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會立法院
⑴ 國會議員是干什麼的
議員的權利 議員除享有本國公民的法定權利以外,還享有由於議員回身份而產生的某些特殊答的權利。西方國家憲法學家稱之為「議員的特權和豁免權」,包括議員人身和言論兩方面的特權,後來隨著議會議員的職業化,又增加了領受物質報酬的權利。
⑵ 美國國會有哪些權利
根據美國憲法,美國為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的聯邦制國家,國會行使立法權,以總統為首的政府行使行政權,法院行使司法權。國會是聯邦最高立法機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每兩年為一屆。首屆國會於1789年召開,如今是第111屆國會。美國會享有以下職權:
立法權
國會通過立法,批准政府年度財政預算並進行撥款,批准其賦稅、貿易、徵兵、財政等重要內外政策,批准政府及總統與外國政府和國際機構締結的條約、協定,決定戰爭與和平。
國會須經眾、參兩院三分之二以上議員提議,方能修改憲法,憲法修正案須經3/4州議會或州制憲會議批准後予以實施。
國會還有權提出、審議和通過大量無須總統簽署的各類決議案。
監督權
國會依法監督聯邦政府內政、外交和人事等方面的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舉行聽證會,傳喚聯邦政府各部門官員出席作證、介紹情況或回答議員質詢,提供國會所需報告;就行政、司法部門違法、瀆職等行為進行調查,並提出懲處建議。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美國總統由選民選舉產生而非國會選舉產生,所以總統不對國會負責,由總統領導的政府雖受國會牽制但不受國會領導,也不對國會負責,政府只對總統負責,總統只對選民負責,國會對總統不具有倒閣權,因此國會的監督權相對於英國等議會制國家要小一些。
人事權
總統對大法官、法官、內閣成員等政府主要官員、駐外使節的任命須經國會參議院批准。參議院相關委員會對總統的提名舉行聽證會,辯論,表決,通過後,提請參院全院大會表決,批准。
每屆總統大選後,如總統、副總統的選舉人票數未過半,應由國會眾參兩院議員選舉產生總統和副總統。如總統、副總統均被免職、死亡、辭職或喪失履職能力,國會通過立法決定代總統,直至總統恢復履職能力或新總統選出為止。如副總統職位空缺,由總統提名人選,經國會、眾參兩院以過半數表決票批准。
彈劾權
總統、副總統、高級行政官員、聯邦法院法官,如被控犯有叛國罪、行賄受賄罪或其他重罪,國會可予以彈劾。
提出彈劾案的權力屬於眾議院。程序是由數名議員告發,然後組成委員會調查取證,若彈劾根據成立,委員會起草彈劾決議案並提交眾議院大會審議,經出席議員過半數同意,即可提出彈劾案。
參議院審判。審判程序與刑事訴訟程序相同。
審判一般文官時,以副總統(兼參議院院長)為主席;審判總統時,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擔任主席以防止國會任意處置總統。審判時對彈劾案逐項逐條進行聽證並表決,判決有罪或無罪。若無出席議員2/3以上的同意,不得作出有罪判決。
國會還可就上述官員犯有輕罪、瀆職、行為不當等給予斥責和申飭等處分。
美國1789—1998年,遭眾議院彈劾和參議院審判的共有16人,其中總統2人(1868年安德魯·約翰遜和1998年威廉·柯林頓)、內閣部長(國防部長)1人、法官12人、參議員1人(彈劾參議員發生於1789年,當時美國還沿用英國的制度,把參議院也作為彈劾對象)。其中只有7人(全部是法官)被審判定罪並免去公職,其餘9人則因對其指控不能成立而被宣判無罪。
⑶ 美國政府和國會是什麼關系
美國聯抄邦政府和國會是包含關系:
美國聯邦政府,是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集合,包括美國國會(立法權)、美國總統(行政權)、美國最高法院(司法權)。
美國州政府則是聯邦政府的微縮版和閹割版,包括州議會(立法權,對應美國國會)、州長(行政權,對應美國總統)、州法院(司法權,對應最高法院)。
⑷ 美國國會屬於什麼機關立法行政還是司法
美利堅合眾國的復聯邦政府由制三個獨立部門(立法、司法、行政)組成,各有明確權力可以平衡其它兩個部門的權力。
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是聯邦政府的立法機關。相當於我國的人大。
司法部門由法院制度組成。相當於我們的公檢法部門。
行政部門負責聯邦法律的日常執行和管理,由國務院和其他部門和辦公機關組成。相當於我們的國務院及各部委。
⑸ 美國國會的立法程序
①提出議案
在眾議院,一名或多名眾議員只要把議案文本送交書記官或投入議案箱,議案就提出了。
在參議院,一名或多名參議員只須得到會議主持人的認可,就可宣布議案。
同一議案可在兩院分別提出。提案權獨屬國會議員,總統在國會只能提出立法建議,無權直接提出議案。
②委員會審議
議案提出後,眾議院議員或參議院主持人按議事規程將議案提交給主管常設委員會審議。委員會主席通常會將議案交給下屬的一個小組委員會審議,也可由全體委員會直接審議。
小組委員會審議時,就議案進行公開的或秘密的聽證會。邀請政府官員,利益集團代表,其他議員或公民到會作證:提供情況,陳述意見,回答各種問題。聽證後,進行議案審議。完成審議後,向全體委員會報告。全體委員會有時又舉行聽證會,再審改議案,才進行表決。如果表決拒絕該議案,則議案很可能就此夭折。事實上絕大多數議案在此關口夭折。
③全院辯論和表決
委員會表決通過的議案,附加一份報告回到議院,列入日程表。議員們對該項議案進行辯論,提出修正案,最後進行表決。
議案在一院通過後,即送另一院審議,再經過一套以上程序,最後再次表決。
④兩院協商
如果第二院對議案又加修改,從而兩院通過的文本發生分歧,則需要專門成立臨時兩院聯合委員會協商解決。這個聯合委員會協商一致後,文本送回兩院表決。這一次兩院不再修改議案。如都通過了,就送總統簽署。如果為某一院拒絕,再送回聯合委員會協商,或任命新的聯合委員會協商,直到兩院通過為止。
⑤總統簽署
總統接到兩院通過的議案後簽署,即成為法律。也可否決或擱置。否決後議會兩院各以三分之二多數再次通過,則無須總統簽署即成為法律。如擱置10天,議會並未休會,議案自動生效。如果10天內議會休會,則議案作廢。擱置否決不需要理由,也不能被推翻。
現代美國,總統在立法方面的作用越來越大。
首先,總統否決議案後,兩院要以三分之二的多數才能否決無效,而三分之二多數是很難爭取到的。
其次,總統可以通過咨文行使立法倡議權,事實上國會每年的立法工作主要就是圍繞總統的建議進行的。
而由行政部門起草的作為行政建議的議案,通常由擁有管轄權的國會常設委員會主席或小組委員會主席在一個議院提出。行政部門的議案總可以在議會中找到至少一個代言人為他們提出議案。
但是,總的來說,與英國不同,美國總統完全控制國會的時候很罕見。自30年代以來,只有羅斯福新政的「頭100天」,約翰遜在1963年─1965年,里根在執政的第一年,可以說是總統暫時主宰了國會,其他時間,行政和立法是相對獨立的,總統總要受到議會這樣那樣的反對。總統不可能命令國會做什麼和不做什麼。他只能說服國會,或直接向選民呼籲形成輿論壓力,或通過討價還價、政治交易等手段,使國會通過他的立法計劃。
⑹ 美國的司法機構是最高法院,立法機構是國會,那麼行政機構是什麼
行政沒有機構,行政權在總統手中
⑺ 美國國會,美國眾議院,美國總統之間的關系
美國國會包含參眾兩院。應該是國會、聯邦政府和最高法院。
他們分別有立法、行政、司法權,三者相互制約平衡。
總統可以提名法院的大法官及一系列政府官員,但需要得到國會中的參議院的批准,可以對外派兵,但必須在60天內向國會作出解釋,由國會確定最終是否宣戰
國會的議法案可以被總統否決,但第二次投票過三分之二票法案就生效。可以彈劾政府官員即法官。但必須是眾議院提出,由參議院審判,如果被彈劾的是總統,則必須由大法官主持,且過三分之二的票數。
法院可以宣布總統行為或國會法案違憲。
美國憲法規定了美國總統執掌美國行政權。他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總統不對國會負責.。總統主外,國會主內,並具有相互否決的權利。
在美國政治制度的「三角架」中,總統(行政)與國會是重要的兩極,也是頻繁發生關系的兩極。在開國者的設計下,總統與國會很自然地對美國內政外交進行了分工,在外交事務方面,總統的權力比國會大,但在一項國內政策上,總統的權力就小了許多。在大多數時間里,雙方都保持著心照不宣的默契和權力平衡,任何打破平衡的一方都將受到另一方的堅決抵抗。
在美國,總統是媒體的焦點所在,總統的一言一行都會成為媒體報道的中心,相比之下,國會便很難得到如此的青睞,而且國會由於成員復雜、政見不一,也很難用一個聲音說話,因此影響力遠遠不及總統。不僅如此,白宮還有專門與媒體和公眾打交道的部門和專家,他們的公關策劃能力非常之強,十分善於利用輿論為總統搖旗吶喊,而公眾大多也會比較傾向於他們所選中的總統,媒體出於與白宮的共生關系也經常自覺自願地為總統做免費宣傳和公關活動。在這種巨大的輿論壓力下,國會在反對總統的問題上也不得不慎重一些,它經常需要在公眾支持和利益驅動之間做出選擇。
⑻ 美國國會眾議院和參議院,誰的權力更大
美國眾議院和參議院是美國國會的組成部分,二者共同組成了美國國會。
美國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行政權,司法權和立法權分別由美國總統,聯邦法院和美國國會行使。也就是說,眾議院和參議院共同行使美國的最高立法權。除了立法權以外,美國國會還有對政府的質詢和監督權,憲法的修改權,對美國總統和副總統的彈劾權,並且可以推翻總統對國會有些議案的行政否決。美國國會還可以通過不需要總統簽署的議案,但這些議案沒有法律效力,只代表國會對某些問題的意見和看法。
美國眾議院在早期也稱下院,眾議員共435名,根據各州人口按比例分配,每個州至少有一名代表。各州眾議員名額按人口普查結果每10年重新分配一次。眾議員由其所在選區的選民直接選舉產生,任期2年,期滿全部改選。眾議員年齡須在25歲以上,並在其選區所在的州居住。可連選連任。
參議院早期也稱上院,參議員每州兩名,共100名,由各州選民普選產生,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參議員年齡至少要30歲,並在所代表的州居住。也連選連任。
參議院議長由副總統兼任,主持參院會議及簽署已登記的法案;只有在參議院表決時贊成票和反對票相等情況下才投票。參議院臨時議長則常由參議院多數黨中的最年長者擔任。眾議院議長從眾議員中選舉產生。
美國眾議院和參議院共同行使立法權,但不是簡單的上下院關系,而是側重點不同。眾議院更側重於國內事務,參議院則更注重國際事務。並非所有議案都需要由參眾兩院共同批准。有些議案只需要眾議院通過,有的只需要參議院批准。這一類的法案只需要由相應的那一院批准就可報總統簽字,另一院無權否決和推翻。有些議案需要參眾兩院都批准才有法律效力,一般都先由眾議院表決,再送交參議院,對這類法案,參議院擁有對眾議院決議的否決權。
⑼ 台灣有國會嗎
中華民國立法院
立法院是中華民國的最高立法機關,與前國民大會(現在已廢除)共同相當於其他民主國家中的國會。
根據孫中山的五權憲法理論,政府的權利分為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權, 因此分設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和監察院。而人民則有選舉、罷免、創制、復決的權利, 設國民大會行使這些權力。中華民國目前所實施的憲法, 源於1946年通過,次年實施的《中華民國憲法》,歷經六次修憲,而成為中華民國目前的憲法,因而中華民國目前的國會即立法院。國會議員即立法委員。
在1991年以前,政府始終以淪陷區無法改選為由,未曾對立法院全面進行改選,而僅開放部分的增補選,直到1992年才首次進行全面改選。
目前立法院共有225席立法委員,任期3年。區域立委168席,原住民8席,其中4席為平地原住民,另外4席為山地原住民,均為直選產生。41席為不分區立法委員,根據政黨的得票率按比例分配(得票率須達到5%),8席為海外僑民代表,也根據各政黨得票率而分配。
根據2005年6月7日復決通過的修憲案,自2007年第七屆立法委員選舉起,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並立制,立法委員席次減為113席,其中區域立委73席、原住民6席,均為直選產生;不分區及僑選立委34席,由單一選區兩票制中的政黨票得票比例來分配席次,任期延長為4年。
立法院內分成內政及民族委員會、外交及僑務委員會、科技及資訊委員會、國防委員會、經濟及能源委員會、財政委員會、預算及決算委員會、教育及文化委員會、交通委員會、司法委員會、法制委員會衛生環境及社會福利委員會等12個常設委員會,負責審查各領域的政策法規。此外另有紀律、程序、修憲以及經費稽核等4個特種委員會。
⑽ 美國國會議員相當於中國政府內的什麼官職
美國國會議員是立法機構成員相當於我國的人大代表。美國國會議員分版成眾議員和參權議員,眾議員435名根據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基本上憲法保證每州最少一名。參議員地位高於眾議員,每州兩名,一共100名。參眾兩院的議員對於選區內的民眾負責。
美國國會議員和中國的人大代表的區別:
1、制度設計不同。
美國國會議員是要堅決維護資本主義民主自由制度;中國人大代表則是要堅決維護社會主義民主集中制。
2、作用不同。
美國國會議員是要堅決維護他所代表的黨派、集團利益及部分選民的利益;中國人大代表則是要共同代表黨和全國人民的利益。
3、產生的方式不同。
美國國會議員是全民自由競選;中國人大代表是由代表國家的組織指定,選民投票通過。
4、工作方式不同。
美國國會議員是職業化的,其大部分精力必須要投入到其議員的身份中去。作為立法部門的議員,與司法和行政是決然分開的;中國人大代表是業余的,只是在其職業之外,參加一些會議。人大代表是各行業、領域的代表,共同在黨的領導下,建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