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不夠成玩忽職守罪
1. 法官判案玩忽職守瀆職罪怎麼控告他
可以向檢察院或紀委,信訪部門反映,收集並提交相關的證據材料。
2. 如何看待刑庭庭長王桂榮被判玩忽職守罪
審者不判,判者不審,這體制確實應該改一改了!
根據判決書中描述,王桂榮本人辯稱,自己當時作為於某某詐騙案件中的主審人和審判長嚴格履行了庭前審查,開庭前匯報院領導並提出讓審委會委員參加旁聽,組織合議庭進行了四次合議,三次提交審委會討論,並在罪與非罪問題上向市中院請示,市中院也作出構成詐騙罪的書面答復……判決的結果是因為業務能力有限,在證據上採用上自己當時不知道什麼是「三無」證據。
簡而言之,王桂榮認為案子已經請示了領導,判處有罪不是我說了算,現在出問題了,憑什麼怪到我頭上。
針對此,判決書也很有意思。其最終將王桂芳的此節辯護,簡單駁斥如下:王桂芳作出案件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審理報告相繼匯報到院審委會和市中院,導致院審委會和市中院作出錯誤決定。這也成為了王桂芳構成玩忽職守罪的五大證據之一。
這判決書寫的好呀。好就好在:如果審委會和市中院只是根據王桂芳的匯報來決定案件是罪與非罪,那麼要審委會和市中院來決定這個案子罪否有何意義呢?再者說,如果審委會與市中院對於案件的決定性起的作用不大,王桂芳何必三番五次請示,並得到書面報告呢?再退一步講,於某某案最終是上訴的,那麼市中院在二審中維持原判,難道也只是簡單審核了王桂芳的情況匯報嗎?
王桂芳的抗爭是有道理的。但是這種道理的來源確是很荒誕的。中國司法體制中,存在著所謂的審委會,請示上級法院這種陋習,這讓承辦的法官放不開手腳,到後面,乾脆也不伸手腳了,反正有審委會和上級法院,疑難案件怎麼判,由他們說了算。這就導致審者不判,判者不審。但是,這種情況是有很大問題的。根據司法親歷的原則,只有審判者才是最了解這個案子的,你必須讓他做出裁判,他才能夠對自己的判決負責,而如此,他才能夠對整個案子,整個法律有敬畏的精神。
今年上海進行的司法改革就提到了「去行政化」和「案件終審負責制」,其最終目的就是改變院庭長簽批案件、審委會過度介入案件的現象,防止「審的人不判、判的人不審」,最終確保由裁判者負責,達到權責一致的效果。
如果真正能夠做到審者來判,那麼審判的法官會因為擔心錯案,必須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對於案件也有了敬畏感,使命感,對於無罪的案子不用擔心考核指標,改判壓力,敢於敲法槌,判無罪,那麼無罪的人不用蒙不白之冤,疑罪從無也將深入司法判決。那麼到時候再出現王桂榮案也不會有人叫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