實是一種社會的自覺行為,雖然制約力度不及權力制約,但能「治本」。道德來源於社會共同生活生產的規則的提煉,能夠被大多數人所接受。道德制約的主體比權力制約的主體廣泛,且制約的程序相對比較簡單。道德制約產生社會輿論的監督和制約,這有時比冷冰冰的權力要奏效,能更「人性化」。比如,在法庭審判中,法官就案件的處理都有一個調解程序,基於的很多是社會的公序良俗;在監獄執行中,現在很多監獄推出了「親情感化」、「道德感化」,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3.但是這兩者並不絕對排斥:道德制約是基礎,權力制約是提高;權力制約來源於道德制約,道德制約有時需要權力制約做補充。創造和諧社會,應當以道德制約為主,以權力制約為輔。
㈤ 法官會被權力左右而枉判嗎
首先,你得查來明全案的經過,在一源審中,你是否存在舉證不足的情況,如果本應在一審提供的證據你沒有提供,到了二審才提供證據。導致一審法官誤判,你也是有責任的。因此,這種事情如果沒有確鑿證據,只能以誤判為由向法院紀檢檢舉。只有證明了一審法官是故意枉法裁判,你的控訴才能成立。
㈥ 為什麼法官的權力那麼大,想怎麼判就怎麼判,而且判錯了還不用負責任
通過司法考試的人注意了。
當法官,站在中立的位置,只要不是明顯錯判,判錯了是當事版人證據不齊,公務權員工資;
當檢察官,站在公訴的位置,只有別人怕我,受害人感謝我,不承擔責任,公務員工資;
當律師,收錢為當事人服務,告知當事人訴訟有風險,敗訴是當事人的事,收入兩級分化;
當公證員,收當事人錢,站公正立場辦事,你認真核實,當事人罵你刁難或不信任他,錯了承擔賠償責任,公務員工資或計件工資。
所以優秀法律人才當律師,收入高,其次法官,現在高法可以出司法解釋,比三權分立國在權力上還高,且人事權上因為只能從司考人員中選,所以自主權也很大,中國的法律還不太完善,法官自由裁量權相對就大,責任就小;第三檢察官,至少還要干點得罪人的事,也不敢明目張膽的放過罪人;最差是公證員,又沒調查權,還即要當公安,又要當法官,出錯了丟飯碗甚至判刑,還要賠償損失。所以投我票吧,法官的監督人相當於自己呀。
㈦ 法官權力較大還是倍審團權力較大
法官是決定人的
法律制裁
,而法官是要經過
陪審團
的建議或者意見執行的,所以法官和陪審團都起到相互制約,相互約束的效果。
㈧ 我國有沒有機制制約法官嚴重枉法判決
您好,我國在制度上有很多制約枉法裁判的體制機制,比如二審制度,審判監督制度,信訪制度,檢舉權利。
這就是馬超律師對您的解答。
㈨ 權力制約權力的基本途徑和方式(憲法)
以權力制約權力,就是將公共權力劃分為若干個部分,交由不同的權力主體來分別掌握,各個權力主體之間不僅相互獨立,而且彼此牽制,使各部分權力之間保持一定的均衡關系,從而達到防止權力惡性擴張和異化的目的。我們認為這種權力制約的思路和方式最現實,最符合權力制約的內在作用機理要求。理由很簡單,「野心必須用野心來對抗,」制約性唯有用制約性來抗衡。在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方式中,西方國家一般採取三種權力結構的設計:
首先,在橫向上,公共權力配置給三個權力主體,它們之間地位平等,權力獨立,彼此制衡,從而防止其中的某項權力因為過於強大而濫用。在現代國家中,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權力一般分別設立,各自形成獨立的權力主體,互相監督和制約,通過三大權力之間在權責規定和運行過程中的相互牽制,使得每一種權力都避免被濫用。具體說來,立法權力主體一般處於較為主動的地位,一方面,立法機關通過立法權、財政權、人事權以及其它監督性的權力,對行政權和司法權形成制約關系;另一方面,立法機關也要受到其他權力主體的制約,比如立法機關的任何立法或決策,都要通過政府或法院來實現,它自身不能直接去執行。行政權力主體也是如此,比如議會制國家中一方面政府享有對議會某些議案的提案權,行政首長還有提請解散議會的權力,同時享有法官的提名權;另一方面,政府又受到議會和法院的制約,如議會對政府享有質詢權、彈劾權、不信任投票權等等,法院通常以行政訴訟裁定的形式對行政主體進行制約。司法權力主體則享有司法獨立的地位,一方面它獨立行使審判權,一些國家的最高法院還擁有針對議會和政府的違憲審查權,因而形成對立法和行政權力的制約;另一方面,法院也受到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的制約,法官的提名權掌握在行政首長手中,而適用的法律則是議會通過的法案。
需要指出的是,三大權力主體之間的相互制衡只是權力制約結果的整體體現,而在微觀層面和具體的制約過程中仍然表現為制約主體對制約客體在權力上的不對等性,因為如前所述,權力乃是主體的一種超過客體進而使客體意志服從主體需要的力量,如果力量相等那隻能導致一種僵持局面,而不會產生扭轉客體行為方向以符合主體目的性的制約局面,因此,在微觀層面上若要獲得制約效果就必須要求制約主體的權力大於制約客體。比如在美國政治實踐中,總統與國會兩大權力主體的關系就是如此。在總統通過否決國會法案從而制約國會這一環節上,總統的權力是大於國會的;而被否決的法案若經國會兩院再次審議通過,則總統必須簽字同意,此時國會又構成了對總統權力的制約,在這一環節上國會的權力又是大於總統的。但從權力制約的結果和宏觀上來看,正是這種在微觀層面上的權力消長、彼此牽制最終鍛造了三大權力機關之間的動態均衡局面,誰都能保持平等和獨立地位,誰也無法並吞或取消其它主體,因此三大權力都受到了強有力的制約而不能為所欲為。還需要指出的是,三大權力機關之間的相互制衡並不是依靠道德的感召,而是基於各自的利益立場和權力定位。
其次,在縱向上,權力一般劃分為中央與地方權力,二者各有其權力行使范圍,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監督和制約,這是權力制約的第二個結構方式。這種方式在美國表現得較為典型,「在美國的復合共和國里,人民交出的權力首先分給兩種不同的政府,然後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權力再分給幾個分立的部門。因此,人民的權力也就有了雙重保障。兩種政府將相互控制,同時各政府又各自控制自己。」這樣一來,美國不僅通過聯邦制的國家結構形式使中央與地方分權制衡,而且在中央與地方兩個層次上又都對權力做了橫向的三權劃分和配置,由此鍛造了一個被學術界稱為「雙重分權」、「立體分權」或「立體制衡」的權力制約體系。
㈩ 如何制約法官的不法行為
對於法官的不法行為,當事人可以向法院的監察部門投訴。
如果涉嫌職務版犯罪,可以向檢察院投訴。權
對於索賄等犯罪苗頭,當事人應嚴正拒絕,必要時,向法院的紀檢部門投訴。
法律鏈接:《人民法院監察工作條例》第六條 人民法院監察工作應當堅持依靠群眾,監察部門建立舉報制度,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於人民法院及其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員的違紀違法行為,有權向監察部門提出控告或者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