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推卸責任
首先,鄧玉嬌案件尚未抄經過法院審理判決,任何人都不能斷言其將會如何判決。
其次,你這個案件和鄧玉嬌案件並不完全相同,在這起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造成了一人死亡的嚴重後果,而自己僅受輕微傷,而且其事先預備道具的行為也不符合正當防衛的構成要件,可能要承擔防衛過當的刑事責任,考慮到各種因素,最終可能以故意傷害致人死亡罪起訴,如果犯罪嫌疑人未成年但已超過14周歲,那麼應當從輕、減輕處罰,但不意味著他可以免除刑事責任。具體的判罰由法院作出,在此不予推測。同時自首也是法定從輕情節之一。
最後,公訴刑事案件的進行是不以被害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就是被害人無權放棄追究刑事責任,但可以放棄民事賠償。如果犯罪嫌疑人對被害人進行了積極補償的,法院在判決刑罰時可以酌情考慮,但這不是法定從輕事由。
Ⅱ 法官徇私枉法市檢察院和市監察委都不願意去調查取證怎麼辦邪惡歹毒的法官的行徑如何曝光讓全國都知道
答: 法院互相推卸責任可以向高院起訴
如有疑問
請繼續追問
Ⅲ 法院執行法官推卸責任不去執行怎麼辦
你應該去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寫一份《強制執行申請書》去法院立案,法院就會指派法官管你的案子了。不過,你得向法院提交被執行人的財產線索。
Ⅳ 開庭法官問老闆用司機承擔責任嗎,老闆說不用,會怎麼判
以事實為依據,以證據為准繩,主要看證據,老闆放棄也需要合法否則不會支持
Ⅳ 重慶潼南區法官不作為怎麼辦
既然這位尤姓法官說不是他承辦的,可以向這個法院投訴,要求執行局局長或者分管執行工作的副院長盡快給處理。
如果確定是尤姓法官處理,再聯系這位法官。
如果不是,要求重新安排承辦法官。
Ⅵ 南陽市中級人民法院法官徇私枉法,就是沒有機關進行調查取證怎麼辦市檢察院和市監察委互相推卸責任咋辦
紀委的事兒,巡視組舉報。
Ⅶ 司法解釋的存在問題
中國現行的刑法實施者,也就是主體是法官,可是多數時候又會受到上級總站,或者其它部門,通過歷史的解釋,習慣於探求立法本意,對立法資料極其青睞。由此帶來的後果是:法官盡量不自己解釋刑法,遇到以前沒有處理過的案件,許多法官都總是習慣性地感嘆「對這個問題最高法院要是有司法解釋就好了,我們也不會挖空心思去想了,而且最關鍵的是我們也不會承擔任何風險,不會遭到別人的攻擊,或者質疑。」如此我們法官的職業,他們對國家的法律是忠誠嗎?有自己的職業操守嗎?
有些時候由於新生事物剛剛出現,而且確實又沒有刑法條文,或者司法的解釋,或者是受某一方面的需要,運用刑法懲罰犯過罪行的人,如果是出於某種需要,當然無可厚非,如果臨時通過有關部門或者司法部門的協調,出台相應的司法解釋,或者重新立法,這樣出台的刑法,是不是適應法律本身的功能,這就需要好好理解和推敲。
也就是遇到這些問題,即使沒有刑法條文,迫不得已要對刑法做出解釋,法官都並不首先去考慮刑法學理論上對類似問題是否有研究;如果有研究,存在哪些對立主張,這些對立的見解中哪些是合理的。法官在自己解釋刑法時,對探討立法者的原意情有獨鍾,對刑法規定背後存在立法者原意深信不疑,法官也會因為自己的職業道德,他們也會設身處地地考慮立法者的立場並人為地事實上重復立法者的行為,對刑法學者的理論闡釋反而興趣不大。
這樣的結果是法官無法真正依據案情,或者刑法的本身功能,而對於犯罪者進行有效的公正的審判,而是大約,或者差不多就可以了,只要不超出原則怎麼審判都是正常的。
但是,主觀解釋,探求立法者原意的解釋方法的缺陷是人們早就認識到的。所以真正的司法解釋,是源於人們對刑法的認可,而且確實在司法實踐中確實具有現實指導性,而且切實指導法官對棘手的法律條文做出科學的標准。也這遠比自己沒有標准胡亂猜測要好得多。我們也就期望中國刑法形成自己的特色,而且尤其在我們國家這種法制狀況下,尤其需要法官站在一定的高度,才能杜絕減少刑法的濫用性。 表面上有司法解釋,有一個完整的標准,而實際上無意中向一線法官灌輸了判決無需說明理由的錯誤觀念。法官總是寄希望於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解決疑難案件。一旦有司法解釋,法官直接根據司法解釋做出判決,而無需進一步解釋判決理由。試問這樣的司法解釋,究竟真正能夠起到統一性,而且符合所謂的標准,不會導致刑法自由量刑的危害。
其實在幾乎所有的法官看來,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釋就是理由,就是上方寶劍,就是法官的標桿,這樣法官往往在審理案件時,即使錯了,那是上級的標准,與自己一點關系也沒有,法官不會搞標新立異的事情。這樣又減少了麻煩,而且還可以推卸責任,當然毫無必要再向被告人、辯護人詳盡解釋判決理由;而最高法院做出司法解釋時,也是不需要公布其理由的,有的解釋明顯是武斷的。
由此結局就是,對於疑難案件的處理,很多時候是在不需要說明理由的情境下進行的,也不管被告人不服,這就是鐵案標准。事實上,除了最高法院,許多高級法院、中級法院甚至基層法院都在以「答復」、「會議紀要」、「指導意見」的名義制定實質上的司法解釋——定罪量刑規范,法官只需要依葫蘆畫瓢就可以了,他們不需要獨立思考,也不需要更新刑法理論知識,不需要說明判決理由。你說這是法官的法律知識的更新了,還是時代真的讓法律完善了。
我們可以這樣說,這種司法解釋,這種運作模式,由此培養了一些日益懶惰、缺乏風格、毫無理論底蘊的法官。在這些法官看來,既然判決不需要說明理由,刑法理論拿來干什麼?你說這樣刑法功能意義還很大嗎?這樣法官審判出來的案件能不能對社會具有危害性,我們不能想像的。
3、司法解釋不能根本性地解決問題
司法解釋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法律適用中的困惑。如同法律本身不是萬能的,不能解決所有社會問題一樣,司法解釋永遠也無法解決法律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固有矛盾。在法律被遵守、被執行和被適用過程中,通過對法律文本的解釋,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立法的不足與欠缺,使法律趨於完善。但是,與立法一樣,司法解釋作為人的認知基礎上的法律再造,同樣不能跳出立法本身所面臨的窘境,在解決現有法律的漏洞和矛盾的同時,必然會形成新的漏洞、新的矛盾。
4、司法解釋不是最佳手段
司法解釋並不是實現正義的最佳手段。法律本身可能有漏洞,通過司法解釋或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立法上的漏洞,但是,司法解釋在本質上是一種「事後法」,是在糾紛發生以後創制出來的新的法律規則。將糾紛發生以後創制的法律規則適用於已經發生的案件,違背了法不溯及既往的現代法治原則。 法院的基本職能是司法而不是立法。現代權力分工的目的在於合理配置國家權力,在充分發揮不同的國家權力在調控社會生活的基礎上,並使不同的國家權力之間形成某種張力,以使它們能夠相互制約、相互平衡,防止權力本身可能對社會成員合法權益的侵犯和損害。正是在這一理念下,才有了立法權、行政權與司法權之分,並分別交由不同的國家機關行使。在任何時候,司法權以及作為司法權的行使者的法院,其最基本的職能在於通過適用法律以制裁違法,平息法律糾紛。創製法律規則是立法機關的事務而不是司法機關的事務,法院不能超越自身職能的范圍越俎代庖地代替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即便是承認法院通過對法律文本的解釋以完善、補充法律,這種完善和補充也只能在法律的范圍內進行,否則它也就不具有合法性。而一個合法性存在疑問的司法解釋即便能夠在短期內彌補法律的不足,填補法律漏洞,對一個法治社會這是無法容忍的。其對法治原則的背離,對法治所造成的危害都是無法估量的。
從實務上看,司法解釋在個別時候非但沒有解決法律本身所存在的問題,在消除既有矛盾和困惑的基礎上往往是又增添了新的矛盾,新的困惑。我們應當理性地看待司法解釋的作用,合理界定其在國家法治進程中的地位,使司法解釋在法治化的軌道上良性運行。
Ⅷ 法官責任制:宋代提刑司是如何通過法官責任制保障執法公允的
宋代作為我國古代尊文抑武達到極致的朝代。文官系統高度發達,宋代從制度上抑制官員擅權和集權的行為。行政架構復雜而平行,各級官員互相制衡,皇帝權威大大鞏固。宋雖然在抵禦外侮上乏善可陳,行政的技巧,法律的完善,文官系統的成熟卻大大超越了先前的朝代。而司法權就是行政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這里的法官和現代意義上的法官定義並不相同,他指的是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各級司法官員。《宋刑統》作為宋代法律綱領性的文件,對宋司法官員的管轄權,斷案的期限,親友的迴避,現場調查的要求甚至在自己衙門里的會客,以及和其他官員的交往都做了詳盡而嚴厲的要求。提刑司是其中重要的監督單位,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司法的公正性。
一.法官責任制的前提,司法系統的相對獨立,宋朝通過加強對於司法受理主體的明確,和刑獄管理制度改革,為法官責任制提供了基礎
1.受理成司法基礎
對於司法來講,管轄權是最基本的許可權。熟知美劇的人都知道。FBI和美國地方警局經常在案件的主導權上發生糾紛。這就是司法管轄權的爭執了,早在八百年前,宋代就對所有的地方中央的司法管轄有了明確的界定。
宋刑統中,對於不該受理而受理的案件做了嚴格的界定。這里最普遍的情況是,縣級官員受理了刑事案件,規定指出,只有州級官員才可以接刑事案件,縣級官員只有接民事案件的權力。
同時地方官員只能接本州縣的案件,無論何種情況,干涉臨近州縣的案件都是越權的行為,類似的協調必須由專門的監司來執行。同時,對於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必須在同族親友的陪伴下才可以接受訴訟。無宗族庇護的老人,經過反復核實情況屬實後,才可以接受案件。
對於推卸責任,應該受理的案件裝聾作啞拒絕受理者。州縣長官直接追究主管責任,下級吏員接受杖責的體罰。
2.刑獄管理改革
監獄管理是司法部門重要的職權所在,宋代司法審判前的證人和嫌疑犯都是被拘押的。具體對於犯人來說,杖責是宋代重要的懲戒手段,也是刑獄的分水嶺。杖責罪以上的罪犯強制拘押,杖責罪以下的罪犯則不能輕易拘押。
同時杖責罪以上的罪犯,只要案情明晰,可以結案的,也迅速流配和接受其他懲戒。官府不鼓勵長期拘押。而對於不是嫌疑人的證人,只要不是案情需要和惡意不作證。州縣也不鼓勵拘押。
這樣就大大的減少了州縣拘押的人數,使底層吏員可以借官司發財的心思稍稍收斂,也減少了政府的司法運營成本。
3.刑訊規定創新
體罰和拷打當然是古代司法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部分也是最容易招致詬病的所在。宋代對拷打進行了嚴格的管理。
簡單的講,他將司法官員完全的隔離在了其他行政體系外,確保司法的獨立性,這樣的確保是在對官員生活交往的限定下做出的,官吏在司法判定中遠離人群,確保案情不被泄露,人情賄賂遠離官司。
這樣極端的不近人情的規定,客觀上確實提高了司法的公正性。但是卻給官吏正常的生活造成了諸多的不便,宋代將司法官員的獨立性提高到了這樣的高度,也體現了頂層對司法公正的渴望達到了怎樣的程度。
3.迴避制度的確立
宋代的司法迴避繼承了唐代的一些慣例,本身也有大大的發展。親屬迴避是首先被確立的,他包括了司法官員上下級之間親戚關系的迴避,司法官員和嫌疑人證人之間親戚關系的迴避。由專人監督。
籍貫迴避則讓地方官不在自己的出身地和長期居住地為官,確保了判罰最大程度不被客觀因素所影響。在同一件案件多次審理時,前任和後任主審官必須沒有血緣或者姻親上的聯系。
由於當時官場同年也是很大的關系網,這方面也做了規定和要求,即司法官員上下級間和官員與犯人間,沒有讀書時候的同學關系,批捕的人,審判的人,抓人的人之間必須毫無聯系。司法的各個環節被細化,自審自判的行為從根源上被杜絕。
Ⅸ 法院今天開庭 法官說給我們7天時間自己協商,然後再判 什麼意思這是醫葯費還得馬上看病啊
這是在推卸來責任,如果能自協商起訴到法院幹麼?可以先申請執行醫療費。
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零六條人民法院對下列案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可以裁定先予執行:
(一)追索贍養費、扶養費、撫育費、撫恤金、醫療費用的;
(二)追索勞動報酬的;
(三)因情況緊急需要先予執行的。
Ⅹ 法官為何設定級別小法官的法律效率低於大法官嗎
級別只是說明其業務能力
做出審判後,不管哪種級別都具有同等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