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的明示權
㈠ 擔保人訴訟時效已過法官能明示嗎
1、根據法律規定,當事人不提出訴訟時效抗辯,法院不主動提示或主動版適用訴訟時效權的規定進行裁判 。
2、相關法條: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事案件適用訴訟時效制度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三條 當事人未提出訴訟時效抗辯,人民法院不應對訴訟時效問題進行釋明及主動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進行裁判。
㈡ 諒解書怎麼寫呢
諒 解 書
致:區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
我是涉嫌故意傷害一案中的被害人。
鑒於我與被告人在以往素無任何過節或矛盾,此次事件系因誤會和瑣事偶然引發。事後,被告人的家屬已經多次向我賠禮道歉,誠懇積極,並積極賠償了我的全部損失。
因此,我已對被告人的行為表示完全諒解,同意給其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不再追究其故意傷害的刑事責任。
被害人:
年 月 日
(2)法官的明示權擴展閱讀
刑事諒解協議因涉及到刑事法律的相關問題,具有一定的公法的性質,故有的國家通過司法機關對諒解協議的內容進行監督。
例如,法國《刑事訴訟法》第41-1條之補充規定,刑事諒解發生在檢察官公訴之前,調解決定權在於檢察院,檢察機關對於刑事調解的適當性進行審查。德國《刑事訴訟法》第155條a項規定,在適當的情形下,檢察官與法官應促成和解,但不得違反被害人明示的意思。
而我國的刑事諒解在實踐中司法機關的監督是缺位的,若容許被追訴者可以花錢求刑、受害方漫天要價,即滿足了金錢的數額就予以諒解,否則就不諒解,勢必弱化國家的刑罰權。因此,我們在強調諒解協議公法性時,限制就成為一種必然,即諒解協議的核心要求——賠償數額,應當受到一定的限制。
堅持「填平損失原則」,受害人應當被告知「不得從賠償中獲利」,即諒解協議中金錢和勞動服務的總和應等於實際損失。
另外,對於被追訴者的量刑來講,不能單從是否滿足受害者的賠償要求方面考慮,而要重點側重於被追訴者的賠償努力和態度,即在受害人漫天要價的情形下,只要被追訴者已經盡了個人努力並作出了適當的付出,即使未達到受害人的賠償要求,也應對其酌情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