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掮客
法官與律師都是司法工作的從業人員,是國家法治建設的兩支隊伍,盡管他們工作的內容不同,但工作的目標是一致的。近年來,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入,律師已從國家公職人員序列中退出,市場化的經營運作,使律師不得不為自已生計而採用各種各樣的競爭手段。法官成了律師拉攏、腐蝕的對象,乃至於少數法官甚至成了他們挖空心思進行誣告、陷害的犧牲品。從最高法院,到基層各級人民法院,都相繼出台和制定了規范法官與律師關系的規定。不難看出,這些規定和措施的初衷是好的,對阻斷法官與律師的不良交往具有積極意義。但也應看到, 少數法院在規范法官與律師關系的同時,矯枉過正,把一些應該正常交往的同志關系、同學關系、親友、戰友關系都規定在禁止之列。
律師與法官之間種種不正常關系是客觀存在的。究其原因,律師與法官的看法各執一詞。大部分律師認為,這都是無奈的選擇,有些律師請客送禮並非為謀取非法利益,只是希望法官能夠依法辦案、公正審案、盡快結案。律師的不正常行為是被法官、被社會環境逼出來的。而一些法官卻認為,這樣的律師不讀書、不學習、不鑽研業務,欺騙當事人,充當掮客,這是投懷送抱,拉人下水。兩種說法各執一詞,貌似有理,但均為表面現象,並各有偏頗和片面。綜合客觀地分析,之所以產生這些不正常關系,則有其更深刻的社會原因。
1、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
「朝里有人好做官」、「衙門有人好辦事」,這是中國幾千年「人情社會」封建傳統思想的真實寫照。這種觀念至今依然固執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法官與律師的關系自然難以擺脫這種影響。
2、司法獨立在現實中遭遇尷尬。
「依法治國」作為憲法原則寫進我國憲法。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是司法獨立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現實中,一些政府領導卻把法院看做是政府的職能機關,法院與法官也無法擺脫在人、財、物上對政府的依賴。面對政府對具體案件審判的干涉,法官更是處於無奈之中。司法不獨立現象的存在,導致當事人或者律師去分析、挖掘、利用能夠影響法官裁判的各種社會因素。使法官與律師原本正常的關系變得不正常。
3、法官較低生活待遇,讓法官難守清規。
法官是人不是神。法官也食人間煙火,也有妻兒老小,也要供孩子上學,也要購車買房。但面對這些高額的消費支出,法官的低收入讓其捉襟見肘。面對物慾橫流的現實、商品經濟的熏風,一些法官心態難免失衡,難守清規。手中的審判權成了謀取私利的工具,「訴訟掮客」也就有了用武之地。法官與律師的不正常關系,從某個角度上可以理解,但絕不允許。既然選擇了法官職業,就應當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規戒律。
在當今我國司法實踐中,面對已出現了法官與律師相互關系不規范的問題。例如,一些案件當事人及其委託的律師,為了尋求有利於對自己一方的裁判結果,違法對法官進行拉攏、賄賂、腐蝕;也有少數法官利用手中的審判權力,貪贓枉法、徇私舞弊,辦「關系案」、「人情案」和「金錢案」;也有少數法官與律師相互串通,利用各自的職業優勢,形成了經濟利益共同體,違反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損害當事人的利益等等。這種現象已成為社會生活中議論的熱點和關注的焦點,人民群眾對此也是深惡痛絕的。這種現象的存在,直接導致了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司法權威產生懷疑,敗壞了法官和律師的公眾形象,嚴重地影響了司法公正,損害了司法權威,有的已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已引起了中央高層的關注。
針對當今我國司法實踐中,法官和律師存在這種不適當關系的實際情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解決:
1、加強自身修養,樹立法官職業的崇高感和自豪感。美國法學家亨利?梅利曼對普通法系國家法官職業這樣說過,「生活在普通法系國家中的人們,對於法官是熟悉的。在我們看來,法官是有修養的偉人,甚至是有父親般的慈嚴。
普通法系中有許多偉大的名字屬於法官。普通法系的最初創建、形成和發展,正是出自他們的貢獻。」英美法系國家法官的崇高地位,也不是一夜鑄就的,而是一代又一代法官不懈努力的結果。大陸法系的法官,尤其是現代中國的法官(人民的公僕、機關的職員)的地位與英美法系的法官雖不可同日而語,但我們也應有一個崇高的奮斗目標,並為了這個目標而培養自己獨立、中立、誠信的法官人格,並以自己獨特的人格和獨特的法律文化來詮釋自己的價值理念:人類社會離不開醫生和法官,醫生為人類治病,法官為社會治病。對於法官職業,只有有崇高感,才會有使命感,只有有自豪感,才會去珍惜。
2、對自己和家人負責,樹立反對司法腐敗是對自己及家人平安、幸福的有效保障的思想。反腐敗問題年年喊,但收效不大,前車之鑒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視,沒有引起多大的關注,總認為事不關己。原因是什麼?其中的一條就是倡導者沒有在成效上下功夫,講大道理多,沒提起大家的興趣,大家都彷彿置身事外,不是反腐敗的主體。我認為這個問題,從小道理講起,從自身的利益說起,成效可能會好一些。人非聖賢,走錯路是很有可能的,一旦你走錯了路,受害的不是自己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跟著受牽連,你的家人永遠抬不起頭,甚至失去唯一的生活來源和精神支柱,妻兒孤苦伶仃,老人晚景悲涼,親戚朋友說不起話。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這個錯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面對誘惑的候只要稍加聯想,後果就會出現在腦海。失去自由,失去一切的風險是不值得冒的。我們都辦過案件,同被告打過交道,有多少人是因一時的僥幸而釀成千古恨,有多少人在我們面前悔恨交加。如果不守住最後一道防線,說不定有一天懺悔的就是自己。稍有不慎,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3、自覺擺正與律師的工作關系,尊重律師的勞動,樹立公正的形象。法官工作時沒有朋友,面對的只是當事人,律師只是當事人的代言人,律師的職責法律有明文規定,擺正與律師的關系就是嚴格依法辦事,不逾越「隔離帶」,不碰撞「高壓錢」,常念「緊箍咒」,自守本份,與律師的交往以工作關系為限。
4、謹慎吃請,處理好同學、朋友、親戚與律師之間的關系。中國人講求民以食為天,而且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吃請的事少不了,法官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吃請也免不了。但吃請一定要看對象,一定不能吃當事人的,即使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請了,也要及時表明態度,消除影響。
5、自覺抵制各種誘惑,規范八小時之外的行為。我國正處於變革時期,社會心態相對浮躁,各種利益格局也在不斷地調整之中,法官工資待遇不高,各種誘惑肯定不少。面對誘惑,頭腦一定要清醒,非份之財不要想,意外之財不要伸手。我們要以自己出色的工作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社會發展了,我們的待遇自然會提高。抵制誘惑也好,規范8小時之外的行為也好,關鍵要靠自律,自己把握好自己,自己管理好自己。當你獨自一人的時候要把周圍想像為到處都是盯著你的目光,到處都有警繩。事實證明,世界上沒有別人發現不了的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Ⅱ 什麼是司法掮客
掮客: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指替人介紹買賣,從中賺取傭金的人。引申意思也指市場上專的中間商人,屬或者借指投機的政客。
通俗理解,就是拉皮條的
司法掮客:就是給法官和有訴求的當事人拉皮條的,介紹他們認識,可能還會收取當事人一部分好處,這樣說能理解嗎?
Ⅲ 法律掮客的出現原因
「訴訟掮客」這一群體出現的原因主要是:
中國特色的「人情社會」為「訴訟掮專客」提供了市場屬
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化解矛盾總喜歡找熟人,托關系。不少當事人在官司一進法院,首先想到的不是心平氣和地接受法官的調解,而是轉彎繞角托熟人,想方設法花錢找關系,試圖通過關系網影響訴訟結果。當事人或當事人親屬這種走後門、找關系的心理一定程度上為為「訴訟掮客」們的存在提供了市場。
少數法官行為不檢點和當事人不懂訴訟風險為「訴訟掮客」提供了可乘之機
一方面一些法官不注意檢點自己的行為,違反規定與當事人或律師走得太近,給當事人造成合理懷疑,也給「訴訟掮客」們授以話柄。另一方面由於部分當事人的法律素養較低,不懂訴訟的風險,不辨真假就相信「訴訟掮客」的謊言。
制度的缺失為「訴訟掮客」提供了監督盲區
由於我國的訴訟法律法規對委託代理人資格的審查、限制規定不夠嚴格,除了律師等專業人士依法代理案件以外,也給一些「鑽空子」的「訴訟掮客」冒充當事人的親屬、朋友參加訴訟活動有可乘之機。
Ⅳ 法律掮客的手段方法
近年來,各地訴訟活動中出現了一類新的訴訟參與群體,即「陪訴」,又稱「訴訟掮版客」。他們四權處尋找糾紛線索,一旦發現便惡意把矛盾擴大化,然後吹噓自己與某領導、某法官關系好,熟悉司法程序,能化險為夷「搞定」案件,包贏不輸,纏著當事人提起訴訟。為了獲得參與訴訟資格,他們想方設法與當事人靠近乎,硬生生地造出一種「親屬」關系來,陪同當事人參與訴訟活動。訴訟過程中又常常以「打點法官」、「疏通關系」為由,向當事人索要財物,實際上是為自己牟利。
Ⅳ 不許法官和律師結婚的後果究竟有多嚴重
法官與律師都是司法工作的從業人員,是國家法治建設的兩支隊伍,盡管他們工作的內容不同,但工作的目標是一致的。近年來,隨著司法改革的深入,律師已從國家公職人員序列中退出,市場化的經營運作,使律師不得不為自已生計而採用各種各樣的競爭手段。法官成了律師拉攏、腐蝕的對象,乃至於少數法官甚至成了他們挖空心思進行誣告、陷害的犧牲品。從最高法院,到基層各級人民法院,都相繼出台和制定了規范法官與律師關系的規定。不難看出,這些規定和措施的初衷是好的,對阻斷法官與律師的不良交往具有積極意義。但也應看到, 少數法院在規范法官與律師關系的同時,矯枉過正,把一些應該正常交往的同志關系、同學關系、親友、戰友關系都規定在禁止之列。
律師與法官之間種種不正常關系是客觀存在的。究其原因,律師與法官的看法各執一詞。大部分律師認為,這都是無奈的選擇,有些律師請客送禮並非為謀取非法利益,只是希望法官能夠依法辦案、公正審案、盡快結案。律師的不正常行為是被法官、被社會環境逼出來的。而一些法官卻認為,這樣的律師不讀書、不學習、不鑽研業務,欺騙當事人,充當掮客,這是投懷送抱,拉人下水。兩種說法各執一詞,貌似有理,但均為表面現象,並各有偏頗和片面。綜合客觀地分析,之所以產生這些不正常關系,則有其更深刻的社會原因。
1、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
「朝里有人好做官」、「衙門有人好辦事」,這是中國幾千年「人情社會」封建傳統思想的真實寫照。這種觀念至今依然固執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法官與律師的關系自然難以擺脫這種影響。
2、司法獨立在現實中遭遇尷尬。
「依法治國」作為憲法原則寫進我國憲法。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這是司法獨立的基本要求。然而,在現實中,一些政府領導卻把法院看做是政府的職能機關,法院與法官也無法擺脫在人、財、物上對政府的依賴。面對政府對具體案件審判的干涉,法官更是處於無奈之中。司法不獨立現象的存在,導致當事人或者律師去分析、挖掘、利用能夠影響法官裁判的各種社會因素。使法官與律師原本正常的關系變得不正常。
3、法官較低生活待遇,讓法官難守清規。
法官是人不是神。法官也食人間煙火,也有妻兒老小,也要供孩子上學,也要購車買房。但面對這些高額的消費支出,法官的低收入讓其捉襟見肘。面對物慾橫流的現實、商品經濟的熏風,一些法官心態難免失衡,難守清規。手中的審判權成了謀取私利的工具,「訴訟掮客」也就有了用武之地。法官與律師的不正常關系,從某個角度上可以理解,但絕不允許。既然選擇了法官職業,就應當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規戒律。
在當今我國司法實踐中,面對已出現了法官與律師相互關系不規范的問題。例如,一些案件當事人及其委託的律師,為了尋求有利於對自己一方的裁判結果,違法對法官進行拉攏、賄賂、腐蝕;也有少數法官利用手中的審判權力,貪贓枉法、徇私舞弊,辦「關系案」、「人情案」和「金錢案」;也有少數法官與律師相互串通,利用各自的職業優勢,形成了經濟利益共同體,違反職業道德和執業紀律,損害當事人的利益等等。這種現象已成為社會生活中議論的熱點和關注的焦點,人民群眾對此也是深惡痛絕的。這種現象的存在,直接導致了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司法權威產生懷疑,敗壞了法官和律師的公眾形象,嚴重地影響了司法公正,損害了司法權威,有的已造成了極壞的社會影響,已引起了中央高層的關注。
針對當今我國司法實踐中,法官和律師存在這種不適當關系的實際情況,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解決:
1、加強自身修養,樹立法官職業的崇高感和自豪感。美國法學家亨利•梅利曼對普通法系國家法官職業這樣說過,「生活在普通法系國家中的人們,對於法官是熟悉的。在我們看來,法官是有修養的偉人,甚至是有父親般的慈嚴。
普通法系中有許多偉大的名字屬於法官。普通法系的最初創建、形成和發展,正是出自他們的貢獻。」英美法系國家法官的崇高地位,也不是一夜鑄就的,而是一代又一代法官不懈努力的結果。大陸法系的法官,尤其是現代中國的法官(人民的公僕、機關的職員)的地位與英美法系的法官雖不可同日而語,但我們也應有一個崇高的奮斗目標,並為了這個目標而培養自己獨立、中立、誠信的法官人格,並以自己獨特的人格和獨特的法律文化來詮釋自己的價值理念:人類社會離不開醫生和法官,醫生為人類治病,法官為社會治病。對於法官職業,只有有崇高感,才會有使命感,只有有自豪感,才會去珍惜。
2、對自己和家人負責,樹立反對司法腐敗是對自己及家人平安、幸福的有效保障的思想。反腐敗問題年年喊,但收效不大,前車之鑒並沒有引起多少人的重視,沒有引起多大的關注,總認為事不關己。原因是什麼?其中的一條就是倡導者沒有在成效上下功夫,講大道理多,沒提起大家的興趣,大家都彷彿置身事外,不是反腐敗的主體。我認為這個問題,從小道理講起,從自身的利益說起,成效可能會好一些。人非聖賢,走錯路是很有可能的,一旦你走錯了路,受害的不是自己一個人,而是一群人跟著受牽連,你的家人永遠抬不起頭,甚至失去唯一的生活來源和精神支柱,妻兒孤苦伶仃,老人晚景悲涼,親戚朋友說不起話。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這個錯誤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面對誘惑的候只要稍加聯想,後果就會出現在腦海。失去自由,失去一切的風險是不值得冒的。我們都辦過案件,同被告打過交道,有多少人是因一時的僥幸而釀成千古恨,有多少人在我們面前悔恨交加。如果不守住最後一道防線,說不定有一天懺悔的就是自己。稍有不慎,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3、自覺擺正與律師的工作關系,尊重律師的勞動,樹立公正的形象。法官工作時沒有朋友,面對的只是當事人,律師只是當事人的代言人,律師的職責法律有明文規定,擺正與律師的關系就是嚴格依法辦事,不逾越「隔離帶」,不碰撞「高壓錢」,常念「緊箍咒」,自守本份,與律師的交往以工作關系為限。
4、謹慎吃請,處理好同學、朋友、親戚與律師之間的關系。中國人講求民以食為天,而且中國是個人情社會,吃請的事少不了,法官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吃請也免不了。但吃請一定要看對象,一定不能吃當事人的,即使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請了,也要及時表明態度,消除影響。
5、自覺抵制各種誘惑,規范八小時之外的行為。我國正處於變革時期,社會心態相對浮躁,各種利益格局也在不斷地調整之中,法官工資待遇不高,各種誘惑肯定不少。面對誘惑,頭腦一定要清醒,非份之財不要想,意外之財不要伸手。我們要以自己出色的工作促進社會的穩定和發展,社會發展了,我們的待遇自然會提高。抵制誘惑也好,規范8小時之外的行為也好,關鍵要靠自律,自己把握好自己,自己管理好自己。當你獨自一人的時候要把周圍想像為到處都是盯著你的目光,到處都有警繩。事實證明,世界上沒有別人發現不了的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為!
Ⅵ 法律掮客的介紹
「法律掮客」又稱「司法掮客」「訴訟掮客」,是指企圖將黑手伸向政法機關、為他人內辦事、從中撈取錢財或謀容取其他利益的特定人群。但也有執業律師通過與少數腐敗法官建立起關系網,介紹那些希望通過非正常途徑獲得判決勝利的律師與他們關系網中的法官結交,並從介紹這一行為中牟利。
Ⅶ 律師和法官之間為什麼會有分歧
律師和法官之間為什麼會有分歧?他們分歧的緣由何在?到底會有哪些分歧?我們能否通過制度改革而力促分歧減少或趨無?面對程序違法的庭審,律師是配合審判還是控告違法?面對司法甘受權力染指,律師是舉報還是容忍?面對司法不成司法,司法背離公正主旨,律師只能痛心疾首還是奮起反抗?面對……..可以說,在任何一起律師和法官分歧的案件中,都難免觸碰權力的身影。或許在當下中國的司法生態中,權力已經左右了任何影響性案件的審判,但是,任何一起影響性案件的背後,雖說實為權力指導結果,但總會披上司法的外衣,畢竟,這還是一個將「依法治國」停留在口號階段的國度,司法多多少少會在形式上掩蓋權力染指的內幕。而貴陽的「黎慶洪」等人涉黑案便是其中一例。任我如何評析,也絲毫不會將此案簡單定為司法主導的錯案之一,而只能將其定性為權力指導背後的司法冤案典型。
關於律師和法官的職業關系——是沖突還是合作?是對話還是對抗?是交流還是交惡?是舉報還是容忍?是配合審判還是守護法律?是甘受權力指導還是勇於揭露司法內幕?是堅決保障被告人合法權益還是犧牲被告人部分利益以換取罪輕刑罰?是針對法官的違法行為一再視而不見還是針對法官的違法行徑勇於舉報?這是擺在很多律師面前的難題,也是令很多律師困惑的問題,更是讓諸多律師難以招架的課題。
在2012年1月10日貴陽的黎慶洪等人涉黑案審判中,先後有四位律師遭遇法官驅逐,且有十多位律師接連遭遇法官訓誡,瞬間,律師和法官的職業關系沖突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按說,律師和法官本是法律職業共同體上雙向互動的法律主體。他們的價值取向和追求應是力求查清案件事實,案件得以公正處理。而黎慶洪等人涉黑案特殊在法官向著檢察院和公安,法院是被逼上樑山的。於此,開庭前期,法官便期望律師配合法院審判,以便「圓滿」完成這場審判活動。但是,為什麼會有法官認為律師應當配合法院?在黎案中,這是因為法官認為自己審判案件宣告被告無罪的可能性幾乎沒有,而在罪行輕重上律師應該有所作為,不應「糾纏」於無罪辯護。但是,黎案恰恰是律師認為不構成犯罪,法官又不會判處無罪。這樣,便在律師和法官之間產生了分歧,但既然有分歧,那麼法官本應追求公正審判,以程序正義追求實體公正,但小河區法院卻一再固執地認為律師認為黎案做無罪辯護是「搗亂」,這樣,庭審期間的各類控訴和駁回控訴就容易導致兩者之間分歧漸趨火熱化,由此便產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
按說,法官本應感謝律師對案件事實和證據提出質疑和質證,以便自己更能查清案件事實,以此作做公正判決,也防止法官自己被檢方的選擇性控訴而蒙蔽,由此導致冤假錯案的釀成。但是,在黎案中,不乏法官和公、檢兩家同處一室,都在聯合對付律師。法官的查明案件事實,公正做出判決的職責喪失了,成了和公、檢兩家一樣的追訴犯罪。這樣,法官勢必會認為律師控訴庭審程序違法是在搗亂,由此便對律師產生後天的厭惡,那麼,懲戒和驅逐律師的惡性事件就勢必發生。
除此之外,我們還應探討,律師和法官本應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定位?法官審判案件要求律師配合有無法理依據?律師不予配合,法官是否可以懲戒或是驅逐律師?法官在庭審中的職責到底是什麼?律師的作用應該是什麼?兩者之間在案件審判上有無嚴重分歧?法官是否先入為主地認為審判案件律師做無罪辯護是無理取鬧?律師是否認為法官如果枉法裁判自己肯定要接連控訴程序違法?這些問題,都是釐清律師和法官之間分歧四起必須面對和回應的焦點。
而在我們的認知中,法官的職責在於庭審的兩造平衡中查明案件事實,依法作出公正裁決。在未裁決案件之前,法官不得偏方於任何一方,應該做到不偏不倚,居中裁判。審判案件不得甘受權力染指,獨立公正審判案件,憑借法律和良知對案件作出裁決。而法官的尊嚴也體現在自己能把握案件結果上,並非在權力的干涉中案件結果被他人定奪,自己充當權力靶子。法官審判案件既然不能偏向於任何一方,那麼當然不能要求律師配合法院審判,而應該要求律師依法辦案即可。
而律師的作用在於依法提出被告人無罪、罪輕的證據材料,以便利於法官查明案件事實,針對檢方指控的犯罪事實和提交的證據材料依法提出質證和對質,以便法官在控訴和辯方的對質中逐漸釐清案件事實,一步步接近事實真相,以此作出公正裁決。律師是法官查明案情的得力質疑者,是防止法官辦錯案的最佳阻止者。律師認為法官枉法裁判,理應提出控告,雖然控告不一定會得到回復,但程序性權利的行使卻不能放棄,哪怕有一絲的期望,律師都應拿出百分百的努力保證被告人合法權益不被侵犯。
但是,在控方和辯方地位不甚平等的一些案件中,法官無法左右庭審程序的公正審判,當程序正義無從保障時,律師能否控訴法官偏袒控方,並以此為由拒絕辯護?這也是我國司法實踐中時有發生的情況。以黎慶洪案為例,眾律師質疑小河區人民法院審級違法,此案不應當由小河區法院審理,而應當由貴陽市中院審理,於此,律師和法官之間便產生了第一個分歧,此分歧乃程序程序正義的先決條件,未有審級合法,何談實體公正,據此,眾律師紛紛控訴,但法官就是不予理會,因此,法官還給了幾位律師以懲戒。這向我們傳遞一個信號便是,法官違法之後如何還讓律師尊重法庭程序,一個違法的庭審談何力求實體的公正裁決。因為,法官首先應該以自己的職權保障庭審的程序公正,然後才能要求律師尊重庭審秩序,如果庭審的程序違法在先,律師的控訴便在於保障程序正義,而不是無理取鬧。而微博能否「直播」庭審的辯論亦在向外界宣示,法官期望庭審不受關注,自己能安心審判,而律師認為違法的庭審應該向世人公告,以便遏制違法的庭審繼續下去,這是黎慶洪等人涉黑案的第二個分歧。此分歧表面在於理解法條的偏差,實為聽從權力還是依據法律辦案。按照公開審判的原則,連同記者和外人都可以庭審的案件,緣何律師不能向外播發信息呢?如果,律師播發的信息有誇大或是誤導之嫌,法院完全可以予以懲戒,但是,律師微博「直播」的庭審信息只是記錄庭審概況,完全可以等同於庭審見聞,據此,本不應被限制,但小河區法院卻依然採取限制舉措。這樣的分歧產生,不是因為理念之差,而是司法受制於權力之後,總後怕被人抓住把柄。
再者,律師和法官之前的分歧,除了個別是因為對法律的理解偏差外,在我看來,更多集結於司法受制於權力,司法不成司法,司法背離公正本旨導致的「體制性羞辱」。由此,律師對司法的公正追求和法官受制於權力的司法不公導致兩者之間分歧漸多。而何以平息和調解律師與法官之間的分歧,恰當之處在於,司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司法,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案件結果可由法官決定,外界無從或是不得插手過問案件,那種「領導過問案件很正常」的說辭完全是司法甘受權力染指的罪證。當律師面對公正的司法審判時,何以會無端或是無故控告司法不公呢?當然,我們亦不排除個別律師主動通過關系疏通而尋找案子解決之道的其他途徑,但在多少律師看來,能遇見一位講法律、懂情理、會辦案的好法官,實乃辦案之幸。
最後,我們分析律師和法官之間的分歧,當然是寄望於在調和兩者之間分歧的同時,可以找到他們的共同價值取向和職業追求。他們站在同一法律起跑線上,一方主導案件結果,一方幫助當事人處理法律紛爭。其共同目的在於將案件事實查清,還當事人以公正結果。法官通過程序正義保證實體公正,律師通過程序性事務處理協助當事人達至案件公正結果。在兩造構架中,律師依法辦案,不得作出有悖於律師職業道德和紀律之事,並充分保證當事人合法權益,以此努力力促當事人利益最大化。而法官亦依法審判案件,不得偏向於任何一方,對每一方都本著公正之心,充分保證每一位當事人之合法權益,以此努力促使案件程序正義,並達至實體公正。這,才是正常的律師和法官關系之形態,雖有理想化之嫌,但卻是我們應予努力的方向;雖有超然之意,但卻是我們應予追求的理想形態之巔。
Ⅷ 高鵬律師與接縫警官出假筆錄,與法官掮客作假訴訟,怎麼沒人管
提供證據到律協舉報。
Ⅸ 法律掮客的專家建議
加強普法宣傳,提高當事人風險意識
法院在立案階段推行訴訟風險告知制度,使當事人在立案階段就能夠認識到案件審理、執行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正確地行使訴訟權利,理智地面對訴訟風險。廣泛開展普法宣傳進社區,進農村活動,使廣大民眾了解訴訟風險,讓「訴訟掮客」們無計可施。加大對典型事件處理的報道,既對「訴訟掮客」們形成強大威懾,又提醒教育當事人提防「訴訟掮客」。
加強隊伍管理,避免當事人合理懷疑
加強幹警作風建設,整頓工作紀律,規范庭審行為,妥善處理與當事人、律師的關系,嚴格執行最高院「五個嚴禁」規定,加大幹警違規違紀行為的查處力度,確保隊伍不出問題。抓好新聞宣傳工作,重點抓好本地宣傳,突出法院隊伍正面宣傳,大力推介優秀法官先進事跡,樹立人民法官清正廉明形象。
加大「訴訟掮客」查處力度
法院要和其它司法機關加強配合,對從事「訴訟掮客」活動的人,堅持露頭就打,形成「訴訟掮客」不敢為機制。在經濟上要給予嚴懲,讓「訴訟掮客」在經濟上占不到便宜。對情節嚴重,涉嫌詐騙犯罪的,要及時立案查處。對所有涉及此類犯罪的人要向社會公開名單,讓民眾知曉其犯罪伎倆,斷了「訴訟掮客」們的市場。
加大監管力度,消除「訴訟掮客」監管盲區
要進一步完善訴訟活動中公民代理的相關制度。法院要認真審查公民訴訟代理人的身份證明及其與當事人關系的相關材料,以確定公民代理人是否具有擔任代理人的資格,對「全權代理」的,一定要當事人和代理人到法院經主審法官確認後方可。同時要建立法院對公民訴訟代理實行告知制度,將委託公民代理人的法律後果告知當事人本人,提醒當事人防範「訴訟掮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