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美國陪審員法官

美國陪審員法官

發布時間: 2021-01-22 09:28:56

⑴ 美國的聯邦大陪審團中陪審員是如何選取的

在美國,刑事案件的審理和部分民事案件(主要是民事侵權案件)都有可能使用陪審團。而在英國及英聯邦國家,民事案件基本不再使用陪審團。眾所周知,陪審團的基本作用是認定案件事實。在有陪審團的訴訟中,法官不認定事實,法官的基本作用是控制訴訟程序,根據陪審團認定的事實適用法律。
對於需要陪審團審理的案件,第一步就是挑選陪審員,組成陪審團。陪審員的產生往往十分復雜,陪審員的挑選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陪審員的挑選是在審理法官的主持下進行的。法官的助手從當地的選民登記手冊中隨機抽出候選人名單。法官根據案件的情況確定最初陪審員候選人數,有時候選人數可多達二三百人。
陪審員的挑選是公開進行的。挑選時,法官和雙方的律師都應在法庭現場。法官在開始篩選候選人時,要向候選人簡單介紹案情。經法官同意,其他人可以在法庭內旁聽。陪審的候選人通過抽簽確定在法庭中的座位編號。陪審的候選人的編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挑選陪審員時是按照編號順序進行的。確定編號,候選人按照編號坐定後,就要按照法官助手的指示,在法官助手的幫助下填寫調查表。具體案件不同,調查表所要調查的問題也有所不同。在關於環境訴訟的案件中,調查表上就可能有「你對環境保護與工業發展如何看」、「你是否受到環境污染的侵害」等;在關於煙草訴訟的案件中,調查表上也許會有「你吸煙嗎」、「你的好友中有無患與吸煙有關的疾病」等;在有關艾滋病的訴訟中,調查表上可能就有「你對同性戀如何看」這樣的問題。調查表還會涉及候選人與本案律師的關系問題,例如是否認識其中哪位律師,是否委託其中哪位律師等等。候選人與證人的關系也是所要調查的重要問題。調查表將列出以後訴訟中將出庭的證人名單。法官和雙方律師將根據這些調查內容對候選人進行篩選。法官也可以直接詢問候選人,例如詢問候選人是否有什麼因素會影響他(她)作出公正的裁決等等。
法官會將不符合法定條件的人從陪審員候選人中剔除。例如:非美國公民、有犯罪前科、沒有選舉權等等。列入候選的人也可向法官提出不適合擔任本案陪審員的理由,請求不擔任陪審員,例如身患疾病等等。對這些理由都要求相應的證據加以證明,經法官同意可以退出。由於擔任陪審員是公民一項應盡的義務,所以法官不同意時,候選人不得擅自退出。根據調查,多數美國人是不願意擔任陪審員的,耽誤時間、影響工作、

⑵ 美國法庭上的陪審團是由哪些人組成的,他們評判有什麼依據

陪審團制被認為是美國法治民主化的重要標志。美國的陪審團有大陪審團和小陪審團之分。

1.大陪審團。大陪審團是決定刑事犯罪是否應提起公訴的陪審團。大陪審團一般由16至23人組成,任期有1個月、6個月或1年不等,但最長不得超過18個月。一個大陪審團在任期內可審查若干起案件。大陪審團只審查由檢察官提交的證據,在此過程中,被指控人沒有質疑證人和提供有利於自己的證據的權利。審查是秘密進行的,連被指控人的律師也不能出席。審查後決定是否需要繼續調查,是否批准由檢察官提出的刑事起訴書。

2.小陪審團。小陪審團是根據法律選出的,在司法審判中對事實做出判斷的陪審團。小陪審團由6至12人組成,從普通民眾中選出。在審判中,在法官的主持和指導下,從頭至尾聽取控辯雙方的證詞,查看雙方的證據,然後根據他們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常識以及法官所提供的法律條文,對被告人作出有罪或無罪的判決。陪審團與法官各司其職,各盡其責。陪審團認定案件事實,法官根據陪審團認定的事實適用法律,即陪審團負責裁定被告人是否有罪,法官則負責在陪審團認定有罪的基礎上判處刑罰。

3.陪審團組成人員的挑選。挑選陪審團組成人員的程序比較繁瑣。首先由法官的助手從當地的選民登記手冊中隨機抽出候選人名單,法官根據案件的情況確定候選陪審團組成人員人數。這些人被選出來以後,法庭向每個人發出通知,讓他們在某一天到法庭報到,接受篩選。我們在法院觀摩了法庭篩選陪審團組成人員的過程。那次審理的案件是一起妨害公務案,候選的大約有40多人,要從中篩選出12名陪審員,組成陪審團。一名法官主持篩選,他隨機從這些候選的陪審員中選出12名,檢察官和被告人的律師輪流向他們提問,以判斷他們與本案是否有利害關系,是否存在偏見,是否能勝任陪審員的工作。這次篩選,由於檢察官和律師都沒有對候選的陪審員進行排除,所以進行的很快,不到一小時就結束了。如果檢察官和律師通過提問,認為某個候選的陪審員存有偏見,不能公正審判,可以要求法庭將這個候選的陪審員予以排除。通過這種篩選方式,將12名陪審員選出,組成審理本案的陪審團。陪審團的工作是強制性的、義務性的,不拿任何報酬。法庭只給他們提供必要的生活及交通保障。陪審員選定以後,為保證被告人得到公正的審判,防止外界的干擾和影響,必要時可以實行封閉隔離。

陪審團做出的裁判必須全體一致通過,但一些州也規定只要絕大多數通過即可。如果陪審團成員為12人,必須有10人以上同意;如果陪審團成員為6人,則必須有5人一致通過。但對死刑案件,現保留死刑的各州都規定必須陪審團全體一致通過。一般情況下,陪審團經過討論,都會達成一致意見。如果經過充分討論,陪審團成員不能達成共識,從程序上講,則由法官宣布解散該陪審團,然後再重新組織陪審團進行審理。

美國實行陪審團制度的目標,是將社會監督制度引入司法審判實踐,實現司法民主和司法公正。從發展趨勢上看,雖然美國司法界和公眾對陪審團制的存廢意見不一,但我們感覺到陪審團制在今後較長時期內還將會繼續存在下去。

作出裁判的依據為憲法和判例

⑶ 美國的陪審團司法制度

美國的陪審團是在公民里隨即抽選12位公民組成的,權力相當於我們這里的法官。在英美法系的審判程序里,法官的權力沒有大陸法系大,最終裁決結果要靠陪審團內部投票決定。

以上是我的理解和簡單的陳述,下面是載自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張衛平老師的詳細解析:

在美國,刑事案件的審理和部分民事案件(主要是民事侵權案件)都有可能使用陪審團。而在英國及英聯邦國家,民事案件基本不再使用陪審團。眾所周知,陪審團的基本作用是認定案件事實。在有陪審團的訴訟中,法官不認定事實,法官的基本作用是控制訴訟程序,根據陪審團認定的事實適用法律。

對於需要陪審團審理的案件,第一步就是挑選陪審員,組成陪審團。陪審員的產生往往十分復雜,陪審員的挑選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陪審員的挑選是在審理法官的主持下進行的。法官的助手從當地的選民登記手冊中隨機抽出候選人名單。法官根據案件的情況確定最初陪審員候選人數,有時候選人數可多達二三百人。

陪審員的挑選是公開進行的。挑選時,法官和雙方的律師都應在法庭現場。法官在開始篩選候選人時,要向候選人簡單介紹案情。經法官同意,其他人可以在法庭內旁聽。陪審的候選人通過抽簽確定在法庭中的座位編號。陪審的候選人的編號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挑選陪審員時是按照編號順序進行的。確定編號,候選人按照編號坐定後,就要按照法官助手的指示,在法官助手的幫助下填寫調查表。具體案件不同,調查表所要調查的問題也有所不同。在關於環境訴訟的案件中,調查表上就可能有「你對環境保護與工業發展如何看」、「你是否受到環境污染的侵害」等;在關於煙草訴訟的案件中,調查表上也許會有「你吸煙嗎」、「你的好友中有無患與吸煙有關的疾病」等;在有關艾滋病的訴訟中,調查表上可能就有「你對同性戀如何看」這樣的問題。調查表還會涉及候選人與本案律師的關系問題,例如是否認識其中哪位律師,是否委託其中哪位律師等等。候選人與證人的關系也是所要調查的重要問題。調查表將列出以後訴訟中將出庭的證人名單。法官和雙方律師將根據這些調查內容對候選人進行篩選。法官也可以直接詢問候選人,例如詢問候選人是否有什麼因素會影響他(她)作出公正的裁決等等。

法官會將不符合法定條件的人從陪審員候選人中剔除。例如:非美國公民、有犯罪前科、沒有選舉權等等。列入候選的人也可向法官提出不適合擔任本案陪審員的理由,請求不擔任陪審員,例如身患疾病等等。對這些理由都要求相應的證據加以證明,經法官同意可以退出。由於擔任陪審員是公民一項應盡的義務,所以法官不同意時,候選人不得擅自退出。根據調查,多數美國人是不願意擔任陪審員的,耽誤時間、影響工作、生活是主要原因。盡管作為陪審員也有補貼,但數額很少,一般在8至15美元左右。

法官將不符合條件的候選人剔除後,接下來的程序就是由雙方的律師對候選人進行篩選。一方律師可以對按編號提出的候選人根據自己的需要予以否決或保留。一般的案件,一方律師行使否決權的次數不能超過四五次,但對於特殊的案件,也可能6次、7次,多的可達10次,否決權行使的多少由法官決定。陪審團的組成往往就決定了案件的勝敗。在著名的羅德尼金訴洛杉磯警察一案中,初審時就由於組成了有利於被告的陪審團,而導致控訴方敗訴。但篩選的原則很簡單,即將不利於自己當事人一方的候選人剔除。對提出來的候選人,雙方律師都要對該候選人的情況進行認真的分析。雙方律師可以對候選人提出問題,根據候選人回答的內容來判斷是否行使否決權。律師設計什麼樣的問題,是一門技術性相當強的學問。但律師不得直接提出「候選人如何看待本案」這樣的問題。法官對律師提出的問題要把關,問題不妥時,可以加以否決。如果雙方的否決權都使用完,仍沒有達到陪審團的數量要求——12名陪審員時,就只能按編號由法官確定。陪審團確定之後,為了防止意外,還需要有幾名候補的陪審員。一旦陪審員因病或其他原因不能行使陪審權時,就可以由候補陪審員代替。陪審員將佩戴特製的陪審員徽章。各州的陪審員徽章各有不同,大多是圓形的,只是顏色有差異,有的州是黃色的,有的州是紅白二色的。

在正式開庭審理之前,法官將注意事項詳細地以書面形式告知陪審員。告知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例如:不得與任何人討論參加陪審的案件(包括其他陪審員)、未經批准不得擅自離開法庭、未經同意不得使用電話、其他人與陪審員非法接觸的要及時報告法官、不能閱讀關於本案的報紙等等。一般情況下,陪審員也不能單獨與法官會面交談。如果要與法官會談,也必須有雙方當事人的律師在場。法官要求陪審員注意的事項有時多達幾十項。每個陪審員在閱讀完這些文件後簽上自己的名字,表示自己已經了解了這些注意事項。陪審團有一個協調和組織者,此人也可稱為陪審團的「團長」。陪審團的團長由全體陪審員選舉產生。

在某些重大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的審理中,法官可以根據情況將陪審團與外界隔離開來,以避免陪審員受到外界的干擾。將陪審團隔離的情形是很少發生的。被隔離的陪審員通常住在指定的酒店,有警衛看守,未經法官許可,陪審員不得擅自離開住處。在隔離期間,陪審員不能看報、看電視等,以防受外界影響。著名的辛普森案件的審理,其陪審團就是與外界隔離的。國外開庭審理案件一般都是連續審判,從開庭起一直到作出裁決,除法定休息以外,不得中斷。

在開庭審理中,法官會不斷地給陪審團發出各種指示。例如:指出哪些證據屬於違法證據,不具有證據效力,指示陪審團在認定事實不能採用該證據,如果陪審團採納了該證據,則該陪審團作出的裁決就是無效的。

為了使陪審團能公正地作出裁決,任何賄賂陪審員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陪審員也必須遵守相應的法律規定,嚴重者將受到刑事制裁。

美國的法庭審理實行交叉詢問制,即法官和陪審團都不能直接詢問案件的證人,只能由雙方當事人的律師詢問。律師對自己一方提出的證人的詢問叫做主詢問,對對方的證人的詢問稱之為反詢問。陪審團是通過雙方律師對證人的詢問來了解案件事實的,法官則控制著雙方律師的交叉詢問。法官與律師討論案件中的程序事項時,陪審員也不能參與,因為陪審團不能裁決程序事項。

當雙方的證人都出庭作證後,法官就可以要求陪審團對案件進行討論並作出裁決。陪審員根據原告的請求初步形成一項裁決意見,然後交陪審員們投票表決。一般的民事和刑事案件要求裁決的投票結果達到9票以上。指控謀殺成立的案件則要求一致通過,全票同意。投票時,要求12名陪審員都要投票。當然歷史上也曾有過訴訟中1名陪審員缺席,11名陪審員投票仍然有效的情形。一般的案件如果不能就原告的請求是否成立達到9票以上時,就需要陪審團重新審議,直至形成多數裁決意見。陪審團是如何認定事實以及如何形成裁決的過程都是絕對保密的,即使在案件判決生效後,陪審員將案件的討論過程透露出去也將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民事賠償案件的審理中,陪審團同樣只能在原告所要求的數額范圍內作出裁決,不能超出原告請求的數額。這一點與大陸法系中的辯論原則的精神相同。在開庭前,法官將告知當事人及雙方律師和陪審團將在下次開庭時宣布裁決結果。開庭時,法官將詢問陪審團團長是否形成裁決意見。如果形成裁決意見,團長將宣布裁決及投票結果。在陪審團團長宣讀裁決結果後,法官還將一一詢問各位陪審員的意見,是同意,還是反對。如果這時有陪審員反對,使反對票超過4票時,裁決就將無效,陪審團就要重新審議。
陪審制度是美國法治和美國訴訟制度的組成部分,反映了美國訴訟制度的特性。陪審制度的國民參與性是美國訴訟制度最具誘惑之處,充分體現了美國法治的民主化。陪審制的存在也就成了其他具有美國特色的制度存在的基礎和前提,如交叉詢問制度、律師制度,甚至影響了美國的法學教育體制和方法。陪審制的魅力傾倒了許多大陸法國家,加之美國文化的強勢,使一些大陸法國家試圖移植引進,但最終都沒有成功。在我國,同樣有不少人鍾情陪審制度,為它的絢麗光彩所折腰。但我們應當注意到,陪審制度是美國特殊歷史的產物,有著特殊的一般社會文化和法文化的背景,尤其是陪審制度是一種成本很高的制度。像我們這樣的國家是很難享受的,僅挑選陪審員就要耗去幾天的時間。在獨特的法意識的背景之下,陪審團的意志就是人民的意志,就是上帝,絕不能夠質疑陪審團對事實認定的公正性,陪審團的裁決是不容置疑的。基於我國的法意識背景,在這一點上恐怕是很難為社會所接受的。實際上,因陪審員的知識背景、生活背景、認識方法、種族意識等等方面的差異,不同的陪審團就會產生不同的裁決結果。陪審制度更體現了一種規則的游戲性。陪審制的存廢改的問題也一直是美國人所議論的問題。我們切不可為陪審制羞花之貌而障眼。正如美國人所言,至少陪審制的問題與它的好處一樣多。盡管俄羅斯新憲法規定了在刑事訴訟中實行陪審制,並將於2003年在俄聯邦范圍內實施,但在試行中已經面臨著諸多問題。況且,俄羅斯引進陪審制也有其特殊的政治歷史背景。

⑷ 在美國,法官可以否決陪審團的裁決結果嗎

我無精力考察其它普通法國家的情況,但是至少在美國,法官是有這種權力的——英回語上可見the judge set aside the verdict of the jury(JNOV). 但是答法官這么做需要冒很大風險,同時具有相當多的限制(包括什麼類型的案件可以用,哪些州的程序法規定可以等)。因此這個問題,無論簡單的回答是還是否,都是很危險的。常見的情況是,在陪審團作出裁決後,敗訴一方可以提出請求法官推翻陪審團裁決的動議(motion to set aside the jury's verdict);粗糙而言,法官推翻陪審團裁決的情況有:陪審團成員對案件存在明顯的偏見;陪審團的裁決明顯與證據相悖;陪審團的裁決基於純粹的激情而作出等。只能考察到這個程度,再深入就要翻閱各種程序法規定了,精力有限,見諒。


⑸ 誰能告訴我美國的法庭已經有法官了還要陪審團干什麼

法官和陪審團做的事情是不一樣的,陪審團是對事實進行認定也就是通過版法庭的庭早來確定所指權控的罪名是不是成立.而法官則是適用法律.舉個例子,如果是有人被指證犯了殺人罪,那麼陪審團則是確定法庭辯論結束後是不是說被告有了殺人的行為,如果認為是沒有這一行為的話法官就真接宣布把他放了就行了,但如果陪審團認為他有這個行為也就是有罪,則應該由法官來根據犯罪方法,地點認錯態度等來確定應該給他做什麼樣的判決判決多少年等.

⑹ 美國法庭上陪審團的職責和作用

職能是絕對被告方有罪無罪,一般為3到7人(單數),極少為11人,採取少數服從多數的方式。

⑺ 在美國陪審團權力比法官權力大嗎

陪審團只管認定事實。怎麼判是法官的事。

這個制度的形成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最終確定下來也十分復雜。
從表面上來看,似乎只要是案發地法院的管區之內,年滿十八歲以上的美國公民,都可以當陪審員,但實際上並非那麼簡單。
首先是與案子有關的人員,包括與原告或被告有關聯的人不得入選。初選陪審團時,法官為了公正,使建立的陪審團能夠真正代表最普遍意義上的人民,他的選擇會從選舉站的投票名單或者電話號碼本上隨機選擇。曾經轟動一時的辛普森一案,陪審團的初選共選出了三百零四名候選人,這是因為初選之後,還有一次嚴格的篩選,主要是剔除一些由於環境和經歷所造成的有心理傾向的候選人,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公正判斷。
除了法官的審查,陪審員候選人還要接受辯方律師和檢方的審查,他們對陪審員候選人都有否決權。另外,雙方的律師團都只有否決權,任何一名入選的陪審員都必須同時得到雙方的認可。
最終所需要的只是12名陪審員和12名候補陪審員。自始至終,候補陪審員是和正式的陪審員一起參加法庭的審理活動的。每當一名陪審員因故離開,就有一名候補的頂上。一旦候補的全部頂完,再有人必須退出的話,審判就可能由於陪審團的人數不足而宣告失敗,一切都要重新開始。
一般的案子,陪審員通常是可以回家的。但是,如果案子引起轟動,就必須隔離他們。這樣,他們所得到的全部信息,就是法庭上被允許呈堂的證據,在判斷時不會受到新聞界的推測和不合法證據的影響。自從陪審員宣誓就任之後,他們所能知道的信息遠遠少於一般的公眾。他們被允許知道的東西只限於法官判定可以讓他們聽到和看到的東西。陪審員不可以看報紙,不可以看電視新聞,所以那些庭外發生的事情,比如辯護律師舉行的記者招待會,被害者家屬的聲明等等,他們都一無所知。
陪審員在這一段時間里,上食品店買吃的,都有法警跟著,以保證他們不與外界接觸。在整個案子結束並移交給他們決定之前,陪審員不可以互相交流和討論案情。總之,一切都為了使他們不受到各界的情緒和非證據的影響,以維持公正的判決。可以說,在這一段時間里,陪審員的自由度比該案的嫌疑犯還要小。
對美國的陪審團制度,爭議也很多。它在美國的司法制度中看上去是最薄弱的一個環節。陪審員隨機抽樣,來的人五花八門,人種膚色各異,有業無業不論,知識文化不論。在美國,最強大的就是法律隊伍了,為什麼偏偏要找一幫「外行」來做「法官之上的法官」呢?在美國,所有理解贊同這個制度的人,從來不認為它是一個完美的制度,只是找不到一個比它更好的制度罷了。這正像美國人有時候開玩笑的說法:如果你不把陪審團制度和其它國家的制度相比的話,它真是糟透了。美國的第三任總統傑斐遜就認為,陪審團制度在維護民主所起的作用上,比選舉權還要重要。
固然,陪審團制度是有明顯的弱點,所有的「法治」都會有「人治」的困惑,最初的立法、審理、最終的判定,都有「人」的參與。陪審團制度設計立論認為,如果一切是清清楚楚、一目瞭然的話,一般常人的智力就足以判斷。美國人之所以堅持用陪審團制度,就是因為陪審員是最不受任何人操縱控制的。
陪審員獨立於政府之外,獨立於司法系統之外,獨立於任何政治勢力之外。他們的判斷,就是一般民眾放在法律對陪審團的規定之下都會做出的判斷。他們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法庭為他們保密,使他們沒有心理負擔。他們只要自己不想出頭露面,可以永遠不被周圍的人知道自己的角色。當然,這有一個基本條件,就是這個社會是自由的,普通民眾是不受任何控制的。

⑻ 美國陪審員與法官之間有監督關系嗎

沒有,是合作關系。幫助審判

⑼ 請問美國大陪審團是怎樣組成的,在審判中與法官是什麼關系

陪審團的基本作用是認定案件事實。在有陪審團的訴訟中,法官不認定事實,法官的基本作用是控制訴訟程序,根據陪審團認定的事實適用法律。

陪審員是由電腦從一個由符合條件的人組成的「後備軍」里隨機抽中的,跟彩票一樣。當陪審員與選舉不同的是: 選舉是自願的,願不願投票悉聽尊便。但當陪審員是義務,一旦抽中,除非特殊情況(需提出證明),沒跑。你休想「矇混過關」,否則以違法論處,違者將受到從罰款到被起訴的懲罰。

被抽中當大陪審員的機率比審判陪審員低。當一次大陪審員要當四個星期。

大陪審團是專聽刑事案的。所有刑事案件在進入審判之前得先到大陪審團聽證。 某人控告某人涉嫌刑事犯罪, 檢察官認為可以立案,即收集各種證據。 但是,檢察官不能決定該案件證據是否足夠進入審判,這個決定必須由大陪審團做出。大陪審團由23人組成,其中包括正負「頭人」和兩位自願擔任的書記。 聽證時必須有至少16人在場,聽完後必須12人投票通過。如果通過,該人即被正式起訴, 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她有罪。如果案件進入審判,則由另一個陪審團—12人組成的審判陪審團—在聽完雙方律師的辯論後,決定該人被控的罪名是否成立。也就是說,一個犯罪嫌疑人要經過兩個陪審團, 共35人的聽證才能被定罪。而民事案件則不必經過大陪審團這道程序。

⑽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是法官挑選公民來當陪審團,這樣好像不太公平

陪審員的挑選是有嚴格程序的。
首先是與案子有關的人員,包括與原告或被告有關聯的人不得入選。初選陪審團時,法官為了公正,使建立的陪審團能夠真正代表最普遍意義上的人民,他的選擇會從選舉站的投票名單或者電話號碼本上隨機選擇。初選之後,還有一次嚴格的篩選,主要是剔除一些由於環境和經歷所造成的有心理傾向的候選人,避免可能造成的不公正判斷。
除了法官的審查,陪審員候選人還要接受辯方律師和檢方的審查,他們對陪審員候選人都有否決權。另外,雙方的律師團都只有否決權,任何一名入選的陪審員都必須同時得到雙方的認可。
最終所需要的只是12名陪審員和12名候補陪審員。自始至終,候補陪審員是和正式的陪審員一起參加法庭的審理活動的。每當一名陪審員因故離開,就有一名候補的頂上。一旦候補的全部頂完,再有人必須退出的話,審判就可能由於陪審團的人數不足而宣告失敗,一切都要重新開始。
陪審員所得到的全部信息,就是法庭上被允許呈堂的證據,在判斷時不會受到新聞界的推測和不合法證據的影響。自從陪審員宣誓就任之後,他們所能知道的信息遠遠少於一般的公眾。他們被允許知道的東西只限於法官判定可以讓他們聽到和看到的東西。陪審員不可以看報紙,不可以看電視新聞,所以那些庭外發生的事情,比如辯護律師舉行的記者招待會,被害者家屬的聲明等等,他們都一無所知。
陪審員在這一段時間里,上食品店買吃的,都有法警跟著,以保證他們不與外界接觸。在整個案子結束並移交給他們決定之前,陪審員不可以互相交流和討論案情。總之,一切都為了使他們不受到各界的情緒和非證據的影響,以維持公正的判決。可以說,在這一段時間里,陪審員的自由度比該案的嫌疑犯還要小。
對美國的陪審團制度,爭議也很多。它在美國的司法制度中看上去是最薄弱的一個環節。陪審員隨機抽樣,來的人五花八門,人種膚色各異,有業無業不論,知識文化不論。在美國,最強大的就是法律隊伍了,為什麼偏偏要找一幫「外行」來做「法官之上的法官」呢?在美國,所有理解贊同這個制度的人,從來不認為它是一個完美的制度,只是找不到一個比它更好的制度罷了。這正像美國人有時候開玩笑的說法:如果你不把陪審團制度和其它國家的制度相比的話,它真是糟透了。美國的第三任總統傑斐遜就認為,陪審團制度在維護民主所起的作用上,比選舉權還要重要。
固然,陪審團制度是有明顯的弱點,所有的「法治」都會有「人治」的困惑,最初的立法、審理、最終的判定,都有「人」的參與。陪審團制度設計立論認為,如果一切是清清楚楚、一目瞭然的話,一般常人的智力就足以判斷。美國人之所以堅持用陪審團制度,就是因為陪審員是最不受任何人操縱控制的。 陪審員獨立於政府之外,獨立於司法系統之外,獨立於任何政治勢力之外。他們的判斷,就是一般民眾放在法律對陪審團的規定之下都會做出的判斷。他們召之即來揮之即去,法庭為他們保密,使他們沒有心理負擔。他們只要自己不想出頭露面,可以永遠不被周圍的人知道自己的角色。當然,這有一個基本條件,就是這個社會是自由的,普通民眾是不受任何控制的。

熱點內容
法院仲和 發布:2025-08-24 19:04:01 瀏覽:473
2013河北政法幹警民法真題 發布:2025-08-24 19:02:58 瀏覽:135
口頭保證的錄音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24 19:01:27 瀏覽:898
建築工程行政法規 發布:2025-08-24 19:01:26 瀏覽:54
西城區人民法院執行庭 發布:2025-08-24 19:00:25 瀏覽:400
學術道德內容包括 發布:2025-08-24 18:55:30 瀏覽:562
工資協商法 發布:2025-08-24 18:55:30 瀏覽:832
刑法張宇琛幾歲了 發布:2025-08-24 18:49:54 瀏覽:722
行政法制外部監督指 發布:2025-08-24 18:47:23 瀏覽:896
機動車管理法規 發布:2025-08-24 18:29:31 瀏覽: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