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條件

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條件

發布時間: 2021-01-26 05:17:45

Ⅰ 簡答 外國法院的民事判決需要得到內國法院的承認與執行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民事訴訟法》第二百六十五條外國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專裁定,需要中華屬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承認和執行的,可以由當事人直接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有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也可以由外國法院依照該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規定,或者按照互惠原則,請求人民法院承認和執行。
第二百六十六條人民法院對申請或者請求承認和執行的外國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進行審查後,認為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者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承認其效力,需要執行的,發出執行令,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者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承認和執行。
縱橫法律網 李梅勝律師

Ⅱ 試述國際上在相互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的判決方面的主要條件,我國是如何規定的

有國際協定按照國際協定,沒有國際協定的按照我國法律的規定。

直接拿國外的判決一般都不予承認的,因為外國的司法管轄權管不到國內,這個是主權問題。如果要在我國執行必須重新按照我國的法律起訴、判決

Ⅲ 美國法院裁判文書由哪個部門執行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76條和第268條的規定,外國法院的判決在中國法院得到承認需具備如下條件:
第一、申請承認和執行的外國法院的判決、裁定必須已經發生法律效力
即外國法院的判決、裁定在申請人所在國已經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和強制執行力。這是承認與執行該判決的最基本條件。中國與一些國家所簽訂的相互承認和執行法院判決的司法協助協議中,都將此列為承認與執行的必要條件。
第二、做出判決的法院所在國同中國締結或者共同參加國際條約,或者存在互惠關系
1.關於中國加入的多國間的國際公約
中國尚沒有加入1971年在海牙簽訂的《民商事案件外國判決承認與執行公約》2。因此,中國還不存在與多國間的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國際公約。但是,1991年5月3日中國加入了《關於向國外送達民事或商事司法文書和司法外文書公約》,1987年4月22日加入了《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 1998年2月6日加入了《民商事案件國外調取證據公約》,2000年1月5日加入了《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38條的規定3,中國參加或者締結的國際公約,具有優先於《民事訴訟法》的效力。
2.關於中國與外國締結的兩國間的司法協助條約
由於中國沒有加入多國性的關於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國際公約,因此中國主要是通過與外國簽訂雙邊司法協助條約的方式,實現兩國間承認和執行對方國法院判決的司法協助。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與中國訂立了雙邊《司法協助條約》的國家有(參見表1):
法國、突尼西亞、寮國、越南、烏茲別克、新加坡、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摩洛哥、匈牙利、塞普勒斯、埃及、希臘、保加利亞、哈薩克、白俄羅斯、古巴、烏克蘭、土耳其、俄羅斯、西班牙、義大利、羅馬尼亞、蒙古、比利時、波蘭、泰國等三十多個國家。
另外,中國通過與澳大利亞簽訂雙邊《鼓勵和保護投資協定》,規定了對彼此法院判決和仲裁裁決的承認和執行問題。與奧地利、巴貝多兩國,則是在雙邊經濟合作或保護投資協定中,規定了對仲裁的承認和執行問題。因此,也只有上述國家法院的生效民商事判決才有可能在中國得到承認和執行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與美國只簽訂了刑事司法協助協定,並沒有民商事司法協助的協定。而中國同第一大貿易夥伴國的日本之間,既沒有簽訂任何關於司法協助的條約,也沒有司法協助的互惠關系4,只是同為《海牙送達公約》的締約國。
3.互惠關系的存在
外國法院判決承認和執行的申請人所在國,如果與中國不存在共同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司法協助條約,則要求申請人所在國與中國之間存在「互惠關系」。值得注意的是,民事訴訟法第268條規定的「互惠關系」,是指「事實上的互惠關系」。中國法院在審查中國與申請人所在國之間是否存在「互惠關系」時,是審查中國與申請人所在國之間是否存在相互承認和執行對方法院判決的先例。如果存在這樣的先例,則認為兩國之間存在互惠關系,如果不存在這樣的先例,則認為不存在互惠關系。
日本公民五味晃在中國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日本法院判決被駁回的案件,是中國法院根據日本同中國不存在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或締結的雙邊條約,也不存在著互惠關系,作出的裁決。該判例得到了中國最高人民法院的確認,也是中國唯一的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上刊登的關於外國法院判決在中國申請承認和執行的判例。本報告的後面將詳細介紹該判例。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國承認和執行外國民商事判決,即使是在沒有共同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的情況下,也並不是都需要存在事實上的互惠關系。根據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8月13日頒布實施的《關於中國公民申請承認外國法院離婚判決程序問題的規定》,申請中國法院承認外國法院的離婚判決時,就不要求該外國與中國存在互惠關系5。
第三、申請承認和執行的外國判決不得違背中國法律的基本原則,不損害中國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
如果說前面兩個要件是對外國法院判決進行的形式上的審查的話,對外國法院的判決不違背中國法律的基本原則,不損害中國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審查,是對外國法院判決的內容上的審查。在什麼情況下是屬於違反中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損害中國的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中國的法律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同時,到目前為止,也沒有外國法院的判決,因違反中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損害中國的國家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而不予承認的判例。
中國的民事訴訟法對外國法院判決、裁定的承認的要件,僅僅作了上述原則性的規定。但是在有關外國法院作出的離婚判決在中國的承認與執行的規定中,以及中國與一些國家的上邊條約中,在對外國法院判決的具體審查要件上,作了具體的規定。歸納上述雙邊條約的規定,如果外國法院的判決、裁定具有下列情況之一的,中國法院將不予承認和執行6:
第一,依照中國法律有關管轄權的規定,該判決是由無管轄權的外國法院做出的,或者按照國際條約中有關管轄權的規定,做出判決的外國法院無權管轄;
第二,根據做出判決的國家的法律,該判決尚未生效或者不具有執行力;
第三,根據做出判決的國家的法律,在缺席判決的情況下,敗訴一方當事人未經合法傳喚,因而未能出庭參加訴訟、進行答辯,或在沒有訴訟行為能力時沒有得到合法代理;
第四,中國法院對於相同當事人之間就同一標的的案件已經做出了生效判決7,或者正在審理,或已經承認了第三國法院對該案的判決。第五,判決的承認和執行有損於被請求一方法律的基本原則、主權、安全或者公共秩序。
(三)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程序
1.申請的主體
必須由當事人或外國法院向中國有管轄權的法院提出承認和執行的申請或者請求。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67條的規定,向中國法院提出承認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請求的主體,可以是外國判決的當事人本身,也可以是做出判決的該外國法院;案件以外的其他人(如案件的第三人)則不得提出承認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請求。
需要注意的是,根據中國所訂立的雙邊司法協助條約不同,可申請承認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主體范圍也有所不同。像法國、西班牙、義大利、突尼西亞等國與中國的司法協助條約中就規定,「承認和執行締約一方法院裁決的請求,應由當事人直接向另一方法院提出」8。這說明上述國家法院做出的判決,只能由這些國家的當事人直接向中國法院提出請求,法院不能申請中國法院承認執行其判決。而摩洛哥、希臘、寮國、匈牙利、埃及等國與中國的相關條約中則規定,「承認與執行法院裁決的請求,可以由當事人直接向有權承認與執行該裁決的法院提出,亦可以由締約一方法院……向締約另一方有權承認與執行該裁決的法院提出」9,也即這些國家的當事人和法院均可就其生效判決向中國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
2.向哪級法院提出申請
在中國實行四級二審終審的法院審判制度。最高級的法院為設置在北京的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國的30個省、直轄市設置高級人民法院,各省、直轄市下的市、縣分別設置中級人民法院和基層人民法院。根據案件的性質、訴訟的金額被確認由哪級法院一審。在中國實行二審終審制10。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67條的規定,當事人申請中國法院承認執行外國法院的判決,應當向有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提出11。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2條的規定,具有管轄權的法院為:
1) 被執行人為自然人的,由其戶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2) 被執行人為法人的,由其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3) 被執行人在中國無住所、居所或者主要辦事機構,但有財產在中國境內的,由其財產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管轄。
3.申請期限
中國的《民事訴訟法》第219條對申請執行的期限作出了規定,即一方當事人是自然人的為一年,雙方均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為六個月。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3條的規定12,上述執行期限的規定,也適用於外國法院判決在中國的執行。這樣就出現了兩個問題,一是,中國的民事訴訟法雖然規定了申請執行的期限,但是沒有規定申請承認外國法院判決的期限。那麼,民事訴訟法第219條關於申請期限的規定是否適用於申請承認外國法院判決?對此,最高人民法院沒有司法解釋,中國的法律學者則持有不同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申請承認和執行的期限,應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19條的規定。而有的學者則指出,如果承認和執行一概適用219條規定的期限,這就是把承認執行這兩種性質完全不同的行為混為一談了。因此,他們主張《民事訴訟法》第219條僅適用於申請執行的期限,而不適用於申請承認的期限。13
二是,外國法院的判決在中國申請執行(暫且不考慮是否適用於申請承認),從送達的手續、判決書及申請書的翻譯、公證等情況來看,顯然期限太短。中國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國內民事訴訟案件的被告答辯期限和上訴期限為15日(民事訴訟法第113條、第147條),但是涉外民事訴訟案件中外國當事人的答辯期限和上訴期限為30日(民事訴訟法第248條、第249條)。對外國法院判決的申請執行的期限,民事訴訟法並沒有作出與國內法院判決的申請執行期限不同的特別規定。對此,最高人民法院的專家也認為,對外國法院判決的申請執行期限的規定,已經不能適應中國加入WTO的要求,應該修改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
4、裁決及效果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268條的規定,如果經過審理後認為,外國法院的判決符合承認條件的,應做出裁定書,裁定承認外國法院判決在中國領域內具有法律效力;需要執行的,發出執行令,依照《民事訴訟法》有關國內法院判決執行的規定予以執行。如果經過審理後認為,不符合承認條件的,則裁定不予承認執行。在中國審理承認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案件實行一審終審制,因此被拒絕承認執行的案件當事人,不能就此裁定提起上訴。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318條的規定,當事人向中國有管轄權的中級人民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如果該法院所在國與中國沒有締結或者共同參加國際公約,也沒有互惠關系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由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作出判決,予以執行。
5、申請中國法院承認和執行外國判決時應當提交的文件
中國目前的法律並沒有明確規定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判決時應當提交哪些文件,但是在中國同一些國家簽訂的司法協助條約中,大都規定了應當提交的文件14:
(1) 與原文相符的判決副本。如果副本中沒有明確指出判決已經生效和可以執行,則應附有由外國法院出具的證明其已經生效和可以執行的文件;
(2) 送達回證或證明判決已經送達的其他文件;
(3) 法院證明敗訴一方已經合法傳喚以及在其缺乏訴訟行為能力時已經得到應由代理的文件;
(4) 請求書和前三項所指文件經證明無誤的譯本。

Ⅳ 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行滿足哪些條件

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對申請或者請求承認和執行的外國法院作出版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權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進行審查後,認為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者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承認其效力,需要執行的,發出執行令,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Ⅳ 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程序有哪些

民訴法解釋第五百四十三條 申請人向人民法院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作出的內發生法律容效力的判決、裁定,應當提交申請書,並附外國法院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正本或者經證明無誤的副本以及中文譯本。外國法院判決、裁定為缺席判決、裁定的,申請人應當同時提交該外國法院已經合法傳喚的證明文件,但判決、裁定已經對此予以明確說明的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對提交文件有規定的,按照規定辦理。

Ⅵ 論述我國拒絕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條件

1、沒有締結或參加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裁定的國際條約。

2、與我國沒有版互惠關系。

3、判決和執行的權財產不在我國領域內。

4、該判決或裁定與國家利益相沖突。

5、人民法院認為應當拒絕的其他情形。

中國是一個主權國家,不需要遵循國外的其他國家法律來進行判決,而且國外的法律也不能夠代表聯合國來行使職權。

(6)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的條件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特徵表現在:

1、是維護公有制為主體,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法治。

2、是維護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的法治。

3、是維護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地位的法治。

4、是維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地位的法治。

Ⅶ 承認與執行外國仲裁裁決與承認與執行外國法院判決有什麼不同。

外國判決可以直接找我國法院,也可以找外國法院求我國法院。
外國仲裁只能直接找我國法院。

Ⅷ 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行滿足哪些條件

依照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法院對申請或者請求承認和執行的外國法院版作出的發生法律效力的權判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進行審查後,認為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者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的,裁定承認其效力,需要執行的,發出執行令,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即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必須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
(2)請求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必須是需要在中國領域內執行的;
(3)審查的標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互惠原則;
(4)經審查認為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者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

Ⅸ 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行滿足哪些條件

《民事訴訟法意見》第15條規定:「中國公民一方居住在國外,一方居住在國內,版不論哪一方權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國內一方住所地的人民法院都有權管轄。如國外一方在居住國法院起訴,國內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受訴人民法院有權管轄。」該條未明確雙方的起訴時間的先後的問題,但應認為不論國外法院受理在先還是在後,中國法院均有權受理。即必須滿足以下條件:

1.必須是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

2.請求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必須是需要在中國領域內執行的;

3.審查的標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互惠原則;

4.經審查認為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的基本原則或者國家主權、安全、社會公共利益。

熱點內容
漯河行政法學會 發布:2025-08-23 07:18:37 瀏覽:960
經濟法概論0048A卷 發布:2025-08-23 07:13:29 瀏覽:629
揚州法官拒絕加班 發布:2025-08-23 07:13:16 瀏覽:198
上海取保候審律師咨詢 發布:2025-08-23 06:24:56 瀏覽:222
第二屆十佳法律援助工作者 發布:2025-08-23 05:57:10 瀏覽:652
范冰冰案件體現的行政法知識 發布:2025-08-23 05:45:05 瀏覽:823
最新勞動法產假規定158天 發布:2025-08-23 05:44:31 瀏覽:780
法庭路法官 發布:2025-08-23 05:44:30 瀏覽:641
如皋法官 發布:2025-08-23 05:44:29 瀏覽:557
民事訴訟法17條第一款 發布:2025-08-23 05:27:30 瀏覽: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