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院法官 » 聯邦最高法院6比3

聯邦最高法院6比3

發布時間: 2021-01-26 17:05:59

『壹』 為什麼聯邦最高法院能通過判例而立法

英美法系的主要特點是注重法典的延續性,以判例法為主要形式。
判例法是內英美法系國家的主要容法律淵源,它是相對於大陸法系國家的成文法或制定法而言的。判例法的來源不是專門的立法機構,而是法官對案件的審理結果,它不是立法者創造的,而是司法者創造的,因此,判例法又稱為法官法或普通法。
判例法的基本思想是承認法律本身是不可能完備的,立法者只可能注重於一部法律的原則性條款,法官在遇到具體案情時,應根據具體情況和法律條款的實質,作出具體的解釋和判定。其基本原則是「遵循先例」,即法院審理案件時,必須將先前法院的判例作為審理和裁決的法律依據;對於本院和上級法院已經生效的判決所處理過的問題,如果再遇到與其相同或相似的案件,在沒有新情況和提不出更充分的理由時,就不得做出與過去的判決相反或不一致的判決,直到將來某一天最高法院在另外一個同類案件中做出不同的判決為止。

判例法制度最早產生於中世紀的英國,目前美國是最典型的實行判例法的國家。

『貳』 美國最高法院的權利包括

美國最高法院的權利包括:

對州最高法院或聯邦上訴法院審理的案件,有權就內法律問題進容行復審;有權頒發調審令,調審下級聯邦法院或法院審理的案件。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還擁有司法審查權,審查聯邦或州的立法或行政行為是否違憲。不論是初審案件,還是復審案件,都是終審判決。

(2)聯邦最高法院6比3擴展閱讀:

自羅斯福新政後,總統向美國最高法院提名本黨的大法官,已經成為美國「活憲法」的現代機制,正是通過司法任命,最高法院才可以同全國性的政治過程保持著溝通。

美國憲法才能夠在文本不變的前提下不失其與時俱進的生命力。但如果在黨爭激烈時,某個關鍵的大法官席位發生空缺,新任命可能改變最高法院的力量均勢。

這時的司法任命就承擔了此機制理論上無法承受的重負,極易發生病變。斯卡利亞的身後之事就是最好的例證。也正因此,波斯納認為,美國最高法院不僅是一家政治的法院,而且還蛻變為一家政治化了的法院。

『叄』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門口的孔子雕塑是什麼意思

代表道德,是復主建築制師吉爾伯特和藝術家麥克尼爾向東方文化獨具匠心的的致意。
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主樓後部,即法院東庭的門上(並非法院正門),三角門楣上協調排列著的16個各有含義的人 物,以摩西、孔子、梭倫為中心,正中的摩西代天意或神意,左邊孔子代表道德,右邊盧梭代表政治。
不論在東西方,道德都是法律的基礎。

『肆』 5、美國司法體系:聯邦法系與州法系;最高法院與憲法。

美國的司法體系和司法原則

一、雙重的法律體系和司法體系

在美國打官司,首先得知道哪些案件應該向州法院起訴,哪些案件應該向聯邦法院起訴。美國是一個聯邦制國家,有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州憲法和州法律兩個法律體系,但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具有最高地位。法院同樣存在聯邦法院系統和州法院系統,聯邦有最高法院,各州也有州的最高法院(有的州稱為州最高上訴法院或上訴法院)。州法院是州政府的司法部門,聯邦法院則是聯邦政府的一個部門,這兩套法院之間沒有上下級關系,但在司法管轄的范圍上有所分工。絕大多數的案件,既可向州法院起訴,也可以向聯邦法院起訴。但州法院審判案件時,在適用法律方面不僅受州憲法和州法律的限制,也要受聯邦憲法和法律以及聯邦所簽定條約的約束,「即使州的憲法和法律的任何條款與之相抵觸」。

聯邦法院的管轄權受聯邦憲法和法律的限制,只能行使由聯邦憲法賦予和由國會立法規定的聯邦司法權力。根據美國憲法第三條第二款的規定,合眾國司法權適用於以下范圍的案件:①合眾國作為訴訟的一方的案件;②涉及到州的案件,具體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州之間的訴訟案件、一個州與另一個州的公民之間的爭執案件、不同州的公民之間的訴訟、同一個州的公民之間關於不同州的土地的所有權的訴訟;③涉及大使、公使和領事的一切案件;一州或其公民與外國或外國公民或屬民之間的訴訟;④所有涉及到聯邦憲法、國會通過的法律和根據聯邦權力締結的條約的一切案件,以及關於通航水域的法律一切案件。

憲法讓聯邦法院有權審理上述案件,但並沒有禁止州法院審理這些案件。但是,美國國會可以規定某些案件由聯邦法院獨自行使管轄權,如反對合眾國的犯罪所引起的案件,以州為訴訟當事人的案件,涉及大使和其他外交官員的案件等。這樣,在任何一個州里,都既有州法院系統,也有聯邦法院系統。對有些案件,兩種法院都可以受理;另一些案件,只有州法院才能受理;還有些案件,只有聯邦法院才能受理。事實上,聯邦法院審判涉及聯邦法律的一切案件,但憲法對初審管轄權和上訴管轄權作了區別,如聯邦最高法院只擁有有限的初審管轄權,但最高法院擁有廣泛的上訴管轄權。因此,在美國,一場官司可能從州法院開始,但如果涉及到聯邦憲法和聯邦法律,就可以從州最高法院上訴到聯邦最高法院。

二、司法獨立原則

司法獨立是法治原則在司法領域的體現。司法機關的基本任務和職責,就是根據憲法和法律裁決公民與公民之間、公民與國家機關之間的各類糾紛和爭執,法官做出裁決,只服從憲法和法律,必須獨立進行審判。司法獨立,首先是指獨立於行政機關,法院和法官行使司法權,不受行政機關的干涉,不接受行政機關的領導和指示,行政機關不得因法官的判決不符合其意願而將法官撤職。但在美國,由於實行所謂「嚴格的」三權分立,司法獨立還強調法院獨立於立法機關。由於獨立後的13國普遍奉行「立法至上」的原則,一段時間里,議會任意侵佔侵佔行政和司法部門的權力,議會甚至宣布法院關於財產爭議的裁決無效。因此,制憲會議有意讓聯邦政府的三個部門相互獨立,相互平行,國會也不能幹涉和干擾法院的審判活動,法官如果認為國會制定的法律違反憲法,就可以拒絕執行。

為了保證司法獨立,保證法官不會因為做出某項裁決而受到政府或國會的報復,美國在憲法和法律上採取如下一些措施:

⒈法官如無過失得終身任職。第三條第一款中就明確規定,「最高法院和下級法院的法官在行為良好期間得繼續任職」,這就意味著聯邦法院的法官實行終身制。現在,美國聯邦法官在年滿70歲且任職滿十年的情況下可以退休。美國有些州法院的法官是由選舉產生並實行任期制,但在任期屆滿之前,除非經過彈劾不得被免職或令其提前退休。無論實行終身制還是任期制,在退休前或任期屆滿之前,法官的職務都是有保障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但法官應受彈劾的監督,即法官如犯有「叛國、賄賂或其他重罪和輕罪」,經彈劾應被免職。不過,也有人主張對法官的彈劾與總統及其他文職官員應有所不同,如違反「行為良好」的原則也應受到彈劾。事實上美國歷史上對法官的彈劾也多一些。

⒉不相容原則和政治中立。不相容原則也適用於法官,即法官不得同時擔任政府職務,不得兼任議員,不得兼任其他盈利性職務。政治中立則要求法官不得以政黨身分從事政治活動。

⒊待遇保障。法官享有高薪待遇和退休保障,憲法第三條第一款還規定,聯邦法官「應在規定的時間得到服務報酬,此項報酬在他們繼續任職期間不得減少」。這條規定的目的,是使法官任職期間免遭報復和刁難。因此,法官任職時,他的薪金可以增加,但不能減少。現在,合眾國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的年薪與副總統相同。年滿70歲並擔任聯邦法官10年以上,或年滿65歲並擔任聯邦法官15年以上,可以領全薪退休。為了確定聯邦公職人員的薪金標准,建立了一個由九名「不擔任公職的人員」組成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人員薪金委員會」,由總統任命的三人(並指定一人擔任主席)和參議院議長、眾議院議長和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各任命二人組成。該委員會的職責是對包括國會議員在內的行政、立法和司法人員的薪金標准進行審查,並向總統提出報告和建議,總統再根據此報告向國會提出建議,建議在提出30天後自動生效,除非參眾兩院在30天期限內以聯合決議否決此建議。

三、遵守先例原則

美國屬於英美法系,其重要特點就是存在判例法。所謂判例法,不是由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而是產生於法官的判決,即可以從法官判決中推導出來的法律原則。法官判決不僅是根據制定法,也具有宣示法律原則、解釋制定法的作用。因此,在美國的司法制度中,實行「遵守先例」的原則。法官的判決不僅適用於所判決的案件本身,而且成為一種先例。法官們在判決時,都要考慮所有的判例,其中不僅包括遵守上級法院的所有判決,也要遵守他們自己法院先前的判決。因此,一個判決一旦做出,這個判決就對做出判決的法官本人也有了約束力。當然,先例並非絕對不能改變,但應該有「明顯的理由」。但是,在先例面前,法官們也仍然有他們的主動性,因為在同樣的問題上,總會存在可供法官挑選的許多相互沖突的先例。尤其是聯邦最高法院,可以根據社會情況的變化來撤消它不再願意遵循的先前的判例。如1954年,由沃倫擔任首席法官的最高法院在布朗訴托皮卡教育委員會案中的判決,就推翻了普萊西訴弗格森案確立的「隔離但平等」的原則,裁決隔離使用教育設施的作法本身即為不平等。

四、法官的挑選和任命中的政治與法官的「政治中立」原則

由於聯邦法院的法官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同意後任命,兩黨主要是通過影響對法官的任命來影響司法過程。根據法治原則,司法系統應嚴守公正、中立的准則,超越於黨派政治之上,但「實際上在選擇最高法院或聯邦法院法官時,政黨傾向或司法哲學是其中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紀30年代,羅斯福總統曾經試圖通過任命有本黨背景的法官改變聯邦最高法院法官的黨派構成,目的就是使之更有利於「新政」的實施。後來,盡管對司法任命的非政治化作了努力,使司法決策更多來自法官個人而非黨派傾向,但是「法官並未完全擺脫政治性考慮,他們仍然和行政、立法機關中的重要政治人物保持著鬆散的聯系,他們必須依靠政黨的立法者為其制定預算」。

在各州,州法院法官的挑選辦法有較大差別,大多數州實行選舉產生的辦法,而選舉又有黨派選舉和超黨派選舉之分。

具體情況如下:在黨派選舉中產生法官的有13個州;實行超黨派選舉的10個州;有4個州由州議會選舉產生;由州長任命的有7個州;另外有16個州實行功績制。
但是,法官不論是選舉產生還是任命產生,也不論他在擔任法官之前有何黨派背景,不論曾經擔任過什麼公職,一旦成為法官,他就不得再參與黨派活動,而應保持「政治中立」。因此,行政首腦(總統和州長)實際上不可能控制由他們任命的法官。例如,1952年,最高法院在「楊斯頓鋼鐵和鋼管公司訴索耶案」中拒絕了杜魯門總統接管鋼鐵廠的理由,裁決總統的接管違反憲法,而當時的最高法院九名法官中,五名是由羅斯福總統任命,四名是由杜魯門總統任命的。又如,尼克松總統在他的任期內有機會任命了四位最高法院的法官,其中包括首席法官沃倫·伯格,然而,正是這個包括四名由尼克松本人任命的法官的最高法院,在「合眾國訴尼克松」案中全體一致通過,拒絕了尼克松所提出的理由,裁決尼克松總統應該交出水門事件特別檢察官賈沃斯基所要求的錄音帶。而播放這些錄音帶揭露了尼克松曾參與掩蓋水門事件,導致尼克松面臨必然被彈劾的結局,他因而只好選擇辭職。這一事件說明,「通過法官的任命來控制最高法院是極為困難的」。

『伍』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門口的「孔子雕塑」是什麼意思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門口的「孔子雕塑」的意思是:

代表道德,是主建築師吉爾伯特和藝術家麥克尼爾向東方文化獨具匠心的的致意。

其他關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門口的「孔子雕塑」的介紹:

在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主樓後部,即法院東庭的門上(並非法院正門),三角門楣上協調排列著的16個各有含義的人物,以摩西、孔子、梭倫為中心。

正中的摩西代天意或神意,左邊孔子代表道德,右邊盧梭代表政治。

『陸』 美國最高法院和聯邦最高法院

沒區別,美國最高法院就叫聯邦最高法院

『柒』 美國最高法院,聯邦政府,各州的權利,奧巴馬政府之間的權利和聯系是怎樣的

1776年7月4日制定了憲法性文件《聯邦條例》。1787年5月制定了憲法草案,1789年3月第一屆國會宣布生效。它是世界上第一部作為獨立、統一國家的成文憲法。兩個世紀以來,共制定了27條憲法修正案。重要的修改有:1791年9月由國會通過的包括保證信仰、言論、出版自由與和平集會權利在內的憲法前10條修正案,後通稱「民權法案」(或「權利法案」);1865年和1870年通過的關於廢除奴隸制度和承認黑人公民權利的第13條和15條修正案;1951年通過的規定總統如不能行使職權由副總統升任總統的第25條修正案。憲法的主要內容是建立聯邦制的國家,各州擁有較大的自主權,包括立法權;實行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門鼎立,並相互制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總統,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職權集中於總統一人,總統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總統不對國會負責。總統的行政命令與法律有同等效力。
總統通過間接選舉產生,任期四年。政府內閣由各部部長和總統指定的其他成員組成。內閣實際上只起總統助手和顧問團的作用,沒有集體決策的權力。美國國會為最高立法機構,由美國參議院和美國眾議院聯
合組成。國會的主要職權有:立法權、行政監督權、條約及官員任命的審批權(參議院)和憲法修改權。對總統、副總統的復選權等。兩院議員由各州選民直接選舉
產生。參議員每州2名,共100名,任期6年,每兩年改選1/3。眾議員按各州的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選出,共435名,任期兩年,期滿全部改選。兩院議員均
可連任,任期不限。參眾議員均系專職,不得兼任政府職務。
此外,國會可通過不需要總統簽署的決議案,它們無法律作用。國會對總統、副總統及官員有彈劾權,提出彈劾之權屬於眾議院,審判彈劾之權屬於參議院。美國設聯邦最高法院、聯邦法院、州法院及一些特別法院。聯邦最高法院由首席大法官和8名大法官組成,終身任職。聯邦最高法院有權宣布聯邦和各州的任何法律無效。

『捌』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發展歷程

1789年-1865年:圍繞聯邦同州的關系和奴隸制斗爭時期。
1789年9月24日,美國總統華盛頓簽署了國會兩院通過的《1789年司法條例》,建立起美國最早的聯邦司法體系,即由6位大法官組成的聯邦最高法院,以及由大法官兼任法官的3個巡迴法院和13個地方法院。次年2月2日,聯邦最高法院正式成立。
從聯邦政府成立到內戰時期,聯邦最高法院致力於確立法院在三權中的地位和維護聯邦高於州的地位。這一時期,最引人矚目的是在第四任首席大法官約翰·馬歇爾的領導下,聯邦最高法院爭取到了司法審查權這一尚方寶劍,並通過一系列影響巨大的判決,贏得了民眾和其他政府部門對它一定的尊重和服從,最終確立並鞏固了司法部門在美國政治中與立法和行政兩部門鼎足而立的地位。唐尼法院時期,州權派控制了聯邦最高法院,在廢除和維持奴隸制的激烈斗爭中,唐尼法院維護了奴隸制。聯邦最高法院企圖通過司法渠道解決空前的憲政危機,但其帶有嚴重偏見的判決不但沒有緩解南北對立,反而加劇了南北的對抗,並損害了聯邦憲法的權威。美國內戰後,聯邦體製得以重建,奴隸制被廢除,美國憲政發展也發生了重要的轉折。1865年-1937年:政府處理經濟關系的敏感期關於聯邦政府是否應該干預和管理經濟的爭論實際上是關於政府的目的和功能的爭論,這是美國憲政發展史上一個具有永恆意義的題目。從內戰結束到新政初期,這個問題的爭論尤為激烈。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下,聯邦最高法院需要對圍繞政府(包括州與聯邦政府)的性質和功能的幾個重要問題作出結論。這些問題包括:聯邦政府是否可以干預經濟,干預的底線和范圍在哪裡,工業化時期處理自由競爭和公共福利的標準是什麼,如何區分私人權利和公共權力等。此一時期,聯邦最高法院主要為保守派控制,利用司法審查權,在維護憲法保障的公民權利的名義下,保護私有財產權,維護自由競爭原則,制止和削弱政府對經濟的干預。1899-1937年,聯邦最高法院在184件案子中裁決州法違憲,其中多數州法是管制經濟的。羅斯福「新政」時期,聯邦最高法院反對政府管制經濟達到頂峰。1935年1月起的16個月中,聯邦最高法院審理了10個同新政立法有關的案子,宣布8個新政立法違憲。
除了在經濟上開始實行有限的干預和管理外,聯邦政府和聯邦最高法院在19世紀後期還開始介入對宗教教育、移民管理、印第安人以及美國殖民地居民的權利等方面的管理。與聯邦最高法院保守政策同步發展的是南方各州的種族隔離政策。1896年的普萊西訴弗格森案,聯邦最高法院肯定了南部種族隔離政策的合憲性,建立了「隔離但平等」的種族關系法律範式。隨後在卡明斯訴里士滿學區委員會案的判決中,拒絕干涉公開歧視黑人的公共教育政策,還容許許多州剝奪黑人的選舉權。婦女選舉權問題在19世紀後半葉也是一個重要的政治問題,到1920年8月,憲法第十九條修正案得到多數州的批准而生效,婦女的政治權利終於得到聯邦憲法的承認。1924年,聯邦政府將公民資格授予美國境內的所有印第安人。眾多憲政問題都是通過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進行闡發和妥協,聯邦最高法院成為社會各種利益的爭鋒之地。
1938年至今:追求個人自由和社會平等時期
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沃淪領導的聯邦最高法院在消滅種族歧視、改善種族關系方面,邁出了勇敢的步子。沃淪與布萊克、道格拉斯、布倫南共同鑄造了憲法上的革命:把人權法案應用於各州;對為個人提供保障的特殊條款作出廣義的解釋;對內戰修正案的應用與解釋;放棄以種族和性別上的「懷疑」為由作出任何行政上或立法上的區分;擴大選舉權、競選公職權和公平代表權的范圍,以及有關個人自由的其他內容。
70年代初期,伯格法院仍是沃淪法院自由派憲政主義的延伸,但到了70年代後期,聯邦最高法院的判決開始趨於保守。肯定了少數民族就業、升學等享有優先權的政策,對於婦女的平等權利及言論自由、新聞自由也有一定建樹。
1986年以後的倫奎斯特法院,內部保守派與自由派之間的界限愈來愈模糊,遠不像進步時期、「新政」時期和民權運動時期那樣鮮明。這種現象也反映了80年代以來美國憲政發展的特點。由於利益的組合總是針對具體和現實的目標,利益結合的基礎不堅固,加上利益間的頻繁交錯,過於激進和過於保守的力量都不能得到廣泛和持久的支持。
約翰·羅伯茨出任美國第十七任聯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由於首席大法官是終身制,因此他有可能在未來的幾十年裡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施加相當的影響。美國輿論指出,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的任命,對於美國今後很長時間內的司法走向有決定性意義。由於美國實行的是英式判例法體系,因此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對關鍵案件的判決等於新的法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中保守派法官已經佔多數,如今又由一名保守派法官出任首席大法官,那麼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將可能受到保守派理念的主導。

『玖』 美國以憲法修正案的方式推翻最高法院的判決有哪四次

美國司法往事一瞥

2019-09-03 11:39

雖然現在的美國看起來有些胡鬧、幼稚、缺乏教養,雖然歷史上(都不太好用「歷史」這個詞兒,時間短了點兒,誇張點說就好比量身高用「光年」做單位)的美國看起來有爆發范兒、陰險狡詐、飛揚跋扈——但我們翻一番美國的法治往事,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法治國家。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律師締造和治理了美國:

1.《獨立宣言》簽署者56人,有超過半數是律師(一說25人)和法官;

2.制定美國《憲法》時的與會代表55人,一大半是律師,包括傑斐遜、漢密爾頓、馬歇爾、亞當斯等;

3.美國200多年歷史中,有半數以上的國會議員、70%的政府高官(正副總統、國務卿、內閣成員)是律師,包括大家熟悉的奧巴馬、拜登、希拉里。

4.美國有110萬律師(百萬雄獅),是世界上律師最多的國家。人口佔世界5%,律師佔全世界律師1/3左右。

在美國,律師不僅僅是一個職業和一個階層,更是一種力量和文化,正如林肯所說:讓法律成為這個國家的信仰。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美國法治實踐中存在大量的偏見和罔顧事實,正如電影《以性為本》所講述的,即使存在女權歧視,依然被傲慢的司法體系視而不見,甚至是視為物競天擇的公平,在經歷了九死一生、九牛二虎後,才產生了首位女法官。

『拾』 美國最高法院為何被指分歧嚴重

4月9日據美國報道,最近,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成員們在如何解決重要案件上似乎遇到了一些麻煩。目前為止,本屆任期內,最高法院僅僅做出了18起判決,落後於正常的速度。大法官布雷耶(Stephen Breyer)暗示,最好的做法可能是放棄一起做決定。

9名大法官中,5名屬於保守派,4名是自由派,也因此最高法院在意識形態上存在分歧,意味著他們之間很難找到共同的立場。周二(3日)特朗普總統任命的大法官戈薩奇(Neil Gorsuch)上任正好滿一周年,他的到來讓法院內的保守黨重新占據多數。此前最高法院在長達14個月的時間里都處於人手短缺以及兩派人手完全均衡的狀態。

本屆最高法院任期從去年10月開始,至6月底結束,這期間大法官們必須要解決比以往更多的嚴重又棘手的案件。

目前為止,本屆任期內,最高法院僅僅做出了18起判決,落後於正常的速度。

最高法院專家預計,大法官們在未來幾個月做出的5票對4票的判決要比以往多得多。這讓保守派大法官肯尼迪(Anthony Kennedy)有更多的機會投出決定性的一票,他有時候會與4名自由派大法官站在同一立場。

如果大法官們達成一致意見,最高法院做出某項判決的速度就快得多。目前已經做出的18起判決中,11個意見一致,另外7個則存在異議,其中有3起判決得票數為5比4。最高法院最具爭議的判決往往會在6月份發布。

熱點內容
用人單位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法律責任 發布:2025-08-23 02:56:39 瀏覽:316
道德風尚類型 發布:2025-08-23 02:55:54 瀏覽:120
法院最骯臟 發布:2025-08-23 02:54:27 瀏覽:683
道德講堂誦經典100條 發布:2025-08-23 02:54:25 瀏覽:21
北京市職業病防治條例 發布:2025-08-23 02:49:43 瀏覽:923
2015年法律碩士法學考試大綱 發布:2025-08-23 02:39:31 瀏覽:622
社會與法頻道方圓劇陣白蓮下集 發布:2025-08-23 02:32:42 瀏覽:424
中國共和國民法典是 發布:2025-08-23 02:28:23 瀏覽:237
公司分改子法律意見書 發布:2025-08-23 02:13:08 瀏覽:169
軟體工程師職業道德 發布:2025-08-23 02:11:38 瀏覽:19