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

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

發布時間: 2021-01-21 22:03:46

❶ 國際刑事法院與遠東軍事法庭的區別

執行規約不同
國際刑事法庭是遵循羅馬規約設定,是根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成立的
存在時間不同
國際刑事法庭是永久司法機構,遠東軍事法庭是專門審判日本戰犯的,完成就撤銷了
管轄許可權不同
遠東軍事法庭是專門審判日本戰犯,國際刑事法庭整個國際社會關注最嚴重的犯罪包括滅絕種族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犯罪等。
戰爭犯罪( war crimes):
在把戰爭當作主權國家權利的情況下,戰爭犯罪僅指交戰國軍隊違反戰爭法的行為,包括使用有毒或其他被禁止的武器,殺害或虐待戰俘,攻擊、掠劫和屠殺平民等。1928年巴黎《非戰公約》廢棄以戰爭作為推行國家政策的手段,從而擴大了戰爭犯罪的范疇。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第6條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第5條規定,戰爭犯罪包括3類:危害和平罪;戰爭罪;違犯人道罪。
國際刑事法院成立於2002年,其主要功能是對犯有種族屠殺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侵略罪的個人進行起訴和審判。國際刑事法院成立的基礎是2002年7月1號開始生效的《羅馬國際刑事法院規約》,因此該法院僅對規約生效後的前述四種國際罪行有管轄權。但是實際上,國際刑事法院暫時還不能對侵略罪行使管轄權。

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又稱東京國際軍事法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1946年1月19日,遠東最高盟國統帥部根據同盟國授權,公布《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宣布成立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東京審判日本戰犯(又稱東京審判)。由美國、中國、蘇聯、英國、法國、荷蘭、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印度和菲律賓這些勝利的同盟國共同任命法官審理。
審判於1946年5月3日開始進行,1948年11月12日結束,歷時兩年半。這次審判共開庭818次,出庭證人達419名,書面證人779名,受理證據在4300件以上,判決書長達1212頁。判決書對日本帝國主義策劃、准備和發動對中國和亞洲、太平洋戰爭的罪行進行了揭露,並宣判25名被告有罪。

❷ 如何看待國際刑事法院和國際法院這兩大國際司法體系,兩者的區別以及兩者的優勢與劣勢。

第一,在屬時管轄權上,羅馬規約第11條規定國際刑事法院法院僅對羅馬規約生效後實施的犯罪具有管轄權;而對於在羅馬規約生效後成為締約國的國家,只能對在規約對該國生效後實施的犯罪行使管轄權,除非該國已根據第十二條第三款提交聲明(即非締約國在批准加入《羅馬規約》之前,根據12條第3款的規定向國際刑事法院書記官長提交聲明,使得國際刑事法院取得管轄權的情況)。可見,這與前南和盧安達兩個特別法庭在屬時管轄上的區別是明顯的,同時這也體現了國際刑事法院作為永久性常設國際性刑事審判機構的地位。同時《羅馬規約》也確定了不溯及既往的原則。
第二,關於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內的罪行主要是嚴重侵犯人權和違反人道主義的國際罪行,罪名大類包括:1. 滅絕種族罪;2. 危害人類罪;3. 戰爭罪;4. 侵略罪。不過侵略罪受國際政治影響較大,其定義因飽受爭議而尚未確定,因此在未有修正補充侵略罪的具體規定之前,對侵略罪之管轄尚屬形同虛設。不過,這些管轄罪行的內容也深刻體現出國際刑事法院與聯合國下屬的國際法院存在根本不同。國際刑事法院專門審判刑事案件,堅持國際刑法的個人責任原則,體現刑事司法的固有特點。而國際法院實際上屬於民事法院,其嚴格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則,只受理主權國家之間的爭端,不具有行使管轄權,不能以個人主體為當事人,當然也就無法涉足具體國際罪行的審判。
第三,在管轄權的先決條件方面,羅馬規約規定的效力范圍與傳統的國際法和刑法原則有所差異。根據羅馬規約之規定,當一國是羅馬規約締約國時,國際刑事法院自然獲得對相應的國際罪行的管轄權。 這種強制管轄的方式對傳統的國家主權提出了挑戰,體現出國際刑事法院的超國家性。相比之下,這與聯合國所屬的國際法院管轄權的內容則有所差異。國際法院強調傳統的國家主權原則,根據《國際法院規約》規定,即使一國是聯合國的成員國(當然成為國際法院之參加國 ),也並不意味著該國必然接受國際法院的管轄,如果成員國有特別聲明,則國際法院並不能實現強制管轄。

❸ 為什麼中國沒有加入國際刑事法院

國際刑事法院是國際刑法直接執行模式建立的標志,通過建立這種常設性機構來對國際社會公認的、嚴重危害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犯罪進行打擊是國際社會的共同期望。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於1997年6月12日在美國律師協會大會上的發言中指出:「國際刑事法院是我們的最高希望之和平與正義的統一體的象徵,它是日益展現的國際人權保護系統的重要部分」。「國際刑事法院的前景取決於共同司法的保證,這是個淳樸和崇高願望的幻想,我們已經接近這個夢想的實現,讓我們付出我們的努力看到它的實現……」
中國從之處積極參與籌建到最後投反對票拒絕加入,其原因按照中國代表團在投票後作出的解釋可歸結為五點:(1)中國不能接受《羅馬規約》所規定的國際刑事法院的普遍管轄權。(2)中國對於將國內武裝沖突中的戰爭罪納入法院的普遍管轄有嚴重保留。(3)中國代表團對規約中有關安理會的作用的規定持保留意見。(4)中國代表團對檢察官自行調查權持嚴重保留態度。(5)中國代表團對「危害人類罪」的定義持保留立場。綜合來說,中國未加入國際刑事法院的原因集中在普遍管轄權、檢察官自行調查權、罪名爭議三個方面。
1.普遍管轄權。根據《羅馬規約》第12條第2款的規定,國際刑事法院對締約國和接受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的非締約國的下列情況可以行使管轄權:「(1)有關行為在其境內發生的國家;如果犯罪發生在船舶或飛行器上,該船舶或飛行器的注冊國;(2)犯罪被告人的國籍國」。這種管轄權的規定,使得國際刑事法院對與案件相關的非締約國也可以行使管轄權。比如,當非締約國的公民在締約國境內實施國際犯罪或者締約國公民在非締約國實施國際犯罪的情形,國際刑事法院也具有管轄權。中國代表團認為這種普遍管轄權的規定違反了《維也納條約法公約》中第34條確認的「條約相對效力」的規則,對非締約國來說非常不公平,將會對非締約國司法主權的獨立性造成沖擊。
2.檢察官自行調查權。《羅馬規約》第13條規定:「在下列情況下,本法院可以依照本規約的規定,就第五條所述的犯罪行使管轄權:(1)締約國依照第十四條的規定,向檢察官提交一項或多項犯罪已經發生的情勢;(2)安全理事會根據《聯合國憲章》第七章行事,向檢察官提交一項或多項犯罪已經發生的情勢;(3)檢察官依照第十五條開始調查一項犯罪。」,第十五條則詳細規定了檢察官自行調查的內容。中國認為這賦予了檢察官過多權力,有可能使得國際法院成為大國干涉其他國家內政的工具,對此持「嚴重保留」態度。
3.罪名爭議。中國不加入國際刑事法院的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對《羅馬規約》規定的具體罪名有不同意見,這一點上在戰爭罪、侵略罪、反人類罪上都有體現。筆者認為在此方面,中國有異議更多是出於政治上的因素。如前者,將非國家間的武裝沖突納入戰爭罪的范圍這一問題由來已久,許多國家不贊同這種適用范圍擴大的做法,而對中國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台灣問題。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第八條明確規定:「『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者發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一旦中國大陸決心武力實現國家統一,國際刑事法院極有可能被反華勢力利用,審查中國台灣海峽戰爭,以種種借口予以干涉。再如危害人類罪的定義問題,《羅馬規約》關於此罪的客觀行為的描述有很多涉及人權的因素,而中國在意識形態方面與西方國家的分歧眾所周知,故而中國代表團認為,國際社會要建立的不是人權法院,而是懲治國際上情節嚴重、惡劣的犯罪行為的刑事法院。而《羅馬規約》中加入的有關人權的內容,與國際刑事法院的職責不相符合。

❹ 建立國際刑事法院《羅馬規約》關於管轄權的規定有何特點

(一)《羅馬規約》所確立的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有以下的特點:

第一,國際刑事法院所能管轄的犯罪是特定的,也即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是有限的。規約第5條規定,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應限於整個國際社會關注的最嚴重犯罪。並明確了對下列四種國際犯罪——滅絕種族罪、反人類罪(危害人類罪)、戰爭罪和侵略罪具有管轄權。其中規約第6條具體規定了滅絕種族罪的定義與1948年《防止及懲治種族罪》中的完全一致。規約第7條規定了反人類罪,是在《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憲章》中規定的反人道罪的基礎上,根據日內瓦四公約及其附加議定書的有關規定發展而來的,它與作為戰爭犯罪之一的反人道罪相比,涉及的范圍更廣泛。規約第8條對戰爭罪進行了詳盡的列舉。超出這個范圍國際刑事法院是沒有管轄權的。有學者指出規約未將恐怖主義罪、針對聯合國和有關人員的犯罪、非法《販運》麻醉品和精神葯品的犯罪和使用或威脅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內的大規模殺傷武器罪行納入管轄范圍,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缺陷。[8]但換個角度看問題,這是國際法朝著可操作性向前邁出了實質性的一大步的標志,因為任何一個國際司法組織從來都沒有獲得過同樣的授權。

第二,國際刑事法院所管轄 的犯罪主體僅限於個人。在國內法中,個人是刑事責任的承擔者,這是基本的刑罰原則。規約以列舉的方式詳盡的規定了個人對規約規定的國際犯罪的刑事責任。規約第25條第2款規定,實施本法院管轄權內的犯罪的人應依照本規約的規定負刑事責任。第3款則具體規定了一定情形下犯罪人應負刑事責任。值得一提的是,規約第26條還界定了個人承擔刑事責任的年齡,即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不受本法院管轄。

第三,國際刑事法院只有在特定前提下才能行使管轄權,也就是說規約規定的國際刑事
法院的管轄權只是國家刑事管轄權的補充,這是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最重要的特徵之一,也是《羅馬規約》最引人注目引起爭論最大的「補充性管轄原則」。規約前言第10段規定:「強調根據不規約設立的國際刑事法院對國內刑事管轄權起補充作用。」第1條規定:「茲設立國際刑事法院(本法院)。本法院為常設機構,有權就本規約所提到的、受到國際關注的最嚴重犯罪對個人行使其管轄權,並對國家刑事管轄權起補充作用。本法院的管轄權和運作由本規約加以規定。」規約第17條規定了當一國正在調查或起訴,或已調查並決定不起訴時,國際刑事法院不得受理,同時也規定了例外情況,即當該國不願意或不能夠切實地進行此項工作時,法院可受理,而且是否存在此情勢,應「由本法院„„酌情考慮」判斷。同時根據其他規定,國際刑事法院在以下4種情況下不能受理案件:(1)對案件具有管轄權的國家正在對案件進行調查或起訴;(2)對案件具有管轄權的國家已經對案件進行調查,而且該國已經決定不對有關的人進行起訴。在這兩種情況下,法院必須排除一國「不願意」或「不能夠」進行調查與起訴的可能性,才能受理案件。(3)根據一罪不二理的原則,有關的嫌疑人已經由於作為控告理由的行為受到審判,即根據第20條第3款法院不得進行審判;(4)案件缺乏足夠的嚴重程度時,法院沒有採取進一步行動的充分理由。可見其中國際刑事法院受理案件的關鍵在於一國是否「不願意」或「不能夠」進行調查與起訴,規約第17條第3款對一國是否「不能夠」進行調查與起訴的標准進行了明確的規定:「為了確定某一案件中是否有不能夠的問題,本法院應考慮,一國是否由於本國司法系統完全瓦解,或實際上瓦解或者並不存在,因而無法拘捕被告人獲取的必要的證據和證言,或在其他方面不能進行本國的訴訟程序。」由此「不能夠」多指那些較為客觀的情況。對於一國是否「不願意」進行調查或起訴的標准,規約第17條第2款中規定了三種情況:一是該國所進行的訴訟程序或做出的決定是為了包庇罪犯,使其免負國際刑事法院管轄內的犯罪的刑事責任。此時更多的是從一國主觀方面來衡量該國適用程序的目的和意圖;二是訴訟程序發生不當延誤,而根據實際情況,這種延誤不符合將有關的人繩之以法的目的,而「不當延誤」是國際刑事法院來決定的;三是已經或正在進行的訴訟程序,沒有以獨立或公正的方式進行,而根據實際情況,採用的方式不符合將有關的人繩之以法的目的。這是在程序方面要求所有有關國家包括非締約國,都必須按照規約所規定的人權標准與程序進行,包括無罪推定、法律不溯及既往、一案不二理、被告的公開審判權、選擇律師和免費得到法律救助權、知情權、質詢證人權、沉默權、不被強迫自認有罪和不承擔任何舉證責任和反駁責任等。綜上,在國內管轄權與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的關繫上,規約為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確定了補充性的原則。

第四,國際刑事法院對案件的管轄不限於任何特定的國家和地區。在國家接受國際刑事法院管轄權的方式上,規約第12條第1款採取了與《國際法院規約》完全不同的規定,即一旦一個國家成為了規約的締約國就接受了法院對有關罪行的管轄權,第二款規定只要罪行發生地國或罪犯國籍國中的一個國家接受了法院的管轄權或者是規約的締約國,盡管其他有關國家,如罪犯拘留國或受害人國籍國,不是《規約》的締約國,而且並不接受法院的管轄權,法院亦可行使管轄權。有關當事國在接受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時有兩種情況:一是成為本規約的締約國即意味著自動接受本法院對第5條規定之犯罪的管轄權;二是雖然不是本規約的締約國,但是通過向本法院注冊處提交聲明而表示願意接受本法院對本條所指犯罪行使管轄權。

❺ 國際法院的管轄權范圍

國際法院的職權有訴訟管轄權和咨詢管轄權。

(1)訴訟管轄權

只有國家才可以是向法院提交案件的當事方,任何國際組織、個人(自然人和法人)和團體、地方政府及非主權的政治實體,均不能成為法院的訴訟當事方。可以在法院進行訴訟的當事國包括:

聯合國會員國即法院規約的當然當事國;

非聯合國會員國但依憲章第93條之規定而成為規約當事國者;

既非聯合國會員國亦非規約當事國,但依規約第35條第2款之規定而成為訴訟當事國。

法院受理案件的類型,參見課本內容。

由於當事國可以任意選擇是否發表這樣的聲明、在何時以及何種條件下發表這樣的聲明,也就是說這類管轄是當事國自願承擔的,所以它是「任意的」;同時,一旦當事國發表了這樣的聲明,在該聲明的范圍內,就使法院具有了強制管轄權,所以它又是「強制的」。

故它被稱為「任意強制管轄」,該條款亦被稱為「任擇條款」。目前,約有五、六十個國家聲明接受這種管轄但其中多附有保留。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聲明接受該任擇條款。

(2)咨詢管轄權

只有聯合國大會、安理會以及由聯合國大會授權的聯合國其他機關或專門機構才能請求法院提供咨詢意見,各會員國無權請求亦無權反對法院發表咨詢意見,僅有對於咨詢問題能供給情報的國家有權在咨詢案中出庭。

根據法院規約第65條,「法院於任何法律問題如經任何團體由聯合國憲章授權而請求或依照聯合國憲章而請求時,得發表咨詢意見。」憲章第96條規定:

大會或安理會對於任何法律問題得請求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

聯合國其他機關及各種專門機關,對於其工作范圍內的任何法律問題,得隨時以大會的授權,請求國際法院發表咨詢意見。

此即法院的咨詢管轄權。

法院在行使咨詢管轄權時,得參照規約有關訴訟管轄權的規定進行,但這兩種管轄權在當事方、案件范圍、效力和作用等諸方面均有明顯差別。

咨詢管轄的目的,主要是法院作為聯合國之司法機關對於法律問題提供權威性的參考意見,以便幫助聯合國機構更好地遵照憲章進行活動。咨詢意見沒有法律拘束力。

(5)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權擴展閱讀:

海牙國際法庭:位於荷蘭海牙,全稱是(聯合國)國際審判法院,簡稱是國際審判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ICJ),再簡稱是(聯合國)國際法院。

是聯合國六大主要機構之一和最主要的司法機關,是主權國家政府間的民事司法裁判機構,根據《聯合國憲章》於1945年6月成立。

功能:Court of Justice在谷歌翻譯詞典里解釋為judicial court ,因此功能詞 Justice表示審判,是judicial司法。區別:海牙常設仲裁法院的功能和許可權是仲裁(雙方提請第三方來仲裁)而非司法(訴訟等領域)。

國際法院的主要功能是對聯合國成員國所提交的案件做出有法律約束力的判決,並就正式認可的聯合國機關和專門機構提交的法律問題提供咨詢意見。

國際法院是具有明確許可權的民事法院,沒有附屬機構。國際法院沒有刑事管轄權(與海牙國際刑事法院無關),因此無法審判個人,這種刑事審判由國內管轄或聯合國特設刑事法庭或國際刑事法院管轄。

誤解1:「南海仲裁案」事件上,一些歐美媒體乃至一些國際領導人(包括美國總統奧巴馬) 誤解海牙常設仲裁法院(PCA)為聯合國機構或海牙國際法院,誤解有什麼「國際法院常設仲裁庭」。

2016年7月13日聯合國聲明無關,14日海牙國際法院聲明無關,同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要歐美媒體別把海牙仲裁法院混淆於聯合國的海牙國際法院。

誤解2:一些網民把這個法院(court)誤稱為法庭(courtroom),其實法庭是法院的子屬級事務型組織單元。

❻ 國際刑事法院的管轄范圍(急需)

國抄際刑事法院將審理國襲家、檢舉人和聯合國安理會委託它審理的案件。此法院有權對種族滅絕罪、戰爭罪、反人類罪和侵略罪進行審判,但是只追究個人的刑事責任,而且是在各個國家所屬的法院不能自主審理的情況下才可介入。檢察官將根據國際刑事法院預審法庭的同意,應某個國家或聯合國安理會的請求對罪犯進行起訴。根據規定,國際刑事法院無權審理2002年7月1日以前發生的犯罪案件。

❼ 關於國際公法上的管轄權問題

國際刑事法院是根據2002年7月1號開始生效的《羅馬國際刑事法院規約》成立的,對犯有種回族屠殺罪、危害人答類罪、戰爭罪、侵略罪的個人進行起訴和審判的法院。許可權只限於審判個人,而且僅對規約生效後的前述四種國際罪行有管轄權,實際上暫時還不能對侵略罪行使管轄權。

❽ 國際刑事法院和國際法院管轄權有什麼異同

國際社會為什麼要單設立一個國際刑事法院?它與原有的國際法院有何不同?內

上個世紀,國際社容會發生了很多犯了危害人類罪和戰爭罪而沒有個人被追究責任的事例。聯合國大會最初是在1948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紐倫堡和東京審判之後,確認有必要建立一種常設機制來起訴屠殺平民的人和戰犯。從那時以來,曾經斷斷續續地審議過設立國際刑事法院的問題。聯大在其第52屆會議上決定召開聯合國設立國際刑事法院全權代表外交會議,以期最後擬訂和通過設立國際刑事法院的公約。這個外交會議後來於1998年6月在義大利羅馬舉行,簽署了《國際刑事法院規約》。4年後,國際刑事法院正式成立。

它與國際法院的主要區別是:國際法院是聯合國的主要司法機關,主要是處理國家之間的爭端;而國際刑事法院是與聯合國安理會沒有隸屬關系的一個獨立的國際司法機構,主要是處理個人刑事犯罪問題。

❾ 國際刑事法院關於管轄權的規定對我國產生何種影響

國際刑事法院有權復對種族滅絕制罪、戰爭罪、反人類罪和侵略罪進行審判,但是只追究個人的刑事責任,而且是在各個國家所屬的法院不能自主審理的情況下才可介入。檢察官將根據國際刑事法院預審法庭的同意,應某個國家或聯合國安理會的請求對罪犯進行起訴。
這個國際刑事法院對我國的影響不會很大,因為我國的司法權是相對獨立和完善的,司法權不容他國或者其他團體干涉,所以一般不會求助於國際刑事法院。

❿ 高分跪求國際刑事法院有關管轄權異議的案例~

呵呵,一看就知道你是法律專業的。
而且一看就知道你要做關於這方面的案例presentation了~
兄弟我也是學法律的,這裡面一堆都是。
http://law1.cnki.net/kns50/CLKD/MorePage.aspx?DBName=CLKJ&FileName=XDFX805.030&PID=XiangGuanAnLi&DBName=clkc&stitle=%E8%AE%BA%E5%9B%BD%E9%99%85%E6%B0%91%E4%BA%8B%E8%AF%89%E8%AE%BC%E7%9A%84%E7%AE%A1%E8%BE%96%E6%9D%83

http://law1.cnki.net/kns50/clkd/clkl/detailp.aspx?QueryID=39&CurRec=4

熱點內容
法院拍賣煤礦 發布:2025-08-25 13:32:31 瀏覽:745
經濟法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作用 發布:2025-08-25 13:21:24 瀏覽:70
中央財經大學法律碩士非法學就業 發布:2025-08-25 13:17:25 瀏覽:500
法學期刊等級 發布:2025-08-25 13:14:04 瀏覽:321
的法治遵循 發布:2025-08-25 13:08:16 瀏覽:849
馬來西亞法院 發布:2025-08-25 13:07:40 瀏覽:935
民法判例分析 發布:2025-08-25 13:07:39 瀏覽:332
兩項法規落實 發布:2025-08-25 13:02:19 瀏覽:792
普及勞動法活動 發布:2025-08-25 12:54:24 瀏覽:450
合同法四個抗辯權 發布:2025-08-25 12:46:03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