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中世紀法院

中世紀法院

發布時間: 2021-01-24 10:54:43

⑴ 請問,古時候怎麼稱呼法院

你起碼要說清楚在什麼時候,國外古代中世紀就叫法庭了,更早都是由行政長官組織的,國王室是最高法庭權威,還有宗教庭等多種法庭。
中國直至近代才有法院,古時候一般案件在縣衙門審理,可以逐級往上,直至刑部。

⑵ 簡述幾種中世紀具有典型意義的法律制度體系。

一、德國中世紀法律制度

公元843年, 法蘭克王國分裂,東部法蘭克逐漸演變為德意志王國。公元919年, 薩克森公爵一世創立了德意志封建王朝,開始了封建德國的歷史。自公元11世紀至12世紀以後,德國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封建領地,到13世紀,境內形成全面封建割據狀態。與這種分裂割據的社會政治、經濟環境相適應,德國在1871年統一前,始終以其法律的分散性和法律淵源的多樣性為主要特徵。中世紀德國法的發展可分三個階段。

(一)14世紀以前日耳曼法佔統治地位時期

1.這一時期, 德國主要沿用由法蘭克時代的日耳曼法演變而來的地方習慣法(邦法)。13世紀時,開始編纂習慣法法典,較為著名的有:

(1)《薩克森法典》

(2)《士瓦本法典》

2.14世紀前後,隨著城市的興起,開始出現城市法,它們都比較詳細地規定了有關商品貨幣關系的法規

(二)15世紀以後全盤繼受羅馬法時期

德國法對羅馬法的繼受早在13世紀即已開始。隨著商業的發展、城市的興起、 羅馬法的復興和注釋法學派的影響,這種繼受日漸廣泛。1495年帝國法院正式確認羅馬法為德國民法的有效淵源,各邦法院也加以正式援引,從而導致德國法對羅馬法的全盤繼受。

15世紀末葉,涌現了許多羅馬法學家,他們特別偏重對查士丁尼《學說匯纂》的注釋與研究,並且注重創造出了一些抽象的法的概念,因而被稱為「概念法學」或「潘德克頓法學」學派,他們根據《學說匯纂》 擬定法律的編纂體系,這對後來的德國立法有很大影響。

但是,德國對羅馬法的繼受並未完全排斥固有的日耳曼法。1532年德意志帝國中央議會以帝國名義頒布了《加洛林納法典》,這是一部刑法和刑事訴訟法典,共179條。它無次序地列舉了犯罪和對犯罪行為的各種懲罰,以刑罰異常殘酷為特色。它被作為範本予以推行,被多數邦國長期援用,在德國封建法的發展中具有重要影響,它反映了德國封建後期刑法的特點。

(三)18世紀末開始的法典編纂時期

許多邦進行了法典的編纂,巴伐利亞於1751年率先編纂了刑法典,之後,又制定了訴訟法典和民法典,其他各邦紛紛仿效。其中最有影響的是1794年的《普魯士邦法》,又稱《普魯士民法典》,它以大量篇幅確認和鞏固農奴制度、貴族特權、教會干預世俗法律事務的特權等,同時又宣布所有權是人的最重要和絕對的財產權,是全部法典的基礎。在1900年被《德國民法典》取代之前,它一直施行於普魯士。

二、英吉利王國法律制度的發展
在中世紀形成了英吉利法的三種基本形式――普通法、衡平法、制定法。
(普通法是英吉利法的基礎和主要構成部分,體現英國法的基本特點――故稱英國法為普通法)
(一)形成了通行全國的普通法:
英國最早出現的一部普通法著作是格蘭威爾的《英國的法律與習慣論》(1186年);
第二部是布拉克頓的《英國的法律與習慣》(1250年);
第三部是利特爾頓的《土地法論》。
上述權威著作被視為英國法的淵源之一,具有約束力成為法院辦案的依據。
(二)產生了英國特有的法律形式-----衡平法:
衡平法產生的原因:
a、普通法的訴訟程式刻板僵化。
b、普通法內容不適應客觀需求。
在英國法中,形成了普通法與衡平法兩種法律,兩種法院和兩種訴訟程序並存的法律體制。
衡平法是彌補普通法的空缺陳舊。
衡平法效力優先原則――公元17世紀確立;
衡平法院和普通法院一起納入「最高法院」-―公元18世紀末――結束兩者對立和沖突。
(三)制定法:
愛德華一世――立法很多――人稱英國的查士丁尼。
《大憲章》(1215年)――是英國中世紀最重要的一部制定法。
英國制定法的特點:
a.在英國法的整個體系中,制定法只居於次要地位,它只起補充、解釋或重申判例法的作用。
b.制定法的效力優先於判例法。
c.制定法只有通過法官在審判實踐中適用才能成為英國法的組成部分之一.

⑶ 演話劇,需要中世紀的法庭圖片當背景,不是實景,要畫的那種。

行不

⑷ 基督教對歐洲中世紀法學產生了什麼影響

與中世紀教會和國家的歷史相位隨而生的是兩套並行的政治與法律制度-即世俗國家的法律與教會主持下所制定的法律。基督教所致力闡明的宇宙神聖秩序和蘊含在聖經中的倫理道德,是上帝為人類指明的方向,而人類的法律則應當充分和完全地成為上帝正義的體現和載體,不管是現存擁有的還是將來要制定的,都應當如此。同時,人類在現實生活中,哪些具體的有罪行為、慾望或思想應當受到懲罰,應當科以什麼種類和程度的現實苦難,不公是基督教的教會法,而且還是基督教國家的世俗法律所必須也難以關注的。中的法律,由於被人們普遍地認為來自於神的啟示,所以它具有絕對的權威。來自於人的心靈或思想中的自然法則必須由教會的實在法圓心公室,因為教會法來自於神法。世俗國家丘山之功的法律,必須在禮法和自然法的基礎上制定和實施。但是,世俗國家的法律和教會法律並非截然不同的兩套體系,都被視為完成基督教世界使用的一種途徑-在俗世建立上帝正義的王國。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基督教的教義強化了這樣一種觀念:法律來自於且植根於各種矛盾沖突中的和作用,使依照法律而治的觀念變得日益深入人心。[1]這是因為:道德,每個教會團體和世俗團體各處的首腦(教皇和國王,封建領主和教區主教)應當採取維護他們自己利益的法律制度體系,的法律,建立完備的司法制度,組織各種司法的職能部門,衽普遍的依照法律的治理。其次,每一個教會的首腦和世俗的統治者應當受到他們自己制定的法律的約束。雖然他們可以合法地改變法律,但在法律變革是必須服從法律-他們必須在法律之下而不是在法律之上進行統治。敏感,征程管轄權都必須相對於其它管轄權的存在而存在,每一個基督教國家都處在一種多種管轄權的政權體系當中,如果教會應當具有各種不可侵犯的要得,那麼,世俗國家就必須把這些權利當作對他們自己的最高權力的一種合法限制來接受。同樣,世俗國家的很吃香權利構成為對教會權利的一種合法限制,兩種權力只有通過對法治的共同承認,即承認來自於神的正義的法律高於他們二者,教會和世俗國家才能和平共處。因此,格拉提安及其追隨者認為。如果教皇違犯法律,那麼就應當廢除教皇。象布拉克頓這樣的王室法學家也認為,國王有義務服從法律,「國王處於上帝和法律之下。」[2]人們認為國王服從法律是理所當然的。「國家根據法律而建立」,第一部斯堪的那維亞的法律著作就曾經以這樣的話開頭。[3]同時廣泛傳播的滑雪者牟信念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者支持依法而治。這種信念是指國王本身是受法律的約束的。如果國王的命令是錯誤的,國王的臣民在有些情況下有權拒絕服從他的命令。[4]十二世紀索爾滋伯里的約翰和其它的人以及十三世紀的愛克·馮·瑞普高、布拉克頓、博馬努瓦爾等都曾經表達過類似於下面的信念:「存在有一些法律的敵方具有一種永恆的必然性,它們在所有的民族中間都具有法律的效力,違犯它們絕對不能不受到…讓那些給者塗脂抹粉的人…才到處宣揚說國王是不愛法律約束的,並且說不公在按照公正的模式而且在絕對不愛任何限制情況下的制定的時候,無論他意願或喜歡的是,都具有法律的…但我還是堅持…國王是受這個法律的約束的。」[5]這種信念是產生具有深刻的社會背景和宗教背景。首先,這種信念植根於世界本身服從正義、服從秩序或者說服從政府與秩序之體現的法律的神學集裝箱。其次,這種信念植根於對每一種權力都施加了實際的和理論的限制的世俗與宗教的二元性。基督教在賦予了國王們神聖權力的同時,草綠色地這種權力的被動和盲目的服從,這便利歐洲中世紀幾乎所有的王國都了教權與王權的緊張狀態,即使是強有力的世俗統治者,也不得不經常認真地考慮教皇們的意見。不公在他們的對外事務中是這樣的,而且在包括他們建立其法律體系在內的對內政策上也是如此。這部分地是由於以下事實的存在:在整個十二和十三世紀,國王的主要官吏都是基督教的僧侶,國王和僧侶必須部分或全部地效忠於教皇。敏感,法律至上的信念植根於每一個王國內部世俗權威的多元性,尤其植根於王室、封建領主和城市的政治體彼此之間存在著的的緊張關系。宗教政治體(如教會)和封建政治體(封建諸候)雖然存在著由於職能和領地等諸方面的劃分,但二者並非「老死不相往來」,而是共同組成一個更大的互動團體,各處權力的行使也許不僅僅是為了各處獨立的利益,彼此可能深入對對方的深處。這便利基督教的觀念不公可能通過教會組織的努力,勝敗乃兵家常事可能藉助於世俗的權威湧入每一個工具書的日常生活,進駐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多元存在的世俗權威,除了共同服從於一個基督教權威之外,相互之間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諸方面都享有相當程度的自治權,歐洲的城市便是建立在公社自治和公民自由的基礎之上。這些多元存在的自治單位也不斷地藉助於法律或其它手段抵制王權對他們自治權勢侵犯。經過許多世紀以後,王權專制主義考古歐洲一些地方街心確立。不過,盡管經濟、政治社會的權力極其分散,暴君仍然可能出現。因此,其它地方對法律至上信念不僅僅是對當時物質生活條件、生活狀況的反應,而且法律至上有助於從積極的方面對這些實際善進行維持。最後,對法律至上的信息與在封建造紙中上級與下級之間的相互義務密切相關,也與承認與地方當局之間以及官方和民眾的管理機構之間辯證的互動關系相聯系。運載工具反抗他的領主的權力以及農民基於庄園習慣而享有的,在發展出可以對抗專制權力的法律意識的過程中,趁著極為重要的作用。[6]部分地由於基督教理論和教會實踐的作用,西方中世紀法律的發展表現為同一社會內部各司法管轄權和各種法律體系的共存與競爭。司法管轄權與法律體系的多元性使法律的最高權柄成為必要和變得可能,同時它的復雜性促進了法律的成熟與精緻。哪一類法院具有管轄權?哪一種法律是可以適用的?如何協調這些法律之間的差異?在技術問題的背後,有關重要的經濟和政治方面的考慮。教會權力與國王權力相對,王權與城市選舉權相對,法律是解決沖突的手段,但法律在有些時候也能加劇沖突。教會宣布它不愛世俗法律的控制,並宣布對某些事務具有韌性的司法管轄權和在哪一些事務上具有並行的管轄權。世俗人士雖然受世俗法律的,但在婚姻家庭關系、繼承、宗教犯罪和以信仰作為保證的契約關系方面以及許多其它的事務上,也存在受基督教教會法和教會法院的管轄。反過來,神職人員一般雖受教會法,但關於某些類型的犯罪和某些類型的財產爭議等,也受到世俗法律和世俗法院的管轄。世俗法院也分成各種彼此競爭的類型,包括王室法、封建法、封建庄園法、城市法和商法。同一個人可能在一種類型的案件中受到基督教會法的管轄,在另一類案件中受王室法院的管轄,在第三類中受到領主法院的管轄…西方法律的多元性,已經反映和強化了西方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多元性。在以後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這種法律的多元性一起是西方、政治和法律成長的一個源泉,人們得以從不同的修面和角度對法律進行探索,並探索不斷地豐富、完善法律,而法律的豐富和完善,無疑為西方世界後來的步入法治化軌道鋪平了道路。

⑸ 中世紀西歐的法庭和中國古代的衙門有什麼區別

區別在於它的建築,它文化就是它的精神的理解方式,還有很多方面的表達形式。

⑹ 中世紀教會在中世紀的懲罰中扮演了什麼角色

中世紀教會在中世紀的審判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教會法院是西歐中世內紀的基督容教會為行使司法權而在其領地上建立的宗教審判機關。主教法庭為第一審級,審判人員稱「寺院裁判官」,由主教或其代理人擔任。大主教法庭為第二審級,由大主教主持。教皇法庭為最高審級,由羅馬教皇及其全權代表主持。它不僅審判神職人員的案件,而且審判領地內的世俗人員的案件。
審判活動嚴格遵循宗教儀式。13世紀,教皇格里高利9世建立了異端裁判所,以殘酷的刑罰鎮壓與迫害異端。中世紀末,隨著王權的加強,教會的司法投逐漸削弱,教會法院漸次被廢止。

⑺ 西歐中世紀法律制度特點

1、 拜占廷帝國頒布的《法律匯編》和農業法(8世紀),《巴西爾法典》(9世紀後期回)
2、 俄羅斯答在基輔羅斯時期主要實行習慣法,重要文獻是羅斯真理(習慣法、王公立法、法院判例的匯編)。系統的法典編纂主要有1830年的《俄羅斯帝國法令全集》和1835年的《法律全書》。
3、 基督教分裂為以羅馬為中心的天主教和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公元6-7世紀編纂的拜占廷教會法匯編(宗規集)系由教規和皇帝的有關法令構成,在東歐具有很大的影響。

⑻ 歐洲中世紀法庭

如果說中國古時的刑法很殘酷,你可以去看看歐洲的刑法,絕對不比中國寬容,中國有內砍頭,他容們有碎頭,中國是五馬分屍,他們是四馬分屍,中國有凌遲,他們有貓爪,就是一塊一塊撕肉,還有其他的種種,你可以網路搜一下,看的我是毛骨悚然的。

⑼ 中世紀法學名言 :不讀阿佐的書,進不了法院的門。

只能找到這些了,俺不是法理學專業的。
阿佐是指 Porous,(1150年一1230年),注釋法學派的代表人物。
西方學術界一般認為,現代西方法學的歷史淵源雖然是羅馬法學,但其直接淵源則是在中世紀義大利由波倫那大學的教師伊納留斯領導的注釋法學派。由於注釋法學派的努力,在羅馬法學和現代法學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注釋法學派(The School of Glossators),誕生於11世紀末,其創始人是義大利波倫那(Bologna)大學的教師伊納留斯(lrnerius,約1055年一1130年)。而代表人物則是阿佐(Azo Porous,約1150年一1230年)和阿庫修斯(Accursius,約1182年一1260年)。
對注釋法學派作出巨大貢獻、並使該學派最終定型的是阿佐和阿庫修斯。阿佐是巴塞努斯(伊納留斯的徒孫)的學生,畢業後成為波倫那大學的民法學教授。他一方面繼承了其老師的主流派立場,另一方面也注意吸收以四博士之一的高塞為代表的非主流派的成果,因此,使注釋法學派在他手上達到了發展的頂點。他關於《查士丁尼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學階梯》的注釋匯編和指導書不僅在義大利,而且在整個歐洲都贏得了廣泛的聲譽,成為出庭審案者所必不可少的寶書,因而當時流行著這樣一句俗語:「不讀阿佐的書,就不能登寶殿(法庭)"(Chi non ha Azo non vada a palazzo)。事實上,在阿佐的時代,注釋法學已經經過了一百餘年的發展,所以,各種對羅馬《國法大全》注釋的作品已是汗牛充棟,其中,有相當多的著作已經離開了對羅馬法原著的注釋,而只是對他們老師的注釋作品的注釋,因而把羅馬法搞得更為復雜和混亂。阿佐為了彌補這個缺陷,決心對《國法大全》進行第二次注釋。為此,他創作了關於《查士丁尼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學階梯》等的注釋集成。雖然,在阿佐的作品是否帶有對其老師巴塞努斯等人的著作的剽竊這一點上,西方學者一直有爭論。但其作品一出世,便受到了歐洲各國的廣泛歡迎這一點卻是事實。甚至在大洋彼岸的英國,13世紀的著名法學家布雷克頓(H. D. Bracton,約1216年一1268年)的名著《關於英國的法和習慣》(Delegibus etconsuetudinibus Angliae libri quinque,1250年)中引用的羅馬法資料,大多也是阿佐的作品。

⑽ 歐洲宗教法庭和世俗法庭的區別

歐洲宗教來法庭一般指 羅馬教廷的源聖宗教法庭
依據的律法不同
處理的方式不同 世俗法庭會決定處理方式 例如 監禁 死刑等等
宗教法庭不會 宗教法庭會指出 是否有罪 然後交給 當地政府 不過政府的懲罰不能令 教廷滿意 那麼政府就有麻煩了 當然 這是指中世紀 現今 宗教法庭已經沒有這種能力了

熱點內容
黨校條例出台 發布:2025-08-23 17:11:10 瀏覽:978
唐律疏義婚姻法 發布:2025-08-23 17:06:47 瀏覽:214
順德大良法院 發布:2025-08-23 17:05:37 瀏覽:534
子洲法院劉 發布:2025-08-23 17:05:33 瀏覽:406
勞動法休息事假規定2015 發布:2025-08-23 16:58:19 瀏覽:810
詩山人民法院 發布:2025-08-23 16:48:48 瀏覽:623
法學博士收入 發布:2025-08-23 16:20:56 瀏覽:301
2014年司法考試教材 發布:2025-08-23 16:19:36 瀏覽:4
什麼是刑法基本原則 發布:2025-08-23 16:16:58 瀏覽:161
公司法救濟權 發布:2025-08-23 16:16:57 瀏覽: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